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帝王詩篇 舜帝唱《南風歌》劉邦眼饞秦始皇

網絡大貴賓 2007-7-22 15:15

帝王詩篇 舜帝唱《南風歌》劉邦眼饞秦始皇

典型的帝王之詩,表達的是典型的帝王抱負、志趣,洋溢著典型的王者氣象、氣概,偶爾還會有憂國憂民。

  相傳早在三代之前,舜帝就曾彈五弦琴,唱《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舜帝在位十四年,禪位於禹,又作《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進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舜帝再歌:“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于予論樂,配天之靈。遷于聖賢,莫不鹹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褰裳去之。”前者出於《孔子家語》,後者出於《尚書大傳》,皆為歷史傳說,未可盡信。

  《詩經·周頌》中《閔予小子》《敬之》《小毖》等篇被認為是周成王所作。其中《敬之》一篇:“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一般認為是周成王自勉之作。

  《樂府詩集·琴曲歌辭》有數篇繫於堯、舜、禹、周文王、武王、成王等名下,多為後人偽托。另有《黃竹歌》三章,相傳是周穆王所作。相信也是後人偽托。

  接下來,秦始皇有一首《祠洛水歌》,真偽莫辨。據《古今樂錄》記載,秦始皇祭祀洛水,有“黑頭公”從河中出,呼始皇曰:“來受天寶。”始皇相信此乃天意傳國于秦,遂與群臣高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秦始皇出巡,威儀萬千,看得劉邦眼饞:“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看得項羽心動:“彼可取而代之。”此種爭奪天下的狂氣,以詩表達,就有落第舉子黃巢的一再咏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就有朱元璋帶兵征戰露宿曠野時的“天如羅帳地如氈,日月星辰陪我眠。一夜不敢伸足睡,惟恐蹬倒太行山。”此輩梟雄,代不乏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趙匡胤稱帝前,有詩《咏初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有詩《咏月》:“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登極之後,人以為詩讖。金廢帝完顏亮一向野心勃勃,奪位之前,就多次以詩明志。其咏竹詩云:“孤驛瀟瀟竹一叢,不聞凡卉媚東風。我心正與君相似,只待雲梢拂碧空。”其咏龍詩云:“蛟龍潛匿隱蒼波,且與蝦蟆作混和。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見瓶中一枝岩桂,也慨然嘆曰:“綠葉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樣香。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可嘆天命不濟,過了一把帝王癮,就兵敗被殺,廢為庶人,徒為天下笑耳。

  解救天下的正氣,對於帝王無疑是最可寶貴的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裏行》詩中哀民救民的情懷無疑是真摯的。但這民不聊生的慘像是漢祚衰微和軍閥混戰造成的,詩人自己並不負多少責任,詩中有的只是重造時世的使命感,而非自責。

  後世帝王詩歌,間有憐憫百姓苦難、檢討自己統治失誤的。如果說唐玄宗李隆基登太行山,見“野老茅為屋,樵人薜作裳”,即或有自責之意,也只是虛晃一槍,那麼,明宣宗朱瞻基《憫旱詩》就真誠得多了:“亢陽久不雨,夏景將及終。禾稼紛欲槁,望霓切三農。祠神既無益,老壯憂忡忡。饘粥不得繼,何以至歲窮?予為兆民主,所憂與民同……”驕陽似火,旱禾絕收,百姓饑腸轆轆,君王憂從中來。其《示吏部尚書夏原吉》更以“無道”自責,簡直要下罪己詔了:“關中歲屢歉,民食無所資。郡縣既上言,能不軫恤之?”“吾聞有道士,民免寒與饑。循己不遑寧,因請書愧詞。”

  一統天下的霸氣,在劉邦那裏還兼有幾分憂思:“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詩》裏還兼有幾分焦慮:“自昔淪中畿,倏焉盈百祀。不睹南雲陰,但見胡塵起。”“逝將振宏綱,一麾同文軌。”到了李世民貞觀年間《正日臨朝》就只拌著得意和驕態了:“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雖無舜禹跡,幸欣天地康。車軌同八表,書文混四方。”一代女皇武則天稱霸人間久了,對司春的神靈也不改喝令口吻,其《臘日宣詔幸上苑》詩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一統天下的霸氣,表現在武功方面,就是要開疆辟土,消滅任何不臣勢力,使“耕鑿從今九壤同”;表現在文治方面,就是要推行教化,剷除一切異端思想,使“天下歸心”。最讓君王開心的是,“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為王前驅”。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帝王詩篇 舜帝唱《南風歌》劉邦眼饞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