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11-8 21:40
“歷史”非舶來 現代漢語詞彙多源於日語
學者邸永君撰文指出,漢語中“歷史”一詞,學術界多認為乃清末由日語引進的。但就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歷史”一詞于中國古籍出現不止于一處,不是舶來品,而是“出口轉內銷”。
漢時司馬遷撰《史記》,後又有史書為歷,如《吳歷》、《晉歷》等。三國兩晉時期韋昭所撰《吳書》以及《南齊書》之《武十七王傳》將歷和史合為一詞,而曰“歷史”,“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之句。
明萬曆年間,袁了凡作《歷史綱鑒補》,將“歷史”一詞用於書名,影響較大。日本人在明末把這本書帶到日本,日本學界翻刻該書,名字也得到了傳播。直到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選用“歷史”一詞作為科目名稱,“歷史”這名字就流傳開去。清末民初,我國學界先驅于學術名類方面多受日本人影響,他們著書立論、傳佈新知,凡涉及史學時多喜用“歷史”一詞,“歷史”一詞遂耳熟能詳。
由此可見,“歷史”一詞絕非舶來,而是“出口轉內銷”者。
儘管“歷史”未必是日本輸入的詞彙,但是中國人今天使用的名詞、術語很大一部分由日本傳入。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還有像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語。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史上,從大的方面說,有兩個時期的情形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國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貪婪地向中國學習,甚至是在與中國文化接觸後,大和民族才首次與文字遭遇,從此才學會了書寫。而在近代,則是中國拼命地向日本學習。在語言文字方面,日語大量進入中國的漢語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
blackdog 2007-11-9 10:17
:reading::bow::reading::bow::reading::bow::reading:
笑笑 2007-11-9 19:30
我認為語言是不繼演變的,引入外語都是變的過程,總之可以溝通就成了。
arsonhongkong 2007-11-11 17:21
周易有云: "湯武革命 , 順乎天而應乎人"; 古又有黨錮之禍, 牛李黨爭, 東林黨爭, 孔夫子有云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周朝更是史上第一個封建, 史記有云: 封建使守藩國, 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還有別些例子... 怎會話全也外來傳入 :L
keve0223 2007-11-21 19:15
正如現在巴士都係從番文譯音, 韓語好多字都係從英文照譯,如洗頭水都係直接譯音SAMPOO 現在所有國家同世界接觸多, 自己的語言已不足應付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