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hwawa 2008-1-4 18:17
一些灣仔老街坊的回憶﹐轉自 [url]http://sidekick.soup.io[/url]
-------------------------------
李煜麟早年從大陸來港,就在灣仔落腳,學師當裁縫。1960年,他在利東街開設了自己的裁縫店。正如陳炎章憶述,利東街早期以裁縫行為住,帶李煜麟出身的師父,也是在利東街開店。
李煜麟的裁縫店,當時頗具規模,工場請了十幾個夥計;而他的客路亦很廣,各個階層的顧客都有。若就灣仔區內的顧客網絡而言,李煜麟主要的生意,來自兩類熟客。灣仔蓬勃一時的色情事業,原來也支撑了其他行業的營生。
「謝斐道,成條街都是撈女,媽媽生介紹我去做衫,她有三十個女,一季就要做八套新衫……灣仔是紅燈區,舞小姐、吧女、應招女郎什麼的,都有,做的衣服就更是各種都有……跟她們熟絡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不同的服式(外出應招),有不同的價錢,長衫褸最貴,裇衫就便宜,其實是同一個人,但不同裝束,加件大褸,就貴些。」
另一類常客,則集中在灣仔街市一帶。
「還有是七姊會,是街市妹組成的,她們每年七姊誕前就來我處度身,做一套新衫,都是做企領、大襟的短裝。一年一度七姊誕,場面很熱鬧的。」
七十年代初反貪,連帶灣仔紅燈區的色情事業遭掃蕩,和區內的其他裁縫師傅一樣,李煜麟的生意也就受到很大影響。生意受挫的同時,他又遭逢股災,以致無法在原有舖位繼續經營。不過,街坊的網絡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助李煜麟度過難關。在八位利東街業主同意之下,李煜麟得以用另類形式代替租金,在原先舖頭對面的一個騎樓底舖,繼續其裁縫生意。
「騎樓底舖的那棟樓,一梯兩伙,有八個業主是我的客人,是他們支持我繼續在利東街做(不必付正式租金),條件只是由我支付那棟樓的垃圾費、燈光照明,樓梯口裝鐵閘,兩三年就油一次灰水,另外,也順便做看更……我在利東街四十五年,沒跟人吵過架,最捨不得也就是這種人情味。」
李煜麟在街坊熟客的幫助下,得以繼續其營生,再一次突顯了在社區網絡的運作之內,小市民得以自行解決生活困難的互助力量。在利東街上,互助幫助與經營生計,往往緊密相連,就如前面陳炎章提及的同行間彼此依賴。這點即使在細枝末節上,亦可見一般,如街上的洗衣店,遇有衣服脫了線、掉了扣子的,就會找李煜麟幫忙縫補;這樣子,前者留住了客戶,後者則多了補貼。
當然,除了生意上的往來幫助,李煜麟與街坊之間在生活上也一樣彼此照應。
「有利東街街坊,一家三代人進醫院,都是我幫忙『執』的。喜事個個識辦,但喪事不一定會,那些程序不是人人都知道該怎麼做的。當時別人跟我說︰老李,你跑去替人辦事,但很多人等著找你做生意……我說生意隨時有得做,這些事不能等的。就算發生在新年期間,我也照去,沒什麼好怕的。」
因著利東街重建,李煜麟於2006年5月正式退休,結束逾半個世紀的裁縫生涯。
1957年,仍就讀小學的超哥搬進了利東街,一住四十八年,直至2005年9月因重建才搬離這條街。
交織於社區的童年記憶
1957年利東街第一次重建,由之前的四層木樓改建成六層高石屎樓。而超哥正是搬進了當時第一批建成的六層樓。「全個灣仔,除了六國飯店,我們那棟樓當時應該是最高的。接著整個六十年代,利東街的樓陸續改建成六層樓,形成現在的街道面貌。」
大廈天台,在超哥美好的童年回憶中,佔著重要位置。
「因為我們那棟樓高,很有利放風箏,當時放風箏是灣仔很熱門的遊戲。自製風箏,做玻璃線,小孩子簡直像是在發展自己的工業。熱鬧的時候,望上天空,有二、三十隻風箏在飛,大家互相比試、鬥『界』。當時那種氣氛,是我童年很深刻的印象。」製造風箏的一道道工序,從上山採竹到如何打碎啤酒樽以其粉末「蠟」線(令風箏線變得鋒利,不易被『界』斷),超哥憶述起來仍是那般雀躍、那般認真。整條利東街後來連成一氣的共用天台,正是當年的孩子們製造心目中完美風箏的露天工場。
令超哥懷緬至今的童年往事,大多與灣仔的社區空間緊密連結在一起。除了天台放風箏,另一深刻記憶,是放學到附近的灣仔石礦場玩耍。
「現在伊館、鄧肇堅醫院、摩理臣山泳池的位置,以前是灣仔石礦場,開採完了,才有現在的建設。摩理臣山整座都是花崗岩石,打碎的石塊,大中小都有,堆成一座座石山,有差不多六層樓高﹗小孩子就喜歡去爬石山,比賽誰最快爬上頂,然後又從頂上滑下來。」提起這個刺激的遊戲場地,年屆六十的超哥像是又回到了當年。
這個位於社區內的石礦場,對小孩子來說除了是遊樂場,亦同時提供了書本外的生活知識。「每天都看見很多工人在開工,慢慢把石塊鑿成一碼多長的石條,要幾個人才扛得動。那婸搨n很多工人,不必擔心沒工開。這個石礦場帶動了灣仔的建築行業,一條條石條都是從那媃w出來的,看著他們用來鋪馬路,還有用大石砌渠邊的壆;建築用的混凝土,用的也是那堛爾H石。這座山用得很盡,灣仔很多新樓新建設,都是靠它,因為很方便,不必從其他地方運輸材料。」
放風箏、爬石山都是自己創造、不必花錢的遊戲,當時小孩子唯一需要花錢的,就是買零食。「小孩子最喜歡紅豆冰,刨冰。春園街、交加街一帶叫為食街,有刨冰、涼粉、薄餅等很多街邊小食,賣薄餅的最吸引是可以轉幸運輪,運氣好的話可以轉到三件餅。」
而買零食所需的錢,同樣是從周遭環境中去想辦法。寶雲道、堅尼地道山上除了提供製造風箏、豆槍的小竹,尚有別的資源讓小孩子能賺取一點零用。超哥就是到山上捉蟬及豹虎(金絲貓),賣給有錢人家的小孩。」
加燦 2008-1-5 08:40
I'm a Wanchai born & raised kid & that's my childhood story!
Thx!
pashwawa 2008-1-6 08:28
一篇描述灣仔戰後初期的文章。。。。
修頓風情
修頓球場一直是吸引人們注目的地方。在港島無論你往東或往西,經過灣仔總會看到這片曠地,不論早與晚,這堻ㄕ酗ㄕP的人群。
鐸也是戰後最早復工的大企業,不﹗它似乎從來沒有歇息過。日佔時期這家大船塢依然運轉,為日軍修理艦艇。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工人立即在大門口狠揍幾名日本兵,贏得路過群眾的鼓掌。也是這個大門口,每天黃昏,數以千計的工人湧出來匯成人流,主體流向東方,在大佛口分流,散入千家百戶,因為鐸也工人聚居在灣仔區。曾經有個說法,萬一鐸也結業,灣仔許多茶居、米舖和雜貨店都要執笠。
灣仔區是勞動人民聚居地,無工可開時,修頓球場是消磨空暇的唯一去處。日間,此處是足球場,到了晚上是江湖人士賣藝之處,各種形式的攤檔各自佔據一個角落,他們以娛樂觀眾來謀取兩餐,故有平民夜總會之稱。修頓球場是灣仔最大的曠地,當然,四周也有一些空曠地方,如洛克道那邊就有好幾處,不過都佈滿了殘垣頹瓦,那是美機地氈式轟炸的遺蹟。轟炸目標本來是海軍船塢,不過炸彈扔早了幾秒鐘,於是灣仔不少地方給炸平。
吆喝打鑼賣藥
某天晚飯後,我正在收拾書簿準備上英文夜校,老闆突然命我馬上去大王東街找那家打鐵舖老闆,茈L速速把樣板準備好,明天中午前送來寫字樓。我們這些舊式寫字樓後生是二十四小時待命,看來這一晚的英文課是泡湯了。
完成任務從大王東街出來,夜幕低垂,修頓球場攤檔的大光燈分外吸引人。心婼L算蚗釦_趕回夜校上半課,迎面碰上了阿冬,他是隔壁公司新來的後生,有時送信不知道該怎麼走就過來問我。在阿冬的陪同下,我決定逛一逛心儀已久的修頓。
「艩艩瞴v的銅鑼聲肯定是賣武的,兩支大光燈照出一個大檔口。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那位檔主竟然是穿西裝、結領帶,這個形象跟周圍的氣氛很不相襯。我悄悄地對阿冬說﹕「怎麼賣武的卻穿上西裝﹖」阿冬俏皮地答道﹕「番鬼佬乞兒都著西裝啦﹗」
檔主操蚍R啞的聲音叫道﹕「伙計,慢打鑼﹗」
打鑼的漢子答道﹕「打鑼﹗」緊接茯O「艩瞴v一響鑼聲。
檔主拉長腔調用朗誦的節奏叫喊﹕「打得鑼多,鑼吵耳﹗」
漢子以「艩瞴v一聲接上並打諢一句﹕「吵豬耳﹗」
檔主﹕「打得更多夜又長﹗」他把「夜」字拖長腔並念成「野」音。
漢子的答話是一句粗鄙的穢語,什麼你阿媽……長,換來一陣陣哄笑聲。這堿O男人世界,堂客稀疏。觀眾們都是穿著所謂短打的唐裝衫褲,有的只穿胸前有三粒紐扣的短袖笠衫,下身是油屎褲。在這種環境堙A「媽媽」連聲有什麼稀奇﹖
講過了千篇一律的開場白,先由一位年輕貌不美的女郎出場耍了一套劍法,跟茖茪@場對打。圍攏過來看熱鬧的人愈來愈多,檔主開腔了。他說,出來行走江湖,少不免有碰傷砸傷、刀槍見血,你們不用為我們擔心,我們有祖傳秘方的跌打酒、跌打丸……。於是一眾伙計拿出藥物來兜售,檔主在滔滔不絕地吹噓他的祖傳秘方之餘,不時叫喊﹕「喂﹗呢度買。劗銇R﹗」我依照他的手指望過去,何來顧客要貨﹖他的叫喊無非是增強現場氣氛。我們的前方果然有位觀眾拿蚚蘋~問價,答稱﹕ 跌打酒小瓶兩元、大瓶五元。兩塊錢是工人半天的工資,賣藥者卻鼓其如簧之舌企圖說服顧客買大瓶的。我們知道還要等一段時間始會看到下一場表演,於是退身而出。
表演魔術還是賣藥
轉到另一個角落,圈子較小,是一位年輕人在表演魔術。只見他手持一個包袋,悹堨~外翻一翻再用力抖動,顯示布袋並無他物,然後把布袋捲作一團,猛然翻開從布袋中取出一隻雞蛋,有觀眾鼓起掌來。年輕人拿茖滌汕蛋問道﹕「你們猜我下一步會變什麼﹖」有人答﹕「雞仔﹗」「對了﹗我下一步把它變出雞仔來。」說 荂A他蹲在地上把雞蛋放進布袋堥羶﹛R「雞仔很快會出來的了。」說蚖/荂A布袋晃動起來。許多人都看出是他的手指在布袋埵岸F兩下,不過四周的觀眾還是發出滿意的笑聲。年輕人站起來說,雞仔破殼而出要等一段時間,於是他就宣傳他的瘡疥膏藥,又是祖傳秘方。那個年代搔癢抓損了皮膚就會化膿生瘡,不過民間的驗方是到山邊採摘那種長茯黧礎滮p果實、氣味濃烈的「臭花」,用來煲水洗滌,一個星期就化膿消腫,靈驗得很,有誰願意化錢來買他的藥膏﹖年輕人走了一個圈,反應冷淡,只見他回到圈子中間,悻悻然地拾起地面上的布袋,跌坐在他自己帶來的凳仔上喘氣。這批觀眾沒有人幫襯,他亦不屑於交代雞仔出殼這件事了。圍觀者一哄而散。
在軒尼詩道、盧押道的交界處是人群較為稀疏的地方,那埵陷X個地攤,上面寫荂R專醫陰虛癆傷、花柳白濁、奇難雜症。突然間傳來帶有強烈節奏感的喊叫﹕「相 ——不睇——不發,薑——不磨——不辣」,一位臉有菜色、年過半百的清瘦男子,手持摺扇拍打茈L的另一隻手掌在招徠。他的扇尖一揮指茠冬說﹕「後生仔﹗ 你有難諢T……來來來,贈你幾句。」我和阿冬不由自主地給他招了過去。只見檔口上的紅紙寫茪j批小批、看掌論相、開工擇日……的價錢,最顯眼的地方有斗大八個字﹕「相金先惠,格外留神。」阿冬問﹕「我有什麼災難﹖」相士說﹕「你烏雲滿面,印堂發黑,三天之內……」他停了下來觀察阿冬的反應,突然加上一句﹕ 「災劫來自東南方……坐下來,慢慢傾。」看樣子我們可要掏腰包的了。我拉茠冬往前走,說老實話,心堿O想讓相士來指點迷津,可是阮囊羞澀,他的收費超出我們的經濟負擔範圍。
殘局和局十三太保
球場的邊緣相信是最寧靜的地方。這娷\茼n幾個象棋檔,每一檔都以火水燈作照明。每個棋檔擺出五六局殘局,紅紙上寫荂R對弈一元、殘局五毫。略一瀏覽,我就發覺他們所擺的殘局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每一檔都有「十三太保」,這是我曾經精心演練過的。那是在失學的日子堙A偶然借到一本「殘局精華」之類的棋譜,書堬臚@局就是這個「十三太保」。這個殘局弔詭之處是它表面上很易取勝,車一平五叫將軍,犧牲了這隻車就可以炮一進九取勝。其實這是吸引「棋屎」入彀的誘餌,因為棋屎們看不通對方不會吃你的車,反而以將五平四稍避其鋒,演變下去就是考驗雙方的棋藝根底。這個殘局有三十六個變化,變中又有變,總數是五十多變。我曾經依荋捙郕t練過一半之後總結出它的規律,只要細心應付,一定是和局收場。
阿冬見我那麼專注便問道﹕「怎麼樣﹖」我說﹕「都是和局的。」於是阿冬問檔主和局怎麼算,檔主答和局賠一半。阿東掏出五毛錢慫恿我下場,並說﹕「賺餐消夜。」我哪堛器D「江湖險惡」,滿有信心地坐下來執先手,依照滾瓜爛熟的「正官和」茠k來走子,對方亦是依照這個標準局法來招架,三兩分鐘和局收場。我攤開手掌向他索取彩金,檔主一邊擺棋一邊說,再下一局。他不肯退錢,我唯有再應付一場。不料到中變時,對方不是走馬而是退炮,這一招是我沒有拆解過的一個變局,心堣@慌走了一步軟荂A就此輸了。檔主邊擺棋邊說﹕「再來一局,你只要再付兩毫半子就湊足五毫了。」可是我說什麼也不願再冒這個險,向他討取應該回收的兩毫半,抽身而出。
阿冬不在乎輸了兩毫半,我倒是有點興致索然。踅到球場中間竟然有大發現,全香港最便宜的東西﹕斗零一碗豆腐花。戰前的花費是論仙士計算,口袋埵酗@毫幾分足以在同學面前神氣十足。現在呢,一毫是最低標準,連油炸鬼、白粥都要一毫子交易,沒有哪一樣東西是五分錢的。於是由我請客,每人吃了兩碗。我們兩人共花了四毫半就消磨了一個晚上。
等米等工看病派籌
修頓球場不光是平民夜總會那麼簡單。日間它是小球健兒馳騁之地,香港多位叱靋毓釭熔y星是在這媯僱o掘出來的。不過最重要的地方是它的外圍,一簇簇人群蹲在行人道上,他們是待僱的散工,一雙雙無奈的眼睛掛在營養不足的臉上,並期待蚨牏u的吆喊,只要有吆喊他們才有米落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陪同一位管工到這堜菑Q名泥工,管工事先準備了十枝竹籤,準備把它發給中選的人,這個辦法是避免多出三幾個人跟在我們的後面,到時花上許多唇舌亦不容易把這幾個人打發走的。
不料管工剛分發竹籤就被一大群人圍個水泄不通,幾十隻手在他的面前晃動,管工只得把餘下的竹籤撒向天空,讓人們去搶,搶到竹籤就有工開有飯食。失業,嚴重的失業折磨蚙W仔的勞動者。
還有一個不要忘記的地方﹕球場東南角的貝夫人健康院,幾十年來它默默地為灣仔的貧苦大眾服務。正因為它是免費醫局,每天大清早這堻ㄔX現輪街籌的長龍。發展下來,排隊者在天蒙亮時來到,隊前隊後打個招呼,把一柄破傘或一塊磚頭留下來作為代表,只要人在派籌前出現就可以了。民風淳樸,為爭位置而爭執並不多見,因為都是街坊嘛。至於「字頭友」不會視此處為搵銀之地,除了他們不想在「乞兒兜塈黺漲Y」之外,主因是他們茞援騠P差人「合作」。請看﹕春園街一列舖頭都是「麻將耍樂」,客似雲來﹔渣菲道(現稱謝斐道)綠門窗的女郎倚蚅瑽向路過男士拋媚眼,此類妓寨數目最多的地方恰恰在灣仔差館的後面。
斗零一碗豆腐花
修頓球場是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寫照,也是香港的縮影。
半個世紀過去了,修頓球場始終是我經常路過的地方,我看到它的變化。首先是四周圍上了鐵絲網,立好了球門框,搭起了看台。後來又在球場的西南角搭起一座簡陋建築物,開設名副其實的經濟飯店。緊隨茩輕銝g濟的發展,修頓的面貌一變再變,歷史的車輪向修頓球場宣戰。當看台再次被改建,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時候,灣仔街坊們為看台上髹上繽紛的色彩所迷惑,忽略地產商蠶食了它的東北角,球場的面積顯著地縮小了。變化最顯著的是這個區域的住客,海軍船塢結束了,工人們爭取到遣散費和職業介紹,沒有店舖因此而倒閉。不過隨茼a產業的發展,高樓大廈取代了舊式的「白鴿籠」,工人們往外遷,新住客搬進來,灣仔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緩慢而又不那麼矚目。當敏如茶室不得不裝上冷氣機,宣示蚙W仔舊區劃上了休止符。
現在,聽說修頓球場又要大變身了,聽說球場會升到半空,聽說還有什麼「保留集體記憶」的建議。那麼修頓的底層是否會恢復平民夜總會呢﹖硬件的堆砌還好辦,可是合適的軟件往哪堨h找﹖就算物色到一位操蚍R啞聲音的檔主來叫喊﹕「伙計,慢打鑼﹗」四周已經不是穿著笠衫和短打的觀眾了,他們更不會為那位伙計的插科打諢發出滿意的嘩笑,遑論春園街的麻將牌聲和謝斐道的鬢影。欠缺了內涵,無非是軀殼的拼湊而已。
修頓,在我的記憶深處,有全香港最便宜的東西﹕斗零一碗的豆腐花。
up3up4 2008-1-6 10:54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6 00:28 發表
一篇描述灣仔戰後初期的文章。。。。
修頓風情
修頓球場一直是吸引人們注目的地方。在港島無論你往東或往西,經過灣仔總會看到這片曠地,不論早與晚,這堻ㄕ酗ㄕP的人群。
.........
聽說修頓球場又要大變身了,聽說球場會升到半空,聽說還有什麼「保留集體記憶」的建議。
[/quote]
除了擔著大碌竹的苦力,
圍在一起, 一堆一堆的大叔...
[url=http://ifs8.imagefly.info/v/00/jpg/gamble_15wu.html][img]http://ifs8.imagefly.info/t/00/gamble_15wu.jpg[/img][/url]
這種風情, 是怎樣地去 「保留集體記憶」都辦不到的。
刻意, 勉強地去「保留集體記憶」只會產生一個舊不舊, 現代化又不足的修頓球埸, 一個合成怪物。
[[i] 本帖最後由 up3up4 於 2008-1-6 03:14 編輯 [/i]]
理魯竇 2008-1-10 00:32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7-12-26 12:52 發表
先多謝 samam 的倒夜香照片。看來這行業仍然後繼有人。
找到幾張高質數的灣仔相片﹐是40年代剛戰後的。
Source : Hedda Morrison
灣仔全景 - 空地為修頓球場
[url]http://www.heddamorrison.com/hm/images[/url] ... [/quote]
哎呀! 無錯係正街呀
我有個波友70年代住嚮左手便間舊樓三樓
我記得1971年某天我係個度埳L
對落小小係正心茶樓
旁邊有一檔專係賣「生草藥」
起碼有五六十年歷史
而家都唔可以係邊到M到
貼上一張正街鳥瞰圖俾大家參考
理魯竇 2008-1-10 00:36
當時Hedda Morrison 應該係在照片中間白色建築物「西營盤街市」映過去。
[[i]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08-1-10 00:37 編輯 [/i]]
理魯竇 2008-1-11 00:05
[quote]原帖由 [i]cooolman[/i] 於 2007-12-26 14:04 發表
pashwawa兄,
先祝 聖誕快樂 新年進步!
關於第三幅照片,小弟對於是否灣仔的【交奶ㄛO肯定的:"此處像是灣仔交加街街市.........":wondering:
我懷疑可能是西營盤的【正街】,未知pashwawa兄有何睇 ... [/quote]
coolman 兄
小弟五十幾歲,自小在西營盤長大,大馬路、第一、二、三、四街都住過,
成日係正街車車轉。
我都經常有睇 Hedda Morrison 的照片,但點都估唔個度係正街,甚至我在
照片中其中一間屋住過都留意唔到。
請教兄台你點知係「正街」,莫非你又係老街坊。
hk3dman 2008-1-11 02:04
理魯竇 前輩竟然住過相中處,睇想時一定滋味在心頭。
理魯竇 2008-1-11 02:34
[quote]原帖由 [i]hk3dman[/i] 於 2008-1-11 02:04 發表
理魯竇 前輩竟然住過相中處,睇想時一定滋味在心頭。 [/quote]
重有,我50 年前在照片中右邊(鏡頭以外)舊樓一間小學讀過書。
1970 年左右,照片中左方(即舊樓前面)的攤檔已搬走,改為一個遊樂場,
我就堎Q三樓,可以望到遊樂場。
現時想起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理魯竇 2008-1-11 02:46
[quote]原帖由 [i]hk3dman[/i] 於 2008-1-11 02:04 發表
理魯竇 前輩竟然住過相中處,睇想時一定滋味在心頭。 [/quote]
重有,我50 年前在照片中右邊(鏡頭以外)舊樓一間小學讀過書。
1970 年左右,照片中左方(即舊樓前面)的攤檔已搬走,改為一個遊樂場,
我就堎Q三樓,可以望到遊樂場。
現時想起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obieso 2008-1-13 19:08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1 21:44 發表
類似的建築物﹐還可以在灣仔找到。
[img]http://i116.photobucket.com/albums/o17/pashwawa/IMG_0028.jpg[/img] [/quote]
呢間聽聞係中巴創辦人顏成坤大宅。
有無人知它對面有間什麼"粵劇學校",
90年代已荒廢,成間鬼屋咁。
pashwawa 2008-1-16 14:24
[quote]原帖由 [i]obieso[/i] 於 2008-1-13 19:08 發表
呢間聽聞係中巴創辦人顏成坤大宅。
有無人知它對面有間什麼"粵劇學校",
90年代已荒廢,成間鬼屋咁。 [/quote]
於半山堅尼地道64號的中式大宅,由中華巴士創辦人顏成坤在約70年前興建,屬三級歷史建築,一直為顏氏家族持有,已獲城規會批准改建為樓高可達120米的豪宅項目。
[img]http://appledaily.atnext.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70917/small/17la8p33.jpg[/img]
[[i]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1-16 14:25 編輯 [/i]]
patwyw 2008-1-16 22:03
thanks a lot , it brings back our child's life in the 50's .
patwyw 2008-1-16 22:13
In the 50's I had gone to the 經濟飯店 to have morning tea with my father. I am 60 now.
fighterplane 2008-1-16 22:55
[quote]原帖由 [i]eric54[/i] 於 2007-12-11 11:23 PM 發表
多謝分享 ........ 送番首歌比你聽
[url]http://smg.photobucket.com/albums/v322/eric54/?action=view¤t=PhotoStory1.flv[/url] [/quote]
What is the password to log in
理魯竇 2008-1-19 10:12
[quote]原帖由 [i]patwyw[/i] 於 2008-1-16 22:13 發表
In the 50's I had gone to the 經濟飯店 to have morning tea with my father. I am 60 now. [/quote]
你所講的「經濟飯店」是不是在荷李活道大笪地那一間,我細個老豆都有帶我去,我都將近60。
如果有網友可貼上有關照片就正囉。
pashwawa 2008-1-19 10:25
[quote]原帖由 [i]理魯竇[/i] 於 2008-1-19 10:12 發表
你所講的「經濟飯店」是不是在荷李活道大笪地那一間,我細個老豆都有帶我去,我都將近60。
如果有網友可貼上有關照片就正囉。 [/quote]
據聞有三間經濟飯店﹐荷里活道及修頓球場各有一間。 patwyw 指應是下圖修頓右面那間。
[img]http://img253.imageshack.us/img253/606/hongkongpostcards023ak0.jpg[/img]
mandy 2008-1-19 12:20
1961年在輪候預防霍亂注射的市民,當中有冇你地份呢??:lol
理魯竇 2008-1-20 00:26
[quote]原帖由 [i]mandy[/i] 於 2008-1-19 12:20 發表
1961年在輪候預防霍亂注射的市民,當中有冇你地份呢??:lol [/quote]
我都有份排過隊等打針
不過係在西營盤第三街同薄扶林道交界間郵局
個陣時人人恐慌
真係好虛陷
七國咁亂
[[i]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08-1-20 00:27 編輯 [/i]]
up3up4 2008-1-20 13:38
[url=http://ifs9.imagefly.info/v/10/jpg/cholera_inoculation1.html][img]http://ifs9.imagefly.info/t/10/cholera_inoculation1.jpg[/img][/url]
在注射站外大聲公叫人來打針
[url=http://ifs9.imagefly.info/v/da/jpg/inoculation_call1963.html][img]http://ifs9.imagefly.info/t/da/inoculation_call1963.jpg[/img][/url]
輪緊隊的女孩個個拿埋口面
加燦 2008-1-21 10:20
[quote]原帖由 [i]mandy[/i] 於 2008-1-19 12:20 發表
1961年在輪候預防霍亂注射的市民,當中有冇你地份呢??:lol [/quote]
I probably was in the line too as my house was just up Yin Wah Street (the stairway) at Kennedy Road!
mandy 2008-1-21 21:02
63年時的灣仔住宅,相片左下角的是甚麼戲院呢??
pashwawa 2008-1-21 21:12
在駱克道/馬師道交界的國民戲院。新樓為金國大廈。
[[i]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1-21 21:15 編輯 [/i]]
pashwawa 2008-1-22 10:50
由山頂望向灣仔﹐維多利亞公園尚未建成﹐應是五十年代早期相片。比較少有的早期彩色照片。
由西至東數起﹐在海旁最高的建築物為 China Fleet Club, Sailors and Soldiers Missions, 六國飯店﹐ 英美煙草公司。最高都是七層左右。
[IMG]http://i116.photobucket.com/albums/o17/pashwawa/Wanchai.jpg[/IMG]
billchan 2008-1-22 11:24
回覆 #175 pashwawa 的帖子
:verygood: 嘩!睇到已拆舊居! :loveeyes:
pashwawa 2008-1-22 11:30
[quote]原帖由 [i]billchan[/i] 於 2008-1-22 11:24 發表
:verygood: 嘩!睇到已拆舊居! :loveeyes: [/quote]
可否印證相片的年份﹖
billchan 2008-1-22 11:40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2 11:30 發表
可否印證相片的年份﹖ [/quote]
:lol 我在九十年代初才入住舊居,所以不悉之前附近景物。三聯早幾年出版的香港街道舊圖冊中,也看到舊居,將資料參照之下,我祇能肯此圖是攝於 1949年之後,但這樣籠統的說法,不知有用否! :L
pashwawa 2008-1-22 12:00
我想在圖中超過95%的建築物都不存在了。香港懷舊成為風氣和這快速的社區改變有莫大的關係。
billchan 2008-1-22 12:26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2 12:00 發表
我想在圖中超過95%的建築物都不存在了。香港懷舊成為風氣和這快速的社區改變有莫大的關係。 [/quote]
;P 豈祇建築物,有些山頭和海域也不存在了! :P
照片中當時的香港,還勉強能予人一個蕞爾小島的感覺 ...... 現在呢?哈哈 .... 是海港旁有一堆堆大型 石屎玻璃積木森林!
cooolman 2008-1-22 16:18
禮失求諸野.........再貼50's年代西片【蘇絲黃的世界】片段。讓大家可一窺灣仔的舊貌。
[youtube]XB6icb1i4a0&feature[/youtube]
pashwawa 兄,上次你提到灣仔舊樓天台的長桿型物體可能是收音機天線(這看法小弟有所保留),但從這片段來看,長桿又似乎是作晾曬衣物之用;不過睇返小弟所貼的照片,長桿上又沒有晾曬任何衣物,反而騎樓就有(唔通長桿只用作晾曬大型衣物?).......真是滿腹疑團!.....只好寄望有其他版友能知道此長桿的真正用途。
[URL=http://img57.imageshack.us/img57/9248/1212hn9.jpg][IMG]http://img57.imageshack.us/img57/9248/1212hn9.jpg[/IMG][/URL]
鴨頭 2008-1-22 16:47
[quote]原帖由 [i]cooolman[/i] 於 2008-1-22 16:18 發表
禮失求諸野.........再貼50's年代西片【蘇絲黃的世界】片段。讓大家可一窺灣仔的舊貌。
XB6icb1i4a0&feature
pashwawa 兄,上次你提到灣仔舊樓天台的長桿型物體可能是收音機天線(這看法小弟有所保留),但從 ... [/quote]
cooolman 兄 :
我唔肯定 細過時見到操記晒toi 布就係呢d長杆上 , 是否一物二用就唔清楚
:wondering:
mandy 2008-1-22 19:04
[quote]原帖由 [i]cooolman[/i] 於 2008-1-22 16:18 發表
禮失求諸野.........再貼50's年代西片【蘇絲黃的世界】片段。讓大家可一窺灣仔的舊貌。
XB6icb1i4a0&feature
pashwawa 兄,上次你提到灣仔舊樓天台的長桿型物體可能是收音機天線(這看法小弟有所保留),但從 ... [/quote]
借用你短片之情景推想,長桿最大的可能是作支撐枝架之用,因為以前最常用是竹枝做桿,後來才漸改為用鐵枝。
pashwawa 2008-1-22 20:17
[quote]原帖由 [i]cooolman[/i] 於 2008-1-22 16:18 發表
禮失求諸野.........再貼50's年代西片【蘇絲黃的世界】片段。讓大家可一窺灣仔的舊貌。
XB6icb1i4a0&feature
pashwawa 兄,上次你提到灣仔舊樓天台的長桿型物體可能是收音機天線(這看法小弟有所保留),但從 ... [/quote]
cooolman 兄非常有研究精神﹐這個議題又可開一個舊照的疑惑。在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中﹐那些長杆物體可以作為竹竿之支撐功用是肯定的。我的疑問是 - 這個是否只是其中的一項功能。因若只作支撐﹐五﹐六尺已足夠(圖中的有些超過十二三尺)﹐為甚麼要這麼長呢﹖
我看到這些長竿物體都是在五十年代的照片中﹐六十年代時好像都消失了(可能被鐵線取代)。
[[i]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1-22 20:19 編輯 [/i]]
Brat 2008-1-22 21:40
[quote]原帖由 [i]鴨頭[/i] 於 2008-1-22 16:47 發表
cooolman 兄 :
我唔肯定 細過時見到操記晒toi 布就係呢d長杆上 , 是否一物二用就唔清楚
:wondering: [/quote]
我細時都係住操記附近、大家街坊。
Brat 2008-1-22 21:44
[quote]原帖由 [i]cooolman[/i] 於 2008-1-22 16:18 發表
禮失求諸野.........再貼50's年代西片【蘇絲黃的世界】片段。讓大家可一窺灣仔的舊貌。
XB6icb1i4a0&feature
pashwawa 兄,上次你提到灣仔舊樓天台的長桿型物體可能是收音機天線(這看法小弟有所保留),但從 ... [/quote]
此圖是否堅拿道東向灣仔方向望?依稀記得大三元酒家
pashwawa 2008-1-23 09:23
[quote]原帖由 [i]Brat[/i] 於 2008-1-22 21:44 發表
此圖是否堅拿道東向灣仔方向望?依稀記得大三元酒家 [/quote]
對﹐大三元在圖中右面清楚可見。
mandy 2008-1-23 21:29
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1910年及2007年的今昔照! :verygood::verygood:
pashwawa 2008-1-23 21:51
[quote]原帖由 [i]mandy[/i] 於 2008-1-23 21:29 發表
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1910年及2007年的今昔照! :verygood::verygood: [/quote]
多謝圖片。
圖中遠處白色的建築物是否舊郵局(建于1913年)﹖
右邊前方的建築物是甚麼呢﹖
mandy 2008-1-23 22:39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3 21:51 發表
多謝圖片。
圖中遠處白色的建築物是否舊郵局(建于1913年)﹖
右邊前方的建築物是甚麼呢﹖ [/quote]
是舊郵局,即現時的環保軒。
右邊前方的建築物可能是尚翹峰第二座 :reading:
pashwawa 2008-1-23 22:55
[quote]原帖由 [i]mandy[/i] 於 2008-1-23 22:39 發表
是舊郵局,即現時的環保軒。
右邊前方的建築物可能是尚翹峰第二座 :reading: [/quote]
Sorry, 我的問題是指舊圖的。。。。
mandy 2008-1-23 23:42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3 22:55 發表
Sorry, 我的問題是指舊圖的。。。。 [/quote]
貼這張比較清楚一點,此建築物應是第一代的灣仔街市。 :reading:
另補充一些灣仔的歷史資料:
灣仔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841年首宗官地拍賣﹐東角(銅鑼灣區) 、跑馬地及春園成為商業和住宅發展區。春圍街一帶早期聚居了不少歐洲人。香港第三任總督文咸( Sir S. G. Bonham ) 當時並沒有自己的官邸,他向一位英國商人羅信( Rawson ) 租住的房子就在灣仔春園街。1850及1860年代﹐灣仔海旁興建了不少船塢和貨艙﹐原居住於春園的富裕歐洲人搬離該區﹐這裡成為鄰近海軍船塢工作人員住宅區﹐新的華人聚居點。1921-1931年完成了東區海岸填海工程,把摩利臣山挖出泥土堆填在軍器廠街與東角之間,填得90英畝土地,即今日告士打道一帶,重修的軒尼詩道成為主要大道之一。1930年灣仔區亦在填海而得的土地上興建了630所“唐樓”,城市發展得非常迅速。[color=red]1932年頒行新的建築物條例,限制住宅樓宇最高為五層,而其他建築物最高只有三層。[/color] 限制了建築密度,通風和採光條件得以改善。在這些條例下建造的唐樓今日尚可在灣仔軒尼詩道一帶找到。灣仔街市是灣仔早期填海區內的一座重要建築物。
這些資料可解答之前有網友問,點解以前的樓只起幾層了!
鴨頭 2008-1-23 23:56
[quote]原帖由 [i]Brat[/i] 於 2008-1-22 21:40 發表
我細時都係住操記附近、大家街坊。 [/quote]
Brat 兄弟
細時街坊 ,現在白頭阿伯想當年:givemefive:
pashwawa 2008-1-24 00:03
那時操記是否在汕頭街﹖﹖
鴨頭 2008-1-24 00:11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4 00:03 發表
那時操記是否在汕頭街﹖﹖ [/quote]
大王東街:boxing:
pashwawa 2008-1-24 07:52
[quote]1930年灣仔區亦在填海而得的土地上興建了630所“唐樓”,城市發展得非常迅速。1932年頒行新的建築物條例,限制住宅樓宇最高為五層,而其他建築物最高只有三層。 限制了建築密度,通風和採光條件得以改善。在這些條例下建造的唐樓今日尚可在灣仔軒尼詩道一帶找到。灣仔街市是灣仔早期填海區內的一座重要建築物。[/quote]
Hedda Morrison 的灣仔相片最能看出1932年興建的四層式唐樓(在電車路以北)的一致性。
這些唐樓在八十年代還隨處可見﹐現今在哪裡找到呢﹖
[img]http://www.heddamorrison.com/hm/images/ed_photo/60A.jpg[/img]
bukinla 2008-1-27 02:03
some of the building are still here
maoasami 2008-1-29 14:54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094/2228134202_fd2373a547.jpg?v=0[/img]
50年代的灣仔告士打道
初初睇這張照片時,感覺很怪,難以想像以前返工的地方 - 新鴻基中心、華潤大廈及鷹君中心一帶,竟然是在這海上面,確是滄海桑田的寫照。
billy_1 2008-1-29 21:41
very good.............
63年時的灣仔...............
Brat 2008-1-30 03:12
[quote]原帖由 [i]pashwawa[/i] 於 2008-1-24 00:03 發表
那時操記是否在汕頭街﹖﹖ [/quote]
QUOTE:
原帖由 pashwawa 於 2008-1-24 00:03 發表
那時操記是否在汕頭街﹖﹖
大王東街
操記是在汕頭街內近電車路那邊、而並非在大王東街。大王東街口就有一檔賣白粥腸粉大排檔。汕頭街與大王東街之間有一間振興辨館,賣糖果餅干、花生涼果等。小時候最喜歡去買麥芽餅、安樂疏、水泡餅............
Brat 2008-1-30 03:28
[quote]原帖由 [i]鴨頭[/i] 於 2008-1-23 23:56 發表
Brat 兄弟
細時街坊 ,現在白頭阿伯想當年:givemefive: [/quote]
話唔定我地細時係修頓踢過西瓜波、係英京飲茶搭過枱、逛新中華時撞過.....太多童年回憶
:givemefive::givemefive: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