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外賣系統 | Server colocation | Web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查看完整版本: 廣東話曾是國語

大鐵人 2018-5-9 15:56

廣東話曾是國語

[size=31px]廣東話曾是❰國語❱[/size]
[size=31px]<陳衍中>[/size]
[size=31px]壹) 粤語;❨廣東話❩[/size]
[size=31px]大家只知「廣東話」是廣東❨粤❩方言,或香港人的母語,[/size]
[size=31px]但不知道它大有來頭,[/size]
[size=31px]「廣東話」原稱廣府話,[/size]
[size=31px](廣州話、省城話、白話)[/size]
[size=31px]名字說明,它來自廣東省城的廣州市一帶流行語言。[/size]
[size=31px]並且海外「漢語」分佈相比「普通話」更廣,[/size]
[size=31px]原因它曾經是中國的唯一「法定語言」。[/size]


[size=31px]貳) 四種語言:[/size]
[size=31px]一個國家的語言,大概分類有四種;[/size]
[size=31px]⒈母語:[/size]
[size=31px]是父母所採用的語言、[/size]
[size=31px]⒉方言:[/size]
[size=31px]是區域所採用的語言、[/size]
[size=31px]⒊官語:[/size]
[size=31px]是國家官場或管轄組織採用的語言。[/size]
[size=31px]⒋國語:[/size]
[size=31px]國家法定的基礎語,[/size]
[size=31px]用作全國人民的通用語言。[/size]


[size=31px]貳) 正語正字:[/size]
[size=31px]戰國七雄,都有各自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size]
[size=31px]秦國統一,為方便管理,[/size]
[size=31px]開始統一用一種語言和一種文字,為國家基礎語文。[/size]


[size=31px]叁) 發展差異:[/size]
[size=31px]語言與文字被統一使用,[/size]
[size=31px]但因形式不同,[/size]
[size=31px]後期各自發展上有所分別;[/size]
[size=31px]⒈文字可寫上書上,[/size]
[size=31px]能廣傳和流存,[/size]
[size=31px]有差異也容易發現和更正,[/size]
[size=31px]亦容易統一更新,[/size]
[size=31px]⒉但語言發展上,[/size]
[size=31px]音調差異較大,[/size]
[size=31px]人民接受差異能力,[/size]
[size=31px]比文字大,[/size]
[size=31px]混合地域音調也難以改正,[/size]
[size=31px]因此各地文字一樣,[/size]
[size=31px]但語音就分地域各自發展。[/size]


[size=31px]肆) 國語的產生:[/size]
[size=31px]秦漢開始,國家而「雅言」為國語❨國家法定語言❩[/size]
[size=31px]所有公民與其政府機關通訊時使用的語言。[/size]
[size=31px]所有官員所使用「國語」為共同語,作互相溝通,上朝奏疏。[/size]
[size=31px]後來逐漸普及於民間,[/size]
[size=31px]演變一種各地共同用語言。[/size]


[size=31px]伍) 正語歷史;[/size]
[size=31px]①元朝之前:[/size]
[size=31px]各朝都沿用,秦漢時期的「雅言」為國語、[/size]
[size=31px]②元朝:[/size]
[size=31px]改用蒙古語為法定官語正語,[/size]
[size=31px]漢人必須學習蒙古語、[/size]
[size=31px]③明朝:[/size]
[size=31px]滅元朝後定都南京,[/size]
[size=31px]即以「南京官話」(南京腔的舊雅言) 為國家標準語。[/size]
[size=31px]❨現今廣東話❩[/size]
[size=31px]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size]
[size=31px]北京引入約40萬南京新移民,[/size]
[size=31px]佔北京人口一半,[/size]
[size=31px]國語(南京官語),很快成為北京語音的基礎,同時通行於整個明朝。[/size]


[size=31px]⑤清朝初期:[/size]
[size=31px]當時政府有兩種法定語言,[/size]
[size=31px]⒈國語:[/size]
[size=31px]南京官話的聲調定主流標準語,[/size]
[size=31px]⒉滿語:[/size]
[size=31px]為國家的國語,但主要只在滿族人所使用。[/size]


[size=31px]⑥清朝中期:[/size]
[size=31px]雍正八年❨1720❩清政府設立正音館,[/size]
[size=31px]推廣以北京腔❨南京腔﹐北平腔和滿洲腔的相融❩為標準成北京城的官話,[/size]
[size=31px]⑦清朝後期:[/size]
[size=31px]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地位。[/size]
[size=31px]宣統元年(1909年)在「國語編審委員會」推薦下北京官語,為法定國語。[/size]
[size=31px]❨現今台灣國語❩[/size]


[size=31px]⑧民國初年:[/size]
[size=31px]國會發生「京國之爭」,[/size]
[size=31px]議論「北京官語」還是「南京官語」為國語標準基礎語,[/size]
[size=31px]當時投票結果是兩語同票,[/size]
[size=31px]但北方軍閥態度比較堅持,[/size]
[size=31px]因此在決定票中❨主席票❩[/size]
[size=31px]"孫中山先生"投票給「北京官語」,[/size]
[size=31px]最後判決國語僅以北京官語為基礎語(新國音)。[/size]


[size=31px]⑨1966中共採用承德市腔,為國家基礎語,同時開始全國推行❨普通話❩。[/size]


[size=31px]陸) 二大官語區:[/size]
[size=31px]在明朝開始採用「南京腔」的雅言為官語,[/size]
[size=31px]因主要是官場使用,[/size]
[size=31px]民間普遍使用自己方言,[/size]
[size=31px]當時唯獨二地方的人民也使用官語,[/size]
[size=31px]⒈首都:[/size]
[size=31px]包括遷都前的南京和遷都後的北京,[/size]
[size=31px]❨先南京腔,后北京腔❩[/size]
[size=31px]⒉廣州市:[/size]
[size=31px]因明清兩代,中國南部貿易,[/size]
[size=31px]包括海上絲路和歐洲貿易,[/size]
[size=31px]都集中于廣州市一帶,[/size]
[size=31px]尤其到鴉片戰爭時期,外商只能在廣州市進行,[/size]
[size=31px]商業活動的採用官語進行,[/size]
[size=31px]而且不同國家使節都學習官語,[/size]
[size=31px]因此一帶(包括香港)人民都習慣使用南京官語,並成為一帶方言。[/size]


[size=31px]柒) 因特殊而保留:[/size]
[size=31px]千多年前香港也有自己方言,[/size]
[size=31px]但在廣州與外商貿易頻繁下,香港成了主要貿易港,[/size]
[size=31px]居民也轉用了"南京官語"為方言母語。[/size]
[size=31px](幾百年來外國人認識和學習也是南京官語)[/size]
[size=31px]而中國國語發展史中,[/size]
[size=31px]香港因「南京條約」被割讓給英國,成獨立體,被政策沒轉用北京官語,而能一直保留「南京官語」❨廣東話❩。[/size]


[size=31px]因此廣東話;[/size]
[size=31px]⒈不只是廣東市一帶方言、[/size]
[size=31px]⒉香港人的母語、[/size]
[size=31px]⒊更是一直保留的國語。[/size]

[[i] 本帖最後由 大鐵人 於 2018-5-12 12:04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廣東話曾是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