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白江口之戰

榮2009 2009-9-19 01:38

白江口之戰

[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60%E5%B9%B4][color=#0000ff]660年[/color][/url]之前,朝鮮半島是[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高句麗[/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E%E6%B5%8E][color=#0000ff]百濟[/color][/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BD%97][color=#0000ff]新羅[/color][/url]三國鼎立,史稱[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9D%E9%B2%9C%E4%B8%89%E5%9B%BD][color=#0000ff]朝鮮三國[/color][/url]。三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一會兒是友,一會兒是敵。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以對付百濟和倭。隨著高句麗的南下,新羅開始與百濟結盟對付高句麗。新羅從百濟手中奪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土抵達黃海開始與中國[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6%9C%9D][color=#0000ff]唐朝[/color][/url]結盟對付[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E%E6%B5%8E][color=#0000ff]百濟[/color][/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高句麗[/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43%E5%B9%B4][color=#0000ff]643年[/color][/url],新羅傳書說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請求唐朝援助。[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45%E5%B9%B4][color=#0000ff]645年[/color][/url],唐太宗乘高句麗國內政變之機,[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5%A4%AA%E5%AE%97%E5%BE%81%E8%AE%A8%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親率十萬大軍進擊[/color][/url],但沒能攻下[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高句麗[/color][/url]。百濟在唐軍進軍高句麗期間,並沒有停止進攻[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BD%97][color=#0000ff]新羅[/color][/url],相反又連奪十數城。這時,[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5%A4%AA%E5%AE%97][color=#0000ff]唐太宗[/color][/url]病故。唐遂從高句麗撤兵。[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9%AB%98%E5%AE%97][color=#0000ff]唐高宗[/color][/url]即位後,接到新羅的急報,並未出兵,而是循[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5%A4%AA%E5%AE%97][color=#0000ff]唐太宗[/color][/url]舊例,贈百濟國王璽書,令其退還所奪新羅城池。百濟見唐太宗出兵高句麗也不曾有什麼實質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璽書於不顧,進而再次聯合[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高句麗[/color][/url]出兵新羅,[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55%E5%B9%B4][color=#0000ff]655年[/color][/url],再奪新羅三十餘城,[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BD%97][color=#0000ff]新羅[/color][/url]告急。在[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7%91%E4%BB%81%E9%97%AE][color=#0000ff]金仁問[/color][/url]的協調下,唐朝與新羅最終達成協議共同攻打[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E%E6%B5%8E][color=#0000ff]百濟[/color][/url]。這樣[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6%9C%9D][color=#0000ff]唐朝[/color][/url]就可以聯合[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BD%97][color=#0000ff]新羅[/color][/url]從南北兩面共同攻打[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5%8F%A5%E4%B8%BD][color=#0000ff]高句麗[/color][/url]。於是唐高宗決意於顯慶五年(西元660年),派左衛大將[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B%8F%E5%AE%9A%E6%96%B9][color=#0000ff]蘇定方[/color][/url]統水陸軍共十三萬出兵百濟,以解新羅之危。蘇定方大軍從成山(今山東榮城)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D%A6%E7%83%88%E7%8E%8B][color=#0000ff]武烈王[/color][/url]聞訊即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顯慶五年(西元660年)七月,百濟為唐、新聯軍所滅。蘇定方留郎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8%98%E4%BB%81%E6%84%BF&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劉仁願[/color][/url]等駐守百濟王城,自押俘虜回國。
百濟既亡,但百濟將軍武王從子[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C%BC%E5%AE%A4%E7%A6%8F%E4%BF%A1][color=#0000ff]鬼室福信[/color][/url]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AE%E5%B1%A0%E9%81%93%E6%B7%B1&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浮屠道深[/color][/url]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軍。同時,鬼室福信為迎回以前赴日本為人質的王子扶餘豐回國即王位,遣使去日本,同時向日本乞師求援,並獻上戰爭中俘虜的唐軍百餘人,天皇將此百餘人安置在美濃國不破、片縣二郡,這裡也就是今天位於本州中部的歧埠地區。後來日本將[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83%E6%97%A5%E6%88%98%E4%BA%89][color=#0000ff]元日戰爭[/color][/url]中的俘虜都稱為「唐人」,大概就源於此吧。
百濟的覆滅,對日本的來說,也是極其重大的損失。如果聽任百濟亡國,則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將被全部清除。齊明七年(西元661年)正月,以天皇親征的形式,向百濟發兵數萬。[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D%90%E6%98%8E%E5%A4%A9%E7%9A%87][color=#0000ff]齊明天皇[/color][/url]隨軍西徵到九州,突然病逝於朝倉宮,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稱制,是謂[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9%E6%99%BA%E5%A4%A9%E7%9A%87][color=#0000ff]天智天皇[/color][/url]。齊明天皇之死,並沒有動搖日本出兵百濟的決心。八月,另派[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9B%B2%E6%AF%94%E7%BE%85%E5%A4%AB&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阿雲比羅夫[/color][/url]等為前將軍,阿倍引田比羅夫等為後將軍,統帥全軍開赴百濟。九月,新天皇天智天皇派狹井檳榔等率軍五千護送王子[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9%B6%E9%A4%98%E8%B1%90][color=#0000ff]扶餘豐[/color][/url]回國,至百濟境,鬼室福信等前來迎入周留城,即王位。
  唐高宗在出兵百濟獲勝後,於龍朔元年(西元[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61%E5%B9%B4][color=#0000ff]661年[/color][/url])四月,遣仁雅相、蘇定方率軍進攻高句麗。高句麗與鬼室福信聯合,共同抵抗唐軍。鬼室福信率軍曾一度圍困劉仁原軍於百濟王城,但遭劉仁軌與新羅軍夾擊,被迫撤軍,遂解圍城之危。高句麗惟恐鬼室福信兵敗,使本國遭南北夾擊,因而也遣使於西元662年三月赴日本乞師,敦促日本軍迅速開赴戰場,與唐軍作戰。決心參戰的日本政府,遂命令百濟戰場的日軍立刻投入戰鬥。西元662年六月,日本前將軍上毛野稚子等率軍二萬七千人進攻新羅,奪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羅與唐軍的聯繫通道受到威脅。
  這時的戰爭形勢已非常微妙,朝鮮半島形成南北兩個戰場。在北方戰場,高句麗與唐軍基本形成了對峙的局面,由於地形限制的緣故,唐軍的進展始終不大。而在南方戰場由於日軍的介入,戰爭形勢已經轉向日軍和百濟軍方面了。唐軍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補充,雖然唐軍與新羅的聯軍的還未遭到敗績,但總體上已經開始居於守勢。但是不久,百濟發生驟變,棟樑大將鬼室福信功高震主,不容於百濟王扶餘豐,以謀反之罪被殺,百濟國人心思動,其戰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西元663年八月初,日本援軍將至,百濟王豐率部分軍隊自周留城赴白江口(今[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C%A6%E6%B1%9F][color=#0000ff]錦江[/color][/url]口)迎接。白江口係朝鮮半島上的熊津江(今南韓之錦江)入海處形成的一條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周留城則有百濟王子及日軍聯合守衛。這時,唐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七千援軍與劉仁軌會師後,分兵兩路進攻周留城。劉仁原、孫仁師以及新羅王[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7%91%E6%B3%95%E6%95%8F][color=#800080]金法敏[/color][/url]統帥陸軍,從陸路進攻周留城。劉仁軌、杜爽率領唐水軍和新羅海軍從熊津進入白江口,朔江而上夾擊周留城。八月十三日,劉仁原所部進逼周留城週邊。而百濟則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氣極其低落,儘管有日軍相助,但還是難以抵抗唐軍的進攻。周留城周圍的城池,逐一被唐軍攻克,百濟守軍相續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勢險要,為周留之扼口,將軍剋死用兵,唐軍圍攻三旬依舊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保全。
  在劉仁原率軍向周留城進軍的同時,劉仁軌率唐和新羅海軍駛向白江口,企圖溯江北上進逼該城。當劉仁軌所率海軍駛抵白江口時,與先期前來的日本海軍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劉仁軌立刻下令布陣,一百七十艘戰船按命令列出戰鬥隊形,嚴陣以待。西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日軍戰船首先開戰,衝向唐軍水陣。由於唐軍船高艦堅利於防守,日軍船小不利於攻堅,雙方戰船一接觸,日軍立刻處於劣勢。日軍的指揮員慌忙下令戰船撤回本隊,其指揮互相計議說:「我等爭先,彼當後退。」遂各領一隊戰船,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衝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海軍。日軍坐井觀天,妄自尊大,竟然認為將智兵勇,唐軍見之,必然自動退去,於是浩浩蕩蕩地闖進了唐軍的埋伏圈。唐軍統帥見日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日軍指揮樸市田來津雖然「仰天而誓,切齒而釁」,奮勇擊殺,直至戰死,但亦無力挽回戰局。不過片刻之間,日軍戰敗,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5%94%90%E6%9B%B8][color=#0000ff]新唐書[/color][/url]》記載:唐軍與日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百濟王先在岸上守衛,見日軍失利,乘亂軍之際,遂逃亡高句麗。
   唐海軍白江口大捷的消息傳到周留城,九月七日守城的百濟王子餘忠、勝忠等率守軍投降。日本陸軍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區撤離,百濟境內日軍集結於以禮城,於九月十九日撤回本國。唐日海軍白江口之戰,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同時使日本受到嚴重打擊。日本失敗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大約在九百餘年之內,未曾向朝鮮半島用兵。另一方面,唐滅百濟,五年之後滅亡高句麗,與唐友好的新羅強大起來,逐漸統一半島。
中日第一戰,日本的慘敗給予日本的自信心以極大的打擊,此後十年間,日本採取守勢,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築烽火臺,佈置重兵防守,鬧到人心惶惶。然而,唐在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後,卻並未向日本本土出兵。日本也由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打開國門,加強與唐和新羅的交流(參見[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A3%E5%94%90%E4%BD%BF][color=#0000ff]遣唐使[/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A3%E6%96%B0%E7%BE%85%E4%BD%BF][color=#0000ff]遣新羅使[/color][/url]),積極學習先進的制度與文化,取得了「[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8C%96%E6%94%B9%E6%96%B0][color=#0000ff]大化改新[/color][/url]」的輝煌成果。之後數百年,日本與唐、新羅、渤海等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參見[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A3%E6%96%B0%E7%BE%85%E4%BD%BF][color=#0000ff]遣新羅使[/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A3%E6%B8%A4%E6%B5%B7%E4%BD%BF][color=#0000ff]遣渤海使[/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8%A4%E6%B5%B7%E9%81%A3%E6%97%A5%E4%BD%BF][color=#0000ff]渤海遣日使[/color][/url])。




[table=315][tr][td=2,1][align=center]白江口之戰[/align]
[/td][/tr][tr][td=2,1]{{{partof}}}的一部分[/td][/tr][tr][td=2,1][/td][/tr][tr][td=2,1][table=98%][tr][td]日期:[/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663%E5%B9%B4][color=#0000ff]663年[/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8%E6%9C%8817%E6%97%A5][color=#0000ff]8月17日[/color][/url][/td][/tr][tr][td]地點:[/td][td][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D%E6%B1%9F%E5%8F%A3&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白江口[/color][/url][/td][/tr][tr][td]結果:[/td][td]唐、新羅聯軍勝利[/td][/tr][tr][td]起因:[/td][td]{{{casus}}}[/td][/tr][tr][td]領土變更:[/td][td]{{{territory}}}[/td][/tr][/table][/td][/tr][tr][td=2,1]參戰方[/td][/tr][tr][td=1,1,50%][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6%9C%9D][color=#0000ff]唐朝[/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BD%97][color=#0000ff]新羅[/color][/url]聯軍[/td][td=1,1,50%][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7%A5%E6%9C%AC][color=#0000ff]日本[/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E%E6%B5%8E][color=#0000ff]百濟[/color][/url]聯軍[/td][/tr][tr][td=2,1]指揮官[/td][/tr][tr][td=1,1,50%][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A%89%E4%BB%81%E8%BB%8C][color=#800080]劉仁軌[/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6%AD%A6%E7%8E%8B_(%E6%96%B0%E7%BE%85)][color=#0000ff]文武王[/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7%91%E5%BA%BE%E4%BF%A1][color=#0000ff]金庾信[/color][/url][/td][td=1,1,50%][url=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9%B6%E4%BD%99%E4%B8%B0][color=#0000ff]扶余豐[/color][/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5%80%8D%E6%AF%94%E7%BE%85%E5%A4%AB&action=edit&redlink=1][color=#0000ff]阿倍比羅夫[/color][/url][/td][/tr][tr][td=2,1]兵力[/td][/tr][tr][td=1,1,50%]唐軍 7,000人 唐軍戰船 170餘隻
新羅軍 5,000人
[/td][td=1,1,50%]日軍 42,000人 日軍戰船 800餘隻
百濟軍 5,000人
[/td][/tr][tr][td=2,1]傷亡[/td][/tr][tr][td=1,1,50%]不明[/td][td=1,1,50%]戰船 400隻、士兵 10,000人、戰馬 1,000頭[/td][/tr][/table]

coolba 2009-10-16 13:00

经典之战!

打得小日本俯首称臣,也令他们就此步入了明治维新前最重要的一次社会变革,从而奠定了今天日本的完整历史风貌!

jill2008100 2009-10-30 16:15

经典之战!打的好 四戰皆克,焚四百船

maryken 2009-11-14 10:25

thx for sharing~~~

bumfai 2009-11-18 12:38

I love it [size=3][color=#000000][font=新細明體]多謝分享[/font] ....
[/color][/size]

man94118 2009-11-19 19:55

thx for shari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江口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