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芬芳國粹耀環球

dw194711 2011-8-22 14:42

[轉貼自 人民網]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五年(717),以16歲少年中進士,仕途順利,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他的詩,流傳千古,著名的詩句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幾乎婦孺皆知。人們雖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但是恐怕大多對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為據考證現存的傳為王維的畫,都被判為後人臨摹或根本就是偽作。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了,絹本,水墨,縱36.6釐米,橫30釐米,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籤「王維雪溪圖」。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於《中國名畫寶鑑》圖錄。圖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伕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徵。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採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矩。

dw194711 2011-8-22 14:44

[ 續轉貼]

宋蘇東坡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然而王維的詩意,卻又無處不滲透著禪理:空、寂、靜、無、清、淡。為此可以不問四時,在《袁安臥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畫中禪意,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假如雪裡芭蕉含蘊什麼『禪理』,那無非像井底紅塵、山頭碧浪等等,也暗示『畢竟無』」。王維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維,字摩詰,而「維摩詰」乃是《維摩詰所說經》中一位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維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徵性地表現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雪溪圖》可以稱得上運用這種墨法的傑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水暈墨章」的效果﹔元人始用干筆,「干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彩。王維也因為倡導「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dw194711 2011-8-23 13:29

[color=RoyalBlue][size=1][font=仿宋_GB2312]京劇 打金磚   于魁智[/font][/size][/color]
[youtube]d5IsVHJs0Kk&feature=related[/youtube]


[color=RoyalBlue][size=2][font=仿宋_GB2312][color=RoyalBlue][size=1][font=仿宋_GB2312]京劇 四郎探母(坐宮)  于魁智 李勝素[/font][/size][/color][/font][/size][/color]
[youtube]5g9Vlc5ewrg[/youtube]
               

[size=2][font=仿宋_GB2312]張學良與于魁智[/font][/size]

趙傑
  1996年6月,就在張學良決定在夏威夷定居後的兩個月,他迎來了95歲華誕。

中華民俗對逢五逢十的大壽,原本就格外器重,加之這又是張學良在異國他鄉定居後的第一個華誕,所以眾人商定,這次祝壽一定要辦得令他高興。思來想去,決定送一份讓他最開心的厚禮———唱京劇。這個動議一通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于魁智。

事出有因,還是在1993年,中國京劇院首次組團赴台灣演出時,張學良一連看了6場。于魁智在台灣首次亮相,一炮打響,被譽為「最具票房魅力的文武須生。」當日張學良邀請主要演員到家中作客,介紹到于魁智就是唱《打金磚》、《文昭關》的演員時,連聲交口稱讚:「真是唱得好。」當他得知于魁智老家是遼寧遼中縣時,更是鄉情融貫,情誼陡增。

然而,當幾經周折同于魁智取得聯繫,得到首肯時,離祝壽只有十幾天時間了。幸好有關方面得悉這一動議,不僅十分理解,而且辦理手續中綠燈放行,一路暢通。時至6月1日晚5時30分,于魁智夫婦一行5人,已如期端坐在張學良面前。

前來祝壽的中國京劇代表團一行中,除了遼寧籍著名老生于魁智夫婦外,馬連良的小女兒、一級演員馬小曼等也在其中。張學森夫人一見到他們,就心有所痛地感嘆:「你們可來了,他(張學森)要是活著,看到你們來了,該多高興啊!」

壽宴上,于魁智首先代表中國京劇院和此行的藝術家,贈送了賀禮。這份精心蜜意的《壽字圖》,是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待張學良接受賀禮後,于魁智當場清唱了傳統京劇《上天台》。演唱中,他很合祝壽氣氛地將最後一句「又聽得殿座下大放悲聲」,巧妙地改為「準備下皇封宴慶賀功臣」。

板鼓一擊,胡琴一響,張學良精神就為之抖擻,合律擊節。于魁智唱過之後,隨之眾人紛紛獻上拿手好戲,刀馬旦馬小曼獻壽演唱的有《四郎探母》、《鳳還巢》。

演至中間時,張學良逢場作戲,道了聲:「今個兒高興,我也唱幾口過過戲癮。」在滿廳的歡聲和掌聲中,張學良即興演唱了《空城計》。一段下來後,他興致未盡,又是一出《武家坡》,接著是《借東風》……一連五六段才打住。他的表演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夫人趙一荻也和在其中開心地笑著。

馬小曼逗趣地對張學良說:「漢公,您唱的還是老詞,我教您新詞怎麼樣?」

張學良當真地認真起來:「好,好,你馬上就教。」說完,這一老一少果真就在掌聲中,一教一學地唱做起來。止了學唱,張學良說這是近50年來,過得最愉快、最有意義的生日之一。祝壽進行了5個多小時,張學良仍然興致未盡,若不是趙一荻提醒,真不知要到何時才散席。

接下來在于魁智等逗留的7天中,張學良每日晚5時左右,都如約地趕到議定的親友家裡。待大陸來的藝術家唱過之後,隨後他就唱上幾段。也許與戎馬生涯經歷相關,他重複吟唱中的選段,總會有《失街亭》中「兩國交鋒龍虎鬥」,《斬馬謖》中「火在心頭難消恨」,還有《戰太平》中的「嘆英雄失勢入羅網」。

望著張學良那投入的神情,同張學良年齡相差60歲的于魁智對同伴說:「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張學良將軍,但從沒想過能見到他,這真是超越時空的晤面。而真正能維繫、促進海峽兩岸人民感情交流的,還是京劇,還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他們才是根基。」

這根基竟與知音通連。一日,張學良頷首趙一荻對于魁智說:「你們不知道,其實她唱得最好!」沒想到,坎坷人生的伴侶,還是京劇藝術的知音。臉上浮現著笑容的96歲老人表示,如果自己和夫人趙一荻身體狀況許可,他真盼望能夠以「老兵」的身份,回到東北遼寧老家看看親友。
                                                                  摘自《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孤島歲月》
                              2002-01-18 10:23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4 14:03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3 14:28

[轉貼京劇網]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color=DarkRed][size=1][font=仿宋_GB2312]國粹[/font][/size][/color]」,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3 14:30 編輯 [/i]]

suewong 2011-8-23 18:32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11-8-23 14:2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hk/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21502&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hk/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轉貼京劇網]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 ... [/quote]

心有疑問...

[b]孟小冬, [/b]著名京劇女[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7%94%9F][color=#0066cc]老生[/color][/url]演員, 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 - source Wiki

if so, 非常男性化. 但其私生活, 多采多姿...

曾經聽過孟小冬錄音, 我覺得有雌音...

dw194711 2011-8-24 14:49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11-8-23 18:32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22919&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心有疑問...

孟小冬, 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 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 - source Wiki

if so, 非常男性化. 但其私生活, 多采多姿...

曾經聽過孟小冬錄音, 我覺得有雌音. ... [/quot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1VXqBd6s/
我覺得她的雌音微乎其微,幾乎難以聽出。
的確是較為男性化,故與性格較女性化的梅蘭芳難以長久,最終離異收場,後來嫁與杜月笙。

suewong 2011-8-24 16:29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11-8-24 14:49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hk/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30143&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hk/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1VXqBd6s/]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1VXqBd6s/[/url]
我覺得她的雌音微乎其微,幾乎難以聽出。
的確是較為男性化,故與性格較女性化的梅蘭芳難以長久,最終離異收場,後來嫁與杜月笙。 [/quote]

我又覺得梅蘭芳的女伴, 都是性格強悍/決絕...

dw194711 2011-8-25 12:30

[color=DarkOrchid][size=2][font=仿宋_GB2312]   霸王別姬    梅蘭芳[/font][/size][/color]    [color=DarkOrchid][size=2][font=仿宋_GB2312]1955[/font][/size][/color]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zgjj/2007-11/12/content_9213660.htm

dw194711 2011-8-25 12:45

[轉貼][color=Black][size=2]
[/size][/color]提起京劇流派,不得不提譚鑫培、梅[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89412.htm]蘭芳[/url]、楊小樓等一大串[u]京劇名家[/u]的名字。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8673.htm]桂芬[/url])派,余(叔岩)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蘭芳)派,程(硯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淨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2:59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5 12:56

[轉貼]
京劇流派的發展也推動了京劇藝術整體格局的建設。一直到譚鑫培的時代,京劇是一個以老生為主的劇種。旦角王瑤卿的崛起,則使京劇開始了生旦並重的新格局。在王瑤卿之前,京劇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馬重工架、武打,分工嚴密。王瑤卿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創造。他突破了這種嚴格分工的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開拓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影響最廣的旦行流派。

dw194711 2011-8-25 13:08

[轉貼自京劇百科]

[size=3][font=仿宋_GB2312]四大鬚生[/font][/size]  

30年代的觀眾喜愛聽京劇的老生唱腔,當時最負盛名的老生(鬚生)是:馬連良、[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6571.htm]譚富英[/url]、楊寶森、[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7883.htm]奚嘯伯[/url],被人們譽為京劇「四大鬚生」。  

馬連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代表劇目有:《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86.htm]趙氏孤兒[/url]》等。  

譚富英(1906—1977),擅長靠把戲,繼承了「譚(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風格,並發揮自己的特長,稱為「新譚派」。代表劇目有《[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9675.htm]定軍山[/url]》、《空城計》、《[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668.htm]戰太平[/url]》、《擊鼓罵曹》、《將相和》等。  

楊寶森(1909—1958),根據自己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代表劇目有《失空斬》、《[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593.htm]伍子胥[/url]》、《擊鼓罵曹》、《[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6341.htm]洪羊洞[/url]》、《汾河灣》等。  

奚嘯伯(1910—1977)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代表劇目有《[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298.htm]白帝城[/url]》、《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2084.htm]法門寺[/url]》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22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5 13:14

[size=3][font=仿宋_GB2312][size=1]
[/size]

四大名旦[/font][/size]
  
         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結果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先生對京劇旦角的唱腔,表演和服飾,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改革和創新。梅先生的優美大方的唱腔,雍容華貴的表演,對京劇的影響是極大的。梅先生不僅受到中國同胞的歡迎,也得到世界的歡迎。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梅派的形成,是梅先生對京劇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而形成的。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程硯秋(1904—1958),演青衣,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26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5 13:18

[轉貼]
[size=3][font=仿宋_GB2312]各主要流派的創始人[/font][/size]
  
        鬚生: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劉派-劉鴻聲;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
                    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
  小生:程派-程繼先;姜派-姜妙香;俞派-俞振飛;葉派-葉盛蘭
  武生:李派-李春來;俞派-俞菊笙;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旦角: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
  花旦(青衣):張派-張君秋
  老旦:龔派-龔雲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
  淨角: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王派-王長林;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32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8 09:11

[color=Navy][size=1][font=仿宋_GB2312]戰樊城    余叔岩[/font][/size][/color][color=Navy][size=1][font=仿宋_GB2312]錄音  譚元壽配像[/font][/size][/color]
[youtube]X9t_TmvWJoc[/youtube]


余叔岩《戰樊城》唱段,被視為余派經典唱腔之一,為京劇名段。余叔岩演唱講究字音聲韻,行腔蒼勁婉轉,諦聽之下可感受到很高的生命境界。清朝人楊靜亭於道光25年(1845年)出書的「都門紀略」記載,春台班余三勝演《戰樊城》伍員很有名。余三勝是余叔岩的祖父,多年的文化積澱,開展出余叔岩唱腔的高峰,令人喜聞樂見。十年出個狀元,百年始累積出­一個優異的戲人。唱腔之外,京劇還具有深刻的內涵,它不是淺嚐即止的短暫流行。戲中的信息在時空中流傳,警醒世人-- 《戰樊城》演人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後果。

《戰樊城》的故事敘說楚平王無道,強納子妻;太傅伍奢諫奏,反被囚禁。為斬草除根,奸臣費無極獻計,逼迫伍奢修書到樊城,誆其子伍尚、伍員進京,剪草除根。伍尚兄弟鎮守樊城,得信,伍員心疑不去,伍尚一人前往,果被平王連同其父斬首。又派大將武城黑領兵捕拿伍員,伍突圍,箭射武城黑,逃往吳國。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越絕書》,《列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及《史記·伍子胥列傳》。  

[轉貼,dw稍作修訂]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8 09:23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8 09:58

[size=2][font=仿宋_GB2312][size=1]京劇大師余叔岩生平[/size][/font][/size]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4%BD%99%E5%8F%94%E5%B2%A9

suewong 2011-8-28 11:43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11-8-28 09:58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hk/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63094&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hk/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京劇大師余叔岩生平

[url=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4%BD%99%E5%8F%94%E5%B2%A9]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4%BD%99%E5%8F%94%E5%B2%A9[/url] [/quote]

thanks...

除了粵/京劇, ah Sue 對彈詞, 有一份愛好. (吳儂軟語, 辭意深永).

any sharing later, PLEASE...:bow:

dw194711 2011-8-28 11:59

[color=SeaGreen][size=2][font=微軟雅黑]清初傑出畫家 石濤簡介[/font][/size][/color]

[url=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9675.aspx]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9675.aspx[/url]




[color=Blue][size=2][font=仿宋_GB2312]清初書畫大師 八大山人簡介[/font][/size][/color]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zhu%28badashanren%29.html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8 12:42 編輯 [/i]]

dw194711 2011-8-28 12:09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094.jpg[/IMG]
豐子愷為[雪個石濤墨妙]畫冊題詞

dw194711 2011-8-28 12:13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095.jpg[/IMG]
八大山人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15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097.jpg[/img]
八大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17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098.jpg[/img]
八大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18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099.jpg[/img]
八大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19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0.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21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1.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24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2.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25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3.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26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4.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8 12:28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chindi/P8142105.jpg[/IMG]
石濤作品

dw194711 2011-8-29 15:00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11-8-28 11:43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63663&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thanks...

除了粵/京劇, ah Sue 對彈詞, 有一份愛好. (吳儂軟語, 辭意深永).

any sharing later, PLEASE...:bow: [/quote]

我對溫文儒雅的蘇州評彈亦甚喜愛,與你分享以下一首


蘇州評彈  杜十娘   趙志剛 反串
[youtube]p-843U4vwOs&NR=1[/youtube]

dw194711 2011-8-29 15:07

評彈  庵堂認母  蔣月泉  
[youtube]KCrcOpo6w4E[/youtube]

suewong 2011-8-29 19:30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11-8-29 15:07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hk/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74321&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hk/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評彈  庵堂認母  蔣月泉  
[/quote]

thanks...:loveeyes:

我剛在陽明山莊會所, 發現頗多 張大千/齊白石/唐寅/文徵明 的真跡, 用 i-pad 拍攝, 可惜效果不太好...

遲 d 叫 飯票, 再影 給黃兄看...

dw194711 2011-9-1 12:13

中國書法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之一。梁啟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
中國書法五千年,高峰連綿,群星燦爛。唐以前的書風高古蒼健,南宋以後清雅秀雋,正所謂「古質而今妍」。我國古代書家,芝(張芝)動、繇(鍾繇)靜,羲(王羲之)神、獻(王獻之)韻,旭(張旭)狂、素(懷素)暢,歐(歐陽詢)峻、虞(虞世南)和,顏(顏真卿)筋、柳(柳公權)骨,蘇(蘇東坡)厚、黃(黃庭堅)奇,褚(褚遂良)偉、米(米芾)雋,等等,其風格雖各個不同,其本質則各個相似,唯美而已。
顏魯公出身名門,一生正氣浩然。他的《祭侄季明文》,雄渾之氣、忠義之風佈滿尺幅,寫就了傷親哀思奔湧、憂國情懷激盪的高尚境界。林則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也是有重要影響的書法家。林則徐的人生軌跡與筆墨情懷高度統一。他的字沉靜端莊,剛柔相濟,有正人執法、面折廷爭之風,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學之氣。林則徐所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名聯,直抒鋼鐵意志、博大胸襟,開拓千古境界,澤被後人,影響深遠。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3:30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 13:43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1-2.jpg[/img]
[size=2][font=仿宋_GB2312]               唐 顏真卿  [祭侄季明文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font][/size]《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3:59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 13:57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2-2.jpg[/img]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3-1.jpg[/IMG]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1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 14:03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4-1.jpg[/img]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5-1.jpg[/IMG]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4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 14:05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6.jpg[/img]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7.jpg[/IMG]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8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 14:15

[轉貼]


[b]《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b]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朴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

dw194711 2011-9-2 14:10

[quote]原帖由 [i]suewong[/i] 於 2011-8-29 19:30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com/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176327&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com/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thanks...:loveeyes:

我剛在陽明山莊會所, 發現頗多 張大千/齊白石/唐寅/文徵明 的真跡, 用 i-pad 拍攝, 可惜效果不太好...

遲 d 叫 飯票, 再影 給黃兄看... [/quote]

多謝阿sue,終於看到了所附的扇面,但是下款不甚清楚,不知是何人所畫?:wondering:

suewong 2011-9-2 15:01

[quote]原帖由 [i]dw194711[/i] 於 2011-9-2 14:10 發表 [url=http://forum.timway.hk/f/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208953&ptid=498702][img]http://forum.timway.hk/f/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多謝阿sue,終於看到了所附的扇面,但是下款不甚清楚,不知是何人所畫?:wondering: [/quote]

近觀音的, 齊白石...

[[i]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11-9-2 17:32 編輯 [/i]]

dw194711 2011-9-4 14:50

京劇 空城計  馬連良      張學津配像
[youtube]TgR0rx9GyRU[/youtube]

dw194711 2011-9-4 15:14

京劇 秦瓊賣馬 譚富英     譚元壽配像
[youtube]_F6sASE27SY[/youtube]

dw194711 2011-9-4 15:21

[color=DarkGreen][size=4][font=微軟雅黑]千載真書罹厄運
無雙國寶幸留痕[/font][/size][/color]


[url=http://www.chinese-artists.net/huangjian/works/19860401.htm]http://www.chinese-artists.net/huangjian/works/19860401.htm[/url]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4 15:27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1 13:48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領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詞人於中秋前夕,途經洞庭湖,揮筆寫下此名作。


  上闋寫洞庭、青草兩湖的湖光山色,表達其光明磊落,胸懷坦蕩之高尚人格。

  下闋寫洞庭月夜泛舟所感,表明內心之澄澈及豁達的氣概。

dw194711 2011-9-18 14:06

[size=3][font=仿宋_GB2312]中國書法的寶庫--三希堂法帖[/font][/size]

古往今來,有多少騷人墨客傾情於書法,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多對書法藝術喜愛備至。唐太宗以「王羲之蘭亭序列葬,號天下以書」,宋徽宋創作瘦金體,乾隆設「三希堂」等無不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生命力。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帖,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並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後來他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真跡編成一部大型叢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而成,共計叢帖三十二冊,收錄自魏晉至明代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蹟真品。《三希堂法帖》還被石刻於北京瓊島(今北海公園內),以供學者觀摹。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21 03:33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9 13:50

[color=Black][size=4][font=仿宋_GB2312]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font][/size][/color]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b10a01bd.jpg[/img]
                                             [font=仿宋_GB2312][size=2]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size][/font]王羲之(303-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南渡,徙居浙江會稽。曾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故唐人稱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本帖乃行楷書短簡,前後均署名具禮,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9 14:13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9 14:45

[轉貼網上文章,dw稍作修訂]

[size=3][font=仿宋_GB2312]晉  王珣  中秋帖[/font][/size]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東晉著名書法家。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官至尚書令。他是王羲之的族侄,出生於一個精於書法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故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之草聖,亦有傳焉」。
[align=center][img]http://www.wxll.net/upload/2008_06/08062523457553.jpg[/img][/align]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王珣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跡紙本。5行共47字,縱25釐米,橫17釐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時晴》、王獻之《中秋帖》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時晴》為摹本,《中秋帖》為臨本,唯此帖為王珣的真跡,是晉人墨跡中最可信、最具有時代特色的法書珍品。 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其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貴。因此,它為研究晉代書法以及該時期筆、墨、紙張提供了可靠資料。

  《伯遠帖》原藏北宋宣和內府,著錄於《宣和書譜》,後流入民間, 明、清兩代由董其昌、吳新宇、安岐等遞藏,明代董其昌於長安見到此帖後,欣喜若狂,題跋說:「珣書瀟灑古淡,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 《伯遠帖》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清內府,乾隆皇帝弘曆視其為無上之寶,並繪樹石圖以配。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專設三希堂。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鑑」二璽。
  《伯遠帖》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精熟,自然,從結字用筆均可見晉人「尚韻」書風。通篇用筆峭勁秀麗,疏朗飄逸,儒雅風流,天趣盎然。正如董其昌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評價《伯遠帖》:「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的確,《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古逸灑脫,瘦勁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云:「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9 15:21 編輯 [/i]]

dw194711 2011-9-19 15:15

[轉貼網上文章,dw稍作修訂]

[size=3][font=黑體]晉  王獻之  中秋帖[/font][/size]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a9b72cf1.jpg[/IMG]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東晉  [url=http://kunlun2666.blog.163.com/]王獻之 《中秋帖》[/url]草書<又名《十二月帖》,尺牘,墨跡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行書3行,共22字。鈐有「宣和」、「紹興」、「御書」等鑑印。無署款。《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中秋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云:「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歎為觀止。此帖筆跡流暢,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此帖雄渾奔放,氣吞萬里,有如黃河之水,自天上來;又如風行雨散,潤色生花。其筆法上承張芝、右軍之矩度,下啟張旭、懷素之法門,宋米芾是二王的的繼承者和精鑑家,嘆曰:「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i]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21 03:27 編輯 [/i]]

dw194711 2011-9-21 16:08

[size=3][font=仿宋_GB2312]晉  王羲之  喪亂帖[/font][/size]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e1ebf8c6.jpg[/IMG]



【大紀元3月1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二日電)珍藏於日本皇宮一千多年的中國書聖王羲之墨寶「喪亂帖」,近日首次回到中國,將在上海博物館展出。上海「新民晚報」今天報導,「喪亂帖」上午在中日專家的呵護下公開懸掛,於下午開幕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喪亂帖」包含王羲之的三個帖,都是他寫的書信,分別是「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被裱成一個立軸。這件墨寶歷經歲月滄桑,看起來品相完好,現場專家嘖嘖稱奇。
據稱,「喪亂帖」是奈良時代於唐朝傳入日本,一直被日本皇室收藏,有專家考證是唐朝大和尚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的,離開中國一千三百多年。
「喪亂帖」為行草墨跡,白麻紙,縱二十八點七公分,橫六十三公分,共八行,全文是「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反映喪亂時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緒。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曾表示,王羲之的字,唐代時還有三千多幅,如今僅存世二十多幅,幾乎都被證明是後人摹本,因為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跡,其中「喪亂帖」最有晉時的筆風古意,又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件而真摹難辨。如果書聖尚有一幅真跡存世,也許就是「喪亂帖」。
3/12/2006 4:29:32 PM

dw194711 2011-9-27 14:51

[color=DarkRed][size=3][font=仿宋_GB2312]唐 歐陽詢  行書張翰帖[/font][/size][/color]

[IMG]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77/tws12414/0720bb75.jpg[/IMG]


釋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內字殘,現據《晉書》補)

       此段文字見於《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但均屬節錄。張翰是西晉吳郡(今蘇州)人,富于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當時人將他喻為三國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阮籍曾為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稱他“江東步兵”。他追隨賀循至洛陽做了齊王的官,但他並不快樂,時常思念江南故鄉,于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
    《張翰帖》原屬《史事帖》,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存世四件墨跡之一,十分珍貴。此帖的書法特點是字體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對開有瘦金書題跋一則,是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余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並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這段評語對我們欣賞《張翰帖》以及其他歐體書都是極為重要的。
    本幅與題跋鈐宋高宗趙構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記。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紹興內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後入乾隆內府,帖的左邊原有乾隆帝弘曆題詞,被刮去。
    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鋒棱稍差。

dw194711 2011-10-4 23:52

[轉貼]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一生經歷陳隨及唐初,在隋朝就已名震寰宇,高麗(韓國)都曾派大使前來求書。歐陽詢未曾因盛名而驕,書藝亦未被盛名所絆,反而老來筆健,其傳世的名作如「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 、「溫彥博碑」都是晚年之作,其中「九成宮醴泉銘」更有「楷書極則」之譽。
歐陽詢寫「九成宮醴泉銘」時已是七十六歲老叟,鬚眉皆白,然精神奕奕,眼不花,手不斗,只見二寸方楷字字穩健挺拔,令人難以想像如此筆力雄強的字是出自老人之手。「九成宮醴泉銘」的另一特色是險峻而又嚴密無懈的空間結構,整碑的位置輕重渾然天成,一字一畫不能絲毫移動,完美地呈現他對書法結字的標準:「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衷」。
歐陽詢的楷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書法藝術活動已經漸趨式微的當代,歐字仍是許多學習楷書的人優先選擇的臨摹範本,其「勁中有險」、 「險歸平正」的書風魅力無窮,可見一斑。
頁: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芬芳國粹耀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