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寇準戰前開賭局 李清照稱賭博要講技術

網絡大貴賓 2007-6-25 21:42

寇準戰前開賭局 李清照稱賭博要講技術

能博而勝者,為人們所推崇。而博勝者往往又不滿足於精神上慰藉,於是帶有一定物質獎勵的娛樂亦隨之出現,古人稱之為“博戲”,後人稱之為“賭博”或“博彩”。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就有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為之博,令人不行,天神不勝,乃辱僇之。”賭自誕生後,在歷史上似乎就從未中斷過。

  宋王朝號稱“以文治國”,文網輕鬆,因此北宋中期以後,賭博不僅在市民階層中廣泛流行,即使文人、士大夫,也無不熱衷於此。

  王安石詩詞:《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華發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

  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弈棋賭是當時一種重要的賭博方式,弈棋賭流行于各個階層。兩宋時期最流行的棋類是象棋,宋家皇帝大都喜歡象棋,尤以徽宗趙佶為甚,徽宗還用其擅長的瘦金體御書棋子。據曹勳《北狩聞見錄》載,甚至在其被擄北去時,也未忘記帶上象棋。

  象棋,古稱“象戲”,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棋類活動。它的起源至今無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根據象棋的局制和規則,中國象棋的起源應與兵家有著密切的關係。

  《楚辭·招魂》中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詞句,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象棋”這個名詞,當然那時的象棋不是現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辭》雲“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六博。據《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當時齊地的居民安居樂業“鬥雞走狗,六博蹋鞠”。那時的棋,大概是一方為六子,叫“六博”。

  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隋唐時期衰落的象棋,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

  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李清照下象棋也賭博。她甚至坦言:“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書畫,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李清照甚至對歷代博戲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予以發展,故有《打馬圖》一書傳世。

  賭博在當時常被一些文人視之為雅戲,有文人貪賭者不足為怪。《宋史·寇準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此語也正是成語“孤注一擲”的出處。在悠關大宋命運的澶州之戰中,作為陣前總指揮的宰相寇準亦未忘記“與楊億飲博”。這位楊億嗜賭成性,常和文武大臣們賭博,有時賭得身無分文,甚至拿筆墨紙硯充數。

  宋經濟繁榮發展,但社會的亦動蕩,戰爭不斷。宋“祖宗之法”重在防內患,故一些士大夫為避免皇帝的猜疑,以沉湎于賭博,表自己胸無大志。使士風頹廢,借賭來尋求刺激,消磨時光。如李清照就是在南渡的顛沛流離中開始創作他的賭博專著《打馬圖》的。“乍釋軸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乎博奕之事講矣。”可見,李清照愛賭並作《打馬圖》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打發流亡途中的無聊日子。江山支離、異族入侵,社會動蕩不安,朝廷卻要粉飾太平。有識之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好用賭搏來麻痹自己。正如李清照所雲: “誰能致敵千里,但願將象過淮水”。把打馬賭棋,看作是抗金。

  李清照在《打馬圖序》中提出:“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她對於歷史上賭博主要依賴於命運的習慣看法予以否定,認為才智和技巧更為重要。

ypp 2007-6-26 01:43

idon't agree it's not make sense

dyf1983va 2007-7-3 15:21

idon't agree it's not make sense  too

wolomolo 2007-7-7 21:23

y not?
gamble just cos cant do anything to change the situtation, even though there might be better ways to spend the mone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寇準戰前開賭局 李清照稱賭博要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