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布衣尚書閻敬銘

誠惶誠恐 2007-12-10 23:11

【轉載】布衣尚書閻敬銘

[size=4][b]渭南地區志•閻敬銘傳[/b][/size]

據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渭南地區志》,第937∼939頁,楊樹民主編

  閻敬銘(1817∼1592),字丹初,清末朝邑縣(今大荔縣)人。他形容猥瑣,氣貌不揚,臉象棗核,眼一大一小,身材不滿五尺。考中舉人後,去參加知縣選拔。主選官見相,厲聲呵斥:「出去!」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戶部主事。咸豐十一年(1861),經代理湖北巡撫胡林翼和繼任巡撫嚴樹森推薦,朝廷委任他為湖北按察使。

  一天,湖廣總督官文的一名副將,率領幾名親兵,闖入武昌城外一戶居民家,強搶民女。女哭罵不從,竟被他們亂刀砍死。其父母進城告狀,縣府官員都不敢過問。閻敬銘得知,勃然大怒,要出面問案。那副將趕緊逃進總督府中,被官文藏起來。閻敬銘進府要凶犯,官文推說自己病重,拒不接見。閻敬銘即向隨從傳話:「去把我的被子拿來!我就在總督府的門房過道裡住宿、辦公,總督的病不好,我閻敬銘絕不回去!」他真的在這裡住下來,一住就是三天,官文被困在府中,實在無拒客的辦法,只得派人請湖北巡撫嚴樹森和武昌知府李昌壽(複校者注:李昌壽,《春冰室野乘》作李宗壽,《十葉野聞》作李宗燾,疑有誤。)來勸閻歸去。嚴、李百般勸說,閻敬銘立誓,不懲兇手,絕不回府。官文無奈,只得出來相見,求閻息事。閻敬銘憤恨不已,岸然仰視。嚴樹森求他給官文一個面子,他提出條件:立即交出兇犯,當眾剝奪官職,押回原籍,不許逗留片時。官文只得接受條件,交出兇犯。閻敬銘立呼衙役,將其顛翻捆拿,剝去衣服,當眾重杖四十,發遣邊疆。(複校者注:「發遣邊疆」應為「遞解原籍」之誤。)

  同治元年(1862)後,閻敬銘先後任署理山東鹽運使、署理山東巡撫、工部右侍郎等職,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和宋景詩起義軍。

  光緒三年(1877),山西省大饑,朝廷派閻敬銘去視察賑務。他一路敝車荊服,行李蕭然。到任後,穿一身粗糙的「褡褳布」做的官服,並讓下屬也都穿這樣的粗布,有敢穿綢緞者,罰捐餉濟災。五年(1879)三月,吉州知州段鼎耀扣留救災銀,閻敬銘奏請朝廷,查拿治罪。隨後,閻敬銘又上奏:「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各省差役苦累,請敕分別查辦裁減。」奉使大臣恩承、董華過境搔擾地方,加重百姓負擔,他上奏光緒皇帝,追究了恩承等人罪責。

  光緒八年(1882),閻敬銘再次奉詔入京,升為戶部尚書。上任第一天,就親自看賬,並叫來檔房司官問賬,發現無論是領辦、會辦、總辦,都不知部庫的存銀幾何、出納情況、盈虧怎樣,甚至連算賬、看賬都不會。閻敬銘立即給皇帝上奏道:「滿員多不諳籌算,事權半委胥吏,故吏權日張,而財政愈棼。欲為根本清厘之計,凡南北檔房及三庫(銀庫、緞匹庫、顏料庫)等處,非參用漢員不可。」光緒皇帝准奏。

  閻敬銘查了賬目,再查三庫。其中綢緞、顏料兩庫,是全國貢品等實物收藏處,堆積如山,毫無章法,顏料、綢緞、紙張等混在一起,月積年累,大都霉爛,無法使用,鼠咬蟲蛀,毒蛇成群。進出賬目,是兩百多年的流水賬,無清無結。銀庫的問題更大,司官、差役,無不貪污偷盜;掌出納的掌庫、書辦,以大秤進、小秤出,天平砝碼異常不等,弊端累累。閻敬銘親自入庫清點,清查了二百餘年的庫藏和出納賬目,震動朝廷內外。他當即斥逐了一批書辦和差役,並參奏了號稱「四大金剛」原在戶部任職的姚覲元(已調任廣東布政使)、董儁漢(已調任湖北荊宜施道道員)、楊洪典和旗人啟某,使其「革職回籍」。

  閻敬銘整頓戶部積弊,揭開了許多黑幕,最突出的是揭出了雲南省的軍費報銷案。他查明,在自己入京職掌戶部的半年前,雲南省當政曾派糧道崔尊彝和永昌知府潘英章,攜帶巨額公款,進京活動,要把並非軍費的款項,納入軍費中報銷,中飽私囊。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清,通過此人找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說,以八萬兩白銀的賄款,把雲南「軍費」報銷了結。閻敬銘大刀闊斧地整頓,使言官們打消顧慮,逐漸敢言了。御史洪良品等,接連上奏,要求對王文韶、景廉即行罷斥,聽候查辦。與此同時,閻敬銘以戶部的賬目不清、三庫混亂,參劾戶部司官「含混草率」,進一步把矛頭指向王文韶和景廉。清廷在閻敬銘等人敦促下,加緊審理此案。軍機大臣景廉被降級,王文韶被逐出軍機處;戶部雲南司主事孫家穆革職賠贓,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清革職賠贓,流三千里;永昌知府潘英章、戶部主事龍繼棟、御史李郁華等,也都被革職流放。其他與此案有牽連的官員,如工部侍郎翁同龢(光緒皇帝師傅)等,都分別受到降級罰薪等處分。這一案件的審理,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光緒十年(1884),閻敬銘任軍機大臣、各國事務衙門總理。接著,又以戶部尚書任協辦大學士。次年,補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授東閣大學士。十二年(1886),他查明八旗浮支庫銀,奏定章程十條,予以節制。同年,任會典館總裁。當時朝廷擬令直隸、江蘇各省添購機器,製造製錢。閻敬銘奏言,「恐滋市■疑慮」。慈禧太后大怒,將他「革職留任」。十五年(1889),慈禧太后籌銀兩百八十萬兩,修建頤和園。閻敬銘反對無效,上疏請求回籍,得到允許,遂返回朝邑故鄉。

  光緒十八年(1892),卒,謚「文介」。


    (本文由三秦記OCR及初校,草間人復校,並做技術性編改)

[url]http://www.sanqinji.com/rw/yanjingming/2.htm[/url]

※ ※ ※ ※ ※

[b][size=4]前朝舊事──閻敬銘理財[/size][/b]

  閻敬銘官做得很大,人卻長得很醜。他未中進士之前,以舉人「大挑知縣」,主挑的親王一見他,就暴喝一聲「出去!」原來大挑知縣,首先就看相貌,「國」字臉第一,「田」字臉第二,此外「甲、由、申」字臉,也有入選希望。而閻敬銘卻臉如棗核,兩眼一大一小,身不滿五尺,形容猥瑣。後來胡林翼保舉他,下的八字考語就是:氣貌不揚,而心揚萬夫。光緒八年,他內召大用,出任戶部尚書,正逢李鴻章南下,張樹聲北上,都是儀從渲赫,閻敬銘卻布衣敝車,行李蕭然,靜悄悄進京,望之若寒門老儒。

  閻敬銘理財,以為除弊即是興利,他到戶部的第一天,就對幾個把持公事、劣跡多端的司官、書辦宣佈解職。他一向節儉,看到掌管銀庫天平的史松泉華衣錦服,大為不悅,認為僅看服用,就知其貪贖。於是當堂檢驗砝碼,果然查出他重進輕出,侵吞庫銀。戶部的許多內幕,逐漸被他揭出,最駭人聽聞的,是以戶部侍郎署理尚書的王文韶和軍機大臣景廉,因為牽涉到雲南軍費報銷案中,傳聞受了巨賄,最後都被閻敬銘弄丟了官。一上來,慈禧太后是很看重閻敬銘的,對他大刀闊斧地揭露弊端,整頓財政,十分滿意。甚至有一次君臣議事,稱他為「丹翁」。閻敬銘字丹初。但閻敬銘這人,生性儉樸憨直,與慈禧太后精明奢華的個性太過隔膜,所以終不為其所喜。他職掌戶部時,慈禧太后要修圓明園,他上折力阻,說什麼「治以節用為本」,讓慈禧太后很不高興。待到醇親王去找他商量,未曾張口,他就說:「修園子,我戶部沒錢!」這般沒眼色,怎麼能做財政部長呢?說起來,太后「以天下養」,連天下都是人家的,又何況修座園子?他喝酒常以「半空兒」下酒,剝下的花生殼也捨不得丟掉,扔進火盆裡留烤火。自己如此節省,卻在短短三年多時間裡,給戶部積攢下幾百萬兩銀子。這錢他不敢讓慈禧太后知道,怕她拿去揮霍掉,偷偷藏在另一處庫房裡。戶部多年以來都是入不敷出,千瘡百孔,滿朝的官兒,做夢也想不到,閻敬銘能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攢下這麼大一份家私。他到戶部以後,信任兩個姓李的司官,都是翰林出身,一個叫李用清,一個叫李嘉樂,也都如他一樣,出名的節儉。李用清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制,三年期滿返京時,居然從原籍山西平定州,背著一個小舖蓋卷兒,徒步三千多里進京,不雇一車一騎,京裡的大小官員詫為千古奇事。李嘉樂更出奇,為了省錢,回回都讓他太太給他剃頭,剪得囫圇半棗,怪模怪樣,惹得同僚們在背後大出他的洋相。閻敬銘卻很欣賞,以為做官必從一個「儉」字著手,才能「無欲則剛」。

  光緒九年,慈禧面前的大紅人孫毓汶密謀策劃了一個軍機全班盡撤的大政潮,恭王原先的一班人馬全被趕下去。其時閻敬銘聖眷正隆,慈禧太后就讓他進了軍機。但張樹聲的兒子張華奎卻說,一缸活潑可愛的金魚中,放進了一條黑鱺魚,言其與其他幾位軍機大臣的格格不入,十分形象。清朝軍機權重,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但閻敬銘後來卻四次上折,要求辭去這一職務。正因為家風儒素,子孫們都能自立,自己又隨時準備掛冠歸去,閻敬銘的戶部尚書,才能一無瞻顧,當得懍然有正氣。

[url]http://www.oh100.com/art/wenxue/jiang/xiaoping/qcjs/200311/19070413084.html[/url]

小丁點 2007-12-11 10:29

thanks for sharing

davidwutk 2007-12-26 12:14

閻敬銘,可謂是晚清政府中第一流的理財專家。

xzkl123 2007-12-29 11:55

閻敬銘,可謂是晚清政府中第一流的理財專家。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布衣尚書閻敬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