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7-25 10:32
秦代花粉破譯兵馬俑燒制謎團
秦始皇陵兵馬俑自出土以來,關於其造型、燒制工藝、排兵布陣等,一直是眾多學者解不開的謎。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另辟蹊徑,通過對兵馬俑身上的花粉進行深入分析之後發現,兵馬俑中的武士俑和馬俑是在不同地點製作的,而且馬俑的取材地點更接近於秦始皇陵。這為解開兵馬俑的身世之謎提供了新線索。
[align=center][b]兵馬俑如何燒製成謎[/b][/align]
兵馬俑究竟在何處燒制,一直是考古學家和有關學者孜孜以求的問題。
早在2002年,鄭州大學的高正耀教授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以及陜西省秦陵兵馬俑博物館的相關人員一起,通過對兵馬俑樣品中的微量元素進行分析,也曾推斷出兵馬俑的燒制窯址應該就在秦陵附近。
當時,研究人員在秦陵周圍選取了多個不同地址、深度的土壤樣品以及近百個兵馬俑樣品,然後對樣品中的幾十種元素進行測定,尤其是對La、Lu、Co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了分析。因為微量元素是不能人工控制的,而且基本上不受工藝過程的影響,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原料產地的特徵。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發現,兵馬俑原料與秦陵附近的壚土層關係密切,而與該處黃土層關係稍遠,與耀州瓷胎更遠。研究人員由此推斷燒制兵馬俑可能是就地取材。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胡雅琴博士,通過對兵馬俑身上的花粉進行深入分析之後發現,秦始皇陵的武士俑和馬俑是在不同地點製作的,而馬俑的製作地點更接近秦始皇兵馬俑坑。
如今,中國科學家至少解開了一個有關兵馬俑的身世之謎。研究人員把收集來的兵馬俑碎片碾碎,清洗乾淨,接著,他們把這些有機殘渣放入甘油中,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通過這些方法,研究人員識別並復原了32種不同類型的花粉。在陶俑上發現的花粉大多來自於草本植物(如芥菜和卷心菜)、山艾樹和蒿草等植物種類以及昆諾阿藜、菠菜、甜菜等開花植物家族。而在馬俑上找到的花粉則大多來自於松樹、粗糠柴、銀杏等樹種。
根據花粉的不同,研究人員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即陶馬是在秦始皇陵周圍就近取材製作的,而陶俑則是在距秦始皇陵較遠的地方製作,但具體位置尚不清楚。陶馬身長約兩米,重約兩百公斤,陶俑的重量則在一百公斤以上。鋻於兩條腿相對脆弱,陶馬的製作難度更大。研究人員由此推理,設計者會選擇在靠近秦始皇陵的地方建造陶馬,以便讓運輸路程縮短,不會對陶馬造成損壞。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教授邁克爾·尼蘭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她認為,此項發現可能為考古學家研究打開一扇新的窗門。他說,“考古學家也許會考慮在古代陶器上發現花粉的可能性,因為花粉可以向我們講述一些夢寐以求、但尚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align=center][b]神秘的秦國軍團統帥[/b][/align]
關於秦軍的內部編制,秦始皇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
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象徵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只有22歲的秦王嬴政西元前238年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裏。在莊嚴的咸陽宮中,為他加冕的典禮正在進行。這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個年輕人手裏。而在皇宮外面,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著人馬衝進咸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力。
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援,參加叛亂的只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
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二十級爵位的頂峰。司馬遷的描述讓現代人知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決定。但是,他始終也沒有辦法成功地調動軍隊,他甚至企圖用國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這個東西叫虎符。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五十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徵調一支軍隊。由於無法竊取虎符,謀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軍隊的支援,失敗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