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pa 2007-12-7 02:40
明未明朝最後的鐵騎--寧遠鐵騎的覆滅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 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 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 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当知道,这个名字在当时意 味着什么。(到了闯王进京的时候,全国的明军都不在李自成的话下,唯独吴三桂手下那仅存的一点点关宁铁骑,还让大顺寝食不安。要知道,这时候吴三桂的所谓关宁铁骑与当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pppppa 2007-12-7 02:41
天啟7年5月6日,剛剛征討過朝鮮的後金大軍在大汗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了。雖然士兵們對寧遠的慘敗還頗有些心有餘悸,但皇太極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他相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準備,而只要準備充分,城池並不是堅不可摧的。袁蠻子只有一個,不可能哪兒都照顧到,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要攻剛築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 5月12日清晨,後金軍從西,北兩面發起了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後金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直向城下衝去.趙率教,左輔,朱梅和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胄,冒著後金軍雨一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射打.(表現這麼好的監軍太監在當時可真是稀罕物啊!),連攻3日,後金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直接攻打寧遠。 28日黎明,後金軍先鋒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持各色軍旗的後金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令後金軍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就是碧血劍裡面那個孫仲壽的哥哥〕,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錦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紮。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和戈什哈們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數万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 "轟!"隨著一聲炮響,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都司李春華指揮明軍使用“紅夷”(可能是紅衣大砲的較小型仿製品〕“木龍虎”“滅虜”等諸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砲。一排又一排的後金騎兵倒了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衝上來。慢慢的,後金軍就要衝到明軍的戰壕了。皇太極等待著看到明軍在後金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這之後發生的事情真正把他驚呆了。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的指揮下迎頭衝了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衝出來,與剛殺到的後金軍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砲手抬高砲口,對准後金軍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戰鬥很快的進入了白熱化,前沿的明軍和後金軍騎兵在拼死撕殺,而後金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傷亡。八旗將士們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突破了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衝進寧遠城去,可是不論後金軍怎樣衝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明軍,他們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中,滿桂身中數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被射死。而後金軍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了重傷,戰將覺羅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後金軍的屍體鋪滿了寧遠城外的曠野。激戰從早晨持續到了中午,後金軍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麼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了趙率教乘後金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衝殺出來,攻入後金營中,大量殺傷後金軍之後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
pppppa 2007-12-7 02:42
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以騎兵——"關寧鐵騎"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後金軍打野戰了!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干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蹟!袁崇煥指出"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說出了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了!現在還是依城而戰,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後金軍真正的爭雄於疆場了。
3年之後,崇禎2年秋,皇太極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萬的後金兵如潮水般向長城湧去。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幾乎立刻土崩瓦解,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數十載的防線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26日,濟爾哈朗,岳托指揮的右翼4旗軍與右翼科爾沁蒙古軍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間殲明軍5營..阿巴泰,阿濟格指揮的左翼4旗軍和左翼科爾沁蒙古軍破龍井關入塞,斬明副將易愛。 27日,皇太極親自統領的主力軍克紅山口入塞。 30日,後金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這無疑是個晴空霹靂。 10月28日,消息剛傳來的時候,即使是袁崇煥也不免大驚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防區最*近薊鎮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幾個時辰之後,袁崇煥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游擊曹文詔等人帶領緊急動員起來的部隊進關。第二天,總兵祖大壽負責指揮參將王承胤等人率領關寧大軍主力前往接應。經過袁崇煥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鐵騎的素質今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督師大人軍令一到,十幾萬將士無不凜遵。從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的無數座軍營幾乎同時忙碌起來,雖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驚,但基本上還能做到忙而不亂。山海關南門整夜都有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向關內.只不過一天多的工夫,幾萬軍隊就完成了動員,開向前線,轄地數百里的大軍區整個進入了戒備狀態.袁崇煥很清楚,趙率教的那4000輕騎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數万八旗大軍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樣,他所希望的是趙率教能夠搶在城破之前馳入遵化.只要有趙率教這樣善守的名將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樣的堅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可是在趙率教軍趕到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袁崇煥和他的幾千精騎就已經連續趕了2天2夜的路.在350裡的急行軍中,即使是他親自精選的9000最精銳的騎兵也有4000人掉了隊,但還是及時的趕到了北京城下,
pppppa 2007-12-7 02:43
11月20日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天聰汗親自指揮的數万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5000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3個部分,祖大壽陣於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崇煥親率標營陣於西。 3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立陣完畢,後金騎兵就如黑雲萬朵排山倒海般壓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砲火支援。一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自信歸自信,大汗對這支少得可憐的敵人還是相當瞧得起的,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頭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他們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敵人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他最器重的精兵驍將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就在這時關寧鐵騎的4000掉隊人馬趕到,在後金軍的側後方發起猛烈衝擊,2面鐵騎的夾擊下,後金軍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如果我們早生三百多年,並且有幸站在此時的北京城頭上的話,一幅極其奇特的畫面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漫山遍野的後金軍在狼狽潰逃,而在他們後面緊追不捨的只有區區幾千關寧鐵騎!
大捷後我們可愛的崇禎皇帝做了件可以改變歷史的大事——-將袁崇煥下鎮撫司看管,即日革職聽勘! (其中曲直其他文章皆有描述,這裡就不重複了),袁崇煥被下獄後,北京城外的關寧大軍譁變,在繼承者祖大壽的帶領下返回了關外,12月16日,皇太極在得知袁崇煥下獄的消息之後,立刻率兵從良鄉回師北京,在蘆溝橋盡殲明副將申甫所部7000餘人。 12月17日,後金軍與明滿桂,孫祖壽,黑雲龍,麻登云四總兵部40000人大戰於永定門外.明軍盡潰,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 12月27日,後金軍在薊州全殲來援的明山海關軍5000人。 12月29日,貝勒杜度在遵化擊破明騎兵5000,斬副將一員。崇禎3年正月初四,後金軍克永平。遷安,灤州歸降。正月22日,代善軍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劉之綸軍萬人,射死劉之綸。唯一能夠與韃子一戰的就是關寧鐵騎了,而祖大壽就是拒絕奉旨入京勤王。還是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稱述利害,關寧大軍方才進關。關寧軍的回師入關使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皇太極看到繼續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於3月2日取道冷口關出塞。作為插在關內的一個楔子,他留下了由堂兄二貝勒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令他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剛回盛京不久,阿敏就跟著回來了——祖大壽指揮的關寧鐵騎從5月9日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皇太極大怒之下,將阿敏幽禁,其他守備將領也無一例外的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袁崇煥死後,憤怒的呼喊著“袁督師都被殺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時人評價為“明用之善,則為後金之勁敵;用之不善,則為明朝之叛將”的"自祖大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和關寧鐵騎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後金)的戰場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投降了清朝,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們的首領——祖大壽,則在大凌河與錦州兩次浴血奮戰而均最終被俘之後,投降了滿清.雖然無法與他的督師和滿桂、趙率教、何可綱、孫祖壽那些戰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終身不為滿清獻一計一策的表現,在歷史上至少也可以贏得李陵那樣的評價。儘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在哪個陣營,遼將們都顯示出自己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不斷被稀釋和削弱的關寧鐵騎則始終是最優秀的部隊。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亂被平息,袁崇煥所培育出的那支大軍的最後一絲血脈才告消失。看著手中的史書,後世的人們不禁要感慨,如果袁崇煥不死,統領著這支強大的力量,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聶瘋 2007-12-10 20:15
good post. thank you very much
gaintlm 2007-12-16 16:37
歷史不能假設
明朝沒有統一的強大國家武裝,而是依靠一個接一個的X家軍,全面內亂之時就無濟于事了。
pochi30 2008-1-11 15:49
大明朝的皇帝崇祯应该负很大的责任。他的刚愎自用、信用宦官是致命的弱点。崇祯年间,明朝的风气是最为腐朽的,文官贪污、武将怕死,而少有的卢象升等人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高起潜等辈盛行,明朝焉得不败?
其次,大清国的皇太极、多尔衮却又是世所罕见的智明之士。他们精研中国史书,对历朝历代的兴衰败亡知之甚稔。多尔衮等辈一方面想入关抢夺地盘,同时也想治理中国。他们重用贤臣,起用汉官,做到了知己知彼。与之相较,崇祯恰恰差得太远了。
袁崇焕是著名将领,韬略过人,这是事实。但他对皇帝的话并不是全听,也是他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Gilbert1958 2008-1-14 18:05
聽信謠言,活該死有餘辜............................
SmallEagle 2008-1-17 18:18
Good report, thanks
chunglkhk 2008-2-29 23:14
Thanks for sharing
thesiubonempire 2008-3-3 09:49
從歷史上黎講, 中國比左清朝統治好似好過明朝好多
儘管袁崇煥好可惜, 但佢既遭遇可能重係挽救左中國
holy_cold 2008-3-27 23:06
thanks for sharing
holy_cold 2008-3-27 23:09
thanks for sharing
chunglkhk 2008-3-31 23:23
Thanks for sharing
bigboss629 2008-4-28 21:38
Thanks fo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