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摺扇是舶來品非國貨 永樂帝賜扇以示恩寵

網絡大貴賓 2007-7-21 08:46

摺扇是舶來品非國貨 永樂帝賜扇以示恩寵

與近世書畫、曲藝有著密切關係的折迭扇亦“摺扇”並非國貨,古稱倭扇,乃舶來品。“折疊扇”在北宋前期從日本流入中國。由僧人作為“進奉物”來獻。《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傳》:“及進奉物數一卷、表狀一卷。又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著有《日本摺扇的起源及在中國的流佈》的王勇認為:“從文獻記載看,日本的摺扇從材質可以分為板扇(檜扇)與紙扇(蝙蝠扇)兩種。檜扇的起源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最具權威的日本史學辭書《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刊本〕)認為檜扇是九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冬季持用的“檜扇”和夏季持用的“蝙蝠扇”組成了“摺扇”系列,其中,扇面用木料製作的“檜扇”,成為所持者身份尊貴的象徵。

  有商人將這些“舶來扇子”放在店舖裏出售。由於數量很少,時人每以“珍藏”視之。江少虞《宋事實類苑》卷六○《日本扇》:“熙寧末,余遊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琴漆柄,以鵶青紙厚如餅,揲為旋風扇,淡粉畫平遠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為盡蘆裒蓼,鷗鷺佇立,景物如八、九月間。艤子舟漁人披蓑釣其上,天末隱隱有微雲飛舄之狀。意思深沉,筆勢精妙,中國之扇畫者,或不能也。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

  幾乎同時,中國的士人也從高麗使臣手裏得到“松扇”和“摺疊扇”。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六:“〔張〕世南家嘗藏高麗國使人狀數幅,乃宣和六年九月,其國遣使、知樞密院事李資德,副使、尚書禮部侍郎金富轍至本朝謝恩進奉。私覿之物,則幞頭紗三枚、松扇三合、摺疊扇二隻、白銅器五事而已” 東坡(蘇軾)謂:高麗白松理直而疏,折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蓋水柳也”

  但是,無論高麗還是琉球,所產“摺扇”仍然屬於“仿製”。郭熙《圖畫見聞志》:“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秘惜,典客者蓋稀得之”。

  明初剿滅“倭寇”的過程中,不少將士獲得“倭扇”,並以此為戰利品貢奉給皇帝。因所獲數量不在少數,明朝的天子徑將“倭扇”作為“珍稀”賜予臣下。於是,部分受到特別惠顧的將臣得以在酷暑攜帶折迭扇出入宮殿當值、列廷。這種舉動,不僅在於以向受賜者顯示不尋常的“恩寵”,還在於“象徵”華夏的“強盛”、四裔的“歸化”。

  當成化後,折迭扇有取代中國“傳統”的團扇之趨勢。而在仿製的折迭扇上題字作畫,成為一種風尚,以至於造假牟利。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三《聚頭扇》:“摺迭扇古名聚頭扇,僕隸所執,取其便於袖藏,以避尊貴者之回。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之。今則流行浸廣,團扇廢矣。至於揮灑翰墨,則始於成化間。近有作偽者,乃取明初名公手跡入扇,可哂也”

  折扇在中國流行起來,卻僅僅緣于一個皇帝的喜好。永樂中,北韓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這就撇開了實用價值上的認同,而陷入達官權貴階層的癖好泥淖。王廷鼎《杖扇新錄》:“劉元卿《賢奕編》謂: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撒開。南方婦女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亦用之矣。”婦女行用,先由“妓女”,後及“良家女子”。明永樂帝主導的折扇潮流不遺餘力,他命令內務府大量製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于大臣。一時折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著互贈題詩詞字折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折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

  “檜扇成為禮儀佩飾,逐漸失去驅暑招風的實用功能,因而被稱為冬扇。《初學記》引《西京雜記》:天子夏設羽扇,冬設繪扇”。“檜扇表面施以重彩,兼繪任務景象,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繪扇。檜扇的種類很多,以華麗的緘絲編綴的檜扇,往往是男女求愛的信物;而在莊重的場合,天皇和皇太子執蘇芳染的赤檜扇,公卿百僚則用白檜扇;還有一種薰香檜扇,據說只限于德高望重的長者使用”。  

  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隨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氾濫的嫌疑。明清時,在折扇生產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折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通過以折扇為媒介,流傳于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折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團扇無法做到的,折扇做到了。永樂帝僅僅因為喜歡,並非想做好事,卻的的確確做了一件好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摺扇是舶來品非國貨 永樂帝賜扇以示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