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龍:是耶?非耶?

網絡大貴賓 2007-8-4 00:11

中國龍:是耶?非耶?

  2006年底,有一件事在國人中引起了一點小小的震動,那就是對龍是否還能作為中國民族象徵的爭論。其實,相關的爭論在早些時候就開始了。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狼圖騰》,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中華民族所崇尚的“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遊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結果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注和廣泛爭議。

  2006年7月,在網上出現了一名網友的帖子,說我們中國人繼承了野豬的聰明、智慧、剛烈、勇猛等文化精神,中國人是豬的傳人,而不是龍的傳人。此後,中國神話學會一位負責人更是語出驚人,他說:“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來源於熊圖騰”。如果說以上幾次貌似驚人的觀點在社會上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的話,那麼,這一次的爭論則在全社會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起因是上海某大學教授領銜申報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並獲得了立項,這項課題的名稱就是《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主要內容就是考慮取消“龍”作為中國形象代表的地位,同時塑造新的國家形象標誌。其申報的理由就是,“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產生一些不好的聯想,從而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此論一齣,立刻成為網路和媒體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而自豪,突然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國龍的象徵地位,引起人們的關注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下面讓我們看看中國傳統典籍是如何描述龍的,為什麼龍能與我們這個民族聯繫在一起。

  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認為,龍有升天入地的功能:“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三國張揖編著的《廣雅》認為,有各種不同的龍:“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蛻s,無角曰螭龍。”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中則認為,龍是集九種動物的特徵于一身:“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以後歷代學人對龍的形態及起源做過探討。通過這些學人對龍的形態及起源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龍的存在形態做了理想化、神秘化的描述。與具體的龍如恐龍不同,古人所描述的那種集九種動物特徵于一身的龍,其實是不存在的。這種龍的形像是中華民族用集體的智慧創造出來的一種人性化的“動物”,是中國人心目中虛構出來的一個吉祥物,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大融合的過程。那麼,這種不存在的動物,是怎麼與我們這個民族聯繫在一起的。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悠久的歷史傳說:一種傳說認為,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曾以熊為部落圖騰。在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為了使各部落能緊密團結,具有凝聚力,他把本部落的圖騰與其他部落的圖騰融合,合成為一種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形象———龍。因此,龍的形象蘊含著中華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團結凝聚的歷史。還有一種傳說從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群石刻中得到證實。在這組石刻中,有一組古代帝王畫像。畫像中有伏羲、祝融、神農、黃帝、唐堯、夏禹等十位帝王。其中九位帝王都是人頭人身,唯獨伏羲氏和女媧畫在一起,並且兩人都是人身、龍尾。傳說伏羲與女媧結婚後生下人類,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於是,龍便與中華民族聯繫在了一起。

  千百年來,龍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深處,已經深深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之中,成為全世界炎黃子孫的精神歸依和感情紐帶!我們中國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驕傲,凡是世界上的友好人士都是以“東方巨龍”來指稱中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代表著吉祥如意、和諧長久,代表著風調雨順、豐收幸福,代表著團結一致、生生不息。一切與龍有關係的人和事似乎都是吉祥喜慶的象徵。不但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如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而且龍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和符號,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看待事物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態度也截然不同。西方人對中國龍可能引起的一些不良影響並不是我們改變中國龍的形象的理由。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如果退回到一百多年前,中華民族還無法完全把握自己民族命運的時候,當只有回答“是”和“否”的時候,我們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而現在則不同了,中華民族已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頂天立地的東方巨人,我們根本用不著西方人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指手劃腳,頤指氣使。如果我們按照那些人的思維邏輯,假如有人不喜歡西方人的文化傳統,西方人就應該放棄嗎?顯然這種邏輯是十分荒謬的。

  當然,這場爭論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這個啟示就是對“龍”的翻譯問題。其實,中國龍與西方龍是兩種根本不同的動物,不可混為一談。或許,將中國的“龍”翻譯為“Dragon”,本來就是個錯誤。為了避免這種混淆,已經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ng”、“Loong”、“Liong”等多種選擇。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總的來說,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民族性需要得到尊重。全球化並不意味著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夠適應全球化,又能夠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才能夠存在和繼續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過來說,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立性,確認傳統文化的民族身份就顯得日益重要。對於我們來說,只有尋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後的發展方向;只有尋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脈,才能澤惠中華民族的子孫萬代;只有尋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實把握中華民族的命運,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 王傑)

pakai 2007-8-8 19:55

代表是一個象徵而已。是好是壞要自己去建立的,不是改變象徵就可以。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龍: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