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12-12 11:50
刀幣取象遊牧民族刀具 巧妙構思六面成規
春秋戰國時期鑄行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刀幣,又稱刀布。刀幣的這一形狀應是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
從世界貨幣史資料看,遊牧民族最先發展了貨幣形式。齊桓公執政期間,多次與少數民族交兵,而山戎一次就“獻金于子牙父百車”。這些“最重要的外來交換品”大量的流入了齊國。
齊國東臨渤海,西連中原,北接幽燕,交通戎狄,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遊牧民族的貨幣造型鑄行了刀幣,在全國流通使用。不過,刀幣並非齊國唯一流通的貨幣,一起流通使用的還有青銅貝、骨貝、海貝、滑石貝等古老的貨幣。刀幣應是大面值的帶支票性質的貨幣。
刀幣的形象平穩周正、豐滿、圓潤,設計和構想都讓人讚嘆。《周禮·考工記》中說“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也就是說,因為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釐米左右)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只要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就可組成一個圓環。
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當時燕昭王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燕昭王后來派遣樂毅伐齊,佔齊國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刀幣的流通範圍在戰爭中被擴大了。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燕國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于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現在多藏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