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貴賓 2007-12-27 12:40
楊貴妃有無吃到新鮮的荔枝?
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楊貴妃也喜歡吃荔枝,但她不必長作嶺南人。玄宗一聲令下,於是健卒上馬,揚鞭絕塵……
《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玄宗為了討好愛妃,便命人騎上快馬,以接力的方式,從千里之外,運送荔枝到長安,以供楊貴妃享用。所謂,“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杜牧在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於是寫下了“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過華清宮絕句》。
一個“飛馬獻荔枝“的故事在詩人一番詩情畫意的感慨下,被流傳了千古。然而或許是史料的粗略記載,或許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有論者認為杜牧詩“失實”。
理由是,唐玄宗一般只在冬春幸驪山,那時並非荔枝成熟季節。而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說:“據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資料,時間、空間,皆不容明皇與貴妃有夏日同在驪山之事實。
可見,杜牧或者只是道聽途說了個故事,然後發一下感慨而已,並非確有其事,至少,唐玄宗與楊貴妃未在華清宮享用過荔枝。
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應毫無疑問,問題在於她有否吃到新鮮的荔枝。《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然而“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於是,每年送到長安的荔枝來自遙遠的“南海“。根據詩詞描述送荔枝的人“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儘管有誇大其詞之嫌,但足以說明為了送荔枝,騎手是快馬加鞭晝夜兼程的趕路的,皇家之馬必定是最好的千里馬,儘管如此趕路也要“七日夜”方到,可見路途之遠。
在這麼遠的路途下,荔枝還能保鮮嗎?白居易《荔枝圖序》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說。李肇的《唐國史補》卷上,在記南海每歲向貴妃進荔枝之後說:“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楊太真外傳》亦如此說。到蔡襄撰《荔枝譜》,則斷言“雖曰獻鮮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嘗見也。”
因此,曾鞏乾脆利落的說:“這些新鮮荔枝摘下來留五七日就全壞掉落了,所以每年進貢給楊貴妃的,都是荔枝幹。”這也就是說:楊貴妃從未吃過新鮮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