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他不是中國人,但會講國、粵語,喜聽粵曲,擅書法,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化

dw194711 2009-8-15 16:13

他不是中國人,但會講國、粵語,喜聽粵曲,擅書法,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化

金文泰爵士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herbs/SIRCECILCLEMENTIHKU.jpg[/img]

金文泰爵士,GCMG,KStJ,MA,FRGS,MRAS(Sir Cecil Clementi,1875年-1947年),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知名的「中國通」,早年加入香港殖民地政府供職,其後出仕印度、英屬圭亞那和錫蘭等地,至1925年累遷至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獲香港殖民地政府聘任為官學生,隨即來港。抵港後,即獲安排前往中國學習粵語,但由於中國時值庚子之亂,在1900年7月被迫回港。但他很快便學會了廣東話,除了在1900年通過考試外,更於1902年擔任中文考官。憑著其語言天份,他在1906年進而通過了官話(即國語)的考試。
1925年,香港及廣州爆發大規模的省港大罷工,由於時任港督司徒拔爵士對事件採取強硬態度,對工人拒不讓步,結果遭英國政府撤換。英國方面見金文泰熟知中國文化,且對中國態度一向友善,遂委任他為第17任香港總督,設法緩和省、港局勢。
金文泰於1925年11月1日抵達香港,正式履任香港總督。他是歷史上第二位本地官學生(相當於今日的政務主任)出身的港督。而金文泰是首位從皇后碼頭登岸之港督,自他以後,從該處登岸履新,成了歷任港督的傳統。

1925年11月1日金督從皇后碼頭登岸的情景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herbs/Queens_Pier_in_1925-.jpg[/img]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herbs/SirCecilClementi.jpg[/img]
金文泰認為,「要維繫香港的安寧,就有必要和國民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因此他甫上任就設法修補中、港兩地關係。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介石解除了罷工工人的武裝力量,同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更正式解除對香港的封鎖,並解散罷工委員會,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得以結束。1928年3月,金文泰復代表英國政府,到廣州進行官式訪問,期間正式承認國民政府政權,使兩地外交關係完全修復。
金文泰任內十分積極於社會基建的發展。其中在醫療衛生方面,尤為注重。他重建貧民區之工作,改善衛生情況;他任內興建九龍醫院,又在薄扶林興建規模龐大的瑪麗醫院,以應付需求日殷的醫療服務。1929年成立醫務衛生署,著手消除區內的風土傳染病,最終鼠疫在他任內絕跡,而瘧疾一類常見的熱帶傳染病也得到有效的控制。
金文泰對香港的各種基建,亦甚有建樹,例如:興建城門水塘、興建啟德機場.......
金文泰任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中文教育之貢獻。金文泰雅好中文,熱愛中國文化,在他的倡議下,香港大學於1927年設立了中文系,並以前清遺老賴際熙與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此外,金文泰在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官立漢文中學,並以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至1928年,金文泰又頒布了《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以便讓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銜接到內地的學制。
在1929年,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克里福爵士突然因病提早退休,金文泰遂臨時於同年11月20日獲委任接替克里福爵士。金文泰於1930年2月1日不情願地離開香港,結束其短而頗受好評的任期。
在新加坡供職期間,金文泰患了糖尿病,結果促使他在英國休假期間,宣佈提早於1934年2月16日退休。退休後,金文泰定居於英國,時間主要花在寫作及學術研究上。另自1940年至1941年,他曾出任綢布商人同業公會主席(Master of Mercers' Company)。金文泰晚年居於白金漢郡海威科姆(High Wycombe)附近,1947年4月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終年71歲。
金文泰妻子名佩內洛普·,MBE(Penelope Rose Cobbold Eyres,1889年—1970年)。金夫人最初因其父親被派駐香港,而居於香港,期間結識了金文泰,兩人於1912年4月16日在香港結婚。
金文泰熱愛中國文化,是皇家亞洲學會的會員。他除了熟習廣東話和官話外,更通曉中國詩詞,他對廣東的粵謳,極為欣賞,1904年他將廣東文士招子庸所撰的<解心粵謳>翻譯成英文(Cantonese Love Songs),在倫敦出版。此外,金文泰又擅長中國書法,現時香港青山禪院內,一牌坊上「香海名山」四字即為金文泰兩訪青山禪院後所題。

金督的書法真的有板有眼,一點不差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herbs/xy-11.jpg[/IMG]
除此之外,金文泰對歷史亦有相當研究,曾寫有《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與及《英屬圭亞那憲制歷史》等書籍。總而言之,金文泰是少有的學者總督,其學術造詣備受景仰,當時,知名詩人泰戈爾訪問香港時,曾評價金文泰是他在東方所遇見過的最有修養的歐洲人。
除文藝以外,金文泰與妻子亦熱愛遊歷。曾聯袂遊遍中國各省,又曾深入印度等地,並寫有多本旅遊著作。在香港,金文泰夫婦亦曾遍遊各處郊野,現今新界不少山徑都是最先由他們開闢而來。在香港期間,他們也經常在郊野策騎,後人將兩條他們經常策騎的香港島山徑,分別以兩夫婦來命名:金督馳馬徑與金夫人馳馬徑。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8-15 16:34 編輯 [/i]]

kintsun 2009-8-15 18:51

回復 1# 的帖子

真是慚愧,他居然能將廣東各地方的情歌翻譯成英文,要知各地的俗語很古零精怪,他怎能明白,他居然譯得很道地,怎能呢?真是語言天才!

他的後人也傑出,兒子 Cresswell Clementi 是英國皇家空軍Air Vice Marshal, 孫子David Clementi則是會計師,於2007御下Chairman of Prudential plcis ,之前是Deputy Governor of the Bank of England. 兩人先後數度來港探訪金文泰中學,捐出金督一些文物及獎學金,保持家族與香港的情緣。David Clementi的近貌:



.[attach]1095643[/attach]

hkgalbert 2009-8-15 22:01

金督在星洲

金督在星洲建設了當年被譽為大英帝國最好的「加冷機場 Kallang Airport」(1937-1955)來取代「實理達機場 Seletar Airport」(1929-現在),結果現在實理達機場 仍然與樟宜國際機場一同運作,加冷機場早變成星洲社會寄生蟲的安樂窩。此外他亦建設「紅燈碼頭 Clifford Pier」,使更多中國人乘船到達星洲。目前星洲西部的 Clementi New Town (金文泰鎮),主要為寄生蟲的安樂窩。

comm 2009-8-15 23:06

寄生蟲的安樂窩:o 係咪有免費午餐,唔洗做?

hkgalbert 2009-8-15 23:47

> 寄生蟲的安樂窩 係咪有免費午餐,唔洗做?

正是!綜援不何止午餐,早茶、下午茶、晚宴,更有夜宵,一天 5餐;一年外遊 9次泰國普吉島(布吉島);配HK$ 1,000 Gucci 眼鏡、……,可憐的香港納稅人呀!

星洲的人種及條件本來跟香港相似,只是李光耀政府推行社會福利主義多年,令人民固步自封,才遠遠被香港拋離。可惜流氓共和國推出老懵董,好學吳學,使香港星洲化!

當年老懵董訪星,人家給牠看萊佛仕書院(即:星洲皇仁書院),他看見人家一人一電腦,回港後就來東施效顰,要全港學校全變皇仁……

我記得當時黃臉婆已立刻揶揄牠說:「幸好老懵董不是訪問朝鮮平壤,否則金先生讓牠參觀『東平壤第一中學』,牠豈不要求一人一台鋼琴嗎?!」

[[i] 本帖最後由 hkgalbert 於 2009-8-15 17:20 編輯 [/i]]

comm 2009-8-15 23:59

多谢大师!呢啲叫:好学唔学.

hkgalbert 2009-8-16 00:28

粵謳之一種:龍舟

由紅線女小姐的首徒南紅小姐與30至50年代的笑匠劉桂康先生演譯。

雉雞精(南紅)以美人計,想捉豬八戒(劉桂康)吃他的肥豬肉,然而道行未夠,反被他拍 死,變回死雉雞。
生:妳捉住我,試問點收科?吳通妳知道我未有老婆?因為孤寢獨眠就真惡過。所以尊登黎 捉我,想我做新郎哥。妳眼光幾夠吼到我。過陣相相對對好似秤不離砣。
旦:乜你咁大想頭,真係你都未死過,阿兄哥,你仲周身吳自量,係度詐懵扮傻。
生:我願我把我既成個心肝我送比妳做口果,姑妹,就算為花而死,妳話樂也如何!
旦:你仲吳知錯,係度口多多,相信你未聞香澤,就要面見閻羅。睇你白白肥肥,生得都吳 錯,一陣拋你落油鑊,滾作一窩,先捅你的肥膏黎點火,然後至捅皮拆肉當食肥鵝。
生:妳食我的豬肉吳到呢!而家我食妳的肉啦!黎!
旦:哎呀!

[youtube]ZX82YsyKqQ4[/youtube]

[[i] 本帖最後由 hkgalbert 於 2009-8-15 16:32 編輯 [/i]]

hkgalbert 2009-8-16 00:36

> 多谢老人!呢啲叫:好学唔学.

香港星洲化已令人民生活大亂,期望別再進一步變成平壤化就好了!否則老人要跟黃臉婆商量移民返祖家了!

dw194711 2009-8-16 14:59

清代招子庸在1821年(道光元年)輯《粵謳》壹書。
  在此之前,已有文人馮詢創作粵謳,惟並未將其作品刊印,出任官職之後更將所有作品銷毀。
       粵謳由師娘瞽姬(失明歌妓)所唱,出名的有二妹師娘、英華師娘、李銀嬌師娘等,亦有少數瞽師唱詠時以琵琶、揚琴伴奏。二妹師娘首創「解心腔」,英華師娘以古腔唱粵謳聞名,而李銀嬌師娘則留有《桃花扇》壹曲錄音傳世。二次大戰後,懂唱粵謳之師娘相繼淡出,粵謳唱法從此失傳。

         以下招子庸所撰之粵謳乃金督所繙譯的小部份:

           《解心事》  招子庸作
  (一)「心各有事,總要解脫爲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數是命蹇,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若係愁苦到不堪,真係惡算,總好過官門地獄更重哀憐。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係樂境無邊。若係解到唔解得通就講過陰隙過便。唉,凡事檢點,積善心唔險,妳睇遠報在來生,近報在目前。」
  (二)「心事惡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字看得圓通,萬事都盡輕。心事千條就有一千樣病症。總係心中煩極講不得過人聽。大抵癡字入得症深都係情字染病。唔除癡字就係妙藥都唔靈。花柳場中最易迷卻本性,溫柔鄉裏總要自出奇兵。悟破色空方正是樂培,長迷花柳就會墜落愁城。唉,須要自醒,世間無定是楊花性,總係邊一便風來就向一便有情。」
  
    《桃花扇》  招子庸作
  「桃花扇,寫首斷腸詞,寫到情深扇都會慘淒。命冇薄得過桃花,情冇薄得過紙。紙上桃花,薄更可知。君呀,妳既寫花容,先要曉得花的意思。青春難得,莫誤花時。我想絕世風流都冇乜好持。秋風團扇,怨在深閏。寫出萬葉千花,都爲情一個字。唔係妳睇侯公子李香君,唔係情重,點得遇合佳期。」
  
         《唔係乜靓》    招子庸作
  「妳唔係乜靓啫,做乜一見我就心傷。想必妳未出世就整定銷魂今世惹我斷腸。妳係前世種落呢根苗,今世正有花粉孽賬。故此我拼死去尋花,正碰著妳呢朵異香。紅粉見盡萬千,唔似得妳咁樣。相逢過一面,番去至少有十日思量。舍得死咯敢話死去會番生,我又同妳死賬。難爲我真正死咯,嗰陣妳話冇乜相干,呢會俾個天上跌個落嚟,我亦唔敢去亂想。真真要見諒,莫話粒聲唔出就掉轉心腸。」
  
   《真正惡做》  招子庸作
  「真正惡做,嬌呀妳曉得我苦心無。日夜共妳癡埋重慘過利刀。近日見妳熟客推完,新客又不到。兩頭唔到岸,好似水共油撈。早知道唔共妳住得埋,不若唔相與重好。免使掛腸掛肚,日夕咁心操。勸妳的起心肝尋番過好佬,共妳還通錢債,免使到處受上期租。河底下雖則係繁華,妳見邊一個長好到老。究竟清茶淡飯都係揀過上岸至爲高。況且近日火燭咁多,寮口又咁惡做,河廳差役終日係咁嗌嘈嘈。唔信妳睇各間寮口部,總係見賒唔見結,白白把手皮撈。就俾妳有幾個女都養齊,好似話錢債易做,恐怕一時唔就手就墮落酆都。雖則鸨母近日亦算有幾家係時運好,贖身成幾十個女,重有幾十個未開鋪。想到結局收場未必真係可保。況且百中無一個的境遇實在難遭。妳最好撥埋心水揾著地步,唔怕冇路,回頭須及早,好過露面抛頭在水上蒲。」
  
        《生得咁俏》  招子庸作
  「我生得咁俏,怕冇鮮魚來上我釣。今朝挈在手,重係咁尾搖搖。呢回釣竿收起都唔要,縱不是魚水和諧都係命裏所招。我想大海茫茫魚亦不少,(妳班衰佬)休要亂跳,鐵網都來了,總係一時唔上我釣啫,我就任妳海上逍遙。」
  
        《結絲蘿》    招子庸作
  「清水燈心煲白果,果然清白怕乜妳心多。白紙共薄荷包俾過我,薄情如紙妳話奈乜誰何。圓眼沙梨包幾個,眼底共妳離開暫且放疏。絲線共花針,妳話點穿得眼過。真正係錯,總要同針合線正結得絲蘿。」
  
        《難忍淚》  招子庸作
  「難忍淚,灑濕蓮枝。記得與君聯句在曲欄時。妳睇粉牆尚有郎君字,就係共妳倚欄相和那首藕花詩。今日花又複開,做乜人隔兩地。未曉妳路途安否,總冇信歸期。蓮筆叫我點書呢段長恨句。愁懷寫不盡好似未斷荷絲。今日遺恨在呢處曲欄提起往事。唉,想起就氣。睇住殘荷凋謝咯,我就想到世事難爲。」
  

大隻西 2009-8-16 23:45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8-15 16:13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27916&ptid=28370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他不是中國人,但會講國、粵語,喜聽粵曲,擅書法,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化

金文泰爵士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herbs/SIRCECILCLEMENTIHKU.jpg[/img]






金爵士識唔識打麻雀!:L

dw194711 2009-8-17 14:07

[quote]原帖由 [i]大隻西[/i] 於 2009-8-16 23:4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40239&ptid=28370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quote]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8-15 16:13 發表 [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



他不是中國人,但會講國、粵語,喜聽粵曲,擅書法,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化

金文泰爵士
[url=http://i240.p]http://i240.p[/url] ... [/quote]

識都唔出奇架。:wondering:
佢連粵謳咁啜核既粵語都可以翻譯到,可知佢D粵語幾咁耍家。:verygood:(粵謳裡面既文字,香港而家好多後生D既都未必識)

老何 2009-8-17 14:18

[size=5]COOL,COOL,COOL, 聽得到就更頂癮:lol :lol :lol [/size]

dw194711 2009-8-17 14:45

[quote]原帖由 [i]老何[/i] 於 2009-8-17 14:1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45848&ptid=28370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COOL,COOL,COOL, 聽得到就更頂癮:lol :lol :lol  [/quote]

[color=Indigo][size=5]昔日名曲,今成絕唱![/size][/color]:'(:'(:'(

[url=http://dadao.net/php/prtime/temp_news.php?ArticleID=39918]http://dadao.net/php/prtime/temp_news.php?ArticleID=39918[/url]


[color=#333333](轉貼自以上網址)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

  粤讴,这种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一度音飘海外,就像当今的粤语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于世。随着时代变迁,粤讴的曲调只是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粤讴渐行渐远,成为记忆中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
寻找之旅:粤讴渐行渐远
  记者采访了不少土生土长的佛山人。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从40岁到60岁的人都没听说过这种民间说唱艺术,看来,粤讴在人们的记忆中已是渐行渐远。
佛山著名文史专家吴庭璋、著名文艺家任流先生均对粤讴历史有所了解,但也没听过艺人演唱粤讴。吴庭璋说,这种口耳相传的说唱艺术在民间早就不流行了,自己从小就没有机会欣赏。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朱培建表示,曾在一些老唱片中听过以前的艺人演唱粤讴片段,曲子没有伴奏,曲调悠长抒情,不过在佛山从没听艺人演唱过。
市“非遗”保护办公室的专家陈勇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召集一些文艺界的人士开座谈会,当时一些年过六旬的曲艺爱好者,都表示没听过粤讴。“当时我问过年近80岁的母亲,她也说没听过,”陈勇新说,由此可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粤讴在市井之间已衰落下来。  
关祥:儿时听过粤讴曲调
惟独南海西樵82岁的老作家、知名地方志编写者关祥老先生说,儿时他曾听过粤讴。关老回忆说,那时他才七八岁,随母亲回娘家,母亲有位堂爷爷从美洲回乡,这位老人家是黄鲁逸的后代,曾在美洲办报纸,既能写粤讴,也懂得演唱。关祥回外婆家时,经常能听到黄老爷子唱粤讴。
  “粤讴调子很长,听起来很悠扬,但也有点沉闷,这是种说唱艺术,有说有唱,”关祥说,当时自己还跟这位老先生学过一点粤讴。
  后来,黄老爷子将一本收集黄鲁逸粤讴作品的《鲁逸遗著》送给关祥,关祥没事时也会照着里面的粤讴作品唱一段,不过,关祥唱的已不是原汁原味的粤讴,而是用龙舟说唱的旋律演唱粤讴歌词,因为两者都是说唱艺术,旋律相似,用龙舟的旋律也可以演绎粤讴。
陈勇新:录下李银娇粤讴片段
  “琵琶弹出酸心调,到处盲妹唱粤讴。”周行农的羊城竹枝词描述了粤讴歌声处处的盛况,以唱粤讴成名的艺人在历代不断涌现。据陈勇新介绍,近现代著名的粤讴艺人有桂妹、二妹、英华、盲就、李银娇等。
  不过,这些老艺人或去世,或迁往香港,目前在佛山、广州懂得唱粤讴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专门演唱粤讴的艺人更是没有。70多岁的陈勇新说,自己这辈子还没遇到能唱出原味粤讴的艺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勇新听说香港商业电台第五频道每周定期播放地方音乐,迁往香港的李银娇也应邀在该电台演唱粤讴。陈勇新连续两周在佛山收听,一边听一边录下粤讴片段,可惜效果不好,于是专门托香港的朋友帮忙,在香港录下李银娇演唱的《五弄琵琶》粤讴片段,这本录音带至今仍被他视为珍宝。前几个月,陈勇新又买到香港电台出的一个收集民间音乐的唱片,李银娇演唱的粤讴也被收集于其中。

粤讴曾名扬海内外
  据陈勇新介绍,粤讴于清代中后期产生于珠江花艇,是在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变其调”,“以粤言粤乐,歌粤事粤物”的新歌体,始由花艇女妓演唱。经过历代文人的热心参与及推动,粤讴在清末民初成为扬名海内外的说唱艺术。
南海名士招子庸将民歌变雅歌
  清代中后期,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粤讴创作,使粤讴的唱腔、唱词不断完善,其中以南海名士招子庸贡献最大。
招子庸是南海县草场堡沙村(现属广州)人士,道光八年(1828),将自己创作及从民间收集的121首粤讴,结集成《粤讴》(又称《越讴》),由广州澄天阁出版,这是第一本粤讴集,因第一首是《解心事》,故粤讴又称解心。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盛赞《粤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并称招子庸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
  1904年,英国人金文泰把《粤讴》译成英文,将其与希伯来民歌并列,名为《广州情歌》出版。此后,《粤讴》相继被译为葡萄牙语、日语,远播世界。
九江黄鲁逸将粤讴变战歌
  据陈勇新介绍,百日维新至辛亥革命期间,民众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粤讴成为文人宣传革命新思想、反映内忧外患的思想载体,知识分子在进步报刊上刊登粤讴,将其作为向民众的启蒙武器。《颠地鬼》等粤讴作品讽刺贩卖鸦片的英国,一时在民间风行。
南海九江人黄鲁逸是清末民初一位有名的报人,辛亥革命前后,他在报纸发表大量粤讴,针砭时弊,宣传革命新思想,当时省港报纸纷纷仿效,大有无粤讴不成其为报纸之势,黄因此被誉为“讴歌之王”。黄鲁逸的大量创作,及其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粤讴的举措,大力推动了粤讴的发展,其后人将其作品结集成《鲁逸遗著》。

已成绝唱独留一句“解心腔”

  1904年,英国人金文泰在《粤讴》译为英文时,在序言中介绍,粤讴风靡广东,无论是小贩,还是乞丐,都会哼几句。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提到,“几乎没有一个广东人不会哼几句粤讴的。”
  然而在今天,佛山、广州已不闻粤讴曲调,粤讴作为一种单纯的曲艺表演已很罕见,其艺术表演融入粤剧之中,仅留下一句解心腔,及一些简单的音乐片段。
粤讴为何会衰落至此,陈勇新分析,粤讴是在外江班统治广东戏剧舞台,到处是舞台官话和异腔北调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与舞台官话抗衡,粤讴在唱腔音乐创新上下功夫,既不以某种地方民歌为依据,又刻意离开木鱼、龙舟、南音的框架而标新立异,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而盛极一时。若干年后,粤剧、粤曲成为地方音乐、文学的总汇,上升为大众主流文化时,粤讴开始显得格格不入。
  加上粤讴字少腔多,不适合现代人口味,且难以融进粤剧粤曲中,逐渐销声匿迹。如今,粤剧粤曲中并没有一首完整的粤讴作品,仅在“二黄”的最后一句加入一句粤讴的“解心腔”。在粤剧《顺治与董鄂妃》中,也有一个很短的粤讴曲调。

加强研究介绍继承创新

陈勇新表示,粤讴是岭南文化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研究价值很高,但目前佛山还没有人系统研究介绍粤讴。他建议,佛山的文人、学者及相关人士,可把招子庸《粤讴》、香迷子《再粤讴》、珠海梦余生(廖仲恺胞兄廖仲舒)的《新粤讴解心》及《鲁逸遗著》,与民国时期发表在报纸上的粤讴作品尽量收集起来,研究并介绍粤讴的艺术性、思想内容及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此外,在唱腔方面,也可整理传统乐谱,将传统唱腔继承下来,并组织佛山的文人,根据粤讴唱腔填新词。“不过,粤讴要恢复以前的繁荣已很难了,”陈勇新说,粤讴字少腔多,这一点要改革创新,不然,现代人难以接受这种沉闷的唱法。抢救保护粤讴,一定要与时俱进,尽量保留其艺术特点,并注入现代元素,拉近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的距离。
                [/color]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8-17 14:53 編輯 [/i]]

大隻西 2009-8-17 23:14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8-17 14:4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46108&ptid=28370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好文章 已細讀數十遍。

dw194711 2009-8-20 14:54

西兄,多謝支持!睇番百幾年前D人講既廣東話,真係十分過癮架!

blm 2009-9-3 14:20

講起鬼佬講唐話,有無人記得麗的影聲,仲係在線的年代有一個節目叫做砌圖遊戲,主持人是一個說得一口流利本地話的賴治。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不是中國人,但會講國、粵語,喜聽粵曲,擅書法,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