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fong 2009-2-10 10:28
70年代筲箕灣
我在7幾年代住過富斗屈村, 它上邊是敎民村, 鄰邊就是淺水碼頭村和南安方村 , 南安方村的入口最初時應有一間叫筲箕灣戲院的, 而當在西灣河及筲箕灣最高檔的戲院應是金星戲院了 , 那媮晹酗@家叫威利民餅家的, 每到中秋節時他那個招牌除下後內埵雪|活動的公仔表演 , 很有趣的 , 因當時家窮 , 照相機是高檔玩物 , 沒錢買, 所以到現在很多的回憶也只好存放在腦海
mlcheung.ml 2009-2-10 23:02
那個年代人人如是,相機絶對是高檔玩物,那時我有部KODAK的膠製相機,用127菲林價20港元,影完交樂觀照相沖晒直接條印,經以歡喜莫明,直至60年代尾才通曉黑白沖晒。不過經過搬遷等等,也留不上記憶,十分失敗。
其實除了你所說的金星戲院外,還有長樂戲院(近聖十字徑村),戲院旁有公仔書租,可消半日也,及後因鬧鬼而少人入座。
筲箕灣戲院(即安樂護老院對面),很古舊的。另有太古戲院(即太古城近筲箕灣區尾)那時一張戲票三角,側側搏可以一個大人帶四五個小朋友入去,人人坐在椅柄,奇觀也。(大慨是曹達華的什麼三打鐵馬蹓之類)
戲院外有一太古泳池是消夏佳處。
laupei2006 2009-2-10 23:47
[quote]原帖由 [i]ttfong[/i] 於 2009-2-10 10:2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078084&ptid=239621][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在7幾年代住過富斗屈村, 它上邊是敎民村, 鄰邊就是淺水碼頭村和南安方村 , 南安方村的入口最初時應有一間叫筲箕灣戲院的, 而當在西灣河及筲箕灣最高檔的戲院應是金星戲院了 , 那媮晹酗@家叫威利民餅家的, 每 ... [/quote]
小時候媽媽每年都在威利民餅家做月餅會, 每逢中秋, 月餅都放出鋪面, 香到口水流晒出來
當年有一家威利民餅家是在西灣河歡喜酒樓對面的...
Lawrencetoo 2009-2-11 01:10
我亞媽都是在威利民做餅会,的餅好好食。
ttfong 2009-2-11 09:35
看了以上三位所說, 我們可也算得上是街坊了, Lawrance兄, 我媽媽也是在威利民做月餅會的, 而以上mlcheung所說的長樂戲院是我童年時我媽很多時帶我去到那堿暌葵, 那時一張票可以帶5-7個小孩進入戲院 , 而長樂戲院傍有一流動小販販賣"狗仔粥" , 煎腸粉 , 對面就有一店賣牛腩麵 , 還有那個 "波佬"是做圖書租售的 , 相機 , 當時我家倒是買不起的 , 歡喜酒家我家很少去, 只是偶然去一次, 因為當時歡喜酒樓也較高檔,就讓這回憶留在腦海中終身陪伴着我們好了!
mlcheung.ml 2009-2-11 22:37
ttfong兄:你有如此印象真的是同在網絡的舊相知,牛腩麵檔是天天光顧,好似是斗零買麵斗零買二手兒童樂園(麵檔隔離),相信你有看過,這本兒童帶給小弟好多課外知識啊,偶爾有去租公仔書,買數個牌仔,時時去看連環圖。還有近該麵檔,有一間小小玩具檔,售賣用生油點燈芯或點洋燭的蒸氣小鐵船,十分好玩,就像'崖上...兒'中的小船,有冇試玩過。
ttfong 2009-2-12 09:39
mlcheung兄 , 是的, 你說的我也有玩過 , 牛腩麵店的食品很好吃, 那個女老闆工作時大腿上都放着一條毛巾呢! 隔鄰是有兒童樂園出售, 但我家那時很窮, 我很小買這些圖書 , 再向這斜路向成安街方向還有一條"巷仔理髮", 小弟每次"飛髮"都是在那
mlcheung.ml 2009-2-12 17:42
ttfong兄:又另一講壇了,回到童年是好的,我是在聖十徑村住過一天,貪玩,住在舅父所購的石屋,與培志就讀的表哥同宿,可慘給蚊子咬到豬頭咁,可想該處的惡頂,由聖十徑村而上是可以通往其它村,拍公仔紙打波子少不了,當真現在只能回憶中了。
mlcheung.ml 2009-2-14 17:10
ttfong君:回到筲箕灣區吧,你有無去過筲箕灣戲院看戲呢?再後期一些的天悅戲院有去吧?談談你的印象:)
ttfong 2009-2-16 09:32
mlcheung兄, 筲箕灣戲院我童年時是有去過的, 但為數不多, 所以印象很糢糊了, 我只依稀記得筲箕灣戲院就在南安方村入口那條街 , 而天悅戲院落成前我已搬到九龍東藍田居住了 ; 所以天悅戲院我反而沒去過, 童年時經常去看戲的就是長樂戲院 , 太古戲院, 而後期一些就是永華戲院 及金明戲院了
mlcheung.ml 2009-2-16 10:01
ttfong君﹕到底是人生有遷移的,我倒是愛筲箕灣這個區域所以仍在此,一個月總有十多天搭巴士經這一帶,有時穿成安街而上,50年代尾,有一培志朋友成哥,偶爾到訪他的家(是成安村再上至半山的石屋),他把家中的廳所有東西都用水泥做成微型假山假洞,放以齊天大聖諸如此類公仔,活像一個縮水胡文虎,十分有趣,未知你的哥哥認識此君否。扯遠點你這一區是有去過的,環境極佳,我有一位50年代修理傳統相機的朋友在此,已七十多矣:loveliness:
ttfong 2009-2-17 10:11
mlcheung兄, 你說得對, 人生總有遷移 , 我和你也差不多, 我現在雖然不是住在筲箕灣或西灣河, 但我也會在工餘之暇回到那些地方走走, 所以我才知道龍啟酒行還存在呢! 成安街還有一上海飽點的店舖 ; 在我小學時期已在成安街了, 到現在我到成安街時也會光顧這店舖 , 懷懷舊, 在我心中, 那些店舖還存在實是難得!
至於我兄長是否認識你所說的朋友, 我也會問問他
mlcheung.ml 2009-2-17 11:03
ttfong君︰由於題目是70年代的筲箕灣,我郤遠在50年代經以登陸此地,當然可說的口水事情很多很多,年少時我的家父傰鉿p命,當然不快樂啦,也就談談賭的怪現象,那時市民除竹戰之樂外,還有字花,相信你會知是甚麼事啦,好像每天的中午就會開字花估估那位古人出{,當真機會高過現在的六合吧,其時有成字頭的報陛A家父必看,其中每天的內容有一四格漫畫名為大官仔,好像王司馬的牛仔是描述一位星君仔的趣事,原來當時的賭兄賭弟就是從這裡取靈感,猜猜今天邊位古人登場,真的唔知那位高人傳出的招數。某天家父要向家母取僅有的五元去搏搏,家母拒之,自然是不歡而散。及後追問是出了他所估的人物,當然是輸啦,唉。
好啦,你有冇放風箏呢,有冇做玻璃貝O?:wave:
ttfong 2009-2-17 17:46
mlcheung兄, 你怎會是口水事情多, 難得有這平台可以給我們談談懷舊事, 實在好到極處呢, 你說的字花, 我在孩童時也應存在, 但我印象很依稀了, 但那時經常也聽我父說的, 但我父不算是嗜賭的人, 只喜歡搓衛生麻將 , 是不個很顧家的人, 至於放風箏也是有一段快樂的回憶, 在成安街3號居住的時候, 那時我太小了, 只會跟大哥和二哥去放, 一般經常會在聖十字徑的入口, 即長樂戲院附件的一楝樓房的天台上放的, 那座樓房當時傳說鬧鬼 , 到我長大了一些後就搬到太古宿舍居住, 後來父親退休再搬到筲箕灣富斗屈村居住時我就開始放風箏了, 玻璃線是自己做的, 自己將一些玻璃磨成粉狀, 自己買一些魚皮膠 或牛皮膠 ,或桃膠回家煮溶再放上玻璃粉末, 在溶器穿孔(僅夠要"蠟"的線)穿過, 令到線粘了膠水及玻璃粉, 完成這過程後還得放一次風箏, 讓老把線帶出去晾乾才可以用 , 當時風箏有 " 馬拉" "高裝" 很好玩的!
gg2008 2009-2-19 17:01
[url=http://www.xocat.com/f/thread-145409-5-1.html]http://www.xocat.com/f/thread-145409-5-1.html[/url]
ttfong 2009-2-19 17:22
qq2008兄, 我剛進入你給我的link看過, 很珍貴的照片, 那冠男酒樓我在7幾年代也去過那堻鳦, 那時是父親帶我去的, 而金明戲院的前身不是叫金明戲院, 是叫太安戲院的, 太安戲院的年代不是放三級片的, 很來改名金明後才放三級片
mlcheung.ml 2009-2-19 20:27
ttfong君︰很高興你熱忱的答覆,其實童年還可以有這種享樂,也是無法磨滅的,其實在70年代你是否已踏入社會而奮鬥呢?我在50年代尾經以認識你的培志校友,那時是很投契的,當年有很多培志友人在小學畢業也就進入社會工作,那年代他們都是學學手藝,如做鞋,機器廠,太古船塢或電話之類,當時的理念是一技傍身,及後成大器者大有人在,現在理應是退休時期了。那時同玩同樂真的美好,在65年我就開始另一頁-工作。較為幸運的我入了自己喜歡的行業,我的行業較為靈活,而且是接觸不同行業,每天的工作一定不同,
亦多姿多彩的,就是如此走這條人生路。
好啦,走回長樂戲院啦,你一定會在其側租過公仔書吧(四方個種),我認識的一位長者也是時的繪畫人,大慨是甚麼狄青三取珍珠旗之類的連環圖,是以細細的圭筆仔去u畫,相信是僅有而無幾的一位了,他現在仍健步如飛尤勝青年。
有關長樂戲院附近鬧鬼的屋我是有上過去,因為有朋友就在此居住,樓下有一餐室,很多時晚上會在此與培志好友聚會,在其旁的木樓梯而上就是這樓了,聽說是四個人打麻雀出了十六隻手...又會咁猛...當年少年會相信吧:afraid:
mlcheung.ml 2009-2-19 20:35
qq2008兄:提示的link也有入去看過,很有印象是聖十字徑村,其實應該是成安街而上的木屋,我也有上過最高處,那時義助好友替其修補木屋,時維夏季
的的感受良多啊:(
大隻西 2009-2-19 22:13
[table=98%][tr][td=1,2][/td][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content_top.jpg[/img][/td][td=1,2][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rightbar_01.jpg[/img][/td][/tr][tr][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b5/title/hd_04_03.gif[/img]
[table=98%][tr][td][table][tr][td][url=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b5/section3-3-01.php][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function_but1.gif[/img][/url][/td][td] [/td][td][/td][/tr][/table]東區歷史展
[b]2009年2月20日至6月10日
上層展覽廳[/b]
[b]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香港海防博物館籌劃
[/b]
東區位於港島北岸東陲,涵蓋範圍包括北角、七姊妹、o魚涌、西灣河、筲箕灣和柴灣;當中筲箕灣的名字更可追溯到明代萬曆(1573 - 1620)年間成書的《粵大記》。但相對於中環、上環、西營盤,以及灣仔來說,東區發展起步較遲;要到太古洋行在1883年在o魚涌開設糖廠、在20世紀初興建船塢,以及電車於1904年通車,交通較見方便後,人口大大增長,不少工業都在此設廠,區內日趨繁盛;而濱海的七姊妹,亦曾是暢泳、消閒的好去處。
英軍在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即在西灣山駐軍。及至1880年代中期以後,英軍更在鯉魚門海峽以南修築鯉魚門、西灣、白沙灣等砲台,可見該區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北角及亞公岩一帶更是日軍登陸之處。
戰後,隨茠懋|快速發展,時至今日,東區已蛻變成一個有60萬人口的現代化社區,區內商住樓宇林立,有多個大型屋苑,消閒文娛設施一應俱備。前身為鯉魚門砲台的海防博物館,今天已成為東區的地標。作為區內的社區博物館,海防博物館舉辦這個展覽,正好對東區在過往的發展作一回顧。
[table][tr][td=2,1][b]開放時間:[/b][/td][/tr][tr][td=1,1,7] [/td][td][list][*]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休館 (公眾假期除外)[/list][/td][/tr][tr][td=2,1][b]入場費:[/b][/td][/tr][tr][td] [/td][td][list][*]一般開放日:港幣10元 (包括專題展及常設展)
(20人或以上團體七折優惠 ; 全日制學生 / 高齡人士 / 殘疾人士 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入場[*]博物館入場證及週票持有人均可免費入場[/list][/td][/tr][/table][table=98%][tr][td][url=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b5/visits.php][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function_but4.gif[/img][/url][/td][td][url=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b5/visits.php][color=#0000ff]團體參觀[/color][/url][/td][/tr][tr][td][url=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b5/section6-2.php#lectures][color=#0000ff][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function_but4.gif[/img][/color][/url][/td][td][url=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b5/section6-2.php#visits2][color=#0000ff]專題展覽特備節目[/color][/url]
[/td][/tr][/table]
[table][tr][td] [/td][/tr][tr][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section3_7_P1994.jpg[/img]
[table][tr][td=1,1,14][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point-up.gif[/img]
[/td][td=1,1,239]約1950年的銅鑼灣避風塘
[/td][/tr][/table][/td][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section3_7_1966.jpg[/img]
[table][tr][td=1,1,14][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point-up.gif[/img][/td][td=1,1,139]約1890年的太古糖廠[/td][/tr][/table][/td][/tr][tr][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section3_7_P1996.jpg[/img]
[table][tr][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point-up.gif[/img][/td][td]約1910年代的筲箕灣[/td][/tr][/table][/td][td][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section3_7_barracks.jpg[/img]
[table][tr][td=1,1,14][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point-up.gif[/img][/td][td=1,1,166]約1910年代的鯉魚門軍營
[/td][/tr][/table][/td][/tr][tr][td][align=left][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section3_7_west.jpg[/img][/align][table][tr][td=1,1,14][img]http://www.lcsd.hk/CE/Museum/Coastal/graphics/point-up.gif[/img][/td][td=1,1,210]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西灣砲台[/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牛奶蛇 2009-2-20 14:23
見各位談得甘起勁, 小弟也插两句, 不过我要說的是50年代的筲箕湾. 我小學一年级讀过四間學校, 都在筲箕湾. 第一間是筲箕湾街坊福利会, 第2間叫園藝小學, 印象最深刻是它的厠所和那些屎虫. 曾在學校天台有过一張全校合照, 後來翻看, 發覺自己是穿睡衣返學的. 第三間叫南中中學, 當時要自己返學, 年少又不識字, 阿媽教落直行左轉右轉幾輪後, 如果見到一個招牌, 四個字中間有两個「中」字的便是學校了. 所以我一直有一個想法, 我第一個識的字便是「中」字了. 第四間便是博文學校 (見另文). 雖然我讀过四間學校, 我並沒有讀完一年級. 點解 ? 問我老豆至知了. 我當時只得五歲, 未返學前, 整日困在東大街某木樓之=樓中間板間房, 不見天日, 天圓地方, 皆與我無干.
mlcheung.ml 2009-2-20 19:05
看見牛奶蛇兄的小小學業經靂也覺有趣,那年代的學校可能是嚴謹的,我在這區讀小學時是應是50年中吧,由小一至小六只有四個課室吧,最攪笑是好像在五年級才有英文科。那時東大街常去玩,由於我是住木屋,出了門口便是天大地大,週遭是好小友:quiet:
牛奶蛇 2009-2-21 01:13
回復 21# 的帖子
cheung 兄, 你可比我幸福多了. 當時那間板間房十分细少, 只夠放一張牀和一個櫃, 我老豆在大潭工作, 一星期回來一次, 平時我可以睡牀, 老豆回來, 我睡平果箱. 那間屋屋仔细细, 連两個牀位, 住了六伙人, 一屋大人只得我一個小孩, 不知是自己生得醜或什么, 沒一個大人喜歡我, 不要說出門口玩, 連自家房門口也是禁区, 不要說跑跑跳跳, 大聲叫一聲也会引致媽聲四起. 所以基本上, 五年來, 我是坐在暗無天日的黑獄裹, 只有在全屋無人時, 我阿媽才夠胆帶我出去騎樓誘氣.
ttfong 2009-2-21 09:22
牛奶蛇兄, 聽了你童年幾年都甚少出房門的際遇內心實在有點不舒服 , 我相信你和 mlcheung兄應比我大約10年, 應是我兄長的年紀 , 我記得那時候很多都是一樓房然後分租給其他人 , 我小時住在尾房一床位的就有一家三口 , 兩夫婦一個小孩 , 他們做飯, 燒水 , 小孩做功課也在床上, 當時的生活實在困苦!
mlcheung兄 , 長樂戲院門前有一檔賣"狗仔粥"的相信你老兄也試過了吧, 還有那堛漣S冰, 紅豆冰 紅豆涼粉橙, 現在回想起真是滋味在心頭!
mlcheung.ml 2009-2-21 16:17
並談牛兄方君︰講到居位問題真的是一匹布咁長,小可童年當初是入住九龍仔,租住木屋一板房,經大火一役,那次大火僥倖沒有因而跌落大坑(此事件應運多了徒置區這回事),因為木屋沒有波及,不能入住徒置大廈。轉轉入住砵蘭街一床位,那年代街上長生店很多,企街更多,哈哈連上樓的男性也會拉回樓下講數啊。好啦,搬來我們懷念的一區--筲箕灣,第一地點是海晏街近石礦場的石屋,賃一小房,當然不是牛兄的不見天日的天地。方君的紅豆刨冰涼粉當然有光顧,用長木椅放上一塊大冰蓋以麻包袋保冷,有光顧就打開麻包袋刨之可也,如果無記錯那時近金星戲院對面還有一製冰廠。狗仔粥當然有食啦,兩食品皆超爽。
童年應是無悔的,那個年代人人如是,兄弟姐妹多,食指浩大,總覺得是難為了偉大媽媽,以我為例,父親不說也罷。方君不在此區,牛兄又如何。
可否談談兩位如何與電腦結緣呢,我是在80年尾開始自行上手,由於工作的update,於是便慢慢的走上路,那時是視窗3.1版,也用過蘋果,當然是視窗好用,其支援多也。:)
牛奶蛇 2009-2-22 15:38
回復 24# 的帖子
可能因為在婴孩期長期困在暗無天日的中間房, 我智力体能的發育都比同齡人慢, 讀書故然是苦差, 上体育堂更是惡夢, 我從末達到过老師要求的動作. 老豆一味責駡, 我也盡了力, 中一時还未弄清廾六個字母, 眼看前途就是o甘了.
好彩上天見憐, 在我十三四歲時我恢覆發育, 一年內高了六吋, 讀書又開始上腦, 十六歲時还能從地上,不用借力, 站立起來. 十八歲時我己建壯如牛, 不差任何人. 还有開心的是, 我考試讀書得心应手, 屢創隹积.
編寫電腦程式及軟件開發是我四十歲後的本業, 我用过不同电腦, 由IBM370至日昇工作站, 由超级电腦 cray 至PC, 已退休多年, 每週末以弄孫為樂.
[[i] 本帖最後由 牛奶蛇 於 2009-2-22 17:45 編輯 [/i]]
mlcheung.ml 2009-2-22 17:09
牛兄是高人真的寫個服字,那個年代•讀書這回事對爾爾小輩是件難事,更何況父母是很一般從鄉而來,僥倖讀過卜卜齊經以很好了。牛兄天資敏銳後起而上,未必無因。小可出社會便從事廣告業,那時節並非易入行,當然由新手做起啦,一切要靠自己努力去練習畫功,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社會有點點電腦的影子了,因為工作忙,除了^面的工作外我是要經常出外看廣告位的,更談不上沾沾電腦了,在視窗95我還是用滑鼠以筆聖寫中文,就是這樣與電腦結下不解緣,後來可以駕聘在行業中。
時光轉轉,我與牛兄均是自由人,我是有工作便做,無工作找找昔日的師友共話今天。人生就是如此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空在網上談談往事互勉一番:dizzy:
LEE9112046 2009-2-22 18:25
大家分享..................現在已經消失在歷史巨輪下?難忘!!!難忘!!!
ttfong 2009-2-23 15:44
牛兄, 你的經歷實在令我敬佩 , 在當時的環境下也可以憑自己做出好成績, 我實在自愧不如 , 我讀書成績一向平平, 是我自己不尊注的關係 , 完成中學後就到社會工作, 之後應在約85年就再報讀當時的工業學院電子工程系, 到現在還是事業無成 , 所以我敬佩牛兄
至於mlcheung兄 , 我想你也是有識之仕 , 在你的字埵瘨﹞仄P到你的修養 , 而我接觸電腦是在我其中一份工作開始, 那時是當小家電廠的工程部技術員, 因公司開始要電腦化, 所以就開始用電腦, 最初公司是用Mac.那時又不會中文輸入法 , 做一份物枓清單給國內廠我要花上大半天時間呢!
ttfong 2009-2-23 15:52
mlcheung兄, 就只是小小一杯紅豆涼粉橙已有不勝的回憶, 常說人身要向前看, 但有時回憶可給人無限温馨 , 在思潮起伏的同時會對人生有正面的新觀念
mlcheung.ml 2009-2-23 16:43
兩位︰每個人都會有相識於偶然的機會,我是甚少用網絡談談天說說地的人,只不過某天我的妹妹說有人討論所住過的淺水碼頭村,姑且從google搜尋就到了此,那些絮絮的內容又的確又帶出共嗚,也加入胡縐一番。方兄是培志友而兄長是菁莪友,加深了親切的一層啊。
現在我以往共事的好友,還從事同一的行事--廣告設計,我等不醉於藝術只因難以搵錢,只有用手藝/攝影之類去輔助,回想我輩能應用電腦去從事行業相信不多,當然後起之俊則無數矣。
我們能在歷史巨輪走到這裡真的不易,友輩有艱辛的,有名成利就的,也有墓木已拱者,真的不勝悵然。
希望此欄不會被鎖就幸甚。:victory:
牛奶蛇 2009-2-23 23:10
回復 28# 的帖子
我年少時行船佬出身, 後入政府當了十多年公務員. 移民美國後, 以三十六歲之齡重返學校, 專攻imaging 及 signal processing, 一心想在學術發展, 但事與願遣. 反而我個女还了我心願, 現為某知名大學講師.
choihung 2009-2-24 01:24
[quote]原帖由 [i]牛奶蛇[/i] 於 2009-2-23 11:10 PM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184775&ptid=239621][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年少時行船佬出身, 後入政府當了十多年公務員. 移民美國後, 以三十六歲之齡重返學校, 專攻imaging 及 signal processing, 一心想在學術發展, 但事與願遣. 反而我個女还了我心願, 現為某知名大學講師. [/quote]
牛師兄天資聰穎,連帶子女都不同凡響,:verygood:,我非常相信父母的遺傳!
mlcheung.ml 2009-2-24 22:41
牛兄︰每個人都有一條人生路,是逆是順,都是要行下去的,觀兄的確是勇往直前,那種義無反悔的精神是可嘉,經以勝過很多人,兒女有成也是人生一快事。想來兄長一定是悠閒無慮的每一天。
至於我可以說是清閒的自僱人士,要嗎就接接工作,不然就找數十年前的朋友
談談以往看看今天,年長者也給他們上上'皮毛'電腦,讓他們也可以消消歲月,追上時代。
只覺得做人日日有意思,生活也無愧了。:loveliness:
牛奶蛇 2009-2-25 00:33
回復 33# 的帖子
各位对小弟过譽了, 不敢以聰敏自居.
談起下代, 雖然很多人認為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却不覺得他們比我輩幸福. 我輩年青時, 有個 F.5 學历巳可担當很多職位, 在公務員架構裹已可担任主任職级 (officer), 很多早一輪退休之政府高官及首長就是 F5 仔入職. 其他设有F5學历的也不愁無出路, 肯博肯挨, 多少老板不是學徒做起. 那時人雖然窮, 但個個精神煥發, 前途光榮. 相比下, 現在碰口碰面都大學畢業, 碩士博士隨街走, 能取得的職位愈來愈低, 前景也愈來愈暗淡. 有時真慶幸自已生於較早年代, 避过現代年青人所受的煎熬.
ttfong 2009-2-25 09:28
mlcheung兄 , 是的, 真的對童年往事有着不能磨滅的回憶 , 我們所談所說的建築物差不多都已蘯然無存了 , 請問mlcheung兄有沒有到過西灣河一帶的茶樓喝茶 , 如當時的"泰福茶樓", 當時還有"西荷 " , "太古茶樓", "歡喜酒家"等
還有如日在攝影上遇到的問題 ; 可否向你請教
mlcheung.ml 2009-2-25 09:35
牛兄︰所言也是現今的世情。回到我那年代,在我小學四五年時,應該是有中三就可以畢業這回事,可以入政府做個衛生韙F,只能小學者,當然做學徒者有之,在努力打拼之下很多已經是社會達人,朋友中有些未能讀上中學,除了學徒之類,也有早早投入政府的懲教處小販管理隊郵務員等等較為易入的職位,也可以養活一家。反觀現在,有了高高的學養,要找份政府或其它好工殊屬不易。真的替我們的下一代寫下感嘆號:funk:
ttfong 2009-2-25 20:07
mlcheung兄, 你說得對, 很有共嗚呢, 現在完成了大學也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了!
bobbystar2100 2009-2-25 21:40
我想借這個機會,發表一下為後輩點點看法。
自問自己未夠班入大學,出左黎做幾年野,期間浮浮沉沉於社會間,我覺得我地一代最悲哀的是,好多前輩慨歎呢一代不務正業、不夠踏實,只懂怨天、怨地、怨政府,其實並非個個都係無志向架,問題係香港今日既整體環境,造就到大家可以行既空間愈來愈細…
講到呢度少少題外話,政府都很奇怪,佢地一方面就高叫協助青年就業,但到頭來呢?自己卻是不斷提升門檻、連基本既工作都要玩學歷之分,所以我可以說,它是一個絕對擅長制造矛盾及分化既政府。
我只能夠講,香港既命運大慨到左呢度就差唔多了,一係就向外發展,一係就甘心做別人既奴隸。
[[i] 本帖最後由 bobbystar2100 於 2009-2-25 21:49 編輯 [/i]]
mlcheung.ml 2009-2-25 23:33
ttfong君︰誰也有這個同感,有時細想,大學生只不過比我輩多了學歷,但初出社會,能入職者還要多去適應,其實行行也有發展點,看你的修為了。也有見過這類小友,由星加坡學成大學回來有多年,也未能找到理想,父母的抱怨,加深了洪溝。
bobystar2100君:十分同意你的觀點,在香港回歸之後一切在改變,打工的我,老板要移民,好啦,年紀到此真的是很難另覓新工,於是只好做自僱啦,我相信多人也有同樣遭遇,我出來之後又遇上另外一些朋友,學歷中七,年輕願拼搏,經過轉工又轉工,有時朝九做到第二天的五時,稍休又打拼,一個月總有三數星期如是,無補水無伙食,稍有小錯還要炳炳,薪金只是6x,這是事實,如此願願挨,只因他熱愛這份工。我不是導世者,只願年青不要怕屈就,命運只是你如何存乎一心。我說的小友現在已出生天,因為勤奮一定有識貨人:reading:
牛奶蛇 2009-2-26 01:45
剛剛看無線新聞, 香港政府預留若干億予大學畢業生作實習補貼, 月薪四千. 雖然與我無関, 看後頗覺唏噓, 只能嘆一句讀書何價. 看求社會返撲歸真, 年青人还是早去學師, 謀諸技傍身為上算.
bobbystar2100 2009-2-26 10:45
[quote]原帖由 [i]牛奶蛇[/i] 於 2009-2-26 01:4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6911&ptid=239621][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剛剛看無線新聞, 香港政府預留若干億予大學畢業生作實習補貼, 月薪四千. 雖然與我無関, 看後頗覺唏噓, 只能嘆一句讀書何價. 看求社會返撲歸真, 年青人还是早去學師, 謀諸技傍身為上算. [/quote]
蛇前輩我補充一點吧,予留給大學生實習補貼,人工要視企業出價而定,不過肯定會有某部份無良企業真係出夠二千,加埋咪四千羅…
並非要反駁前輩的話,今時今日為何建築行業青黃不接?為何工業技術無新血投入?
根本以香港現時的環境,單單學師、謀技徬身又有出路乎?坊間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技術學習途經,但真正能夠餓你唔死、又唔怕餐搵餐憂既出路,現時經已縮小到好似一支公司用既蒸餾水咁,樽大出口細。
唔可以賴政府,而係社會都要共同負責任,過去三十年黃金時間,表面上看似經濟一片繁榮先進,
但是無論巿民、企業、政府既素質、以至社會整體的思維根本仍然停留於一個對比其他地方相對落後既水平,過份拜金主義而缺乏長遠發展,君不見從回歸日子定下來開始,香港經已步入見步行步,見錢
搵錢,因為當時心態大家就是怕1997,所以對於香港其自身定位,社會上亦無一個較為明顯的方向,加上最致命一點,就是回歸後社會上手握重點利益資源的一群集體(包括政府),十年來不但沒有進取精神,反而有每況保守短視、甚至某些權貴為鞏固權力而進行明目張膽的利益輸送…
造成今日的香港,大家可以看得到將來嘛?
題外話,我並非支持暴力,但為何現時社會上不少草根、甚至中產支持社民連的行為?這實在值得叫政府、或企業巨主們好好反思一下,若非過去種因,何以今天嘗果?
[[i] 本帖最後由 bobbystar2100 於 2009-2-26 10:54 編輯 [/i]]
牛奶蛇 2009-2-26 23:55
回復 41# 的帖子
我上文所述之返撲歸真, 只是讀書何價的一個反諷. 我深切同情香港年青人所面对的因境, 出路少, 前景暗淡, 面对各行業北移, 除非肯離鄉別井, 接纳低工資, 在香港的機会只會愈來愈少, 所以我話慶幸自巳生於四五十年代, 生活雖苦, 还是有前景何望.
mlcheung.ml 2009-2-27 16:56
牛兄︰回覆42#,所言甚是,現在父母愛子女,事事躬身為這群寶貝而做,我們那年代樣樣要自己打理,獨立及處理能力當然勝現在的一輩,眾使把我們認同的一套,也不能盡加於寶貝身上,無奈:afraid:
ttfong 2009-2-28 09:50
以上幾位的對現今社會情況的看法我也很有共嗚, 香港工作空間只會愈來愈小, 政府也責無傍貨, 由政府自己本身用合約制僱用員工 , 這些員工只是一般員工, 並不是如銀行的投資經理 , 合約員工那會有進取心
mlcheung.ml 2009-2-28 12:40
ttfong君︰同意你的說法,真的不知那時開始有了這個合約員工的產物,以往我們知道一間大公司是以合約去取錄一些高級人員,表現不佳可以用解約這回事結束賓主關係,一般普通員工是以試工三個月為取捨決定,現在幾乎連一個清潔工也用這手法,講真,這種方法又何會有歸屬感的員工呢,我的那個年代只要你勤奮工作,稱職,老板怕你會過河,年年加薪望你留下,現在嗎,由企業以至那些外判公司稍風吹草動,就用了決不外傳的國粹-----變臉:oh:
ho1965 2009-3-1 19:38
朋友門:我老何有峊y說話, 若然未生兒育女,一是出國,一是回國. 是可以考慮的 。
香港的前景已有目共睹, 轉換環境,是會改變命運的。
ttfong 2009-3-2 09:43
mlcheung兄 , 老何兄, 兩位都說得很有道理, 雖然我暫未受過這合約制的煎熬 , 但我是對此痛惡到了極處! 但現在回國內, 國內的人材也每年在增加, 就以工資而論我們也是不能競爭的, 至於出國對一些身無長技及經濟能力較弱的實也也較難實現, 眼看現今政府官員的思維模式 , 實在敎人摸不着頭腦 , 難免惹人聯想到"官商鈎結"這四個大字!
mlcheung.ml 2009-3-2 13:22
老何兄,ttfong兄︰只覺現在香港還能立足的人,可喜可賀。處於惶恐日子者又不知何去何從,眼看又一大群大學生及未能奉爬上高點的同學要初出茅廬,真的是困難重重,回國嗎要重頭適應世情,出國也如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你們要去何方落葉,也要有一定的金錢方可以站穩陣腳,細數能夠者又有幾多呢?另一方面,現今的裁員潮,相信也為數不少,彼消此長的情況,還能做什麼,無語。看看那些已發跡的富豪,莫不是趁香港的開拓年代,取得那一桶桶的金,想想你現在還能開拓些甚麼:funk:
ho1965 2009-3-2 18:37
我老何還是那一句, 若然未生兒育女, 金錢上無須供養父母, 與其坐困愁城, 此刻是一生中難得的機會往外跑一轉。
只要有行動, 帶來什洮嶊G毫不重要, 價值是你不再是你。 說來很抽象, 那是我的經驗, 我曾走過的道路 。
80年時親人,朋友關心我的都不解我為何去南非開拓事業, 因我放棄了GENERAL FOODS〔現KRAFT GENERAL FOODS〕
不俗的收入,去一社會動盪不安的地方。那是主動與被動的理念。非洲炮聲一響,代表黃金萬,那是回報率的問題。
當你計算現時種種得失,命運就控制著你。主動的你改變被動的你,命運就自己掌握。生活本身就是那玲眾獢C
mlcheung.ml 2009-3-2 19:43
老何兄︰你的理論我是十分讚成,何兄的勇往直前終可奪標。觀乎今天的青年能否成大業,真的少之又少,我65年出來工作,也見過因緣際會的友人,真的拿下他的江山,現在嗎大多數是父母的寵兒,事事不放心,要乜有乜,何曾煩惱過。眾使沒有婚姻約束,沒有兒女教養,也不必供養父母,這份意志真的能做到嗎?當然我們不能一竹竿打一船人,願看到這欄的年輕人自勉: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