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sf0043 2007-3-15 01:58
中國進口現代、基洛級更不可信也沒必要
中國進口現代、基洛級更不可信也沒必要
很久沒有看到中俄軍貿新的大單交易了。最近的一個應該是38架伊爾76MF和伊爾78加油機了。總金額15億美元。今天看到一個帖子,有關於中俄下一輪軍事貿易的消息,對於這個消息的可信度我不想評論。只相對內容本身作評論以便引出我對中俄新一輪軍事貿易的預測和看法。
「今年二月,中國與俄國高級軍事工業界代表團舉行了兩國恢復友好關係以來最大一次的軍事採購會議。俄羅方面收到了來自中國的龐大武器定購、技術轉移要求申請。
其中海軍佔了很大的比例。中國海軍已提出將追加購入「現代」級驅逐艦4∼6艘、K級636型常規潛艇4艘、並要求俄羅斯提供「拉達」級潛艇的詳細資料,保留4艘艇的購入權以及其它一些海軍裝備(包括導彈、魚雷、火控系統等)。以上裝備同時提出轉移其技術和生產許可的要求。至於外界盛傳的AKULA核動力攻擊潛艇這次並未在談判中涉及到。」
這條消息很值得斟酌。姑且相信這條消息,來分析一下。
1.追加購入「現代」級驅逐艦4∼6艘。現代已經購入了4艘。兩艘是蘇聯時代的早期型號。最新兩艘是956EM型號。如果在購入的話不可能是《中國增購的俄「現代」級驅逐艦將大幅改裝》所說的那種改裝。現代級引進是在90年代中期,主要是台海危機後反航母的需要。軍隊提出打贏高技術現代化局部戰爭,具體要求是新三打三防,而打航母是新三打三防之首。
現代級是蘇聯70年代末基於美蘇海洋爭霸遠洋作戰的需要。首艦1980年服役。最大的威懾作用在於2座四聯裝SS-N-22反艦導彈。很多文章千篇一律的吹SS-N-22的2.5馬赫超音速反艦突防和飽和攻擊能力。思想還停留在80年代蘇聯的治海思想。只想打中後如何如何,不想想怎莫打中。現代戰爭講究的先敵發現,先敵開火。遠程監控要看火控、雷達以及電子戰系統。火控、雷達以及電子戰系統的水平。
眾所周知,80年代的蘇聯火控、雷達以及電子戰系統是傻大黑粗。90年代俄羅斯除了吃蘇聯老本只能在經費匱乏的基礎上小修小補充進步有限,和西方差距很大。有人說美國航母戰鬥群的作戰半徑也就500公里,三層防線漏洞很多。經常被突破。超音速巡航導彈靠標準系列、海麻雀、和密集陣和艦炮防禦成功率很低。飽和攻擊一次同時發射一定效果可觀,現代級是當時可以進口的最佳反艦利器。
但進一步想想,SS-N-22是無法再裝填的。再裝填只能回到港灣用吊裝方法裝填,耗費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相當可觀。8發打完了怎莫辦,沒打中怎莫辦。為什莫167、168、169上箱式反艦導彈達到16個。而且都是C-802和C-803這樣的超音速導彈。170和171是以防空為主,圓筒式反艦導彈由於任務和佔用空間原因只有8個。導彈卻換成了C-601.但前提是防空驅逐艦是在艦隊中受167類的反艦驅逐艦保護的。8發也就夠了。
反觀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呢,艦載機F18系列的優異性能就是一大優勢。而且馬上要換成F-35搭配F-18E/F,能打能偵察定位。作戰半徑很大。而且空中加油能力很可觀。自身的反艦力量是捕鯨叉系列反艦導彈和戰斧系列巡航導彈,它們除了專用的發射筒和發射箱以外主要用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MK-41垂直發射系統優點我不多說,地球人都知道。兼容性好,可發射多種類型武器,無死角發射,主要是人家可以再裝填。體積小節省很大空間。有人說我們不是引進了俄式左輪式垂發了嘛。
可以改裝現代嗎。可老毛子的垂直發射系統缺點很多,首先是性能單一,專彈專用。沒用通用兼容這一說。發射反艦的SS-N-19(如基洛夫級)為代表的發射系統表面看是垂直發射,其實是由一定傾斜放置的。這就有一定的射擊死角。主要是老毛子的反艦導彈長度和體積都很可觀。不傾斜10-20度根本放不下。這就對艦艇面積和排水量造成了一定負擔。中小型艦艇根本無法安裝。現代這種8000-9000噸級的只能勉強了,就算最低配置吧,驅動起來效果也不好。
另一種新型對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每套發射系統有4個八聯裝垂直發射裝置,發射裝置為典型的俄制「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整個對空系統擁有64枚對空導彈。對空導彈將採用新型的射程為120公里的9M96E2導彈。170、171上的國產的垂發類似,不過是六聯裝。「左輪」式轉盤發射和MK-41的發射方式差距是有點大。我國引進主要是初期階段解決有無問題。跟過去的海響尾蛇(海紅旗7)防空導彈發射方式已經是很大進步了。
綜上所述。按照一級艦艇30年的正常服役期限。現代級已經面臨退役了。首艦1980年服役,現代化趕緊最多延壽10-15年。我國引進主要是解決近年來的國防需要。彌補我軍反艦力量的缺陷。現在我軍112、113、167等052系列和053系列相繼服役並形成戰鬥力。已經接近了90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沒必要繼續引進側重反艦單一性能的現代了。何況現代級代表80年代水平改進潛力和價值有限。關於下大力現代化改裝更沒必要了。所以我軍追加購入「現代」級驅逐艦4∼6艘的消息很不可信,就算是真的也很沒必要。花錢買雞肋而已。
59系列就算改裝成59D型也打不過第三代主戰坦克。現代再怎莫改進也趕不上金剛級。因為裝備是有代差的。再改進也只是接近,老樹開新花也要講求經濟效益和必要性。
關於2007-2月俄羅方面收到來自中國的龐大武器定購、技術轉移要求申請的消息,上一篇對於增購現代級驅逐艦已經深入駁斥了。根本不可信。增購的可能性基本排除。我如果在時間和工作允許的情況下會繼續參加增購現代級的論戰。
本篇將對這篇很有影響報道的潛艇採購部分進行評論。「中國海軍已提出將追加K級636型常規潛艇4-6艘、並要求俄羅斯提供「拉達」級潛艇的詳細資料,保留4艘艇的購入權以及其它一些海軍裝備(包括導彈、魚雷、火控系統等)。以上裝備同時提出轉移其技術和生產許可的要求。至於外界盛傳的AKULA核動力攻擊潛艇這次並未在談判中涉及到。」
基本就是兩個潛艇採購項目。一是K級,就是基洛級。基洛級的性能大家很熟悉了。從877型「基洛」級潛艇首艇服役27年來。在俄海軍裝備出口結構中,「基洛」級第3代非核動力潛艇繼續佔據領先地位。
1980-2007年間,俄海軍製造企業共建造了50艘「基洛」級潛艇,還有3艘正在建造之中。在53艘潛艇中,24艘納入俄海軍戰鬥編成,26艘已出口到其他國家海軍,3艘出口型潛艇在建。
「基洛」級潛艇建造共分3個系列。
第一系列是877、877E和877EKM型常規潛艇,共建造了30艘,12艘裝備俄海軍,18艘出口,其中波蘭1艘,羅馬尼亞1艘,阿爾及利亞2艘,印度9艘,伊朗3艘,中國2艘;
第二系列是636型常規潛艇,共建造了14艘,12艘裝備俄海軍,2艘出口中國;第
三系列是裝備了「俱樂部-S」攻擊型導彈系統的877EKM和636型潛艇,全部用於出口,已經建成了6艘,其餘3艘在建,其中向印度海軍出口1艘,向中國出口8艘。
總體來看,「基洛」級潛艇的出口已經進入尾聲了,畢竟接近了30年全壽期。最新的裝備了「俱樂部-S」攻擊型導彈系統的636M型也是21世紀初期推出的最新改進型。基本屬於上世紀 90年代末國際先進水平。再改進的餘地不大了。唯一的亮點AIP方案。只是鑲嵌一個AIP動力艙段。AIP不依賴 空氣 動力 系統 的確 有 很多優點,主要是增加續航力和 潛航時間,增加隱蔽性。續航力可以從幾天增加幾星期,當然前提是3節左右的潛航。
AIP方案出現十多年了。從瑞典哥特蘭級1996年服役掀起AIP熱潮以來,AIP彷彿就是雷聲大雨點小,除瑞典外唯一應用實例是日本一艘春潮級被改裝成AIP型。當然採用瑞典斯特林發動機。但只是試驗性質。最新的親潮級沒有實際的改裝動作。只是有改裝的傳言和意向而已。很多新型常規潛艇都有鑲嵌一個AIP動力艙段的改裝意向,也有很多種方案。但第三世界國家基於國防需要和成本考慮對AIP方案並不感冒。
比如智力和馬來西亞最近進口的蠍子級,都沒採用法國的閉式循環柴油機方案改裝,對它們來說蠍子級基於第三世界量身定做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了,沒必要一味追時髦。德國214和212都是暢銷型號,但出口韓國和希臘的214和212都沒有採用燃料電池的AIP方案。所以AIP方案離實用化和普及化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目前還屬於不成熟的貴族方案。所以「基洛」級改裝成AIP方案還需要幾年時間才會被市場接受。而且最多的是二手「基洛」級的現代化改裝。一手購買AIP「基洛」級可能性不大。
而且俄羅斯的AIP方案雖然和德國一樣採用燃料電池,但水平差距很大。燃料電池成本高,維護難。技術尖端。沒有德國那樣的精密機械製造維護的底子很不好維護,很可能出現自身無法維護要送回原產地的問題,這將是一筆很大的後期開銷。很不經濟實用。日本引進採用瑞典斯特林發動機實驗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上艦艇實驗,所以新技術的採用應該謹慎,要量力而為。
綜上所述,沒有再進口過時的「基洛」級636M的必要。我國目前進口12艘「基洛」級夠用了。目前我國攻擊型潛艇有而且宋改進型、元已經成熟並形成戰鬥力,沒必要進口過時的沒有升級余的「基洛」級了,所以這條消息也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