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194711 2009-10-26 14:06
名伶舊譜懷當日,法曲仙音響徹天
[size=5][color=DarkRed]粵劇傳統之"開臺戲"[/color][/size]
《六國封相》(戲班稱:封相)
編者:(劉華東)
人物:
公孫衍、魏梁王、燕文侯、齊莊王、楚懷王、趙肅侯、韓孫惠公、韓元帥、趙元帥、魏元帥、楚元帥、齊元帥、燕元帥、蘇秦。
故事內容:
戰國時期,齊、楚、趙、魏、燕、韓、秦七國中以秦國最強。東周洛陽人蘇秦,洞悉秦國兇殘無道及其蠶食六國的詭計。為挽救六國危亡,到六國遊說,號召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並約六國王侯到魏國商議大計。六國均拜他為丞相,送他衣錦還鄉。附註:此劇劉華東據崑曲《金印記》“滿床笏”改編,為粵劇舊例第一晚開台戲,全劇由全班優伶大會串。原劇始蘇復之撰,一名《合縱記》又名“黑貂裘”,據說此劇為粵班最先創作。
六國大封相 1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p9Zrona7d7w]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p9Zrona7d7w[/url]
六國大封相 2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K9RvuDteluQ]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K9RvuDteluQ[/url]
兒時隨長輩往看大戲,最喜歡看"封相"。以其氣氛熱鬧,人物眾多,袍甲鮮明華麗...稍長略懂欣賞那些古老的排場功架,如"推車"、"坐車"...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6 14:39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6 15:05
[size=3][b]《跳加官》(通稱:加官)[/b][/size][size=3]人物:天官。[/size]
[size=3]故事內容:[/size]
[size=3]演述天官賜福之意。[/size]
[size=3](附註:此為啞劇。粵劇舊例日戲開場演的戲。扮演者戴面具,用舞蹈動作表演)。
中國很多地方劇種的開台戲都有"跳加官"
[/size]
跳加官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SwwwXkifvA/]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SwwwXkifvA/[/url]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6 15:09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6 16:05
"江湖十八本"是中國諸多戲劇通行的一種說法,是對自家看門戲的總結。
[size=2]早期粵劇界選取古劇最通行者而編成。每套劇目之首,均以數字作為次序。《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台山》,《六子歸》、《七賢眷》或《七擒孟獲》、《八陣圖》、《九更天》或《九里山》、《十絕陣》、《十一輛鐵華車》、《十二金牌》或《十二寡婦征西》、《十三歲封王》或《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十四國臨潼鬥寶》、《十五貫奇冤》、《十六面銅旗陣》、《十七年馬上王》)、以及《十八路諸侯》。[/size]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6 16:10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6 16:48
[color=DarkRed][size=5]楚岫雲 (1922 - 1980 )[/size][/color]
楚岫雲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KLNC/33111vSfT.jpg[/img]
原名譚耀鸞,東莞縣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開始向巢雪丹、伍冉明學藝。民國二十六年先後加入覺先聲、太平劇團,擔任第三花旦。民國三十一年擔任覺先聲劇團正印花旦,藝術上得到薛覺先的指點和扶掖而大有進益,同年薛覺先離開淪陷後的香港潛回內地,楚岫雲受聘到越南演出。民國三十六年回廣州入非凡響劇團與何非凡合演《情僧偷到瀟湘館》,連滿三百餘場,名聲大噪。 1949年入永光明劇團任正印花旦,與呂玉郎、陸雲飛、小飛紅等合作近十年,1958年入廣東粵劇院,任一團副團長。曾當選為中國劇協廣州分會理事,廣州市政協委員。 1980年因患喉癌逝世。楚岫雲功底紮實,才兼文武。文戲尤擅悲劇,飾演《胡不歸》的趙顰娘,《情僧偷到瀟湘館》的林黛玉是她成名之作。武戲擅刀馬旦,演《劉金定斬四門》的劉金定,《佘賽花》的佘賽花,均為同行及觀眾所讚許。
[color=Green][size=3]情網俘虜__新馬師曾 楚岫雲[/size][/color]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I0swjVFQB4/]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I0swjVFQB4/[/url]
[color=Magenta]劫後鴛鴦__羅家寶 楚岫雲[/color]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5-km5nBHg/]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5-km5nBHg/[/url]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7 11:25 編輯 [/i]]
suewong 2009-10-26 19:09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0-26 16:4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745535&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楚岫雲 (1922 - 1980 )
原名譚耀鸞,東莞縣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開始向巢雪丹、伍冉明學藝。民國二十六年先後加入覺先聲、太平劇團,擔任第三花旦。民國三十一年擔任覺先聲劇團正印花旦,藝術上得到薛覺先 ... [/quote]
thanks for sharing....
dw194711 2009-10-27 11:42
[color=DarkRed][size=6]早期粵劇的巨型班霸[/size][/color]
[size=3][b]人壽年班
[/b]存在於早期粵劇向現代粵劇演變的轉型時期,是從廣府班演進為省港班的典型戲班,素有“省港第一班”之稱。該班創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宣統年間由寶昌公司接辦,直至民國22年(1933)方結束,歷時30多年,是全行少見的“長壽班”。人壽年班是造就人才的熔爐,不少加入過人壽年班的藝人成名成家。他們的成名戲,如小生聰、肖麗湘的《遊湖得美》;肖麗湘、風情杞的《再生緣》;小生聰、千里駒的《舍子奉姑》;白駒榮、千里駒的《金生挑盒》、《泣荊花》;薛覺先的《三伯爵》;馬師曾的《苦鳳鶯憐》等等都是在人壽年班首演的。正是人壽年班,使千里駒獲得“花旦王”、“悲劇聖手”的桂冠,白駒榮獲得“小生王”的美譽,靚榮獲“武生王”的稱號,而薛覺先之後來成為“萬能老倌”亦是人壽年班奠定其基礎,馬師曾的“乞兒喉”更是在該班時演出《苦鳳鶯憐》始名聲鵲起。對人壽年班的經營和發展貢獻最大的是千里駒。從民國元年(1912)前後起,千里駒主持人壽年班,鼎力支撐十餘年。他以高深的藝術造詣、高尚的戲德和人格、嚴格的管理,感召團結藝人;他愛護人才,善於發現人才,樂於扶掖後學,敢於破格用人,親手培育出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靚少鳳、白玉堂、鄺山笑等一代粵劇俊才。千里駒深得同業中人的敬重和景仰,不愧為近代粵劇藝人的一代宗師良友。民國16年,千里駒離開人壽年班。此後,人壽年班的景況漸不如前。後由19歲的正印小武靚少佳以及蛇仔利、新珠等入主,民國21年,演出李公健編劇的連臺本戲《龍虎渡姜公》,開了粵劇機關佈景的先河,引人注目,業務有了起色。民國22年,班中因男女情事糾葛,發生了醜生羅家權槍殺徒弟唐飛虎一案,羅被逮入獄,班主何萼樓怕受牽連,遂將人壽年班解散。
[/size][size=3][b]大羅天班
[/b]民國14年由班主劉蔭蓀出資,馬師曾、陳非儂主辦。主要演員先後有馬師曾、陳非儂、廖俠懷、曾三多、靚少華、新細倫、騷韻蘭、李瑞清、半日安、馮鏡華、林超群等。多演新編劇目,由馬師曾策劃,陳天縱、麥嘯霞、馮顯洲等編寫。影響大的劇目有《賊王子》、《紅玫瑰》、《呆佬拜壽》、《轟天雷》等。民國18年下半年,劉蔭蓀以高價將戲班轉讓給香港高升戲院老闆經營,改名國風劇團。數月後,馬師曾赴長堤金輪酒家講戲,被歹徒安置的炸彈炸傷右腳,馬氏赴港就醫。廣州警察當局藉故飭令劇團停演6個月。國風劇團被迫解散。
[/size][size=3][b]覺先聲劇團[/b]
民國18年,薛覺先自為班主,創辦覺先聲劇團。主要演員除其夫人唐雪卿外,著名花旦嫦娥英、謝醒儂、李翠芳、李艷秋都先後與薛合作。曾以“新劇鉅子”出現的葉弗弱與薛共事甚久,廖俠懷亦一度入盟。廣州被日軍侵占前夕,舉班撤往香港,名旦上海妹、丑生半日安加入,構成名重一時的“薛、妹、安”藝術“鐵三角”。此外還有陸飛鴻、新周瑜林、麥炳榮、呂玉郎、薛覺明、新馬師曾等。編劇有江楓、馮志芬。先後編演名劇有《胡不歸》、《姑緣嫂劫》、《白金龍》、《西施》、《前程萬里》等。所演劇目都力圖體現薛氏的“合南北劇於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的藝術主張,富有革新精神。演出作風莊重典雅、嚴肅認真。班中成員比較穩定,劇團存在長達10餘年,對粵劇產生過深遠影響的“薛派”藝術即在此期間形成。民國30年12月,日本軍佔領香港,次年,薛覺先、唐雪卿等逃回內地,在廣西重建覺先聲劇團,投入抗日勞軍演出,遊演於桂、粵、湘、滇四省之間。抗戰勝利以後,薛氏率團返廣州及香港演出。由於薛氏在抗日戰爭期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健康受到很大摧殘,此時更每況愈下,加上軍警和黑社會勢力的煎迫,劇團不久即解體。
[/size][size=3][b]日月星劇團[/b]
民國19年在廣州創建,由廖俠懷、肖麗章組建,宏順公司經營。民國25年之前,班中主要演員除廖、肖外,先後有桂名揚、曾三多、黃千歲、李翠芳、李自由、陳錦棠等。該團開班不景,直至推出梁夢編劇的《火燒阿房宮》(連臺本戲)才成為省港猛班。主要劇目還有《棒打薄情郎》、《皇姑嫁何人》、《冷面皇夫》等。後因桂名揚赴美國另謀發展,劇團解散。民國31年,曾三多、盧海天、譚秀珍自香港返穗,聯合車秀英、胡鐵錚、王中王,重新打出日月星的牌子,一直演至1951年,由於盧海天遠赴美國而解散。
[b]
太平劇團[/b]
創建於民國22年,由香港太平戲院老闆源杏翹出資,馬師曾主辦。始與男花旦陳非儂合作,後加盟的有譚蘭卿、上海妹、衛少芳、區倩明、區倩坤、楚岫雲、鳳凰女等名女花旦,男角則有梁醒波、半日安、黃鶴聲、馮俠魂、趙驚魂等,是為當局所准許的首個男女班粵劇團。編劇有盧有容、馮顯洲、黃金昌。馬氏繼續他在大羅天班的革新精神,編演古今中外內容及其形式的劇目,扮演男女老少善惡忠奸各種各樣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藝術觀,對粵劇做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馬派”藝術風格也主要在他主持的這個班子中形成。太平劇團至香港被日軍侵占時結束。在長達近10年時間中,以太平戲院為基本演出場地,先後上演名劇《刁蠻公主戇駙馬》、《野花香》、《鬥氣姑爺》、《審死官》、《我為卿狂》,還演出過怒斥漢奸的《野玫瑰怒殺洪承疇》。太平劇團雖然全部活動於香港,但當時對廣州的粵劇舞台有重大影響。
[b]
勝壽年劇團
[/b]民國22年,人壽年班因人命案散班後,靚少佳接手重建,以“勝”命名,欲勝昔日的“人壽年”。人壽年班的人馬,除羅家權入獄、靚次伯轉班外,其餘繼續留任。另聘曾三多替代靚次伯。時在東北“九一八”事變後不久,勝壽年推出《怒吞十二城》、《粉碎姑蘇台》等劇目,投入反侵略的民族大合唱中。民國25年,華僑領袖司徒美堂聘靚少佳赴美國演出,由白玉堂入替,班牌改為興中華。廣州被日軍侵占後撤往香港。民國28年,靚少佳自美抵港,重新打出勝壽年班牌,並於次年偕郎筠玉、小飛紅、梁金城等赴越南,以勝壽年名義在西貢新同慶戲院持續演出7年,民國36年回廣州。勝壽年劇團名稱一直沿用到建國後的1952年,因郎筠玉加入珠江劇團、林小群加入太陽升劇團、而靚少佳則另組新世界劇團而告結束。
[b]
抗戰劇團 [/b]
民國31年初,馬師曾離開香港到廣州灣(今湛江市)組建。主要演員有馬師曾、羅麗娟、鄺健廉(紅線女)、梁冠南、甘燕鳴,後加入的還有梅綺、陸小仙等。演出於廣州灣及廣西的玉林、容縣、柳州、桂林等地。民國33年改名勝利劇團,紅線女躍升正印花旦,並有名小生新細倫加入,在廣西梧州、廣東肇慶、都城、德慶一帶活動。除演出原太平劇團的名劇外,更多演出表彰愛國、斥責漢奸的戲,如《秦檜遊地獄》等。同年7月重到桂林,這時日本侵略軍正攻向湘、桂,劇團即投入“保衛大桂林”的救亡宣傳中,參加義演獻金等活動。桂林淪陷,劇團戲箱損失過半,輾轉退入平樂、賀縣等山區,艱苦支持。抗日戰爭勝利後,經羅定、肇慶回到廣州。其時,楊子靜加入劇團任編劇。民國35年春節,在廣州演出新劇《還我漢江山》。1948年在香港改名飛馬劇團,1950年又改為紅星劇團,在廣州、香港兩地來往演出,並在廣州參加抗美援朝的遊行和宣傳活動,由馬師曾、紅線女主演批判崇美思想的《牛仔褲》;10月,編演反映華南解放前夕廣東農民反官僚、反地主惡霸和反內戰的大型現代粵劇《珠江淚》,轟動一時。1951年劇團返回香港,馬師曾受到香港當局的警告和刁難,劇團在香港解散。[/size] [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7 12:16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7 12:38
[color=Red][size=5][font=標楷體]聲色藝超卓,紅伶憶往年:[/font][/size][/color]
[color=DarkRed][font=仿宋_GB2312][size=5][color=DarkRed]粵劇一代大宗師,萬能泰斗__[/color]薛覺先[/size][/font][/color] [color=DarkRed][size=5](1904 - 1952)[/size][/color]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KLNC/670.jpg[/img]
薛覺先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角、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做工乾淨灑脫,唱腔精練優美,善於運用旋律和節奏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以梆簧曲調為主,吸收地方小曲,突破唱詞格律音調的局限,創作新腔,世稱“薛派”,為粵劇四大流派之首,其成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1904年4月生於香港。19歲隨名小武朱次伯在環球樂班學藝,在《夜吊白芙蓉》中扮演書僮,顯出他的靈慧的氣質。朱次伯死後,先生的生角平喉聲藝繼之而起,在弱冠之年即以演出《三伯爵》而成名。23歲在上海和唐雪卿女士拍攝了第一部電影《浪蝶》。後回廣州演出粵劇,他吸收了京劇的武打和打擊樂,使人耳目一新,但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看見南派小武靚元亨的《寸度》精到,非常欽佩,毅然請教,藝術又進一步。
1929年,他組織覺先聲劇團,演出《白金龍》等劇,改革化裝、服裝、舞台裝置和劇場陋習,卓有成效。從那時起,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並立藝壇,形成薛馬爭雄的局面。
1932年,開辦南方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合拍了影片《白金龍》,上映數年,賣座空前。同時,他向《伶界大王》林樹森及名藝人陳鶴峰請教,學習了紅生戲和鬚生戲。為公益作募捐演出,先生參演《古城會》和《月下追賢》,他的京劇表演搏得行家的讚許。
1935年,被接受為倫敦《國際哲學科學藝術學會》會員,獲得MSP榮銜。
1936年赴南洋,在《覺先集》裡發表了《南游旨趣》一文。同年,被推為八和戲劇協進會理事長。該年起,覺先聲劇團又在香港演出了《貂嬋》、《西施》、《王昭君》、《楊貴妃》(合稱《四大美人》)以及《胡不歸》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名劇。
1947年參加龍鳳劇團到穗演出,稍後重組覺先聲劇團。
1950年,與鄧碧雲合組覺雲天劇團,到廣州演出,並當選為華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
1952年,再組覺先聲劇團,先後到越南、新加坡演出,回港後參加馬師曾、紅線女組織的真善美劇團,演出了名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三位著名藝人的合作,寫下了粵劇革新又一頁。
1954年4月20日,先生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偕妻、兒遷回廣州,參加廣州工作粵劇團,任藝術委員會主任,演出過的劇目有《闖王進京》、《寶玉怨婚》、 《盤夫》和《龜山起禍》等。
1955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56年,整理演出首本戲《姑緣嫂劫》、《胡不歸》、《西施》、《寶玉與黛玉》、《花染狀元紅》等。 6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廣州市委員會委員。10月,廣東省召開戲劇界代表大會,他當選為戲劇廣州分會理事。在30日召開的第一次理事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當晚,先生在人民戲院演出《花染狀元紅》時,因腦溢血跌倒,次日去世。得年五十二。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9 08:02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7 13:24
[color=Sienna][size=4]薛腔吐字清晰,拉腔圓潤,行腔穩重,婉轉動人,可謂繞樑三日,引人入勝[/size][/color][color=Sienna][size=4]。難怪[/size][/color][color=Sienna][size=4]薛腔[/size][/color][color=Sienna][size=4]數十年來,風行不衰。[/size][/color]
[color=Purple]玉梨魂__薛覺先[/color]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lACwD1pKyZ4]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lACwD1pKyZ4[/url]
這一首薛氏名曲,真的"冇得頂",一唱三歎,回腸百轉。起首的士工慢板,尤其動聽。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7 13:40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7 14:22
[color=Sienna][size=5]薛覺先另一名曲[/size][/color][color=Sienna][size=5]。[color=Sienna]"薛腔"、"妹腔" 各展所長、互相輝映。[/color][/size][/color]
[color=Teal]陌路蕭郎__薛覺先 上海妹[/color]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oD1NBAagq0/]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oD1NBAagq0/[/url]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28 14:08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28 14:04
(轉貼)
淺論薛覺先的藝術成就——兼述他的最佳拍檔上海妹
梁潔華
薛覺先是我國最著名的粵劇藝術家,他是在粵劇界有「萬能泰斗」的美譽,「五哥」、「j爺」都是八和子弟對他的尊稱。翻開他的從藝歷史,他的藝術成就,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南北、中西技藝所長,勇於創新,虛心勤奮,尊重同業,重用人才,加之扮相俊美,從而取得嶺南戲劇史無前例的成就。
薛覺先少年時除了在香港聖保羅書院讀過幾年書,便因生活所迫投入社會,隨一位江湖買藥的人在輪渡兜售藥品維生。他十八歲入戲行由姐姐薛覺非介紹加入粵劇「環球樂」當拉扯,當時戲班掛頭牌的是鼎鼎大名的文武生朱次伯。朱見這位少年人頗聰穎,演戲時便叫他當個跟出入的書僮。這就讓他有機會從中「偷師」,學了不少朱次伯的唱功和做手。朱擅演如賈寶玉、張生等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兒戲,奠定薛氏也擅長演這類戲的根基。後來,朱次伯因桃色事件被某官僚買兇徒刺殺,「環球樂」被迫散班,得「人壽年」班有男花旦王之稱的千里駒提攜,在《三伯爵》一劇中,他扮演三伯爵演出很出色,因而名聲鵲起。後來又演了一批《紅樓夢》、《戰地鴛鴦》等生旦戲,他把「偷師」得的技藝用心摹仿演出,加上扮相惹人喜愛,觀眾甚至說他是「翻生賈寶玉」。
如果當年薛覺先僅僅為滿足於這個美譽,也沒有後來在粵劇自成一大流派的薛覺先。事實上「翻生寶玉」只紅了很短時間,他的名聲就沉寂下去。他醒悟到,靠模仿別人而成名是不能持久的,必須有自己的創新。
上海拍戲成轉捩點
1933年薛覺先到上海拍電影,是他走上藝術創造道路的首個轉折點。當時粵劇正受到中外有聲電影市場的嚴重衝擊,廣東近百個戲班,近萬名粵劇藝人,有一半戲班和藝人處於散班和失業狀態!「天一影片公司」主動要求與薛覺先合作,搞了一套由梁金棠根據美國默片《郡主與侍者》改編成粵劇的外國西裝戲,拍成有聲電影。由於這個戲在舞台早有口碑,薛覺先和拍檔花旦唐雪卿的表演也很出色,加上故事又迎合當時的民主潮流。在廣州新華戲院上映後打破當年國產片的最高賣座紀錄,接著在廣東、港澳和海外也捷報頻傳,使薛覺先和唐雪卿這對新婚夫婦成了銀幕紅人,並引起了香港電影製片商對粵劇電影的投資意向和商業競爭,從1933年第一部被稱為粵劇電影的《白金龍》開始,至上世紀80年代止,香港拍了近萬部這類影片,由此可見薛覺先也稱得上粵劇電影的開山鼻祖。
在上海薛覺先受打擊最大的,是他仗義為某全女班藝伶籌措返粵盤川,推辭和當地一個黑社會籌款,遭到對方派兇徒以玻璃粉抹雙目,因搶救及時,才不致雙目失明,但已受到很大傷害。他返回香港,繼續拍了《毒玫瑰》、導演了《沙三少》等五部電影,使他在銀幕上名聲更大。如果他繼續走拍片的道路,他或會成為大製片家和大明星。但他認為,粵劇最大和最主要的馳騁天地還是舞台,他要回過頭繼續向舞台進軍。
《胡不歸》歷演不衰
促使他的藝術再上巔峰和唱腔成為一大流派的,是1933年香港總督宣布首先取消了粵劇男女不能合班演出的清規戒律,他組織了「覺先聲劇團」,請了上海妹為當家花旦,請了江楓(南海十三郎),麥嘯霞,容易(容寶鈿)等編劇家,請了梁漁舫、尹自重等樂師,為劇團編了一批如《女兒香》、《荀灌娘》等新編劇目和協助他設計新的唱腔,使他在舞台上名聲更響。特別是馮志芬根據日劇《不如歸》改編的《胡不歸》,由於改編者把劇本中國化和粵劇化,抓住了封建禮教三從四德,造成婆媳關係矛盾衝突這個有我國社會普遍意義的主題,加以藝術渲染。加上主演者聲情並茂,唱詞又雅俗共賞,使《胡不歸》一劇演出後成為至今歷演不衰,是最多職業和業餘劇團演出的經典劇目,並使「薛腔」和「妹腔」成為粵劇唱腔的兩大流派。《胡不歸》被拍成電影的就有七個不同版本。劇中《慰妻》和《哭墳》兩首主要唱段(當時還未有「主題曲」的稱謂),也是最多人演唱、海內外最流行和傳唱至今的「國際」歌。
薛覺先之所以能成為海內外有影響的粵劇藝術家,從我所見所聞和資料記載的,我認為至少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對粵劇藝術有理想有宗旨
他在1936年7月赴南洋旅行演出時寫了一篇叫《南遊旨趣》的文章中,對從事粵劇的理想寫得非常清楚,他的粵劇的理想和宗旨是「合南北劇為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截長補短,去粕存精,使吾國戲劇成為世界最高之藝術。」他對粵劇抱負是如此之高,如此遠大和嚴格。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即使耗盡個人畢生精力,也難有窮期!但必須由自己帶頭做起。因此,他「凡演一劇,必有一劇之宗旨。每飾一角,必盡一角之個性。」絕不因一時名成利就便停步不前,就此滿足,這是他所以成為著名粵劇藝術家成功之處。
二、有創新精神
藝術家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薛覺先就能做到這一點。例如他的舞台表演就與別不同。他的演出「關目」,眼跟做手,眼望到哪裡,手便跟到哪裡。他的表演,都按自己定下「每演一角,都按這一角色的人物要求」加以塑造。誇張卻不花巧,樸實又顯大方,細緻而不瑣碎。很多專家,研究者對薛覺先的表演都多有論述,有很好的見解。
現談薛覺先與拍檔上海妹事蹟。
我與上海妹的女兒李舜華素有交往,我的祖母又喜歡看粵劇和聽粵曲,家裡也收藏了不少薛覺先和上海妹的舊唱碟。由於耳濡目染,逐漸領悟薛覺先和上海妹唱腔、問字求腔點滴心得。記得十多年前,我就教於香港著名大樂師朱慶祥學唱粵曲,他是一位誨人不倦,德藝兼優的老師。我學唱曲時他對我說:「真是奇怪,真是奇怪,你唱的歌經常都帶有妹腔韻味!」這句話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實在對妹腔並無深入研究,可能是多聽她的唱腔入了腦,所以唱歌時不覺受了她的唱腔韻味所影響而不自知吧!後來,為了應香港靈實醫院邀請參加慈善籌款活動。在我的老師陳笑風推介下,和他對唱了楊石渠先生撰寫的《紫鳳樓》,我獨唱了陳冠卿先生撰寫送給我的《妙玉心經》,和陳笑風老師對唱的也是陳冠卿先生送的《寶玉乞紅梅》、《文成入藏》等幾首曲入碟義賣,全部收入都捐給該院作為善款,這些都是我學習粵曲藝術的實踐體驗。
情景交融 動人肺腑
詩是以情寓景,曲也是一樣。唱曲能唱出情景交融,悅耳賞心,動人肺腑是為上品,薛覺先、唐雪卿和上海妹唱歌就能達到這個境界。如在《祭飛鸞后》中唱到「寒風透骨」時,攝上「咦著(語音)」二字,使聽者頓感牙關打戰,有嚴寒之感!又如《白金龍》生旦花園對罵,薛諷刺唐是「高竇貓兒」,唐還他一句「唔吼唔吼」,薛再還一句「唔吼就罷就」這一段,能唱到街知巷聞,婦孺皆曉,正是這幾句是當時廣州最流行的口頭禪,又唱出初戀男女打情罵俏的情景,因而倍受聽眾歡迎。至於風雅之曲知名唱腔,如「情惆悵,意淒Z,枕冷鴛鴦憐錦帳」的生旦曲,幾乎唱出一字一腔,使人百聽不厭!薛覺先的曲喜用二黃和中板曲牌,甚少選用小曲。這可能是他認為梆黃體更宜塑造他扮演公子哥兒戲的唱腔有關。小曲旋律和填詞所限,只宜寫意,不宜敘事抒情。這是薛覺先選唱曲牌的特別之處。
人們常說,上海妹的演技和唱腔如此知名,全靠薛覺先的培養和幫助,我認為這話講得不夠全面,應補上下半句:如果沒有上海妹的啟發和配合,薛覺先的演技和唱腔也難以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程度。我這補充,是有根據的。
上海妹的粵劇傳統功底比薛氏深厚。她在廣東出生,六歲便入戲行,在父親太子友和師傅醒醒群教導下,很早就以擅演《十三妹大鬧能仁寺》等劇目中扮演刀馬旦而出名,1936年上海妹加入《覺先聲》劇團,已經任正印花旦,1933年在香港,已是「花旦王」。而薛覺先十八歲才入戲行,他的舞台技藝沒有正式師承,是窺視能者而自學的,如小生和文武生功夫「偷師」自朱次伯,主要是早年在加入《人壽年》戲班時,學了花旦王千里駒的演唱技藝,與梅蘭芳大師又是摯友,梅蘭芳在上海演出時,他又在幕前幕後領悟他的表演藝術。1924年在新加坡與男花旦陳非儂合作時,又學了他的身段和做手,因此他反串花旦很有閨閣脂粉氣。他的南派武功紮實,源於學習擅長南派武藝表演分寸不差的靚元亨(行內稱他為「寸度亨」)。他演關公有凜然正氣,是向京劇名流著名武生林樹森學來的。在這方面,雖然他不如上海妹有正規的師承和在舞台上有連續實踐的機會,對粵劇傳統的見習,也不如上海妹的系統和專注,但薛覺先這種習藝的「雜取法」也有他的長處,就是一專多能。加上他幾度投身銀幕,吸收了不少現實主義表演手法和電影手法,並把它融入粵劇之中,所以他演戲和唱曲很有新鮮感和時代感。這一點,正彌補了上海妹的不足。兩人攜手合作,互相取長補短,如虎添翼,相得益彰,成為藝術上堪稱珠聯璧合的最佳拍檔。
最佳拍檔 互相尊重
能成為藝術上最佳拍檔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和互相補台,不妄自尊大,薛覺先是做到這一點的。舉個例說:現居加拿大的上海妹第五妹顏思德(當時在戲班是二幫花旦)曾說過,她親眼看見有一次薛覺先、上海妹演出《嫣然一笑》一劇時,當上海妹唱中板唱到「問君曾否念從前」時,她突然改唱了反線中板,頓使拍和的樂手們都感到愕然,隨即樂師們也改了線口而與她拍和下去,他們都為上海妹的改調唱得如此悅耳和美妙動聽,佩服得五體投地!台下觀眾聽出耳油,掌聲如雷。落幕後,薛覺先走到上海妹廂位前按著她的肩膀微微笑著對她說:「阿三(上海妹排行第三),你真聰明,這段曲將正線中板改為反線改得好,唱得又很動聽,我十分欣賞!」可見薛覺先對上海妹唱腔的創造,是十分歡迎和讚嘆的。上海妹以擅唱創新的反線中板和反線二黃、長句滾花出名,薛覺先的唱腔,除了自己的創造,也吸收了上海妹的唱腔,上海妹也學了薛覺先不少腔口。融入自己的唱腔之中。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默契,卻又自成一派。這就是薛覺先和上海妹的入碟對唱曲最多,並能使知音百聽不厭的主要原因。
薛覺先把京劇北派引入粵劇,把外國小提琴加盟樂隊,他和大書畫家如趙少昂、鄧芬等過從甚密,在業餘臨摹中,練得一手好字,對梅蘭菊竹「四君子」,也畫得頗有筆墨靈氣。36套電影,演過500多齣舞台粵劇中生、旦、淨、末、丑等行當,古今中外的不少劇目他都演過。他熱心慈善公益,在香港就辦過三間義務小學。稱為「萬能泰斗」,多才多藝的美譽,對他來說誠非過譽,是實至名歸。由於他蜚聲海內外,1935年英國倫敦《國際哲學藝術學會》,曾授他M.S.P哲士殊銜,他是首位榮膺外國學術銜頭的粵劇藝術巨匠。這個殊榮,並非金錢所能買到的。
綜上所述,薛覺先成功之處在於有理想、敢創新、虛心勤學和博學多能,因而成為粵劇界前無古人的先哲。特別是他在保持民族性、地方性和繼承粵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精神、藝術成果和演藝經驗,為民眾喜聞樂見,並得到海內外普遍所公認。這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發掘整理,認真領悟,嚴謹對待,並把它承傳下去,使粵劇發揚光大,再顯輝煌。
dw194711 2009-10-28 15:01
前程萬里__薛覺先 上海妹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eQEItmBAOs/
dw194711 2009-10-28 15:43
胡不歸之慰妻__薛覺先 上海妹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KLKBbY8Gtw/
理魯竇 2009-10-28 21:26
回復 12# 的帖子
前程萬里和胡不歸之慰妻都聽不到,
吾兄可否再提供?
有勞。
dw194711 2009-10-29 22:54
[color=DarkRed][size=5]粵劇一代宗師,花旦王
[color=DarkRed]千里駒 (1888 - 1936)[/color]
[/size][/color]
原名區家駒,字仲吾,清光緒十四年(1888)出生於廣東省順德縣大良鎮(一說廣東省番禺縣烏洲鄉)。父親區星朝是一個窮秀才,在千里駒幼年時去世,以致家道中落。千里駒12歲離家到木器店當小夥計,因喜愛粵劇,後跟隨男花旦紮腳勝和小生架架慶習藝學戲,16歲加入人數只有8至10人的“八仙班”登臺演出,取藝名大牛駒,既充當小武的腳色,也勝任小生、花旦的行當,最終以男扮女裝的男花旦真正開始了他的粉墨生涯。
千里駒所在的戲班有一次到廣州演出,經營戲班演出的寶昌公司班主何萼樓看中他演戲的資質和技藝,認為是可以造就的花旦人材,便以三千銀元從他師父架架慶手中買去他的“師約”,把千里駒安插到寶昌公司屬下的鳳凰儀戲班當第三花旦,改藝名為千里駒。兩年後何萼樓再把千里駒安排到有“省港第一班”之稱的人壽年班當第二花旦,充任著名花旦演員肖麗湘的副手,千里駒由是從同處一班的肖麗湘、小生聰處獲得很多教益,演藝日益長進。
千里駒21歲時,何萼樓為促其成名,又將他調到國中興班任正印花旦,還把小生聰調來和他合作演出。由於有前輩提攜,自己又勤學多演,千里駒從此奠定了執掌省港大班正印花旦的地位,同行和觀眾都為他的精湛技藝而傾倒,給千里駒冠以“花旦王”的美稱。可是,民國十六年(1927),寶昌公司認為千里駒已年近40,“人老珠黃”,無意將他挽留。千里駒便先後轉到永壽年、新景象、義擎天等戲班,與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靚少鳳、新周瑜林、白玉堂等諸多名伶合作,他不但扶掖了這些後輩成名,自己的聲譽也有增無減,仍然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千里駒在成名之前已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學得不少傳統劇目的表演技藝,擅長刀馬旦應工的《劉金定斬四門》、《十三妹大鬧能仁寺》等武功戲。他在省港大班成名之初,藝兼文武,擅旦行也能生行,其旦腳藝術兼紮腳勝、肖麗湘之長而又有所發展,以演出“風情戲”而聞名,如演《遊湖得美》、《再生緣》、《崔子?齊君》等,亦女亦男,或溫柔多情,或風流瀟灑。中年之後以演出“苦情戲”而享有盛譽,獲得“悲劇聖手”的稱號,主演《金葉菊》、《舍子奉姑》、《夜送寒衣》、《燕子樓》、《可憐女》等劇目的主人公,均文靜端莊、楚楚動人,搏得觀眾流出同情的眼淚。
千里駒的嗓音並不算好,但他揚長避短,潛心研創適合自己演唱的唱腔。其唱腔特點主要是抑揚有致,跌宕多姿,咬線露字,韻味濃郁,演唱梆子中板,梆子滾花最能顯其所長。他在演出《燕子樓》一劇時,與樂師黃不滅共同創造了新腔燕子樓中板、燕子樓慢板,其節奏紓緩,旋律清柔,拖腔婉曼,令人盪氣迴腸。新聲一出,同行爭學,後來成為粵劇著名的專腔之一。千里駒還在粵劇旦行首開以白話唱平喉的先河;為了配合這種唱法,他首先把低音樂器喉管吸收到粵劇伴奏樂隊中來。他的念白深得前輩肖麗湘之神髓,但更講究生活化和人情味,所以份外親切感人。千里駒的表演十分注意體察人物的情感心態,努力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素以七情上面、形神兼備而著稱於世。他的表演藝術達到了當時粵劇旦腳的高峰。
千里駒在粵劇界受人尊敬,除了他的藝術造詣精深之外,還因他善於發現人才,樂於扶掖後學,並且鼓勵年輕人後來居上。他平時嚴於律己,生活作風嚴肅正派,演戲忠於職守,戲德高尚,連任幾屆八和會館理事,竭誠為粵劇界的公益事業服務,所以同行都尊稱他為“老仲”(含“老總”之意)。
千里駒於1936年3月20日在廣州病逝,享年48歲。
(本文根據《中國戲曲志·廣東卷》、《戲劇藝術資料》第7期載賴伯疆《近代粵劇界的一代宗師千里駒》等有關資料整理。)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30 15:24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30 11:21
[quote]原帖由 [i]理魯竇[/i] 於 2009-10-28 21:26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76780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前程萬里和胡不歸之慰妻都聽不到,
吾兄可否再提供?
有勞。 [/quote]
理兄,遲了回覆,請諒!:saujai:
昨天早上在童年往事目錄看到兄台大號,知你有回帖。但是整天都看不到兄台的帖子,今早亦然。因為loading 完了,只是顯示到10#,以下的就無法看到,今早試用"引用"輸入千里駒一文,希望能看到,仍是不能。:Q可能是xocat的網絡有什麼問題....直到現在才看到。
我剛剛試過,都可以聽到,沒有問題。難道是兄台的方法不對...
兄台可嘗試:將前程萬里(或慰妻)的連結複制到網址輸入列,然後按Enter,就可以了。祝你成功!:givemefive: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30 11:54 編輯 [/i]]
dw194711 2009-10-30 13:42
[color=RoyalBlue][size=4][color=RoyalBlue]拉車被辱__[/color]白駒榮 千里駒[/size][/color]
[url=http://www.tudou.com/v/fNPRhb87i90]http://www.tudou.com/v/fNPRhb87i90[/url]
[color=SeaGreen][size=4]
夜盜紅綃__薛覺先 千里駒[/size][/color]
http://www.tudou.com/v/6uRUcRvr31U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0-30 15:41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2 15:20
(轉貼大公報)
梅蘭芳(左) 白駒榮(中) 薛覺先(右) 三大名伶合照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KLNC/095518_tk-12.jpg[/IMG]
薛覺先與梅蘭芳
梅蘭芳在香港、廣州的演出,震撼了省港粵劇界同仁的心靈。有粵劇研究家稱,廣東著名畫家鄧芬與薛覺先亦師亦友,「京劇大師梅蘭芳傾慕鄧芬的畫藝,曾向他執弟子禮。通過這特殊的關係,鄧芬引薦梅蘭芳與薛覺先結緣」(潘兆賢:《粵藝鉤沉錄》第二十七頁,科華圖書出版公司)。梅蘭芳長期在北京生活,十二歲開始學習繪畫,老師為畫家王夢白。此後又結織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鄧芬多年生活在廣州、香港,梅氏實難有機會「執弟子禮」;而鄧芬在薛覺先逝世不久寫的紀念文章《我與薛覺先》,他們相識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前後有三十多年交情,鄧芬未有談及薛梅相交之事。
八十年前梅蘭芳率劇團南下香港、廣州,是廣州社會名流江孔殷提議、廣州戊辰同樂社禮聘成行的。江孔殷(一八八四至一九五二),字霞公,人稱江太史,廣東南海人,一八九三年中舉人,一八九五年赴京會試,參加「公車上書」,一九○四年舉進士,入翰林,官至江蘇候補道、廣州清鄉總辦。一九一一年協助潘達微收殮廣州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遺骸,辛亥革命後受到孫中山稱讚。後在港經商,代理英美煙草公司買辦。民國初年,江孔殷在北京結識了梅蘭芳,就以當年(一九二八)成立的戊辰同樂社的名義邀請梅南下,並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贊助,其時報章凸顯美國香煙廣告,自在情理之中。
梅蘭芳一生事業成功,離不開幾位在身邊輔助的「高人」。藝術上有賴齊如山(一八七七至一九六二),經濟上離不開馮耿光支持。馮耿光,廣東番禺人,一八八二年生,早年留學日本,為士官學校二期生,與蔡鍔、蔣百里等為先後期同學。歸國後任禁衛軍標統。民國以後,馮先後出任陸軍部騎兵司長、山東臨城礦務局督辦、總統府顧問,後任中國銀行總裁、新華銀行董事長,並為北平戲曲音樂分院院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新中國成立後,馮出任中國銀行及公私合營銀行董事,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馮為京劇愛好者,與梅家關係很深,在光緒末年他就和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往還。關於馮耿光,梅蘭芳說:「我十四歲那年就認識馮先生,他是個熱情爽朗的人,對我的幫助,是盡了他最大努力的。他不斷教育我,督促我,鼓勵我,支持我,可以說是四十年如一日的。在我一生的事業當中,受他的影響最大,得他的幫助也最多。」梅蘭芳早年訪問日本、蘇聯和美國,都與馮耿光有重大關係。單以訪美為例。其起因為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離任餞別時在席上演說稱:「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表演他的藝術,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結果。」當時不少人認為美國公使是有意開玩笑,唯獨葉恭綽深以為然。葉將此話轉告被稱為梅蘭芳「左右手」的馮耿光和齊如山,最終證實,美國公使所說並非戲言,他並允諾在美國找人資助路費。由於梅蘭芳訪美籌備時間長達六、七年,適逢美國經濟恐慌,所籌款項不敷在美支出。出發在即,如箭在弦,不能不發!幸得馮耿光盡心盡力張羅,獲上海銀行界諸公幫忙,居然籌得十來萬元之多,使梅劇團得以成行赴美。不僅如此,梅蘭芳赴美,幾乎把私人積蓄全部墊上,待到上船之時,連養家餬口的「十擔乾柴八斗老米」,也是馮耿光接濟的。梅蘭芳對馮耿光的感激之情絕非虛言。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 15:27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2 15:39
[color=Sienna][size=5]粵劇一代宗師、小生王__ 白駒榮[/size][/color][color=Sienna][size=5](1892 - 1974)[/size][/color]
(轉貼)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不過20多歲的白駒榮就已經為自己博得了“小生王”的稱號;他是廣州粵劇工作團的首任團長和廣東粵劇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他雙目失明仍在舞臺上塑造了眾多精彩形象——這位“白派”的開山名伶,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為此,記者走訪了白駒榮的門生——粵劇名丑葉兆柏。葉老今年73歲,也是名丑文覺非的入室弟子,在兩大名師的熏陶培養下,他的表演技藝日益精湛,並於1995年榮獲了全國戲曲匯演牡丹獎。
白駒榮簡歷
白駒榮1892年生於廣東順德縣龍潭村。 1938年和薛覺先同往香港組成“覺先聲”劇團。後患“視神經萎縮”眼病失明,被迫離開舞臺。解放後重登舞臺演出。1953年被任命為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1958年起,擔任廣州市少年粵劇訓練班(廣東粵劇學校前身)校長,1974年逝世。代表作有《金生桃盒》、《再生緣》、《泣荊花》、《琵琶上路》、《二堂放子》、《選女婿》、《龜山起禍》等。
用竹片做“警戒線”�� “盲人老倌”觀眾難以識破
從1946年到1963年,失明後的白駒榮在舞臺上仍舊馳騁十餘年。在《紅樓二尤》一劇中,白駒榮和李燕清分別飾演賈珍、尤三姐。在“鬧酒”一折,賈珍舉起酒杯追逐尤三姐灌酒,並別有用心地拿起酒杯為尤三姐再添一杯。這一組表演動作幅度很大,對失明的白駒榮來說殊為不易。於是他默記舞臺前後左右與酒桌的距離,又憑聲音辨別同臺演員的移動方位,演來寸度準確,觀眾叫好,不知情者完全看不出他是盲人。有一次演出,飾演僕人的演員一時大意,遞酒壺時將壺嘴向著白駒榮。白駒榮一摸發現與往常不同,又察覺拍檔李燕清反應有異,靈機一動,臨時加些臺詞、動作,轉移觀眾視線,一邊悄悄把酒壺擺正再斟酒。前臺有些細心觀眾看得仔細,暗暗驚嘆白駒榮處變不驚,應對從容。
很多人都驚嘆于白駒榮失明後在臺上的走位準確。葉兆柏告訴記者,其實其中有秘訣:每次白駒榮上臺時,在登臺路線的地板上都暗藏長竹片,他踩著竹片登臺,自然方向正確。舞臺四週也安置了竹片,白駒榮在演出時腳步移動,只要一踩到竹片,就知道已經是“警戒線”,不能再向前走。此外白駒榮也格外用心,每到一地演出,必定在弟子陪同下到舞臺上親自走臺,從臺側到上場門是幾步,再到台中間是幾步,都默默記住。
葉兆柏告訴記者,白駒榮失明是因青光眼。因此單從外表上看與常人一般無異。加上舞臺上拍檔們的隨時協助,不加說明,台下觀眾是看不出來這是位“盲人老倌”的。1956年,白駒榮來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二堂放子》,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戲劇大師田漢稱讚他是“中國文藝界的保爾。柯察金”,是中國戲曲界的奇跡。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3 13:35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2 15:55
白駒榮的首本名曲:" 泣荊花 " (全曲以中州音韻為主的桂林官話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B4F6hRUuAk/
suewong 2009-11-2 23:28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2 15:5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13584&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白駒榮的首本名曲:" 泣荊花 " (全曲以中州音韻為主的桂林官話演唱)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B4F6hRUuAk/]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B4F6hRUuAk/[/url] [/quote]
多謝分享.
不知是對牛彈琴, 抑或音響設備落後, 我覺得薛覺先, 上海妹的聲音沙啞. 反而先母輩的名伶, 如新馬, 真有繞樑之感. 雖然覺得新馬的作品, 粗製濫造...
dw194711 2009-11-3 05:58
我以前亦有同感,覺得他們聲音沙啞,不好聽,似乎浪得虛名。但記起先父及好多識貨的老輩都大讚薛腔、妹腔好嘢。於是嘗試仔細去聽,他們聲線固然是略嫌沙啞,加上以前錄音技術落後,雜聲多,更覺沙啞難聽。然而若專注於其唱功、唱腔,發覺其拖腔流暢圓潤、咬字清晰、韻味悠揚...其功力之深厚,確有其過人之處,非一般庸手可及。並非浪得虛名。
何以說新馬作品粗製濫造呢?
老何 2009-11-3 10:09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2 23:2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17710&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多謝分享.
................................覺得新馬的作品, 粗製濫造... [/quote]
我估妳意思是指...兩ⅠC天堂......此類電影?
一曲...仕林祭塔.......包妳聽出耳油................." 江邊柳,惹人愁..........
藝人只要有一二作品傳世, 便不枉此生了。
老何 2009-11-3 10:18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3 05:5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070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以前亦有同感,覺得他們聲音沙啞,不好聽,似乎浪得虛名。.................... ... [/quote]
豆沙喉............我至愛!
小故事............兒時, 鵝公喉白燕住在隔鄰, 先父家中開局, 時來助慶, 亦唱得, 林坤山仲正,只是小兒感覺。
dw194711 2009-11-3 14:27
阿sue,你可能是指新馬所演的七日鮮電影,那的確是粗製濫造,但問題不在他。
至於他演繹的粵曲,不但不是粗製濫造,更可說是非常細緻、一絲不苟。老何同我都可說是新馬的知音人,他所說那首"仕林祭塔",亦是我的至愛之一,真的是聽出耳油,百聽不厭....此外"啼笑姻緣"、"周瑜歸天"、"琵琶行"、"客途秋恨"、"胡不歸之慰妻"、"胡不歸之哭墳"、"一把存忠劍"、"鳳燭燒殘淚未乾" .... 亦足繞樑三日。新馬名曲真係數之不盡。
dw194711 2009-11-3 14:37
老何,靚次伯又係豆沙喉,但係功力深醇,韻味濃郁,真係冇得頂!然否?
老何 2009-11-3 16:51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3 14:37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3483&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老何,靚次伯又係豆沙喉,但係功力深醇,韻味濃郁,真係冇得頂!然否? [/quote]
是啊!而無論電影或舞台, 演賢相or奸相, 他那氣度肯定是從讀史而來;
坐車功架若無內在修為呼應,形神俱備,何能臻此。
粵劇藝人之雕零, 缺讀書風氣,亦其中之一。
dw194711 2009-11-3 17:00
啼笑姻緣__新馬師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hAuf7TDY/
dw194711 2009-11-3 17:10
仕林祭塔__新馬師曾 曾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dKMTON3H78/
dw194711 2009-11-3 17:14
仕林祭塔__新馬師曾 曾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dKMTON3H78/
dw194711 2009-11-3 17:19
周瑜歸天__新馬師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GHqevBtwUM/
dw194711 2009-11-3 17:33
樓臺會__新馬師曾 吳君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rdnPOAtI6Q/
這是新馬全盛時期甚少有的現場版。當中有些"爆肚",老何話齋"好頂癮"。
dw194711 2009-11-3 17:57
仕林祭塔__新馬師曾 崔妙芝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GAdJ7rfVH4/[/url]
這是新馬全盛時期所唱,收發自如,比他晚年時與徒弟曾慧所唱的要好(因年邁,唱來稍覺力不從心)。
老何 2009-11-3 18:57
[size=5][color=green]呀黃你廢神了[/color][/size]:verygood:
白蛇傳-仕林祭塔 (此是部份歌詞, 開始於樓上呀黃貼上之連結,32帖06:06時段,大家可bin聽bin看)
新馬
【長句二流】江邊柳,惹人愁。唉我一路行來思前後,只為爹娘分散,〔序〕撩惹起舊恨 新 仇。 〔句〕雖係食不盡珍饈,唉穿不盡羅錦繡,但係對人歡笑背 人 愁。今日身中狀 元 難報媽佢劬勞深 厚。 〔句〕老嚴親,悲分手。佢把嬌兒拋下把佛尋求。呢一個大好家 庭,一旦拋諸 腦後。
【滾花】唉正係傷心人怕到,呢所慘淡杭州。
【念白】雷峰塔!雷峰塔!唉罷了親娘,娘親啊!
【詩白】正係一色杏花香十里,狀元歸馬走如飛,鞠育之恩又寧不記,今日在雷峰塔內,[size=4][color=seagreen]我表親誼阿媽呀!(ne句好難頂)[/color][/size]
【南音】正係初杯酒,惹人愁。唉觸起前塵, 禁不住淚難收。自係爹娘佢]相邂逅,估話良緣 天賜結 鸞 儔。又嚸想到樂極 生悲 確係言 非 謬。 又竟被個不 仁 法 海,佢就拆散呢段河 洲 。可怜我母心有不甘,叫佢又寧肯罷手。佢借得紅帆十丈, 嚸想惹下禍 招 尤。 又嚸估到法 海 高 僧 曭k力真 廣 袤。 佢鶾p 峰 塔 內 把 我娘收。 可憐老父悽 楚 幾 回, 知道難 挽 救,至係悲 分 手。
【直轉二黃下句】拋下呢個寧馨 弱 子,佢一旦把 佛 參 求。 猶幸我姑 母仁 慈,佢的確恩 深 和義 厚。十多載蒙 她 教 養, 猶幸今日雁 塔 名 留。誰料天 下 盛 筵,無奈都勢 難 聚 首。
【反線中板】恨句無 情天,幾見兒登金榜,母受寶塔羈囚。一個血染 狀元紅,一個血淚灑雷峰,廿載沉冤 都難 救。一陣陣風吹 竹葉 聲, 一縷縷煙鎖堤邊 柳,襯住一片雁 咽蟲 啾。
【七字清中板】有道親恩如天厚,藍袍玉帶為何求。母辱子榮歡何有?親情永斷恨難休。
【滾花】雷峰塔,不見母慈顏,我含悲欲把那重門叩。
[[i]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3 19:01 編輯 [/i]]
suewong 2009-11-4 00:53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3 05:5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070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何以說新馬作品粗製濫造呢?... [/quote]
曾聽家母說, 他拍電影時, 片主要付 "叫醒費", 否則遲到 / 不出現...
門外漢意見: 新馬出身寒微, 粵劇提升他的社會地位 / 財源. 但不覺他有任何改革 / 改良 之舉.
而且要成為一代宗師, 獨樹一幟, 需有創意, 一家之言.
薛覺仙 融合京劇 於粵劇中; 梁醒波設立 8 和學校; 至於任白, 起初還有所存疑, 是否傳媒過份吹噓, 但李後主一劇, "祝壽" 一幕, 嘗試以西洋歌劇 演繹. 本人材疏, 似為創舉...
flowingwater 2009-11-4 00:58
我老竇姓呀..呀呀.余.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HFYsg6wfrQ]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HFYsg6wfrQ[/url]
剛聽了幾回..但想起的是劉克宣.
suewong 2009-11-4 01:02
[quote]原帖由 [i]老何[/i] 於 2009-11-3 10:09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1513&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一曲...仕林祭塔.......包妳聽出耳油................." 江邊柳,惹人愁..........
藝人只要有一二作品傳世, 便不枉此生了。 [/quote]
無何否認, 新馬可謂天賦過人, 轉高音的地方, 毫不廢力, 渾然天成, 咬音清晰. 任白也不及...
但個人偏好, 還是一些有抱負 / 理想 / 承擔 的 藝術家...
suewong 2009-11-4 01:26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3 14:37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3483&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老何,靚次伯又係豆沙喉,但係功力深醇,韻味濃郁,真係冇得頂!然否? [/quote]
先此聲明, 本人為門外漢一名, 所言純為直接反應, 班門弄斧, 見笑.
靚次伯是老生, 要求自是不同. 豆沙喉, 有滄桑, 有韻味. 而且工袈十足 ,六國大封相:applause:
,加分不少.
老何 2009-11-4 11:48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4 01:02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30004&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無何否認, 新馬可謂天賦過人, 轉高音的地方, 毫不廢力, 渾然天成, 咬音清晰. 任白也不及...
但個人偏好, 還是一些有抱負 / 理想 / 承擔 的 藝術家... [/quote]
要是如斯境界的偏好, 該藝術家必處亂世兼已謝世, 梅蘭芳入選嗎!誰在妳的名單呢?
dw194711 2009-11-4 16:05
[quote]原帖由 [i]老何[/i] 於 2009-11-3 18:57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583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呀黃你廢神了:verygood:
白蛇傳-仕林祭塔 (此是部份歌詞, 開始於樓上呀黃貼上之連結,32帖06:06時段,大家可bin聽bin看)
新馬
【長句二流】江邊柳,惹人愁。唉我一路行來思前後,只為爹娘分散,〔序〕撩 ... [/quote]
[color=DarkGreen][size=4]老何你真有心,配上歌詞,生色不少,小弟感激!:verygood::verygood::verygood:[/size][/color]
[color=DarkGreen][size=4]真係費你神了!:loveeyes::loveeyes:[/size][/color]
老何 2009-11-4 16:24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4 16:0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34695&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老何你真有心,配上歌詞,生色不少,小弟感激!:verygood::verygood::verygood:
真係費你神了!:loveeyes::loveeyes: [/quote]
老何虛懷若谷,敬希各位[color=red]廢[/color]d神指正。:lol :lol :lol
suewong 2009-11-4 20:33
[quote]原帖由 [i]老何[/i] 於 2009-11-4 11:4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3294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要是如斯境界的偏好, 該藝術家必處亂世兼已謝世, 梅蘭芳入選嗎!誰在妳的名單呢? [/quote]
班門弄斧, 現在給知音人追殺, 瘀死 :L :funk:
其實之前已有提及:
"薛覺仙 融合京劇 於粵劇中; 梁醒波設立 8 和學校; 至於任白, 起初還有所存疑, 是否傳媒過份吹噓, 但李後主一劇, "祝壽" 一幕, 嘗試以西洋歌劇 演繹. 本人材疏, 似為創舉..."
個人很欣賞薛覺仙的開創, 死於舞台, 有鞠躬盡瘁之感...
梁醒波可謂萬能泰斗, 黃衫客威風凜凜, 潦倒寒生, 幾難相信為同一人...
任白, 尤其是白女士, 其實天賦 / 造詣 不如 新馬, 但她對 粵劇的 抱負 / 理想 / 承擔, 加分不少...
個人喜歡聽新馬的歌, 但對任白 / 梁醒波 / 薛覺仙, 會有敬佩的感覺, 覺得 任白是有良心的藝人, ...
[[i]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09-11-4 22:07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7 15:51
白駒榮 (1892 - 1974) 原名陳榮。廣東順德大良人。著名粵劇紅伶。是現代粵劇五大流派之一“白派”的始創人,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嘹亮悅耳,吐字玲瓏,叮板結實,感情細膩﹔善於通過聲樂表現角色的性格。後發展為現代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被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譽為粵劇藝術的“一個最大的改革”。40年代末雙目失明。中共成立後,克服困難重登舞台,以耳代目,聽聲辨位,演技更為精湛。歷任廣州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白駒榮乃香港著名粵劇紅伶白雪仙的父親。
[color=Navy]白駒榮像[/color]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KLNC/211gif.jpg[/IMG]
[color=DarkGreen]
白駒榮像[/color]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KLNC/29.jpg[/img]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7 16:07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7 16:16
[color=RoyalBlue]客途秋恨__白駒榮[/color]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cPJry3-i3c/]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cPJry3-i3c/[/url]
《客途秋恨》—作者為葉廷瑞。《客途秋恨》比一般之南音故事詞句更為優雅,故很受知識分子稱頌,數十年來被稱為南音之王,任何廣東地區的盲藝人均必須唱此曲 始能應世。《客途秋恨》原曲甚長,全唱約需一小時,現在多唱短本。曲中內容講述一窮文人與一青樓歌伎相戀,後來文人投筆從戎走上戰場,二人從此天各一方,了無音訊。秋天客途之中,文人感懷情傷,於是唱出一曲哀怨的《客途秋恨》。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7 16:41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7 17:18
[quote]原帖由 [i]flowingwater[/i] 於 2009-11-4 00:5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29956&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HFYsg6wfrQ]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HFYsg6wfrQ[/url]
剛聽了幾回..但想起的是劉克宣. [/quote]
[color=Sienna]多謝兄台支持貼上老馬名曲,:clap:佢D乞兒腔真係越聽越好聽,越聽越頂癮。:verygood:
我鍾意老馬多過劉克宣。
[/color]
suewong 2009-11-7 19:48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7 16:16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64964&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客途秋恨__白駒榮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cPJry3-i3c/]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cPJry3-i3c/[/url]
《客途秋恨》—作者為葉廷瑞。《客途秋恨》比一般之南音故事詞句更為優雅,故很受知識分子稱頌,數十年來被稱為南音之王,任何廣東地區 ... [/quote]
thanks so much for sharing.
小時不喜歡南音, 覺得很沈悶. 長大後, 很喜歡那種蒼涼, 無奈的韻味.
曾看過一些文獻, 說白駒榮為了學好南音, 請了一個地水, 每晚教授無斷, 足有一年之久.
前人的勤學, 令我對他更添好感...
[[i]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09-11-7 20:58 編輯 [/i]]
dw194711 2009-11-10 13:30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4 01:02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30004&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無何否認, 新馬可謂天賦過人, 轉高音的地方, 毫不廢力, 渾然天成, 咬音清晰. 任白也不及...
但個人偏好, 還是一些有抱負 / 理想 / 承擔 的 藝術家... [/quote]
靚次伯是老生, 要求自是不同. 豆沙喉, 有滄桑, 有韻味. 而且工袈十足 ,六國大封相:applause:
,加分不少.
[color=DarkGreen][size=4]嘩!阿sue,你何止唔係門外漢,睇你的評曲,我簡直唔係你果皮,:verygood::verygood::clap::clap:俾你呃到添。[/size][/color]
suewong 2009-11-10 14:45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09-11-10 13:30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9409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嘩!阿sue,你何止唔係門外漢,睇你的評曲,我簡直唔係你果皮,:verygood::verygood::clap::clap:俾 ... [/quote]
唔係謙, 真係門外漢.
小時因是家中幼女, 先母要帶埋我看大戲 (好似係新光) . 又悶又熱又嘈又眼訓. 雖然有o野食, 每次都喊, 累到先母冇得睇完, 回家仲要俾先父怨, 嚇親我. (而家諗翻, 好對先母唔住)
青少年時, 聽見都驚.
大約 20 年前, 傳媒熱捧任白, 想知是否言過其實, 發覺唐滌生先生的作品, 曲辭優美, 制作嚴謹. 但只有興趣小曲/小調.
古老粵曲, 六國大封相, 南音, 龍舟, 真係唔好搞我...:afraid: :afraid: . 而且有 d 名伶, 如余xx, 佢 d 戲, 套套一模一樣, 真有 o厄飯食 之感.
10 年前,無意聽到新馬, 仿如天籟, 但 他始終不是 my cup of tea.
近來 轉為行政, 不用日以繼夜備課 / 改測驗, 有時間研究中國 / 香港近代史. 粵劇 / 粵語長片, 是香港社會的集體回憶, 因而 產生興趣.
而且人到中年, 喜好 / 眼光 自是不同, 不再喜四大天王, 轉而迷上粵曲四大天王; 南音的音律盡訴心中情; 曾有一夜, 網上欣賞六國大封相至凌晨...
覺得聽的時候, 伶人用他 (她) 的歌聲, 說出他們背後的身世...
六國大封相, 發覺六國將軍, 最好功袈, 不是龍小姐, 而是阮先生, 時也命也...
dw194711 2009-11-16 13:22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7 19:4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66657&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thanks so much for sharing.
小時不喜歡南音, 覺得很沈悶. 長大後, 很喜歡那種蒼涼, 無奈的韻味.
... [/quote]
[color=Navy][size=5]Me too.[/size][/color]
dw194711 2009-11-16 16:02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10 14:4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9453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唔係謙, 真係門外漢.
小時因是家中幼女, 先母要帶埋我看大戲 (好似係新光) . 又悶又熱又嘈又眼訓. 雖然有o野食, 每次都喊, 累到先母冇得睇完, 回家仲要俾先父怨, 嚇親我. (而家諗翻, 好對先母唔住)
青少年時, 聽見都驚. ... [/quote]
而家我D細路,都三十幾啦。一聽到我播粵曲,即速速彈開。我問何解? 話難聽到震。冇計!代溝+文化差異。:Q:Q
dw194711 2009-11-16 16:18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09-11-10 14:45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894531&ptid=301775][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而且人到中年, 喜好 / 眼光 自是不同, 不再喜四大天王, 轉而迷上粵曲四大天王; 南音的音律盡訴心中情... [/quote]
年青時,鍾意聽中西流行歌曲,粵曲唔係幾吼。年齡越大,越喜粵曲,因其曲詞文雅,旋律動聽。再聽現時之流行歌曲,只覺淡如清水,冇厘聞味。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