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從中西醫學到社會改革

shchiu 2009-11-21 00:47

從中西醫學到社會改革

從中西醫學到社會改革         


最近經常犯頭痛,家人建議我求醫。根據經驗,醫生不過會
開些阿士匹靈以緩解疼痛,雖然會暫時止痛,但實非長久之
計。朋友建議我看中醫,她說中醫以針灸配以食療,有固本
培元之效,提升抵抗力,長遠可望根治頭痛的煩惱。

病人的「遠水與近火」

我們常說急病要看西醫,重傷也得去急症室,現代醫學昌明
,往往有起死回生之效。就以「沙士」為例,西醫一般會開
「利巴韋林」(Ribavirin)配合高劑量類的固醇
,這無疑是在絕望之中存活病人的救命符,但有研究指出其
後遺症也不輕,香港的康復者中,就有約一成發生骨枯現象
。相反,以中醫配方調制的「防典湯」和「防典沖劑」對預
防沙士有顯著效果,又沒有任何副作用,可是對於病發者來
說,這未免有點遠水不能救近火了。

再以過敏症為例,西醫一般只開抗敏藥抑止病發,停藥後又
會故態復萌,中醫卻能通過調理身子,預防敏感,甚至把病
症治瘉。整治暗瘡方面,西藥一般只開消淡藥,對付嚴重暗
瘡會開維他命A酸,但副作用極大,而中醫運用食療,整治
問題根本,講究固本培元的養生之道,當中分別可見一斑。

概括而言,西醫成效快、精密科學計算、崇尚單向式因果蘊
含取向,但副作用極大,有引起疾病反饋(feedbac
k)的可能性,不當或過度使用抗生素,而無法完全殲滅細
菌,存活的細菌得以喘息,並由於基因構造突變引致頑強的
變種,產生抗藥性(drugresistance),有
可能令西藥對病菌失去作用,甚至造成超級病毒。反之,中
醫則重視預防,而且以草藥為引,主張順應自然,成效雖慢
,但副作用較輕微。

那樣怎樣決定看西醫或中醫呢?我認為急病重病要看西醫,
慢性病、長期病患則可考慮看中醫。類比推之,面對社會改
革時,我們應用西醫式強而有力的針對性治療,還是中醫式
循序漸進的固本之法?

中醫式改革利弊

西方人崇尚激進的改革,甚至有些人有濃厚的革命情誼結。
然而,法國大革命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實有一時之快(
成效性),卻令歐洲數十年來陷入混亂(副作用)。191
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廢帝共和(見效快),但國運不
但未見起色,反而每況愈下,持續十數年的軍閥混戰(副作
用)。我在想,若香港在 1997年就已實行普選,選出不能與中央溝通的民主派,
那feedback又會是甚麼?

30年前,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國行中醫式的改革開放,講
究「君臣佐使」之道。鄧老不像蘇聯般開霸道的藥方,用電
療、化療殺死癌腫反會摧毀身體的抵抗力,終使中國沒有發
生「蘇東坡」的解體。鄧老主張穩定壓到一切,無疑對於解
決急切性的社會問題(如貪污腐敗、官倒橫流等)顯得乏善
足陳。事實證明,鄧老通過提升整體抵抗力(國力),終令
中國逐漸富強起來。

中西醫學各擅勝長,病人大可因應病情而決定看哪類醫生,
但不得不考慮是否能承擔其副作用,以及自身的急切性。

有些人以一種思維習性,去否定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考模式
,不是無知,也就是偏見罷了。

註:小題為本報所加

文: 趙善軒
載自○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星島日報》F6〈名師Blog



Written on Thursday · C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從中西醫學到社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