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 Reich 2008-12-21 09:42
二戰蘇聯 BT-2 坦克車之簡介。
[color=olive][size=3]各位:小弟這次介紹的,可算是 [url=http://forum.timway.com/f/thread-228130-1-1.html]T-34[/url] 的太祖。 BT 的意思是快速坦克車,它是以尾國的 Christie tank M-1930 作為發展藍本而研制出來(抄襲?),而它的炮塔則是原創,由 A.A.Maloshtanov 所設計。 BT-2 是首輛作大量生產而擁有能分別以輪子(路輪)、履帶去行走的坦克車,乘員只需約半小時便可以完成轉換行走模式。 能以輪子(路輪)、履帶去行走的理論上好處是,車輛可以因應不同的路面狀況(有混凝土鋪成之路面和田野/荒野),選用最快的行走模式。 同一輛車(即相同馬力),在混凝土鋪成之路面上行走時,用路輪行走會快過用履帶去行走。 在田野/荒野時(沒有路面),則不但剛相反,有時用路輪根本沒法去通過。 在它之前其實還有一輛 BT-1 的,一說它就是購自尾國的 M-1930,即 Christie Tank 的命名,即是只有兩輛(那 BT-1 就沒有炮塔喔)。 一說它是直接從 Christie Tank 所彷制的車身上,加裝了自家研制的炮塔和武器後的品種,祇得一輛。 關於這種可以用輪子(路輪)、履帶行走的不實用之處,小弟也已在拙作 [url=http://forum.timway.com/f/thread-228130-1-1.html]T-34[/url] 中有提及。
[img]http://xs102.xs.to/xs102/06250/BT2_Tank.gif[/img]
圖 1)從以上圖片中可以看到,BT-2 最右面的路輪是有轉向系統,而最左面的路輪是有動力的。
[img]http://xs234.xs.to/xs234/08501/christ_14313.jpg[/img]
照片 2)從這照片中可看到,部份的轉向系統而最前方的導輪(idler wheel,BT-2 的導輪是在車前方)則因與車身連接之部件(接臂?)斷裂:funk:,而跌於地上。
[img]http://xs234.xs.to/xs234/08501/bt2_tank976.jpg[/img]
照片 3)BT-2 用路輪行走的照片。 用路輪行走時,駕駛員是用方向盤/駕駛盤去控制坦克車的方向。 請留意它的第一路輪並非是直指前方的而拍此照時,這輛 BT-2 仍未有武裝。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它那細小和狹窄的炮塔。 裝上火炮後能容下2人?
(此照片來自:[url=http://www.wwiivehicles.com/]http://www.wwiivehicles.com[/url])
BT-2 的外形上和 Christie Tank 是有些少分別,而 BT-2 是用了較為輕的路輪。 它的輪碟並非是實心的,在車前方的第一個路輪,是有12個小孔,而第二、第三和第四的路輪則有六個較為大的孔。 輪碟上有孔是可以用來作減低路輪的重量外,更可節省在金屬上的使用量。
[img]http://xs102.xs.to/xs102/06250/Christie_tank1.jpg[/img]
照片 4)Christie Tank 的路輪形狀,而你們可以看到它的懸掛彈簧之位置和形狀,但當車身裝甲加上後,便再看不見。
[img]http://xs102.xs.to/xs102/06250/Christie_tank2.jpg[/img]
照片 5)Christie Tank 車體正前方的照片,與 照片3 相比,便可以看到 BT-2 和 Christie Tank 在外形上的些少分別。 也許你們會問,Christie Tank 和 BT-2 的車首/車鼻是採用了傾斜裝甲,那它們能否被視為採用了傾斜裝甲的坦克車? 答案是不能,因它們的車體兩側和車後方並非是用了傾斜裝甲。
[img]http://xs234.xs.to/xs234/08501/bt2_tank1875.jpg[/img]
照片 6)從以上照片,可看到 BT-2 路輪輪碟上的兩種孔洞和它的火炮(沒法確定是 37mm 抑或是 45mm,小弟偏向它是 37mm 的)。 此照片來自:[url=http://www.wwiivehicles.com/]http://www.wwiivehicles.com[/url]。
首3輛沒有武裝的 BT-2 原型車在1931年10月制成而大量生產在1932年開始,但它面對最大的生產難題是在去裝備它的火炮上。 它原本是預備去裝上一門 37mm 火炮和一挺機槍,可是由於此戰車炮產量不足,因此第一批生產的所有戰車僅配備了2挺機關槍。 這門 37mm 戰車炮(60倍俓),是從一挺 1930型 37mm 反戰車炮衍生而來的,而它的研制於1933年夏季才完成。 國家的首次首批的訂單是350門,而負責去進行生產的是第八火炮工廠。 然而在那個時候,新式的 20K 45mm戰車炮發展成熟並接受測試,所以繼後的 37mm 火炮的生產計畫被取消了(小弟猜,這門 37mm 是有進行生產的但數目則不明。 從一些外國網站上的資料說,BT-2 的主炮是 37mm。)。 BT-2 至少有四種在武裝裝備上之不同的變型:配備1挺機槍 、配備3挺機槍、配備1門37mm炮,以及配備37mm炮和機槍各一。
[img]http://xs434.xs.to/xs434/08501/bt2_6705.gif[/img]
圖片 7)圖片列出 BT-2 其中3種不同之武裝裝備。
另一個 BT-2 所遇到的難題是其引擎,[u]蘇聯[/u]並沒有購入那臺"Liberty"(另一說是 Liberty Aero)引擎的生產許可證,它只有購入2000臺引擎。 當所有2000臺引擎用光後,[u]蘇聯[/u]在持有許可證的情形下已開始去生產與"Liberty"相似的 M-5 引擎。 從資料上所得,"Liberty"和 M-5 都同是用氣油的引擎。
BT-2 都可算是一輛並不太差的坦克車,但它有以下的弱項[b]:[/b]
1)薄的裝甲厚度。 它最厚的裝甲(面向前方)只得 13mm。
2)火力弱。 主炮口徑是 37mm。
[以上兩點在其研制時代,並不算太能成立但在1941年開戰後,便馬上凸顯出來。]
3)沒有通訊系統。 [小弟猜,應指乘員與乘員之間和車輛與車輛之間]
4)狹窄的內部空間,猶其是炮塔的(請參看照片3)。 資料上說,它有3名乘員,駕駛員一名在車前正方的駕駛艙內,而炮塔內則有2位。 但從照片看,炮塔似只能容下一人,即是只有[b]2[/b]名乘員。 如是的話,則那位乘員(車長?)在作戰時可真夠忙了。 一方面要去搜尋敵軍、目標。 一方面(找到目標後)又要裝/上炮彈,又要去瞄準目標和繼而去發射,更要觀察射擊後的結果。 一方面又要向駕駛員大喊出駕駛指示。
5)炮塔沒有司令塔(cupola)。
6)那臺 M-5 引擎並不太穩定,而其操作亦太複雜。
一些 BT-2 坦克車 的規格:
乘員[b]:[/b]2-3名(小弟的判斷/"斷估"則只有2名)。
裝甲厚度[b]:[/b]最厚(面向前方)是 13mm。
武器[b]:[/b]最大火力的裝備了一門 37mm戰車炮。
用履帶行走最高時速[b]:[/b]52km/h。
用路輪行走最高時速[b]:[/b]72km/h。
於1939年,它參與了對西[u]烏克蘭[/u]的戰役和早期對抗[u]德軍[/u]的戰役。
所有圖片、照片除註明外,皆來自:[url=http://battlefield.ru/]http://battlefield.ru[/url]。
[/size][/color]
[[i] 本帖最後由 Das Reich 於 2008-12-21 09:57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