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dog 2007-10-31 13:44
天龍八部
[size=4]天龍八部是佛教概念。指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迦。
此外,三國(朝鮮)時代,統一新羅以前,在韓國被廣為流傳的華嚴經裡,共四十部類的世主中,包含有三十九類的「華嚴聖眾」(佛教的108位菩薩,也就是護法)。
《三國遺事》中經常出現類似的華嚴聖眾的形象,如描述四天王、忉利天、三十三天等諸天王,和天龍八部、神兵、四十聖眾、道場神、華嚴神眾等神的現身並被信仰等事,在法華經的靈山會上,天龍八部、乾闥婆、阿修羅等神集會時,其他的大乘經典裡的神眾也隨之出現,因此,「華嚴聖眾」在一些佛教道場中也有被稱為「天龍八部」。[/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45
[size=4][b](1)天[/b]
二十諸天是佛教中的20位護法神的總稱,它們大多來源於印度教中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取,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在中國二十諸天在有些廟宇中又吸收了三位道教神祗,以及天龍八部中的緊那羅王而成為二十四諸天。
諸天是諸位天尊的簡稱,是梵文中提婆的意譯,《金光明經疏》中解釋說「外國呼神名為天」。
在廟宇中二十諸天一般被供奉在大雄寶殿的側面,大多為畫像,少數廟宇中有塑像,作為釋迦牟尼的保衛。
以下的二十位神組成二十諸天:
大梵天王, 帝釋天尊, 多聞天王, 持國天王, 增長天王, 廣目天王, 金剛密跡, 摩醯首羅, 散脂大將, 大辨才天, 大功德天, 韋馱天尊, 堅牢地神, 菩提樹仙, 鬼子母神, 摩利支天, 日宮天子, 月宮天子, 娑竭龍王, 閻摩羅王
其中第三位到第六位諸天也被供奉為四大天王。
此外,在一些漢傳佛教寺廟中,常常會在供奉時,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
緊那羅王, 紫微大帝, 泰山府君, 雷神天尊 [/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46
[size=4][b](2)龍[/b]
納加是一個梵語和巴利語中的辭彙,用來指代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象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在印地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納加被叫做「納吉」。在漢語里,由於受佛經譯法的影響,納加通常被翻譯為「龍」。
[u]印度教中的納加[/u]
有關納加的傳說至今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納加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雨(這點與中國的龍相似),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和乾旱等災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傳說。有一種說法認為,納加只有在受到人類不恭敬的對待時,才會製造災難。由於納加的形象被與水聯繫在一起,因此通往它們居住的地宮的入口常被認為位於井、湖和河流的底部。對納加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區尤其盛行,當地人相信納加會給它們的崇拜者帶來豐收。
古老的吠陀文獻里就已經提到了納加的故事。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伐樓拿被認為是納加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係而來的。百道梵書里講到,納加一族是迦葉波(一個古老的神祗)和迦陀露(達剎之女)的後代。有關納加的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攪乳海的故事。據說,眾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納加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這個神話在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里都有提到。除了婆蘇吉以外,著名的納加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伙伴)和摩納娑(豐收女神)。
[u]佛教中的納加[/u]
由於佛教也引入了印度傳統的納加(龍族)概念,在亞洲那些具有佛教淵源的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於納加也並不陌生。在這些地方,原屬於印度的納加形象經常和本地傳說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龍)混同起來。在西藏,人們將納加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傳說中的龍一樣守衛寶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納加翻譯為「龍」;當然佛教的龍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龍部眾生會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不過,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順法行」的龍存在。
在佛教傳說里,納加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鳥是死敵。金翅鳥以納加為食:「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但是納加有毒,於是金翅鳥最後被毒死。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印度教神話里。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納加的名字(龍王):
「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
[/size]
[[i]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07-10-31 13:48 編輯 [/i]]
blackdog 2007-10-31 13:50
[size=4][b](3)夜叉[/b]
夜叉(Yakṣa),是梵語的音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51
[size=4][b](4)乾闥婆[/b]
在印度教中,乾闥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且會從身上發出香氣的男性神靈,阿布沙羅斯的丈夫,為服侍帝釋的樂神,負責為眾神在宮殿裡奏發美麗的音樂。
他們都從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闥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闥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闥婆城」(梵語作 gandharva-nagara)。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因為翻譯的關係,乾闥婆又有各種譯名,如樂乾闥婆王、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乾沓和、乾沓婆、彥達縛,或犍陀羅,又有人因其特性,而將祂翻做香神、嗅香、香陰或尋香行。[/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53
[size=4](5)阿修羅
是與天對立的一族。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而女的極美,有極好的福報,集極惡與極美於一身,但天性好鬥。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天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被打敗,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另外,佛教認為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作下品十善業可生於阿修羅道。[/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54
[size=4][b](6)迦樓羅[/b]
迦樓羅(Garud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按照妙法蓮華經等佛經的說法,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有種種莊嚴寶象,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五百條毒龍,隨著體內毒氣聚集,迦樓羅最後無法進食,上下翻飛七次後,飛往金剛輪山,毒氣發作,全身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
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之一。
藏傳佛教
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55
[size=4][b](7)緊那羅 [/b]
緊那羅,梵文 Kinnara 的音譯,又名「緊捺洛」,天龍八部之一。似人而非人,額頭上有獨角,妙歌聲。是天上的樂神,負責在佛國演奏法樂。男性緊那羅馬頭人身,能歌善舞。女性緊那羅則常常以撩人姿態出現,美麗動人。[/size]
blackdog 2007-10-31 13:56
[size=4][b](8)摩睺羅迦[/b]
摩睺羅迦(Mahoraga),佛教傳說中的大蟒蛇神,人身蛇首,又稱作地龍,是佛教神祇的天龍八部之一。該神原本是腹行類,但由於其智力較低而無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的命運,脫胎換骨成為神祇。[/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