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7-13 18:55
毒牙膏鬧劇:質檢總局差點壞了中國國際形象?
似乎是有中國中央領導人介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7月11日突然改變初衷,宣佈將禁止牙膏生產企業使用毒物二甘醇作為原料。此前,儘管多個國家甚至中國的香港特區早已禁止牙膏使用這種毒物,但質檢總局的官員還堅持牙膏含有八分之一的二甘醇也“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食品安全出現信心危機。值得慶倖的是,有跡象顯示中國中央領導人可能及時作出批示,沒有讓中國的大國形象進一步蒙污。
在此,就讓我們看一下究竟“二甘醇”是甚麼一回事吧。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或Diglycol)是一種有毒的有機化合物,大劑量服用能導致腸胃症狀、腎衰竭及癱瘓,若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更則危險。不過,因為二甘醇能被用作濕潤劑,因此中國一些牙膏生製商放入二甘醇,防止牙膏變硬。
中國衛生部堅稱,該部“組織專家”對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進行的評估表明:長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於15.6%的牙膏“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是,有關報道的“專家”,卻是不具名的,此為疑點之一;而這些“專家”跟牙膏生製商是否完全沒有關係,有關方面也從未澄清,此為疑點之二。更加可圈可點的是,中國上海媒體《每日經濟新聞》曾引述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秘書長相建強說,受到事件影響,估計今年相關行業將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因此,若外界有人懷疑中國的牙膏生製商找來的“專家”會傾向淡化問題嚴重性,無疑也是一個合理的疑問。
國際和境外專家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明顯跟中國這些“專家”不一樣。在美國和香港,近期曾先後發現二甘醇含量“偏高”的問題。6月1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發布警告稱從中國進口的牙膏中發現最高達4%的二甘醇成分,並扣留該批次産品,還警告消費者不要使用中國制造的牙膏。香港海關也在6月11日呼籲市民停用中國生產的“美加淨牙膏”(含氟)、“三七高級藥物牙膏”和“田七特效中藥牙膏”,稱這三款牙膏含有0.21%至7.5%的二甘醇,可能有害人體。質檢總局為了香港特區此舉,更曾派員到香港“交流意見”,而外界曾視此舉為質檢總局對特區“交涉”和“施壓”。
更加引起國際社會擔心的是,巴拿馬當局7月4日指稱,該國至今有83人服用含有二甘醇的藥物後死亡。在中國境內,也曾有二甘醇致死的事故。2006年5 月,中國齊齊哈爾第二製藥廠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被發現含有高濃度的二甘醇。調查發現最少有11人因注射該藥死亡。事件起因是齊二藥嚴重違規操作,從不法商人購入假冒丙二醇的二甘醇並通過品質檢查投入藥品生產。事後齊二藥因此事被政府當局吊銷了藥品生產許可証。與此有關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鄭筱萸,因受賄罪、玩忽職守罪,已於7月10日上午在北京被執行死刑。
在這次事件裡,7月10日至7月11日之間,中南海裡頭似乎發生了一點事情。7月10日,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林偉仍然“義正辭嚴”地堅稱, “中方希望有關國家和地區,本著科學的態度,按照WTO有關原則,正確對待中國的牙膏產品,妥善處理這個問題”。可是,僅僅一天之後,同一部門對同一問題的立場竟然出現轉折:質檢總局11日終於發出了《關於禁止用二甘醇作為牙膏原料的公告》。
《關於禁止用二甘醇作為牙膏原料的公告》說,近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先後禁止含二甘醇成分牙膏銷售。鋻於目前國際上沒有明確的二甘醇在牙膏中使用及限量標準,為保證消費者科學使用牙膏,也避免出口企業不必要的損失,國家質檢總局特發佈公告。
值得警愓的是,中國在面對這次事件的初期,有個別報道出現了一種“民族情緒化”的傾向,強把這件衛生安全和商貿事件披上民族主義色彩。其中,全國性的報章《人民日報》6月16日一篇報道強調:“中國對"毒牙膏事件"說不”,其口皒穨_認有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著名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如出一轍。石原曾揚言日本要對美國說不,並曾著書《日本能夠說不》。近期中國內地個別媒體在處理中國的娃哈哈跟法國達能的商業糾紛時,也出現了頗為濃重的狹隘民族主義色彩。中國個別媒體若再助長此風,實在不利中國成為受尊重的國際大國。
應該指出,發生這次事件,相關行業雖將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但中國及早跟國際安全標準接軌,挽回國際間對中國貨品安全標準的信心,以及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絕對是得大於失。之前質檢總局的做法,實在有因小失大之嫌。香港明報7月9日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憂心近期大陸經濟情勢,日前還召見多名相關官員,討論包括中國製品遭到抵制等問題。似乎中國最高領導人對有關問題也頗為關注,但究竟溫家寶是否曾進一步批示有關問題,則有待中國當局進一步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