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2088 2011-8-13 09:16
北京對香港的最尖銳批評 香港怎麽了 中共官媒光明網的文章
香港怎麼了
——論香港的本土中心主義 (秦斌)轉自光明網
近一年多的時間來,香港被焦躁的情緒所籠罩。或許這樣的情況在更長的時間裏早已存在,不過是在近期顯現化和擴大化。
較早時候的奶粉限購,就足以令號稱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香港蒙受尷尬,後來發生的為了搶購奶粉而導致的暴力武鬥事件,在未明確是商家刻意炒作的前提下,因為發生在非戰亂時期的購物天堂,則讓人感覺詭異和青澀;至於大規模的遊行抗議外地產婦赴本港產子,也使人唏噓自由港的風光不再,曾經吸納大批逃難者來此躲避的香港,失去了往昔的寬容和友善,而逐漸變得尖刻和計較;還有更大規模的集體抗議,則是反對給新移民派錢,雖然任何一個香港人都明白,新移民在法律意義上是完整的香港居民,但抗議者的理由顯然是,即使法律認可,他們也不認可,這種對法律的公然挑釁竟然發生在香港,令崇拜法治香港的粉絲大跌眼鏡。
香港怎麼了?難道,所謂的購物天堂,所謂的“平、靚、正”商品只針對本港居民,大陸人只能到“皇室珠寶”購買假貨?難道,所謂的自由港,只是港人可以自由流出、大規模北上,外地人來港只歡迎做菲傭?難道,法治在本港的意義,只是保證本土及港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法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相當一部分香港人喜歡拿人均GDP來說明自己的優越感,畢竟兩萬多美元的數據是大陸的6、7倍,這麼大的差距足以令人自豪;但是,臨近的小城澳門,2006年的人均GDP數據就已經超過本港,2010年更錄得4萬多美元的佳績,對此,多數香港人卻不以為然,認為澳門太小,不足以拿來說事。這種“和胖子比苗條,和瘦子比豐滿”的雙重評價標準,在港人中間是較普遍的現象,雖然其邏輯關系根本經不起認真的推敲。
一年一度的城市競爭力排名,2010年香港雖然依舊保持第一的位置,但已經失去了往昔高高在上的絕對優勢,即使不同立場的觀察者也一致認為,如果在未來的數年內,本港依舊未能有新的突破,被眾多的競爭對手趕上甚至超越,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眼看失去多年的老大地位,從中心的位置滑向邊緣,香港情何以堪?“光輝歲月”過後的激動情緒正逐漸被“後中心時期”的失落感所代替。
經濟上的挫敗感,以及不願面對現實的自我慰藉,成為本港焦躁不安的來源。大規模的針對外地人的遊行抗議,與其說在捍衛自身的權益,不如說在捍衛一種正在消逝的老大的感覺,和壓抑情感的宣泄。
過去的幾十年裏,香港一直是一個明星。無論是經濟的發展模式,還是政治、司法制度,都是粉絲們追捧的對象。在他眾多的粉絲裏,基本可以分成兩派:欣賞派和崇拜派。西方國家可稱之為欣賞派,他們對香港的成功基本是老師對得意門生的態度“Boy,幹得不錯!”,但他們絕不會效法香港;中國大陸可稱之為崇拜派,他們對香港的成功確實是羨慕,鄧小平先生的“再造幾個香港”的指示,更確定了香港的老師地位。大陸改革開放的初期,香港完全是偶像級的標桿,就連港式白話也被奉為最“正點”的粵語!港產電影以及香港明星更是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因母國的軟弱和無能,被迫割讓給他國做殖民地的香港,現在卻發展成為這個區域最好的城市,香港開創了全新的歷史。完全可以想象,彼時彼刻,香港人是何等的驕傲!何等的自豪!香港,Hong Kong,地處中國南海一隅的邊陲小鎮,獅子山下的小漁村,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一時間,儼然已是全世界的中心。
即使最尖刻的評論家,或者最狂熱的本土支持者,也不能否認這樣一種觀點,即香港的崛起更多憑借的是來自大陸的機會。因為殖民地的地位,再加之偏居一隅,使其能夠在政治和地緣上,遠離大陸紛爭的中心,而保持一方安寧和平靜。從太平天國時期,就有大陸人才、資金的流入,到1949年前後達到一個波段性的高峰。而香港最大的機遇則是在1949年後的幾十年的時間裏,那段時間裏,整個中國大陸與西方主流世界絕緣,只留下香港這麼一個窗口可以與西方進行交流,香港以1100平方公裏吐納960萬平方公裏,全中國的所有進出口都湧到了這個小小的地方,這樣的商業機會,香港能不發達嗎?試想,全香港的食物都由荃灣或觀塘的一家食肆供應,生意能不興旺嗎?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香港一直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中心,幷且是零關稅地區。貿易越繁盛,航運越發達。香港回歸前由於內地不夠開放,海外商人要進入中國內地做貿易,或者內地企業需要走出國門,一般會經過香港,從而帶動了香港的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業的增長。過去的時間裏,中國內地航運、空運都不發達,很多海外的貨物進入中國內地會選擇經過香港,所以香港的轉口貿易曾是亞洲最大的。
香港的發達居然建立在中國大陸的封閉上,巨大的貿易給香港積累了令人咂舌的財富,但殖民地政府的積極不幹預理念,幷不能給香港提供宏觀上的經濟發展規劃。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湧入貿易,從而導致了其他行業的空心化;即使隨著大陸的全面開放,香港的貿易功能逐漸減退後,香港也沒有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產業政策,低技術制造業在本土的流失,以及先進制造業的缺失,更是加劇了本港投資的單一性,在對地產盲目的樂觀和推崇中,因貿易而積累下的財富成就了一棟棟高聳入雲的鋼筋水泥建築體,房地產的投機功能遠大於其使用功能。幾百萬人的香港在集體玩擊鼓傳花的遊戲,宛若一個世界級的傳銷組織。
缺少了制造業的支撐,香港陷入虛擬經濟的泥沼,因此,當1997年席卷整個亞洲的金融風暴來襲時,結構性的房地產泡沫瞬間破裂,自此,香港的經濟也就陷入了長時間的困境。
香港目前的經濟困局,從表像上看,反映了在香港中心地位走進弱勢後,原本依靠大陸對外交流的窗口、轉口貿易的經濟模式的衰退,而深層次的探究,則表明了香港經濟結構本身的缺陷和脆弱性,一個700萬人口的大都市,完全依存於服務業,而服務業的寄生性,則決定了未來的不確定性。
歷史的看,香港的這種衰退,也曾經在澳門上演過。澳門作為15世紀後,中華帝國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背景下的唯一貿易口岸(月港也曾開禁,但時間很短),依托白銀貿易迅速發展,但隨著貿易的衰退,以及香港的開埠,澳門的貿易地位被迅速替代,從中心滑向邊緣。當年的澳門也是依托唯一的窗口地位,憑借特殊的政治和地理優勢,為龐大的內地經濟體提供貿易服務,但是長期的特殊壟斷卻造成了過分依賴貿易的惰性,單一的經濟模式,以及僵化的思路,當競爭對手出現後,衰敗就在所難免。歷史上,香港取代了澳門;未來,誰取代香港?
放眼全球,如果以全世界為一個經濟體,則把西方發達國家視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邊緣化”則從拉美到亞洲,再到非洲戰略價值遞減的圈層格局。香港過去幾十年的中心地位,是因為他在政治和地緣上的紐帶作用,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但隨著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減弱,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的全面開放,香港的紐帶作用在減弱,幷且,市場因素取代地理、政治因素也成為歷史趨勢。即使中國內陸依舊被各種滯礙所困擾,發展模式也遠非完美,但中國大陸的崛起已成不爭的事實,強大的國力已使13億人口的經濟體,正朝著世界中心的方向加速發展。美國的經濟學者也不得不承認,最晚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之珠卻不再熠熠生輝,沒有隨著大陸的崛起而獲得更快速的發展,反而成為這個區域裏經濟發展“不夠理想”的城市,感覺到一陣陣下沈的寒意。香港怎麼了?
毋庸諱言,香港長期以來對中國內陸的不信任,或者說對內陸的輕視,影響了香港的發展,香港的“本土中心”意識過於強烈,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以至於發展為自負和自大的自我主義,一味地強調單邊模式、自我發展,無視大陸發展的成就和變化,對區域化的融合總是敷衍了事,缺乏理性的誠意。
這種強烈的本土中心主義,曾經毀掉了中國的幾個世紀。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天朝上邦,萬國來朝。但長時間的自負和自大,把西方世界看做撮爾小國,把現代科學看做雕蟲小技,過分強調中華文明的正統性和優越性,始終抵抗西方文明的沖撞,結果在堅船利炮面前的中華帝國,竟然衰弱得不堪一擊。帶有幻想色彩的本土中心主義,這種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區域主張,竟然在本港滋生和蔓延,那麼重蹈中國過去的道路也就成為必然,只不過以香港之小,災難性的後果會來得更快和更猛!一艘失去動力的航船,滿載著膚淺的自我欣賞,沈沒或者擱淺,只是時間問題!沈舟側畔千帆過,香港會哭泣嗎?
要想沖破宿命式的沈淪,香港人未來面臨的真正挑戰,也是最後的機會,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中心地位,而是如何能夠保持在中國崛起道路上的迅跑,保持和中國大陸的緊密融合和互動,和廣闊的內陸腹地形成產業結構上的良性互補,實現資源共享,主動輻射。如何在中國成為世界中心的版圖上,為自己留有一席之地,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從而創造性的把自己推向世界的最中心,則考驗著港人的戰略智慧。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香港人的整體理性,需要放下虛幻的自大,把遊行、抗議的無用內耗,轉換為發展的精力,放下身段虛心實幹,為自己、為香港打拼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chanyy2021 2011-8-18 00:48
shi..............................
daqiufeng 2011-9-21 18:56
说得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