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馬 2007-2-18 21:38
怎樣按中國人祖傳智慧吃出健康?
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已精通飲食的藝術。只要我們按照傳統智慧來吃喝,很容易延年益壽,活出健康與生命力。
我國古代的養生學家十分重視飲食衛生,總結了大量寶貴經驗,包括以下幾種:
1. 進食必須心境愉快 ----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驚。」;
明代冷謙《修齡要旨•起居調攝》:「 怒後勿食,食後勿怒。」
2. 進食必須集中精神 ----
《呂氏春秋•盡數》:「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氣。」;
《論語•鄉黨》:「 食不語。」;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食勿精思……虛損人。」
3. 要細嚼慢嚥 ----
龔賢《壽世保元•老人》:「 頻慢餐,不可貪多,慌慌大嚥。」;
《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
華陀《食論》:「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 進食時姿勢端正 ----
《呂氏春秋•盡數》 :飲食之時,要「和精端容」、「端直無戾」。
5. 進食寧少毋過量,長期半餓狀態不但工作效率高,
且會長壽 ----
晉代葛洪《抱朴子•極言》:「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 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晉代張華《博物志》:「 所食愈少,心開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明代李梃《醫學入門•茹淡論陰火論按語》:「 恆言吃得三碗,只吃二碗。」
綠色行動
努力造緣,照這些智慧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