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432 2008-6-20 17:15
十二生肖在中國的源起
有關十二生肖(獸歷)的記錄,在中國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論衡》一書之《物事篇》、《言毒篇》及《譏日篇》,但僅是藉以批駁五行相剋之理。後來,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捲三十四及梁章鉅《浪跡續談》捲七中認為始於東漢。他的根據便是王充的《論衡•物事篇》有與十二生肖相關的內容,而在東漢之前未有言之者。在趙翼以前,宋代的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曾舉出《詩經•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為例證,認為詩句中有以午為馬的含意,從而認為先秦已有生肖;儘管後來清人萬希槐在《困學紀聞集證》中又補充了一些例證,但此說法都不夠有說服力。
1975年底,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竹簡約一千二百支,其中有兩種《日書》,是占卜時日吉凶等等的所謂“數術”的迷信書。考古工作者分別稱為《日書》甲和乙,《日書》甲種中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內容是占卜盜者的相貌特徵等,其中提到了十二生肖。如:“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據研究者稱,該《日書》成於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有的內容可追溯到戰國時的楚國,有的可追溯到秦國。《論衡•實知篇》稱:“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遊,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浮江下,觀藉柯,度梅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濤惡,乃西百二十里,從陝中度,上會稽,祭大禹,立石刊頌,望於南海。還過,從江乘,旁海上,北至琅邪。自琅邪北至勞、成山,因至之罘,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崩於沙丘平臺。”
而且,將《盜者》中所提到的十二地支與《論衡》中的說法出入不大,很相似。因此可推斷,十二生肖的說法大約在戰國時就已存在。在戰國前是否有十二生肖,便無從知曉,但十二生肖的普遍使用時間卻比較清楚。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例《南齊書•五行志》中有關於屬相的記載,《周書•宇文護傳》記其母貽護書中有“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之謂,但其用途還僅限於幫助人們記出生的年份而已。
十二生肖方在南北朝的普遍使用,是佛教在南北朝勃興和普及的時候。東漢時,外來的佛教文化主要為五行家所用。《漢書•藝文志》載,五行家有“《轉位十二神》二十五捲”,稱十二時各有其神主之。此說與十二生肖(獸歷)密切相關,明顯源於佛經。清朝梁章鉅《浪跡續談》捲七“十二屬”條稱:“《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其所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神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東漢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佈,十二生肖(獸歷)才為更多的人所瞭解,並開始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