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馬 2007-1-6 21:50
軟麵包為甚麼會致癌?
看過以下的資料之後,你也會考慮盡量不吃廉價的麵包,不吃鬆軟的麵包,不吃包裝上列出大堆化學物質成份的麵包,下定決心自己學做麵包做饅頭。
市面上忽然出現食物添加劑驚魂,大家吃麵包不免心慌慌,那種甚麼溴酸鉀又不知有甚麼後果?吃了多少落肚?
為甚麼無緣無故發生這種「事件」?
衛生署終於施禁令
港府曾通知本地各主要麵粉商,要求馬上停止把溴酸鉀加進麵粉之內,因為這種化學物質吃後會令人生癌。
原來台灣政府亦採取過嚴厲手段,全面禁用溴酸鉀,違反者判刑三年,最高罰款十二萬元台幣。(歐洲各國多數早已禁用。)
香港方面,衛生署採取行動之後,麵粉供應商反應激烈,認為衛生署以偏蓋全,誤導大眾。他們約見署長,商討一輪之後,衛生署後來發表聲明:市民可以安心食用麵包,本地麵粉再不會把溴酸鉀加入麵粉之內。
為了賣相毒物照落
究竟溴酸鉀是何方神聖?為甚麼有人要迫市民大眾食?它有多危險?將來怎麼辦?
早在一九一五年,美國已經有紀錄,麵包生產商把溴酸鉀加進麵包之內。它的作用是令麵粉烘焙之時加倍脹大,令麵包鬆軟。
在香港和台灣等地,這種化學物質也使用了幾十年。由於香港人特別喜歡吃鬆軟的麵包,含溴酸鉀的麵粉使用尤其普通,例如「方包」就最經常使用。
據本地麵粉生產商承認:把溴酸加進麵粉裡,完全是為了「賣相」,討好消費者的口味,沒有別的用途。
由於麵包店供應新鮮出爐的貨品,無須列明成份,溴酸鉀又是隨麵粉而來,並非麵包生產商放進去的,所以無須在標籤上聲明。香港人很少習慣留意食品包裝上列出的成份,又對食物添加劑認識不多,關心不多,因此向來沒有誰留意。
聯合國證實致癌
英國最權威又流行的食物添加劑著作《 E forAdditives》對於溴酸鉀(potassium bromate,添加劑國際編號 "924")有這樣的描述:
來源: 人工生產。
作用: 改良麵粉的質地,令粉中的蛋白質產生反應,把發酵過程之中發出的二氧化碳抓著,結果造成麵包發脹、鬆軟。在釀酒時也會使用。
對人體影響: 大量吸入體內會令人嘔吐、作悶、劇烈肚痛、肚瀉、甚至抽筋。
每日可接受最高份量: 每公斤體重75毫克。
最普遍使用的食品: 麵包。
不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九二年發表了最新研究報告,宣稱溴酸鉀是致癌物質,在用老鼠做的實驗中,證實會生腎臟腫瘤、腹膜間皮瘤等癌症。
根據這些研究,除了上述的中毒情況之外,溴酸鉀還會令中樞神經受到損害。(註 8)
所謂安全保證
這次溴酸鉀「事件」,再次令香港人警覺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如何危機四伏,前後左右滿是陷阱,即以吃進肚裡的東西為例,由早到晚「非吃不可」的食品,偏偏就有千奇百怪的危險物質,而且還是有人有計劃有預謀地放進去的,往往毫無必要,只不過是為了多賺幾毛錢。
即使生產商和政府再三保證「冇問題、放心食」,絕對不等於安全、合理,因為:
每個人對於食物中的「污染物質」反應不同,即使大多數人吃了「應該」沒有事,仍會有小數人中招之後產生不良反應,損害健康。
目前科學對於化學物如何危害人體,所知甚少。今天被斷定為無害的東西,難保明天即證實致癌、有毒。
大量形形式式的化學物吃進肚裡,難免會產生「雞尾酒效果」,即是說在實驗室裡單獨研究個別化學物質沒有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幾十種一齊吃進肚裡,往往產生化學作用變成有毒物質,危害健康。
我們天天大量使用這些化學物質,間接導致整個大氣層、泥土、所有河流湖泊海洋充斥著化學毒物,所有生物齊齊受害。
所以,凡是官方保證安全,都只可以「聽住先」。
人人識做 健康長保
由今天起,我們可以這樣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地球:
盡量不吃廉價的麵包,只向可靠的公司或店舖購買。
盡量不吃鬆軟的麵包,其實質地堅實的全麥包往往營養豐富得多。
盡量吃新鮮即做的麵包,少買預先包裝存放多日的那些。
凡是包裝上「成份」介紹中列出大串化學名堂的,寫著甚麼改良劑、抗氧化劑之類的,都敬謝不敏。盡量買天然、簡單方式生產的食品。
自己學焗麵包,不但健康省錢,還特別有情趣又溫馨。
做饅頭比做麵包更健康又更環保,因為不用焙烘,只用水蒸,減少使用燃料,也減少產生致癌物質的機會。做饅頭所需的材料比麵包少(可以不加糖、不加奶粉、不加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