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7-4 21:32
宋代並非積貧積弱
宋朝的歷史太窩囊了。宋朝新興皇朝建立之初,應該是國勢最強的朝代,卻從趙匡胤起就受制于北方之敵。宋擁有龐大的百萬軍隊卻徒作擺設,除了經常性地大潰敗外,還要為遼、西夏和極其殘暴的金、元進貢驚人的鉅額歲貢以購買和平。宋朝疆域小,是中國歷史上統治地區最小的中原王朝;宋朝靜弱而不雄強,僅謀自守……
宋朝又有著超乎尋常的成熟,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就是在當時的世界上都佔據領先地位。甚至為當代許多歐美史學家所癡迷。中國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認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宋史專家鄧廣銘則認為:“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宋史是如此的強烈反差。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宋代不僅不能與威震四海的強漢時代,盛唐帝國相比,甚至也根本無法與大明帝國、大清帝國相比。被議論為“積貧積弱”。1939年出版的錢穆《國史大綱》其中篇章“貧弱的新中央”,其下之細目為“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對宋代“積貧”和“積弱”,作了相當詳細的論述,其結論是“始終擺脫不掉貧弱的命運。”
1963年,翦伯讚《中國史綱要》第3冊雲:“宋神宗……將……王安石召入政府,用為參知政事,要倚靠他來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將“積貧積弱”作為一個片語提了出來。權威的教科書作出的論述不僅為學者所宗,也深深紮根于學生的腦海中。成為了對宋史的主流評價。
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長編》稱:“宋代政治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二是國家實力始終積貧積弱。”
朱紹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所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藩鎮跋扈,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觀上也 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措施雖然解決了中央與藩鎮的矛盾,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曾推斷說,宋的境宇雖稍狹于隋唐,但其墾田不能 同隋唐有太大的懸殊。從上表可以看出北宋的戶口是不斷增長的,但墾田狀況並不如此,而唐戶口的增長與墾田的增長是成正比例的,戶均土地波動不大。這種極不相稱只能顯示土地佔有狀況中的嚴重問題,即有很多民戶只有一小塊土地甚至沒有土地,而大地主則大量兼併,隱瞞土地,造成登記在國家版籍中的墾田大量減少, 由此必然導致國家財政陷於極度困難的境地。這正是積貧積弱局勢形成的根源。
一段時期內,宋“積貧積弱”的論述佔據了主流。近年,學者對“積貧積弱”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並不符合事實。四川師範大學張邦煒教授稱之為舊式傳統偏見:
其實,宋代弱而不貧,不能因其弱而稱其貧,即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經濟不發達。宋代弱,但不貧,這在今天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一定要說宋代貧,也僅僅是指其中央政府在一段時期內財政比較困難。……宋代在不少領域的較大發展,有的領域甚至可以用“突飛猛進”一詞來形容。積貧積弱之說實不可取。
陜西師範大學的李裕民教授也曾經撰寫文章,探討過這一問題。他認為,如果從綜合國力考慮,宋不僅不能說弱,還應該說是相當強的。
“積貧”顧名思義就是長期的貧困。從整個國民經濟看,宋朝並不“貧”。首先看一下農業狀況。唐代耕地為620萬頃,宋代524萬頃,宋代疆域雖然比唐朝小得多,耕地卻比唐還多。宋代的手工業也非常發達,宋代的鐵的產量之多超過了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總和。商業的繁榮更是有目共睹,城市坊區被打破,商店再不受城坊的限制,大量市鎮興起,開封、杭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大都市。海外貿易大發展,指南針的發明和廣泛運用,宋錢成了許多國家的通用貨幣。宋代經濟發展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少人將“積貧”解釋成政府貧,即指財政長期出現赤字。事實上,宋代政府財政收支的具體狀況並非長期赤字。北宋太祖、太宗、真宗時期,一直是收入超過支出,仁宗初期和中期仍然如此。清代王夫之就在《宋論》卷6中說:“仁宗在位四十一年,解散天下而休息之……國既以是弱矣。” “仁宗之過於弛而積弱也,實不在貧也。” “神宗之誤,在急以貧為慮,而不知患不在貧。”
從表面現象看,宋朝疆域遠不及漢唐,先後受遼、西夏、金、蒙古欺負,直至亡國。然而事實並不那麼簡單。……宋方雖然進攻力量不足,防守則有餘,而且經濟實力遠勝於遼,比遼更有耐久力。這樣打下去,只能是一場無休止的消耗戰,這對雙方來說都是災難,惟有議和對雙方都好,可以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生產能正常發展,生活也會有相應的改善。用現代的語言說,花錢買安定。
無論積貧積弱這一說法是否偏頗,張邦煒教授認為宋代歷史而言,從前的主要傾向是貶低宋代,目前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同時似乎又出現了高估宋代的傾向。如果我們今天仍沿用宮崎市定當年的說法,將宋代視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並認為東方的文藝復興引發了西方的文藝復興,早于西方的文藝復興幾百年,就不免有哄抬兩宋歷史地位之嫌。如今在有關書籍中,不時發現將宋代艷稱為傳統社會的“理想狀態”、“最佳境界”等提法。在我看來,這些只怕也屬手過甚其詞。
這其中如何把握一個時代的歷史地位問題,就見仁見智,各取所需了。
peihu 2007-7-5 00:37
宋朝当时经济国力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比较强大的了,只是由于当时处于动荡时期,两宋的战争频繁,一般人都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弱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