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1616 2008-10-23 15:44
AIM-54鳳凰飛彈
[b]AIM-54[/b]鳳凰[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9%BA%E5%B0%8D%E7%A9%BA%E9%A3%9B%E5%BD%88&variant=zh-hk][color=#0000ff]空對空飛彈[/color][/url],又稱「不死鳥」,是全世界第一種[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BB%E5%8B%95%E9%9B%B7%E9%81%94%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的空對空飛彈,唯一使用的機種只有美國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14&variant=zh-hk][color=#0000ff]F-14[/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0%E9%AC%A5%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戰鬥機[/color][/url],使用國家僅有[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variant=zh-hk][color=#0000ff]美國[/color][/url]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8A%E6%9C%97&variant=zh-hk][color=#0000ff]伊朗[/color][/url]。美國海軍已經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2006年[/color][/url]將飛彈全部退役。伊朗成為全世界仍在使用鳳凰飛彈的唯一國家。
[table][tr][td=2,1]基本資料[/td][/tr][tr][td=1,1,33%][b]用途[/b][/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7%E7%A8%8B%E7%A9%BA%E5%B0%8D%E7%A9%BA%E9%A3%9B%E5%BD%88&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長程空對空飛彈[/color][/url][/td][/tr][tr][td][b]製造商[/b][/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91%E6%96%AF%E9%A3%9E%E6%9C%BA%E5%85%AC%E5%8F%B8&variant=zh-hk][color=#0000ff]休斯飛機公司[/color][/url]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7%E7%A5%9E%E5%85%AC%E5%8F%B8&variant=zh-hk][color=#0000ff]雷神公司[/color][/url][/td][/tr][tr][td][b]單價[/b][/td][td]US$477,131 美金[/td][/tr][tr][td][b]入伍時間[/b][/td][td]1974[/td][/tr][tr][td=2,1]特徵與規格[/td][/tr][tr][td][b]引擎[/b][/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BA%E9%AB%94%E7%81%AB%E7%AE%AD&variant=zh-hk][color=#0000ff]固體火箭[/color][/url]推進器[/td][/tr][tr][td][b]負載重量[/b][/td][td]135 lb (60 kg)[/td][/tr][tr][td][b]整體總重[/b][/td][td]1,000-1,040 lb (460 kg)[/td][/tr][tr][td][b]長度[/b][/td][td]13 ft (3.9 m)[/td][/tr][tr][td][b]直徑[/b][/td][td]15 in (380 mm)[/td][/tr][tr][td][b]翼展[/b][/td][td]3 ft (900 mm)[/td][/tr][tr][td][b]速度[/b][/td][td]3,000+ mph (4,680+ km/h)[/td][/tr][tr][td][b]射程[/b][/td][td]184 km[/td][/tr][tr][td][b]彈頭[/b][/td][td]高爆破片彈頭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F%91%E7%82%B8%E5%BC%95%E4%BF%A1&variant=zh-hk][color=#0000ff]近炸引信[/color][/url][/td][/tr][tr][td][b]導引[/b][/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BB%E5%8B%95%E9%9B%B7%E9%81%94%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A%E4%B8%BB%E5%8B%95%E9%9B%B7%E9%81%94%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半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td][/tr][tr][td][b]發射平台[/b][/td][td]空射[/td][/tr][/table]
AIM-54的直接發展史可以追朔到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YF-12&variant=zh-hk][color=#0000ff]YF-12[/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94%E6%88%AA%E6%A9%9F&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攔截機[/color][/url]所研發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IM-47&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AIM-47[/color][/url]飛彈與AN/ASG-18射控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b]FSC[/b])。AIM-54與AWG-9射控系統的發展初始是準備使用在海軍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111&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F-111B[/color][/url]攔截機上,當F-111B被美國[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6%9C%83&variant=zh-hk][color=#0000ff]國會[/color][/url]刪除研發經費而不得不終止之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E6%B5%B7%E8%BB%8D&variant=zh-hk][color=#0000ff]美國海軍[/color][/url]將這兩個系統轉移到F-14計劃當中,成為歷史上第一種正式服役的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65年[/color][/url]飛彈展開飛行測試,過程長達7年的時間,[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2%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2年[/color][/url]美國海軍同意進入生產階段,第一枚AIM-54A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4%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4年[/color][/url]正式遞交服役。大約有2500枚A型飛彈進入服役。
AIM-54B並不是正式生產型,僅僅只是以改裝套件在維修單位直接改裝的快速應急版。改進部分改變控制面使用的材質,以及使用無液體的液壓系統。此外,伊朗政權快速變換並且與美國關係快速惡化,基於伊朗可能將飛彈科技交給[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8%87%E8%81%AF&variant=zh-hk][color=#0000ff]蘇聯[/color][/url]的顧慮,AIM-54B也對程式系統作出修正,以避免蘇聯有機會藉由取得伊朗的A型飛彈而加以破解。
AIM-54C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7%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7年[/color][/url]展開研發工作,歷經[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9%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9年[/color][/url]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5%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85年[/color][/url]各項測試,[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1%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81年[/color][/url]有30枚測試飛彈交給海軍進行驗證的工作,[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3%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83年[/color][/url]進入量產階段,可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4%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84年[/color][/url]發現有一枚飛彈的品質有問題而使得生產計劃必須延緩。AIM-54C在研發過程當中必須考慮到蘇聯可能取得A型的資料所具備的反制能力,以及美國自己可能面對伊朗擁有的鳳凰飛彈時的反制手段。
最後的改良計劃包括使用可程式化記憶體,來自[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IM-120&variant=zh-hk][color=#0000ff]AIM-120[/color][/url]飛彈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1%8C%E6%B3%A2%E7%AE%A1&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行波管[/color][/url]放大器(提高10倍的輸出能量)和新的低[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81%E6%B3%A2%E7%93%A3&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旁波瓣[/color][/url]天線。這些改良是針對提升飛彈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5%8F%8D%E9%9B%BB%E5%AD%90%E5%B9%B2%E6%93%BE&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反反電子干擾[/color][/url](ECCM)能力。[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0%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90年[/color][/url]展開相關的測試工作,除了新生產的飛彈以外,部分服役中的AIM-54C利用改良套件提升為AIM-54C+型,總計有超過1000枚的C型飛彈遞交美國海軍。
AIM-54彈體長3.96[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C%E5%B0%BA&variant=zh-hk][color=#0000ff]公尺[/color][/url],直徑380[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F%AB%E7%B1%B3&variant=zh-hk][color=#0000ff]毫米[/color][/url],靠近彈體中央後部有四片固定三角翼面延伸至飛彈尾部,在這四片翼面後方是四片長方型控制面。AIM-54A重443[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C%E6%96%A4&variant=zh-hk][color=#0000ff]公斤[/color][/url],AIM-54C增加到463公斤。彈頭重60公斤,A型是連續桿而C型採用高爆破片設計,引信有撞擊和近發兩種。
AIM-54C利用電子技術的進步大幅提升A型的設計與可靠性。改良的部分包含新的固態尋標頭收發單元,可程式化數碼訊號處理器,數碼自動駕駛儀以及簡化版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A3%E6%80%A7%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慣性導引[/color][/url]系統等。飛彈改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1%A9%E6%89%98%E7%BE%85%E6%8B%89&variant=zh-hk][color=#0000ff]摩托羅拉[/color][/url]公司生產的DSU-28C/B引信強化飛彈在不同高度正確引爆的能力。美國海軍表示,在C型服役以前,鳳凰飛彈對於蘇聯以[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9F%E7%82%B8%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轟炸機[/color][/url]發射,自高空以[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5%E9%9F%B3%E9%80%9F&variant=zh-hk][color=#0000ff]超音速[/color][/url]俯衝攻擊的反艦飛彈難以有效的攔截,新型飛彈徹底補足這個漏洞。
AIM-54飛彈可以在F-14飛行途中就先行啟動,可是飛彈的電子系統產生的熱量很高,如果不加以冷卻會讓彈體發生融化或者是起火的現象,甚至影響到攜帶的F-14的安全。因此AIM-54必須借助F-14內部儲存與傳輸到飛彈上的冷卻液,將這些廢熱帶走,以保證飛彈能夠正常使用。這個冷卻需求影響到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同時無法避免冷卻液洩漏的問題。直到C型飛彈以固態電子技術取代過去的設計,降低電子系統產生的熱量,免去對冷卻的需求。即使設計上如此複雜,6枚C型鳳凰飛彈還是可以在18分鐘左右掛載到F-14上
受限於早期電子技術以及射程的需要,AIM-54的體型相當龐大,F-14可以在機腹下攜帶4枚,機翼兩側固定翼套各攜帶1枚,總共6枚的數量。最初翼套下的兩枚是準備掛在進氣道下方,不過這個位置距離地面太近,安全高度不足,因此改為攜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9%AF%E6%B2%B9%E7%AE%B1&variant=zh-hk][color=#0000ff]副油箱[/color][/url]。可是攜帶6枚飛彈之後,即使在最低安全燃料量之下,[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8%AA%E7%A9%BA%E6%AF%8D%E8%89%A6&variant=zh-hk][color=#0000ff]航空母艦[/color][/url]的飛行甲板仍就無法支撐F-14降落時的衝擊,只能夠使用陸上機場跑道降落,在大多數的情況下F-14不會攜帶超過4枚飛彈執行任務。
AIM-54的設計需求是可以讓F-14在短時間之內連續發射對付數個遠程目標,這些目標包括[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9F%E7%82%B8%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轟炸機[/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8%89%A6%E9%A3%9B%E5%BD%88&variant=zh-hk][color=#0000ff]反艦飛彈[/color][/url]與戰鬥機。傳統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A%E4%B8%BB%E5%8A%A8%E9%9B%B7%E8%BE%BE%E5%88%B6%E5%AF%BC&variant=zh-hk][color=#0000ff]半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一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5%E5%A4%96%E7%B7%9A%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紅外線導引[/color][/url]有效距離太短,因此[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BB%E5%8B%95%E9%9B%B7%E9%81%94%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成為唯一的選擇,可是要達到這個設計目標,等於是要將一顆雷達縮小之後放進飛彈的鼻端,技術上的風險非常的高。
AIM-54在發射前先由F-14的AWG-9或者APG-71雷達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F%BD%E8%B9%A4%E5%90%8C%E6%99%82%E6%8E%83%E6%8F%8F&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追蹤同時掃描[/color][/url](Track While Scan)模式下標定攻擊的目標,發射之後飛彈會先飛到24240公尺的高空(AIM-54C則為30300公尺),以最節省能量的飛行路徑達到最大的航程。在飛行途中F-14會持續以掃描同時追蹤模式掃描目標,飛彈本身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A3%E6%80%A7%E5%B0%8E%E5%BC%95&variant=zh-hk][color=#0000ff]慣性導引[/color][/url]下飛行,並且以[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A%E4%B8%BB%E5%8A%A8%E9%9B%B7%E8%BE%BE%E5%88%B6%E5%AF%BC&variant=zh-hk][color=#0000ff]半主動雷達導引[/color][/url]的模式接收目標的新資料。當距離目標大約23公里的時候,飛彈鼻端的DSQ-26雷達會開始搜索並鎖定抓到的目標,這時候F-14就不再需要提供飛彈任何目標資料。
當目標出現干擾訊號的時候,AIM-54另外有朝干擾源歸向(Home on Jam)的模式來對付。
F-14發射的AIM-54的限制為:速度範圍從最小到1.6[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C%E8%B5%AB&variant=zh-hk][color=#0000ff]馬赫[/color][/url],高度最大為15150公尺,最低高度為15公尺,飛機運動範圍從0到6.5G都可以發射。飛彈有效最短距離3.6公里,最大距離的說法很多,一般而言比較可信的是在128(AIM-54A)到144(AIM-54C)公里之間。最大速度是4.3(AIM-54A)到5(AIM-54C)[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C%E8%B5%AB&variant=zh-hk][color=#0000ff]馬赫[/color][/url],最大運動能力大約17g。
james1616 2008-10-23 15:45
在研發過程當中曾經有過多次的試射以測驗和展示飛彈的性能,其中幾項測試為:
[list=1][*]F-14飛行高度31500英尺,速度0.7[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C%E8%B5%AB&variant=zh-hk][color=#0000ff]馬赫[/color][/url],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連續發射4枚飛彈攻擊5個距離在54公裡外,飛行速度0.6馬赫,飛行高度分散在6060到7575公尺,橫向距離36公里波狀編隊[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D%B6%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靶機[/color][/url],其中一個目標被直接擊中,另外3枚判定在有效破壞距離以內通過目標。[*]一架F-14攻擊模擬有[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5%AD%90%E4%BD%9C%E6%88%B0&variant=zh-hk][color=#0000ff]電子干擾[/color][/url]情況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9F%E7%82%B8%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轟炸機[/color][/url],目標飛行速度1.5馬赫,高度15150公尺,飛彈自198公裡外的距離發射,以高角度彈道達到31360.5公尺高度,飛行130.5公里之後擊中目標。[*]一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QM-37A&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AQM-37A[/color][/url]靶機模擬[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1%B3%E6%A0%BC-25%E6%88%B0%E9%AC%A5%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米格-25戰鬥機[/color][/url],飛行速度2.2馬赫,高度24846公尺,飛彈發射之後爬升10908公尺,飛行63公里之後擊中靶機。[*]一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QM-34A&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BQM-34A[/color][/url]靶機模擬[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A1%E8%88%AA%E5%AF%BC%E5%BC%B9&variant=zh-hk][color=#0000ff]巡航導彈[/color][/url],飛行高度只有15公尺,F-14於3030公尺高度發射飛彈,飛行39.6公里之後擊中目標。[*]一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86%E8%BB%8D%E5%88%80%E6%88%B0%E9%AC%A5%E6%A9%9F&variant=zh-hk][color=#0000ff]QF-86[/color][/url]靶機模擬運動目標,飛行高度4626公尺,速度925公里/時,由水平進入一個5G的螺旋俯衝,在2775公尺高度以6G的動作改出,F-14在飛行高度3050公尺,18公裡外發射飛彈,準確命中目標。[/list]F-14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短時間之內以6枚飛彈攻擊6個不同目標,這個測試一共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3年[/color][/url]11月由John 'Smoke' Wilson與Jack H. Hawver兩位駕駛一架F-14進行。6個模擬的目標水平間隔15海浬,從最左邊開始分別是:
[list=1][*]BQM-34E,1.1馬赫直線飛行。[*]QT-33,直線飛行。[*]QT-33,直線飛行。[*]BQM-34A,攔截過程中轉向朝前一架QT-33的方向飛行。[*]QT-33,攔截過程類似前一架BQM-43A飛行。[*]BQM-34A,攔截過程類似前一架BQM-43A飛行。[/list]這些靶機的飛行高度介於6705到7315公尺之間。速度介於0.6到1.1馬赫之間。
攔截的F-14在開始追蹤階段距離目標176公里左右,高度8484公尺,一共花了3分55秒進行追蹤,然後在距離目標大約133.2公裡外,耗去38秒發射6枚飛彈。攔截的成果是直接擊中3架,通過有效破壞距離一架,飛彈故障錯過一架(第二架QT-33),最外側的BQM-34A的訊號放大器故障,判定不算在測試範圍內。海軍因此宣稱命中率為80%。光是飛彈的部分就花費15萬4千美金([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3年[/color][/url]幣值)的成本,然而結果引起非常多的爭議,諸多外界的評論認為測試的環境與設定與真實的環境下有極大的差異,這6個目標飛行高度與速度相差甚小,飛行方向集中在很小的範圍之內,同時每架靶機距離至少606公尺(2000英尺),相當容易分辨,而且所有的靶機都裝有訊號放大器,沒有劇烈的迴避動作,很難說服外界飛彈的確能夠應付實戰中的蘇聯轟炸機。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9%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79年[/color][/url]AIM-45C進入試射階段時,美國海軍另外進行一次6發飛彈試射,但是這一次的試射只開放給當時的國會議員,結果仍舊保密,因此無法得知測試設定的環境與進行的細節。
由於操作重量的限制以及對於飛機阻力產生極大的影響,美國海軍極少攜帶鳳凰飛彈執行一般性的巡邏任務,數次F-14的作戰任務當中都只有攜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IM-7%E9%BA%BB%E9%9B%80%E9%A3%9B%E5%BD%88&variant=zh-hk][color=#0000ff]麻雀飛彈[/color][/url]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IM-9%E9%9F%BF%E5%B0%BE%E8%9B%87%E9%A3%9B%E5%BD%88&variant=zh-hk][color=#0000ff]響尾蛇飛彈[/color][/url],直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9%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1999年[/color][/url]1月6日,起飛自卡爾文森號航艦上的VF-213的F-14D在擔任Southern Watch行動的任務中,對兩架伊拉克MiG-25戰鬥機發射兩枚鳳凰飛彈。這兩枚飛彈都沒有擊中目標,這也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E6%B5%B7%E8%BB%8D&variant=zh-hk][color=#0000ff]美國海軍[/color][/url]唯一公開的實戰紀錄。
伊朗空軍在1980年代[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9%E4%BC%8A%E6%88%B0%E7%88%AD&variant=zh-hk][color=#0000ff]兩伊戰爭[/color][/url]中曾有數次使用鳳凰飛彈擊落伊拉克飛機紀錄,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E5%B9%B4&variant=zh-hk][color=#0000ff]2006年[/color][/url]為止,[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8A%E6%9C%97&variant=zh-hk][color=#0000ff]伊朗[/color][/url]也是唯一仍舊操作鳳凰飛彈的國家。根據[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variant=zh-hk][color=#0000ff]2006[/color][/url]年的報道,伊朗已經克服飛彈需要冷卻的問題並且對部分零件加以更換。目前操作數量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