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秦漢以後是否封建社會

morikanekkk 2007-7-2 00:50

中國秦漢以後是否封建社會

曾經在中國史壇佔居中心地位的古史分期及相關問題的討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出現落潮,進入了反思和轉型的階段。在這過程中有些學者對以前的某些“定論”提出質疑,從而引起新的討論,如對秦以後社會性質的認定上,即中國是否存在“封建社會”的問題。部分學者認為稱秦漢以後為“封建”時代,是硬套歐洲歷史模式所造成的“概念和術語的錯亂”。

  所謂的歷史模式指五種社會形態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形態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反對者認為:它反映了一種單線進化觀。已故北大教授羅榮渠先生強調生產力在歷史大變革中的作用,而不是強調生產關係。他提出“一元多線論”,在同一生產力水準條件下,如原始生產力產生原始社會,農業生產力產生農業社會,工業生產力產生工業社會,但由於歷史、地理條件不同,各國、各地區的發展道路可多模式,社會形態可多樣化。

  著名的學術前輩顧準先生,不認為中國存在奴隸社會,他在1974年8月寫道,“中國的歷史學家閉起眼睛跟史達林走,現在讀郭沫若《奴隸制時代》、李亞農的《史論》,覺得他們實在可憐。”儘管顧準沒有談到中國是否存在“封建社會”的問題,但他明確地稱秦以後的中國為專制主義國家,拒絕使用封建的概念。顧準認為中國歷史的演化進程因而應該重新分析。錢穆也否認秦漢以來的兩千年中國歷史是所謂的“封建社會”或“專制社會”之說。

  武大教授馮天瑜的《封建考論》引有不少學者對封建社會的評論:

  錢穆《國史大綱》:“近人率好言中國為封建社會,不知其意何居?”“何必削足適履,謂人類歷史演變,萬逃不出西方學者此等分類之外?”

  胡適:“一班渾人專愛用幾個名詞來變把戲,來欺騙世人,這不是小事,故我忍不住舀之處他們的荒謬。”

  侯外廬:“feudalism,有人也譯作封建主義。中外詞彙相混,語亂天下,為時已久了。”

  顧準:“倘若上面對下面的權利是絕對的,不可反抗的,那就是絕對君權,就是專制主義,不是封建制度了。”

  林志純:“古籍上的封建,都是殖民建邦,不應也不可能譯成中世feudalism的封建。封建制度、封建社會之類的封建,都是翻譯誤解造成的無法補救的惡果!這對中國人來說是歷史學的中毒!”

  李慎之:你們這一代青年人可能已不會注意到,濫用“封建”這個詞原來正是政治勢力壓倒“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的結果。 “時下所說的封建以及由此派生的封建迷信、封建落後、封建反動、封建頑固等等,並不符合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的本義,不符合從feudal這樣的西文文字翻譯過來的封建主義的本義,也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封建主義的本義,它完全是中國近代政治中為宣傳方便而無限擴大使用的一個政治術語。”

  王元化:“中國封建社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陸的研究者有幾種說法,不管這些說法如何,有一點應該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已經不再是封建制了。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體,這跟西方的封建制度完全兩樣。”

  對上述“質疑”,也有些學者撰文表示不同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李根蟠在《“封建”名實析義》批評馮天瑜《“封建”考論》用“凝固” 和“外鑠”的觀點看待“封建”概念的演變和傳播,並著重指出所謂“泛封建觀”“與馬克思封建社會的原論相悖”的指責是站不住腳的。李根蟠的《中國“封建” 概念的演變及封建地主制理論的形成》一文則系統回顧了從古代到近現代中國“封建”概念的演變,論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對戰國秦漢以後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所經歷的從現實到歷史的逆向發展過程,指出把戰國秦漢以後的中國定性為“封建地主制”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豐碩成果。

  雙方的分歧表現在一系列問題上,一是理論層面,如何看待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如何看待“封建”概念及其演變;二是史實層面,如何認識中國和西歐歷史的異同,中國秦漢以後和西歐中世紀社會有無共同性,能否用同一生產方式概括它們?

  秦以後是否屬於封建社會,曾經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中的焦點。近年來再起波瀾,引發人們對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從而深化或匤正自己的認識。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秦漢以後是否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