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dafy 2007-2-8 04:27
古董架生及小量介紹(17世紀~2戰)III
[color=Red][b]M1903 春田式步槍[/b][/color]
該槍使用 .30-06 (7.62x63mm)子彈,仿德國毛瑟步槍設計,轉栓式手動槍機。
khadafy 2007-2-8 04:31
[b][color=Red]毛瑟96[/color] [/b]
毛瑟96 又名(駁殼),(盒子炮)
此槍於 1896年德國毛瑟廠制造,全槍不用鑼絲接合,只用入荀式接駁各組件,因而得名(駁殼).
因其扳機前方有一方盒型彈倉而得名(盒子炮)此名稱指全自動型.
早年中國稱機關槍為「機關砲」。
其中有型號可用全自動發射,所以又叫(快掣)
口徑:7.63X23mm ,9mmX19
(9mm口徑只出過小量,是極柜收藏價值之物品)
這槍到現時為止,還是唯一標尺造到1000 公尺指標的手槍,其準確度在目標1000公尺時,唔差只是十尺,為之一絕!
在十九世紀初,中國亦都大量彷製,不過質量當然差好遠啦..
但又算其中 山西廠出品比較好一點~叫34式.
[color=Red]補充資料[/color]
(毛瑟96 本來是毛瑟廠專誠為德軍設的手槍,但作為手槍就因槍身太大而不被接納,而中國當年就因被8國聯軍打敗後,被各國條約所限,其中一條是不得使用軍用武器,所以就大量使用非軍用的毛瑟96 了)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2-9 20:57 編輯 [/i]]
khadafy 2007-2-8 04:33
[color=Red][b]ZB26 [/b][/color]
捷克的 ZB26 輕機槍,口徑 7.92mm,ZB 26 是氣體活塞作用方式,瓦斯缸管上有瓦斯調節鈕,可分四段調整;ZB 26 設計堅固耐用,性能非常可靠,其後續改良型 ZB30 是二戰英國著名的布倫機槍的原版。
khadafy 2007-2-8 04:34
[b] [color=Red]ZB33 [/color][/b]
捷克 ZB33 輕機槍,這是修改過給英國陸軍測試用的原型,沒有進入量產。英國採用此機槍後又進行部分修改,在英國生產,是為布倫機槍。注意其槍管截短,瓦斯缸管亦向後移,彈匣改成裝用英軍制式 .303 in British 有底緣子彈,因此有相當大的曲度。另外槍管外還保留了原 ZB26/30 的散熱片(布倫機槍取消了散熱片)。
khadafy 2007-2-8 04:38
[b][color=Purple]Sturmgewehr 44[/color][/b]
(StG 44)
使用中威力子彈,實用射程在500公尺內的軍用自動步槍,其發射模式可以是半自動、全自動、點放方式。源自於二次大戰中的德國的 MP43/M44,據說希特勒親自為此武器命名為 Sturmgewehr 44(StG 44)。
khadafy 2007-2-8 04:45
[b][color=Red]BAR[/color][/b]
Browning M1918 B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
後來為M60輕機槍取代
dragonman 2007-2-8 09:52
thx!!!!!!!!!!!!!!!!!!!!!!!
SIG 2007-2-9 10:36
World War I German Stielhandgranate or potato masher as it was called by British troops. This example is maker marked and has its pull cord system in the base. It is the type with a metal loop for hanging a grenade from a belt. :soldier::soldier:
SIG 2007-2-9 10:47
German Mauser M1896 pistol with wooden holster/stock, caliber 7.63X25mm:soldier::soldier:
SIG 2007-2-9 10:49
Mauser M1896 pistol:soldier:
58934622 2007-2-9 11:57
vxcvxcvxcvxvxcvxcvxcvxcv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鐵血將軍巴頓 2007-2-9 17:57
記住唔好超過一過月先加post呀:P
khadafy 2007-2-9 20:38
[quote]原帖由 [i]鐵血將軍巴頓[/i] 於 2007-2-9 17:57 發表
記住唔好超過一過月先加post呀:P [/quote]
yes Sir......:bow:thx!
khadafy 2007-2-9 20:59
多謝SIG(博士)支持.....:bow:!
khadafy 2007-2-10 18:54
[color=Red]Gew 43半自動步槍[/color]
由於Gew 41步槍比較笨重,不太受軍隊的歡迎,而德軍在東線戰場繳獲大量的蘇軍半自動步槍SVT-40步槍卻受到德軍士兵很好的評價。於是,德國工程師根據軍隊的要求,參考了SVT-40步槍的導氣裝置,改進了Gew 41,研製成Gewehr 43 ( G43)。
Gewehr 43槍栓位於槍機左側,10發可拆卸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1943年開始裝備部隊。到戰爭結束時G43以共生產了40萬支。由於產量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沒有大規模配發前線普通士兵。
G43被認為是一種質量不錯的半自動步槍,雖然它比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更快,但射擊精度則比較差。
khadafy 2007-2-10 18:57
[b][color=Maroon]FG 42 傘兵步槍[/color][/b]
FG42傘兵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航空部專門為傘兵設計突擊步槍。1941年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降部隊認為傘兵裝備的輕兵器不能滿足空降作戰的要求。於是,德國空軍要求為傘兵設計一種可選擇連發射擊模式並且方便空降攜帶的步槍,希望增強單兵火力。經過測試後,德軍最終選擇了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樣槍,該槍由路易斯·斯坦格(Louis Stange)負責設計。1942年,定型命名為FallschirmjagerGewehr 42(42型傘兵步槍,簡稱FG42)。
FG42單發射擊時處於閉膛狀態,射擊更精確;連發射擊時,則處於開膛狀態,以便冷卻槍管。10發或20發彈匣供彈,彈匣呈水平狀插入機匣左側。FG42主要裝備德國空降部隊。FG42首次亮相是在1943年9月12日德國空降部隊營救墨索里尼的行動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僅生產了7000餘支FG42。
khadafy 2007-2-10 19:00
[color=Red][b]華特P-38半自動手槍[/b][/color]
卡爾•華特
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卡爾•華特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並取名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華特P-38式手槍重0.96kg ( 不含彈匣 ),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標準彈藥為8發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而瞄準裝置則採用固定式準星、缺口式照門 。
二戰後,P-38式手槍改稱P1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並在市場上銷售。
khadafy 2007-2-10 19:09
[b][color=Red]StG 45[/color][/b]
有關G3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年代,也就是在HK公司的創始人還在毛瑟兵工廠當工程師的時候。
在那個時候,德國建築部裡有個第37研製處,第37研製處裡有個研製與設計科,研製與設計科裡有個從事突擊步槍研製工作的工程師小組,工程師小組裡有個名叫路德維希·福爾格裡姆勒(Ludwig Vorgrimler)的人,這個人發明了一種利用滾柱閉鎖原理的槍機。這個小組受命用沖壓技術研製一種突擊步槍,到1942年他們設計了一種名為06-HMKB發射器的槍械。當時這種武器雖然是滾柱閉鎖,但卻是導氣式的。
毛瑟廠的設計師繼續這項研製工作,並研製了一種半剛性的滾柱閉鎖槍機,1943年他們製造了一支槍,試驗成功後陸軍統帥部在1944年1月訂購了30支樣槍。零件剛生產完,戰爭就結束了。然後毛瑟廠的一些僱員被拘留在荷蘭並被英國命令組裝這些武器,於是就產生了第一支用滾柱閉鎖槍機的突擊步槍「Stg45」。
Stg45的半剛性滾柱閉鎖槍機就是現在G3的槍機的雛形,事實上,從下面這張Stg45的分解圖中可以發現,G3的結構與Stg45的結構也很相似。
khadafy 2007-2-21 07:34
[color=Red]斯登式衝鋒鎗(Sten)[/color]
英國L2系列式9毫米衝鋒鎗的英文譯音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前,英國還沒有衝鋒鎗。在戰爭初期只有依靠湯普森衝鋒鎗的援助。昂貴的代價使得英國計劃設計一把能使用9毫米口徑子彈(包括從德國軍隊手中繳獲的軍火)的輕的、便宜的衝鋒鎗。斯登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為斯登式衝鋒鎗。
斯登衝鋒鎗的小後座力使得它在戰場中移動攻擊非常有利。在近戰中是一把優秀的武器,它是戰爭中許多突擊隊員的選擇。它在法國抵抗組織的部隊中十分流行。
彈藥~ 9X19毫米
容量 ~34發/彈夾
重量~ 6.5磅
戰鬥射速 100發/分鐘(全自動)
有效射程~ 150-200米
khadafy 2007-2-21 07:44
[color=Red]蘇聯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color]
蘇制DP式輕機槍和捷克ZB一26輕機槍稱得上是早期輕機槍中的明珠。一次大戰後的近30年間,各國相繼研製了結構不同、性能各異的輕機槍。但其中最為出色的要屬蘇制7.62毫米DP式輕機槍和捷克7.62毫米ZB一26輕機槍。
蘇制DP輕機槍問世,經歷了很曲折的過程。按照前蘇聯紅軍的戰鬥條令要求,陸軍班用輕機槍必須像步槍一樣可以臥姿、跪姿、立姿、行進間端槍或挾持等任何姿勢射擊,並可突然開火,以猛烈的點射或連續射擊橫掃敵人,這樣就必須提高輕機槍的機動作戰能力。
根據該條令的要求,設計師捷格佳廖夫於1923年自告奮勇,開始了輕機槍的設計。但當時蘇聯總軍械部對輕機槍的作用估計不足,他們認為,對於步兵而言,起主導作用的武器永遠是重機槍,輕機槍注定會曇花一現。因此,他們對捷格佳廖夫的設計不以為然。幸虧有了以蘇軍著名將領古比雪夫將軍為首的紅軍輕武器委員會的慧眼,在1924年7月22日對捷格佳廖夫輕機槍進行評審試驗後,古比雪夫將軍作出了如下評論:「捷格佳廖夫同志的新型輕機槍具有出色的獨特設計思想,機構動作可靠,戰鬥射速高,便於操作特別簡便。」
在這一評價的鼓舞下,捷格佳廖夫通過關係,設法將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伏龍芝元帥請到兵工廠視察,伏龍芝元帥詳細瞭解新式輕機槍的情況後,認為這正是紅軍需要的武器,並做出指示,盡快改善捷格佳廖夫新型輕機槍,確保滿足設計師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伏龍芝元帥的批示立竿見影,過去一貫對輕機槍採取消極應付態度的蘇聯總軍械部的態度立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提出立即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以便全神貫注地「在最短期限內完善捷格佳廖夫輕機槍」。這樣,在 1926年,捷格佳廖夫新型輕機槍的完善工作宣告完成。
khadafy 2007-2-21 08:18
[color=Red]麥德森輕機槍[/color]
口徑:隨便
理論射速:400發/分
自動方式:槍管後坐式
供彈方式:彈匣
其前身麥德森1902式輕機槍是世界上第一隻輕機槍~所以說它可以說是「出身名門」。雖然由於兩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均沒有採用麥得森機槍作為制式武器,而讓麥得森機槍的名聲不大~但是實際上,麥德森機槍是世界上應用國家最廣的機槍之一~
麥德森機槍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隻超輕量化的重機槍,大家請注意它的拉機柄和自動方式。該槍的工作原理為槍管後坐式,閉鎖機構採用槍機擺動式。
槍管和槍機在運動中始終保持連接,但運動方向不一致。由機匣導板上的曲線槽控制槍機上、下擺動,完成開、閉鎖動作。弧形彈匣裝在機匣右上方。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到進彈口,再由推彈桿推入彈膛。退殼機構為撥殼式,槍管後坐時,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面相接,產生回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
早期的輕機槍大多採用槍管後坐式自動原理,就是因為這一自動原理在重機槍上已經非常成熟,照抄過來能減小研製風險。
麥德森機槍的性能並不優秀,它的射速太慢,重量也偏重,而且重心設計的太靠後,對提高射擊精度和長時間使用機槍不利。但這並不能掩蓋它作為世界第一挺輕機槍的光輝~
另外,大家也許發現了,我在彈種一欄寫的是「隨便」~這可不是開玩笑或偷懶,麥德森機槍之所以能夠(以不是很優秀的性能)在多個國家得到使用,公關好,是很重要的原因。麥德森機槍自問世,就大力向各國推廣(不是因為丹麥政府開明,而是因為當時全世界都認識不到輕機槍的戰術價值,所以不加限制),免費的射擊演示就不必說了,從使用培訓到生產線建設,從搭配子彈到更換口徑,只要顧客想到的,丹麥工業集團一定盡量滿足~~哇~顧客是上帝啊~~
實際上,從1902年起,麥德森機槍在不同的國家持續生產了90餘年!是最最長壽的機槍[color=Red]此槍到現時還時使用中[/color]
僅此一項,足以名留青史,笑傲江湖~~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2-21 08:36 編輯 [/i]]
khadafy 2007-2-21 09:21
[color=Red]法國步兵使用1766制式步槍[/color]
曾經大量出口到北美,支援美國獨立戰爭抗擊英國
khadafy 2007-2-21 09:23
[color=Red]法軍標準制式武器1777年版本火槍[/color]
長期使用於各法國陸軍部隊,1812年戰爭時期使用於美軍部隊.
khadafy 2007-2-21 09:31
[color=Red]蘇聯1943式反坦克手榴彈[/color]
蘇聯1943式反坦克手榴彈,早成功採用聚能破甲(空心裝藥)原理的手榴彈,但其藥形罩設計不盡合理,其威力主要靠使用大量的高能炸藥來產生.這種手榴彈現在原華約國的預備役部隊中仍能見到,但一般只用於訓練.
khadafy 2007-2-21 09:38
[color=Red]美國M1944約翰遜輕機槍[/color]
二戰前,美軍使用的機槍大都是勃朗寧M1917及M1919的各種改進型。自1930年代以來,美軍企圖發展輕便型機槍。1940年4月,美國防部提出輕機槍戰術要求,徵集設計方案,但所徵集方案均未能滿足要求,後來修改了戰術技術要求,於是出現了約翰遜輕機槍及其他試制型輕機槍方案。約翰遜輕機槍由美國人梅爾文·約翰遜(Melvin M.Johnson)設計,有M1941及M1944兩種。本文介紹M1944 7.62mm輕機槍的沉浮履歷。
源於M1941約翰遜輕機槍
M1941 7.62mm約翰遜輕機槍由美國克蘭斯頓武器公司於1941年開始生產。該公司除生產這種輕機槍外,還生產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 .美陸軍對M1941約翰遜輕機槍不夠重視,對其正式評審一直延期到1942年下半年才進行。1942年8月,美陸軍兵工廠採購了7挺M1941約翰遜輕機槍進行射擊試驗。之後,又將其中的5挺送到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性能測試。試驗後的評價是:「採用20發彈匣供彈的M1941約翰遜輕機槍,不具備彈鏈供彈性能,是否稱輕機槍有待研究。」另外,在阿伯丁試驗場的測試中,槍的保險損壞,於是被送回工廠修理。
1942年9月,修復後的5挺M1941輕機槍再次送交美陸軍,分別試射50發彈之後,交由陸軍步兵委員會評審。然而,該槍如同被放入倉庫塵封一般,一直得不到批復。
1943年12月,在杳無音信的情況下,梅爾文·約翰遜向美軍兵工廠提出輕機槍的改進設計方案,並要求重新試制。試制後的改進型,基本結構與M1941約翰遜輕機槍一樣,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和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但全槍的零部件數量較少,有利於戰時生產,用簡單的金屬製槍托代替費工時的木製槍托,並配裝金屬製的單腳架。
在試制時,曾對改進型進行提高射速的試驗,但當射速大於M1941約翰遜輕機槍具備的500發/分時,機匣部件的損壞程度加劇,所以最終放棄了提高射速的想法。
M1944約翰遜輕機槍的試驗
1944年,M1941約翰遜輕機槍的改進型被美陸軍命名為M1944約翰遜輕機槍。新槍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試驗,試驗結論:「M1944約翰遜輕機槍在一般的氣候或使用條件下,基本上能滿足性能要求,然而在低溫與沙塵試驗中沒有達到要求。」試驗後,新槍重新返回工廠改進。
M1944約翰遜輕機槍使用狀態。該槍的槍托及腳架與M1941輕機槍不同,極具現代感
1944年3月,改進後的M1944被送到阿伯丁試驗場,重新進行射擊試驗。改進後的輕機槍性能提高了,在淋雨試驗中連續射擊200發無故障,合格後繼續連發射擊,直到第383發才停止動作。在沙塵試驗中,該槍沾滿沙塵後不能發射,把槍上沙塵洗淨後塗油即可繼續供彈射擊。在低溫試驗中,該槍在-40℃的室內恆溫17小時後,可無故障射擊100發槍彈。
美海軍陸戰隊雖然已經將M1941約翰遜輕機槍選作制式,但對這種改進的輕機槍也進行了試驗。根據在弗吉尼亞州寬泰伊科的海軍陸戰隊基地所進行的試驗,得出如下結論:「該槍僅
用20s即可分解,重裝僅用30s,不僅便於戰地維修,而且分解後便於攜行或輸送。」
1945年5月,為了進一步考核M1944約翰遜輕機槍的性能,美軍兵工廠採購了10挺,分別送往各有關部門評審。此時,二戰已接近尾聲。1945年5月德國投降,8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送交各有關部門評審的10挺約翰遜輕機槍,直到1945年10月才作出結論。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2-21 09:43 編輯 [/i]]
avv_frankie 2007-2-26 00:11
[b]Small Arms of WWII[/b]
[url=http://hk.geocities.com/kagemushamu/03.htm]http://hk.geocities.com/kagemushamu/03.htm[/url]
khadafy 2007-3-6 00:33
[color=Red]波蘭M1935式9mm手槍[/color]
M1935式9mm手槍是波蘭研製的柯爾特-勃朗寧手槍的變型槍。
這種帕拉貝魯姆9mm口徑手槍被稱為拉多姆或Vis_M35式。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期間,它是波蘭的軍用手槍,做工精美,套筒上有一隻鷹和波蘭標記。德國
人在佔領波蘭期間,繼續生產這種手槍,並將其命名為35(P)式,但質量
很差,比拉多姆35手槍大。目前,世界上已沒有一個軍隊裝備該手槍。
口徑---- 9mm
初速----350m/s
有效射程----50m
容彈量----8發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1kg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3-6 00:35 編輯 [/i]]
khadafy 2007-3-6 01:20
[color=Black]CZ27[/color]
捷克向來生產優質鐵礦與製造工藝,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兵器的生產重鎮,尤其在1920年至1940年代是捷克輕兵器發展的黃金畤代,這些蓍名槍械都由布翁巿的塞司卡 .撖玻耳約佛卡(Ceska Zbrojovka)兵工廠所設計生產,其出品的槍枝皆印有該廠名的縮寫CZ字樣,該廠最今人津津樂道的作品當馬ZB26輕穖槍(捷克式機槍),抗戰時期國軍就是以此槍重創日軍,當時納粹德軍也使用此輕機槍。而該廠亦生產自動手槍,其中CZ27便在1940年服役於德軍
label 2007-3-17 16:36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lamssam 2007-3-23 13:56
woo....! thankyou
khadafy 2007-4-4 04:39
[color=Red]馬克沁MG 08 的「便攜」'型機槍[/color]
馬克沁 MG 08/15 型在1915年生產,作為 MG 08 的「便攜」'型機槍。把泠卻水筒縮小,不過加滿了水也重達 22 kg。為了再減重,只能使用 50 發彈豉。從1915-1918年共生產了 13 萬挺
khadafy 2007-4-11 06:42
[color=Red]Model 96 (1936) [/color]
M-96 是架仔輕盈機槍,採用氣動及氣冷式設計,是用6.5mm ,30發彈夾,
這機槍由Kokura, Nagoya Nambu製造,大
約生產了41,00支,
長~105cm
重~9kg
口徑~6.5mm
槍管長~54cm
khadafy 2007-4-11 06:49
[color=Red]Model 99 (1939) [/color]
99式是96式的加大碼.採用7.7mm口徑,由日立生產約53,00支,
長~119cm
槍管長~55cm
口徑~7.7mm
重~11.4kg
khadafy 2007-4-11 07:00
[color=Red]Model 91 (1931) [/color]
架仔91式坦克機槍,由M-11式簡化而來,但加大了裝彈數量至45發,更裝上了一個1.5倍光學sight,生產於1932 - 1936 年名古屋,
口徑~6.5mm
khadafy 2007-4-11 07:11
[color=Red] Model 97 [/color]
架仔97式坦克機槍,抄襲改良自 ZB 26 ,
於1937 至1944年約生產了18,000支,也加裝了跟91式相同的1.5倍光學 sight.
口徑~7.7mm
裝彈~20發
khadafy 2007-4-11 07:33
[color=Red]意大利維拉.佩羅薩M1915式衝鋒鎗[/color]
[b]資料補充板[/b]
衝鋒鎗鼻祖的維拉·佩羅薩M1915式衝鋒鎗,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武器,它的出現不僅給人們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開創了單兵連發武器的新紀元。該槍採用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配有各種不同的兩腳架和三腳架,或者固定在一個特殊的金屬擋板上;供彈方式為25發彈匣的上方供彈。意大利陸軍為填補步槍和重機槍之間的空白,將其作為輕機槍使用,但手槍彈的威力卻不能滿足輕機槍射程的要求,結果事與願違。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結束,維拉.佩羅薩衝鋒鎗就被打入「冷宮」。1918年,意大利政府要求當時的維拉.佩羅薩和伯萊塔兩家兵工廠對9mm維拉.佩羅薩衝鋒鎗進行改進。根據這一要求,維拉.佩羅薩兵工廠設計了9mmOVP衝鋒鎗,而伯萊塔工廠則由意大利著名的多產設計師圖利奧.馬恩戈尼在原維拉.佩羅薩衝鋒鎗的基礎上設計了他的第一支衝鋒鎗——9mm伯萊塔M1918式衝鋒鎗。此後,他又設計了一些衝鋒鎗,其中最成功的一支是伯萊塔M1938A式9mm衝鋒鎗,該槍分Ⅰ、Ⅱ、Ⅲ型,Ⅰ型是原型,裝有一把折疊式刺刀;Ⅱ型將散熱孔改為圓孔,在扳機護圈內增加了一個連發射擊扳機保險;Ⅲ型取消了刺刀,設計了新的槍口防跳器,並將活動式擊針改為固定式;雙扳機機構分別控制單發和連發;在機匣左側設有保險,右側是拉機柄。該槍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衝鋒鎗之一。
khadafy 2007-5-3 12:55
[color=Red]1式氰酸手榴彈 [/color]
[b]架仔的自殺式武器[/b]
日軍服役年代:1941-1945
1式氰酸手榴彈:這是一種碰碎型手榴彈,毒性很大,人員在殺害範圍中心如無特別防護只要暴露2秒時間就會中毒,立即就失去意識,5分鐘內就會徹底死亡,但無持續毒性,一般染毒地點10分鐘以後毒雲就散去,這種手雷對工事內的敵軍威脅極大,此外日軍捕獲坦克時也會使用這種手雷,這種手雷中裝的氰酸毒劑普通的過濾式防毒面具無法防護,不過這種毒手雷對使用者也有很大危險,萬一攜帶時意外碰碎,會導致嚴重後果,所以使用或攜帶這種手雷的日軍士兵,必需經過嚴格培訓.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5-3 13:00 編輯 [/i]]
khadafy 2007-5-3 12:58
[color=Red]4式陶制手榴彈[/color]
[b]架仔的自殺式武器[/b]
架仔4式陶制手榴彈,戰爭末期,因原料緊張而生產的應急國民手榴彈,數量巨大,在硫磺島戰役與沖繩戰役中大量使用,主要裝備民團與由島民倉促組成的現地徵召部隊.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5-3 13:00 編輯 [/i]]
khadafy 2007-5-3 13:29
[color=Red]BREDA攻擊型手榴彈[/color]
BREDA攻擊型手榴彈。義大利製造,下圖是西班牙內戰時期兩方軍隊使用的BREDA 35式,以後又有40式42式出廠,為義大利軍隊普遍裝備。
khadafy 2007-5-3 13:32
[color=Red]OTO攻擊型手榴彈[/color]
OTO攻擊型手榴彈
義大利制造,
除提供西班牙法西斯軍隊外也大量裝備本國軍隊。這個牌子的手榴彈在當時意軍中臭名昭彰,因為安全性能不良,會走火爆炸。但令人驚奇的是在N上世紀末的波黑戰爭中塞爾維亞軍隊曾有人使用這種手榴彈。
avv_frankie 2007-5-11 05:31
Updated!
[url=http://hk.geocities.com/guncobook/03.html]Small Arms of WWII[/url]
khadafy 2007-5-21 07:05
[color=Red]ZH-29式全自動步槍 [/color]
補充資料:
由捷克斯洛伐克Ceska Zbroevka兵器製造廠的槍械設計師Emmanuel Holek為中國專門設計。全部定單都來自中國。
這步槍精美,但製造過程太貴.
所以沒有全面採用
口徑:7.92x57mm毛瑟,7x57mm毛瑟,.30_06
總長度:1150毫米 .
槍管長度:545毫米
重:4.5公斤
彈匣容量:5,10或25發
khadafy 2007-5-21 07:34
[color=Red]芬蘭lahti saloranta M-26[/color]
M-26在1925年的芬蘭軍隊武器測試比賽中被選為軍隊的自動步槍.
唯一的國際銷售是於1937年中國軍方單位曾經訂購過30000支,但實際交到中國軍隊中就只有1200支.
長度:46.5in(118cm)
口徑: 7.92mm
重: 20.5 lbs
槍管:19.7(50厘米)
裝彈: 20 發,75發.
初速:2625fps(800mps)
射速: 450-550
實用射程:200至400米
khadafy 2007-5-21 07:43
[color=Red]毛瑟71式步槍[/color]
毛瑟71式步槍是由毛瑟兩兄弟在1867年以法國夏塞波步槍的旋轉式槍機為基礎進行改進設計的,夏塞波步槍的正式名稱是「夏塞波1866型輕型燧發槍」(Chassepot fusil modele 1866),這是一種軍用後裝槍,因在1870年和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的出色表現而出名。由於普法戰爭中顯示出德國步槍的性能不如法國步槍,因此德國軍方決定挑選新的制式步槍。經過對比後,毛瑟兄弟設計的1871式步槍擊敗了競爭對手M1869巴伐利亞雲達步槍(M1869 Bavarian Werder),而成為標準的制式步兵步槍。毛瑟兄弟的設計被正式命名為Gewehr 71(1871型步兵武器),簡稱Gew.71或G71,並在奧伯恩多夫皇家兵工廠開始生產。這是歷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
Gew.71步槍發射11×60mm定裝黑火藥金屬殼槍彈,步兵型槍管長850mm,此外還有槍管長700mm的jaeger型(短槍管步槍)和長500mm的騎兵卡賓槍型。後來還有許多不同口徑或稍有改進的型號被賣到其他國家。
Gew.71步槍是一種單發步槍,為了提高武器射速,保羅·毛瑟改進了新的71/84式步槍。
槍重 4.6 kg
全槍長 1344 mm
槍管長 852 mm
膛線 4條,右旋,550mm
槍口初速 440 m/s
槍口動能 1975 J
有效射程 270~1600 m
khadafy 2007-5-21 07:52
[color=Red]SIG P210[/color]
P210是在1938年到1946年期間研製的。P210發射9mm手槍彈,通過更換槍管、復進簧、套筒後還可以發射7.62x22 mm和.22LR兩種口徑的子彈。P210有多種型號,1型為軍用型號,於1949年被瑞士軍方採用,命名為M49手槍,另外也裝備了丹麥軍隊;2型為警用型;而4型則是為當時的西德邊防警察研製的;5型是比賽型,槍管較長,比賽型扳機;6型是後來定型生產的民用型,和2型接近,但用5型的扳機,6型槍在1982年停產,現在又復產;7型為.22口徑比賽槍;8型為德國生產的德國槍,不過德國仿造的P210通常又帶有一個數字9,如:P210-2-9,P210-5-9,P210-6-9等。據說古巴在革命前,也曾打算裝備P210,但槍還沒有運到,革命成功了,合同取消了。
現在P210已經不再被軍方採用,但作為一支手工切削加工和高精度的手槍,無論作為收藏還是比賽用槍,P210仍在民間市場受到歡迎。
khadafy 2007-5-21 08:59
[color=Red]奧地利,沃恩德爾步槍[/color]
自14世紀開始,奧地利的斯太爾城就已經是有名的金屬加工中心,並已經開始鑄造武器,在17世紀中期,那裡每年都為國王的軍隊生產出數千把步槍、騎槍和手槍。
約瑟夫·沃恩德爾(Josef Werndl)出身自一個多年從事武器貿易的家族,他們的家族企業在1835年僱用了大約500個工人開始生產步槍配件。在父親去世後,24歲的沃恩德爾和他的母親一起接管了企業,他去了美國學習新的製造技術,然後逐步對他的家族企業進行現代化改造。
在1864年4月16日,約瑟夫·沃恩德爾正式創立了「約瑟夫和弗朗茨·沃恩德爾聯合-武器生產和奧地利鋸木廠」(Josef und Franz Werndl & Comp. Waffenfabrik und Sagemuhle in Oberletten),沒多久又組成了「奧地利輕武器製造公司」(Austrian 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後來又改為「斯太爾股份有限公司」(Steyr Werke AG)和今天的集糰子公司「斯太爾-曼利夏」(Steyr Mannlicher,也被譯為「斯太爾-曼利徹爾」)。
1867年,使用前裝步槍的奧地利的軍隊被使用Deryse後裝槍的普魯士軍隊打得大敗,由於擔心普魯士可能會攻打巴伐利亞,新的戰爭迫在眉睫,因此奧地利軍隊急需把所有的前裝槍改為後裝槍,來不及研製新槍。此時沃恩德爾成功地把原來生產的前裝槍改為轉鼓式槍閂的後裝槍,並在1867年7月28日,獲得中央陸軍行政部的100,000支後裝步槍的生產合同,同年秋天又增加了150,000支步槍的訂單。為了履行這份龐大的生產合同,企業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在這個急速發展時期,僱用工人達到了6,000多個,而每週的步槍產量提高到8,000把。這種轉鼓式槍閂的後裝槍也稱為沃恩德爾步槍。
[color=Purple]下圖左為關閉槍閂,下圖右為打開槍閂[/color]
khadafy 2007-5-21 09:16
[quote]原帖由 [i]khadafy[/i] 於 2007-5-21 08:59 發表
奧地利,沃恩德爾步槍
自14世紀開始,奧地利的斯太爾城就已經是有名的金屬加工中心,並已經開始鑄造武器,在17世紀中期,那裡每年都為國王的軍隊生產出數千把步槍、騎槍和手槍。
約瑟夫·沃恩德爾(Josef Wern ... [/quote]
講講呢間公司....
其實現在眾所周知的STG77突擊步槍,
出口名稱[color=Red]「AUG」,[/color]
仲有Daimler名車均是出自這始祖的家族集團,
又講講歷史:
1877年是一個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在1885年,費迪南·裡特爾-馮·曼利夏(Ferdinand Ritter von Mannlicher)和奧托·施奈爾(Otto Schoenauer)開發出在槍托彈倉內裝有5發槍彈的「曼利夏系統」快速裝填步槍,公司再一次成功,在全世界收到訂單。在1889年,工人的數字第一次超過10,000名。
1889年4月29日,59歲的約瑟夫·沃恩德爾死於肺炎,他的公司繼續取得重大發展,在1890年武器工廠已經生產了接近800,000支快速裝填步槍和超過500,000個步槍配件。
舊的車間已經不適合生產現代槍械的生產要求了,因此從1912年到1914年,在斯太爾的恩斯萊特地區建起了一座新的龐大的武器工廠,此時剛好趕得上產量增加的需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每天至少要生產4,000支槍。此外,軍用自行車和飛機發動機也開始生產,工廠工人的數字又一次上升,這次超過了15,000名。
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聖-日爾曼和平條約禁止生產武器,使槍廠瀕臨破產的邊緣。在這個緊要關頭,公司管理層決定改造生產車間,生產交通工具。當聖-日爾曼條約放寬時,槍廠又再開始生產槍械,並組成了新的槍廠——索洛圖恩有限公司(Solothurn A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太爾公司大量生產毛瑟步槍,大戰結束後,槍械生產再一次停頓。
在1950年,在獲得美軍駐奧地利最高指揮馬克·克拉克將軍(Mark Clarc,就是後來代表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議書上簽字的人)的批准後,斯太爾公司重新開始生產狩獵步槍,主要產品為毛瑟6.5mm步槍彈口徑的曼利夏M1903和M1903/14步槍。
憑著為奧地利第二共和國陸軍生產軍用武器,斯太爾的槍廠重新起步,當時的主要產品是比利時特許生產的STG58步槍,再後來,便是眾所周知的STG77突擊步槍,出口名稱「AUG」,此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1987年,輕武器製造分部從斯太爾-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Steyr Daimler Puch AG)分離出來,組成一家獨立的公司,也就是現在的「斯太爾-曼利夏」。
在1990年代,斯太爾-曼利夏公司的狩獵武器售量下跌,原因是世界各國都開始修訂來歷的槍械法規,限制的民用槍械發展和銷售。因此斯太爾-曼利夏公司決定大力發展運動槍械的生意。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斯太爾-曼利夏的氣槍創造了兩金一銀兩銅的獎項,和一項奧運會的記錄。為了擴展公司的業務,斯太爾-曼利夏公司在1994年公司還接管了德國蘇爾地區的蘇勒狩獵和運動槍有限公司(Suhler Jagd- und Sportwaffen GmbH)。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5-22 09:39 編輯 [/i]]
khadafy 2007-5-21 09:25
[color=Red]DShK-38[/color]
蘇聯的第一種大口徑重機槍是在1925年底設計的,當時蘇聯紅軍需要一種大口徑機槍作為低空防禦武器,因此就參照德國的德萊塞(Driese)機槍設計了一種機槍,但在實際測試中發現這種機槍的自動機並不可靠,而且射速也太低。
在1929年,設計師捷格加廖夫接到設計大口徑機槍的正式要求,他設計的DP-27輕機槍在1928年已經被蘇聯紅軍正式採用。捷格加廖夫在1930年設計成功了一種12.7mm口徑的大口徑機槍,並命名為DK機槍(俄語ДК),即「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Дегтярев、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或Degtyarev、Krupnocalibernyj)的縮寫。在1931年DK大口徑機槍被紅軍正式採用,並在1933年至1935年期間少量生產。DK重機槍是一種導氣式操作的武器,整個系統基本上是DP-27輕機槍的放大型,只是發射大威力的12.7×108mm槍彈。DK機槍採用鼓形彈匣供彈具,每個彈鼓只能裝30發槍彈,而且彈鼓的體積太大又重,因此戰鬥射速並不高,很低而不能令人滿意。
在1938年,另一位著名的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了一種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該機構可以很容易地裝置在DK機槍上,代替原來的彈匣供彈機構。這樣就能增加機槍的實際射速。在1939年2月經過這種改進後的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正式被蘇聯紅軍採用,並重新命名為DShK-38,或只簡稱為DShK(俄文字母為ДШК),即「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徑機槍」(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 - Шпагина обр,或Krupnocalibernyj Pulemet Degtyareva-Shpagina)的縮寫。國內有時會音譯為「德什卡」機槍。
在二戰開始前已經生產了2000挺DShK機槍,到了1944年1月,蘇聯紅軍已經擁有8440挺DShK機槍。這些機槍被步兵分隊廣泛應用於低空防禦和步兵火力支援,也在一些重型坦克和小型艦艇上作為防空機槍。
全槍長 1625 mm
槍管長 1070 mm
初速 830~850 m/s
最大有效射程 3500 m
最大射程 5400 m
最大對空射高 2500 m
槍身質量 33.5 kg
輪式槍架質量(不含防盾) 102 kg
槍口動能 1923 J
理論射速 600 RPM
戰鬥射速 125 RPM
容彈量 50 rds
膛線 8條,右旋
方向射界 高射 360°
平射 120°
高低射界 -26°∼+78°
火線高 高射 1350 mm
平射 450 mm
[[i] 本帖最後由 khadafy 於 2007-5-21 09:30 編輯 [/i]]
khadafy 2007-5-21 09:43
[color=Red]FG42傘兵步槍?????[/color]
khadafy 2007-5-21 09:48
[color=Red]捷克vz.24毛瑟式步槍[/color]
捷克的Vz.24步槍是毛瑟標準型步槍的同型槍,由捷克布爾諾的Ceskoslovenska Zbrojovka兵工廠生產,它的性能儲元與後來的Kar.98k是基本相同的,包括長度重量等,只在外觀上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