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奸剋星 2007-10-9 20:46
政版國情教育︰辛亥革命與雙十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爲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西元1912年1月1日,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誕生」。
當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革命,集結愛國志士作為國民革命的先鋒。先後歷經廣州、惠州、欽廉、河口等地之起義,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光復了十五省,滿清政府深知大勢已去,宣布退位。
辛亥革命成功後,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展開了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邀請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會議,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推譚人鳳為議長。12月2日,決定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雷奮、馬君武、王正廷為組織大綱起草員。12月3日,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分三章共二十一條,並即日由全體省代表簽名宣佈。同時決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同時公推黃興為大元帥,暫代國家事務。
12月11日,各省代表在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後來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
12月25日,孫中山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中山由於有着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中山獲得十七張有效票的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遂於次年(西元一九一二年)元旦正式就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同時公佈依據各省代表會改正朔用陽曆之決議,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通令採用陽曆,並定這一天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推選黎元洪任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下設十個部,陸軍部總長黃興,海軍部總長黃鐘瑛,外交部總長王寵惠,司法部總長伍廷芳,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實業部總長張謇,交通部總長湯壽潛,參謀本部縂長黃興。此外,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法制局長宋教仁,印鑄局長黃復生。1月11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綱領,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會議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代表會為任參議員,推林森、陳陶遺任正副議長。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簽署並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革命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元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併為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典電影︰
辛亥雙十
本片榮獲
七十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教育部評定優良教育影片
新聞局甄選參加亞洲影展
劇情簡介:
清末武昌革命的力量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以蔣翔武和劉復基為首的新軍,另一是由江湖幫會人士孫武和鄧玉麟領導的共進社,影片即以兩派對革命的思想歧議展開序幕。為了免於清廷的各個擊破,兩派人馬終於舉行聯合大會,制定起義大計。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省風起雲湧,終於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推翻滿清王朝。導演丁善璽利用革命黨人的主觀觀點,呈現錯綜龐雜的歷史面,營造大時代的革命犧牲奮鬥的感人史實。
導演: 丁善璽
演員: 狄 龍、林鳳嬌、柯俊雄、王 道、爾冬陞
出品年份:1981年
規格:
長度:121分鐘•DVD-5•中文字幕.國語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