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记苏辙

sbz76617 2007-1-16 23:19

浅记苏辙

七十馀年真一梦        文/由来一梦
                              ——浅记苏辙

      1.
      一提笔写下苏辙这个名字,总不免要先为他抱一番不平。若干年来,人们一提到他,首先想到他的身份,便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即使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也是最尴尬的一个角色。似乎,一直以来,就只存在于他的父兄,尤其是兄长苏轼的阴影之下。就是在民间,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起苏家的逸闻趣事来,人们谈苏洵,谈苏轼,谈苏轼的那些朋友,甚至编排出了子虚乌有的苏小妹和妹夫秦少游,也很少提到苏辙。
      这着实是委屈了他,而且一下子就是九百多年。

      2.
      走进眉山小城西南一隅的那座庭院,翠竹摇曳,绿水萦绕,形成三分水三分竹的独特景色。便是从这座俊逸秀雅的院子,走出了苏轼、苏辙这一对照亮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
      苏辙,字子由,号栾城。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三九年,比苏轼小两岁。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生平学问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最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荡气回肠。
      苏辙的诗也写了不少,大都以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为主,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于淳朴无华之中凸现出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我们来看这么一首诗:“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怳然如见旧溪山。”悠悠然,竟嗅到了一股魏晋之风,仿佛看到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影子。

      3.
      苏辙自小和苏轼一起读书,互相探讨,互相追赶,既是兄弟,又是学友。在十九岁的这一年,他同父兄一同上开封参加科举。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人才济济,云集了像欧阳修、梅尧臣等很多知名的学者和诗人。而苏氏兄弟初登这个舞台,凭借自身的才华,便“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不光是在文学界,就是宋仁宗初读其文,也不禁大加赞叹,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有时候也会想,到底苏辙和苏轼谁的才学更高一些?可能很多人都说是苏轼,我想也不一定,我们来看这样一件事:来到开封的那年秋天,苏辙和苏轼双双考取了进士及第,按规定第二年的春天还要参加制策的考试。可是谁知道快到考试的日期了,苏辙却偏偏生了病,卧床不起,眼看就要错过这次机会。当朝的宰相叫韩琦,非常爱惜苏辙的才华,因此特地写了一个奏章呈给仁宗皇帝,请求皇帝开恩,能够将制策的日期向后推迟二十天,这样苏辙就能够赶上考试了。这个请求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了一个考生,而推迟早已公布的考试时间,但是这个“无理”的请求竟然就被仁宗皇帝准了!这一个皇帝、一个宰相都对苏辙如此的赏识,不惜用天下的举子来做陪衬,苏辙的才华与能力也可见一斑了。而苏辙果然也不负厚望,对策极言得失,甚至敢于批评仁宗皇帝倦于政事,贪于女色,深受仁宗的褒奖。

      4.
      然而苏辙的仕途几乎同其兄苏轼一样,充满了艰辛坎坷。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屡遭贬谪,从二十三岁到四十八岁这二十六年间,一直在宦海浮游,沉沦下僚。先后任河南推官、陈州学官、齐州掌书记、南京签判等微小官职。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的时候,他也受株连被贬任为筠州盐酒税。盐酒税,论现在的职位仅仅是国营酒店的一个老板而已,让一个身有宰相之能的才子来做小小的盐酒税,真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等到了宋哲宗元佑元年,也就是公元一零八六年,旧党重新掌权,苏辙被马上召回朝庭,七年之内,八次升迁,由一个小小的绩溪令而跃居副宰相,任门下侍郎,开始一展政治报负。但是好景不长,哲宗亲政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乱,他再次谪居筠州,后又远谪岭南。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从此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在政和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一二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5.
      细细看来,苏辙的人生遭遇与苏轼如出一辙,但是要更加困苦。很多人都仰慕苏轼的洒脱,但苏轼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困难,苏轼洒脱的背后,是苏辙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和支撑。可以讲,没有苏辙,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东坡!在苏轼贬谪各地的时候,他的家属都是由苏辙来供养的,在穷困潦倒之时,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在苏辙一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勤俭度日,艰苦度过难关。苏辙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而偏偏长得高大颀长,惹得苏东坡常常对弟弟打趣,他曾写了首诗赠给苏辙,其中就有“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之句。
      两兄弟的感情自然不必多言,少年时便同戏同学,或登山临水,或切磋琢磨,未尝一日相离。在苏轼第一次要单独外出去凤翔做官的时候,苏辙一送再送,难舍难分。后来苏东坡受小人栽赃,身陷“乌台诗案”,一度有性命之忧,又是苏辙站出来上书皇帝,义愤陈辞,表示愿效法汉缇萦以身赎父故事,愿以一切在身的官爵来替兄长赎罪!
      两人分开在各地为官的几十年间,诗文往来一直不曾中断。无论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马上提笔告诉对方。在苏轼的诗集中,以子由(苏辙)为题的诗,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其中颇多叙写兄弟之间怀念之情。很多佳作都被后人代代传唱,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水调歌头》,经久不衰。而苏辙与兄长的赠答、步韵、应和的诗词也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栾城集》中,就多达130首。
      在二苏兄弟互相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以“夜雨对床”为话题的诗时常出现,记录着二苏共同谐隐之志。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诗中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之句,苏轼往日读到这两句诗时,感受很深,曾与苏辙有偕隐之约,期盼着有一日能与弟弟苏辙早日脱离宦海俗尘,过上闲居快乐的生活。然而由于任途险恶,宦海无常,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究不曾实现。后来苏轼先离开了人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苏辙命子孙在他也去世之后将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如此,也算实现了与哥哥“夜雨对床”的约定。无论如何,这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本来“夜雨对床”不独用于兄弟之间,自苏轼苏辙以此为约,后人便多以“夜雨对床”来形容兄弟情深了。

      6.
      苏辙一生经历了大风大浪,晚年在颖川过起了田园隐逸的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里读书著述、默坐参禅,十几年不与外人交往。在他的晚年,作了这样一首词,倒颇为他一生的写照: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生性淡泊沉静的苏辙,于公元一一一二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人,完成了那个舞台上最后一场美丽的谢幕。
      至此,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结束了。

花之慶次 2007-1-16 23:24

好文章
不過請你下次轉貼時請指明出處

sbz76617 2007-1-16 23:59

这是我以前保留的一篇资料,忘记了出处,只想着跟大家一起分享,忘了发贴的规矩,下次俺一定注意的,抱歉!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记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