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戰德國黨衛軍2

Tom11211 2014-1-22 02:01

二戰德國黨衛軍2

[b]黨衛軍第四“警察”裝甲擲彈兵師[/b]
4.SS-Polizei-Panzergrenadier-Division
[img]http://i848.photobucket.com/albums/ab44/k69128/4.jpg[/img]

其成員大多來自由黨衛隊控制的秩序警察部隊(Ordnungspolizei,縮寫Orpo),其標志同樣是“狼之鉤”。


[b]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 [/b]
5.SS-Panzer-Division \"Wiking\"
[img]http://i848.photobucket.com/albums/ab44/k69128/5.jpg[/img]

維京:英語“Viking”一詞來自冰島語中的“Vik”, 意為“海灣”。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維京人也是最後一些被羅馬人稱為“日爾曼人”的野蠻人部落,他們曾經使整個歐洲處於恐怖之中。從他們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故鄉開始,維京人乘坐龍船,穿越海洋對其它文明發動突然襲擊。人們之所以把維京人乘坐的船稱為龍船,主要是因為這些船的船頭和船尾都雕刻著龍頭。剛開始的時候,維京人在被襲擊地區的正規武裝力量抵達之前,迅速完成掠奪和撤退等一系列行動,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他們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最後,維京人占領了歐洲許多重要地區,並在被佔領區定居下來。做為基督教徒眼中的異教徒,維京人會毫不猶豫地殺死教堂裡面的神職人員,並搶劫教堂中的財物。出於對他們冷酷無情和凶猛殘暴的恐懼,當時的人們把維京人比作地獄裡來的魔鬼。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維京人的足跡:從8世紀到11世紀,維京人四處征戰,侵略鄰國。他們逐漸有了國籍,逐漸有了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和丹麥維京人的名稱。每個國家各選擇一個戰場:瑞典人朝東打﹔丹麥人向西航行﹔挪威人經常在海上打劫,侵佔未開發的地方或人口稀少的地區。793年維京劫掠了英國東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預示了維京時代的來臨,預告了一首將持續近三百年歷史。維京人縱橫四海:發現格陵蘭,駕著長船直達美洲,移民冰島,掠奪愛爾蘭,遠征俄國,陷法國於血海。8世紀的歐洲,響起這樣的祈禱:“上帝啊,保佑我們逃過北方人的暴行吧!別叫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不過,維京人同時也以出色的手藝人,海員,探險家和商人而著稱。

  特別是他們的頭目, 是知識和智慧都相當出色的人物。他們熱衷於激動人心的傳奇與漂亮的幽默, 也同樣熱愛美術和精致的工藝﹔即使是用於血與火的戰船和長劍上,他們也一定要裝飾得富麗堂皇。這就構成了維京人的一個意味深長的特點:他們崇尚強大智慧的程度恰好同崇尚強大武力相同。在他們中間,一個出口成章的詩人和一個戰無不勝的勇士能夠贏得同樣的贊譽,同樣地出人頭地﹔而對一個既能出口成章,又能殺敵無算的維京人來說,整個世界幾乎就在他的腳下。

  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推廣,維京人在金錢或者刀劍下逐漸改變了信仰,宗教終於讓他們放棄了拳頭上討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盜在各地定居下來。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間多年不斷的爭鬥之下,有人去北歐請來強有力的傭兵和領導人。於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蘭吉亞人結束了紛爭,大量湧進的維京移民被當地人稱為“Rus”, 羅斯人。直到公元882年奧列格大公建立起羅斯國家,將他們居住的國家稱為“Rusland”,即今天“Russia”-俄羅斯。

這裡實在很具有諷刺意味,黨衛軍一直向往的維京族居然和他們眼中不共戴天的敵人有著血緣的關係!

  該師標志在古代北歐文字中代表太陽。

話說該師編制序列在黨衛軍的佔第5,可見從第5個黨衛軍師開始,就有大量的外籍志願者們加入了黨衛軍。

第5SS維京師在黨衛軍各師中戰鬥力相當可觀,加上他外籍部隊佔到了相當大比例,跟是突出了其的與眾不同,該師幾乎一直在東線作戰,參加了許多血戰,表現相當優秀。期間編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部隊被抽調,也有新的外籍部隊補充進來,其升級為裝甲師後戰鬥力更是兇悍,不負該師師名,最後,他們的指揮官准將(黨衛隊區隊長)卡爾烏爾里希(Karl Ullrich)讓自己的手下第5黨衛軍“維京”裝甲師(SS-Panzer-Division "Wiking")的人員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返回家鄉。1945年5月13日,全師向美軍投降。


[b]黨衛軍第六“北方”山地師 [/b]
6.SS-Gebirgs-Division \"Nord\"
[img]http://i848.photobucket.com/albums/ab44/k69128/6.jpg[/img]

前身是駐紮在挪威的“北方”戰鬥集群(Kampfgruppe \"Nord\"),該師標誌在北歐古代文字中代表堅定不移的信念。

再建立“維京”(Wiking)師不久,1941年春,幾支由普通黨衛隊成員組成的骷髏旗隊被調往挪威駐防,其中第6、第7骷髏旗隊和其他一些單位組成了黨衛隊“北方”(摩托化)戰鬥群。

1941年夏末,第9骷髏旗隊也加入到“北方”戰鬥群(Kampfgruppe “Nord”)。“北方”戰鬥群組建後不久即參加了幫助芬蘭收復被占領土和進攻蘇聯卡累利亞地峽,代號“銀狐行動”;隨後由於經驗不足,在薩拉(Salla)地區和蘇俄軍隊作戰中,受到較大損失後潰退。在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訓練後,42年8月回到芬蘭,期間大量的挪威(Norwegen-來自挪威的專業的滑雪專家),瑞典(Sweden)和丹麥(Denmark)志願者加入,使得該師戰鬥力大為提高,並正式命名為黨衛軍第6“北地”山地師(6.SS-Gebirgs-Division “Nord”)。

此後一直到1944年在北極寒區與蘇軍連續作戰。44年9月後,撤退到挪威,然後丹麥,由於缺編改成戰鬥群,其中一些44年12月參加了阿登反擊戰,45年1月在薩爾河(Saar 位於西歐)附近,隨後“北方”山地師第12山地步兵團組成的施雷貝爾戰鬥群(SS-Kampfgruppe Schreiber )參加了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代號為“北風行動”。隨後向德國腹地撤退,一直到魯爾(Ruhr),45年5月在巴伐利亞(Bavaria)[位於德國南部,昔時為一獨立王國]向美軍投降。


[b]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b]
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img]http://i848.photobucket.com/albums/ab44/k69128/7.jpg[/img]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德語為第一語言,波蘭(Poland),匈牙利(Hungary),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特蘭西瓦尼亞歷史上羅馬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以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和喀巴阡山脈為邊界。 西元107年以後,它是古羅馬達西亞省的一部分,後來被日耳曼民族所佔領,1003年被匈牙利控制。在後來的幾百年裏,特蘭西瓦尼亞曾被各種政權所控制,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最終成為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羅馬尼亞(Romania)和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蘇臺德(Sudeten)地區有近500萬說德語的德裔,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也有近一百萬人。由此,以羅馬尼亞(Romania),匈牙利(Hungary),南斯拉夫(Yugoslavia)構成的德裔志願人員組成了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第7黨衛軍“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志族人和日爾曼裔(ethic German or Volksdeutsche),大部分志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Balkan),特別以來自巴納特(Banat)[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Serbia)和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徂rgen)[羅馬尼亞(Romania)西部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地區,Siebenb徂rgen在德語裏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歷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

這2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Austrians)和羅馬尼亞(Romania)人組成,師長黨衛隊副指揮(上將)亞瑟.菲利普(Artur Phleps)就是羅馬尼亞人。

42年夏天,該師在塞爾維亞(Serbia)訓練,到了同年秋天的時候,人數達到21000人,但是裝備卻很差,大多是法國的老式坦克和繳獲蘇聯的裝甲車;42年10月該師的首次出動,在塞爾維亞(Serbia)和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舊譯黑山,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區,位於亞得裏亞海沿岸。古代巴爾幹國,它長期抵抗土耳其,並於1910至1918年間成為獨立王國。後來加入了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新組成的王國,這一王國在1929年後成為南斯拉夫]邊界地區圍剿遊擊隊,1943年3月,參加了德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的旨在徹底摧毀提托(Tito)遊擊隊的行動,代號“白色行動”(Operation White),直指遊擊隊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比哈奇(Bihac),雖然此次行動給南斯拉伕遊擊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遊擊隊核心人物提托(Tito)卻未能捕獲。

同年4月,參與了“黑色行動”(Operation Black)在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西部地區和遊擊隊作戰。2個月後,該師部分人員轉到薩拉熱窩(Sarajevo)以及隨後的莫斯塔爾(Mostar)繼續作戰。1943年9月,全師受命開赴達爾馬提亞(Dalmatian Coast)海岸,任務是解除義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重新佔領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海岸附近的布拉奇(Brac), 赫瓦爾(Hvar )和科爾丘拉Korcula等島嶼以及佩列沙茨(Peljesac)半島,43年12月,第7SS再次參加了圍剿提托遊擊隊的行動;到了44年1月,全師回到達爾馬提亞的斯普裏特(Split)地區休整並重新裝備了一些新武器;44年5月該師參與了與黨衛隊500傘兵營(SS-Fallschirmjäger Abteilung 500)等部隊一起發動的試圖活捉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部所在地──達瓦(Drvar)的遊擊隊領袖提托(Tito),最終還是失敗了。8月,該師首次與蘇聯紅軍撞上,並遭受慘重損失。不久,保加利亞(Bulgaria)倒向蘇聯,在巴爾幹的德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了保障德軍能夠迅速撤退,第7SS的士兵們牢牢控制了馬塞多利亞的瓦達走廊地帶(Vardar Corridor)的橋頭堡,掩護了350000在馬其頓(Macedonia)[馬其頓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一地區,包括今天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的部分地區。亞歷山大帝國滅亡後,羅馬人、拜佔庭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土耳其人先後統治過該地區。現今的劃分基本上是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後劃定的]德軍撤退。45年後繼續和遊擊隊作戰,直到45年5月該師在南斯拉夫的切裏(Cilli)和斯洛維尼亞(Slovenia)投降。

這是紀念歐根親王──原名薩伏伊﹒歐根(Savoy Eugene),17~18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s) 最傑出的外籍將領之一。這位相貌平平,身材單薄的親王在法國出生長大,但是他並沒有被法皇路易十四(Louis XIV) 的軍隊接受,在1683年歐根很幸運的加入奧皇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的軍隊,並且以志願者身份參加了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圖曼帝國(Ottoman) 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他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1697年在 Zenta,1716年在 Peterwardein 和1717年攻占貝爾格來德(Belgrade)。

  在1701~13年的爭奪西班牙王位的戰爭中,歐根和英國的天才統帥約翰﹒丘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系列的血戰中打敗了自己的祖國-法國軍隊。歐根作為勇敢一個戰士,精明的政治家和慷慨的藝術資助者而在整個歐洲受到頌揚。

  該師的標誌在北歐古字中叫“Odal”,代表家族血緣關係,古人認為具有將相同血緣的人們聚集起來,而這個師裡很多人都是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德意志裔人。


[b]黨衛軍第八“弗洛里安﹒蓋依[/b]”
8.SS-Kavallerie-Division Florian Geyer
[img]http://i848.photobucket.com/albums/ab44/k69128/8-1.jpg[/img]

弗洛里安﹒蓋依(Florian Geyer 1490-1525)-德國南部法蘭哥尼亞公國(Franconian) 的騎士,在天主教改革時期支持基督新教的創始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後來在1522~1525年的農民戰爭中領導農民起義軍。

  該師因為是騎兵師,所以標誌由馬頭和寶劍組成。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戰德國黨衛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