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sf0043 2007-4-6 17:46
中美在巴基斯坦的爭奪更激烈[轉貼]
[color=Blue][size=3]中美在巴基斯坦的爭奪更激烈[轉貼]
剛剛看了中央1台的大家節目,今天採訪介紹的是中國空氣動力科學家莊逢甘。他與看不見的空氣打了一輩子交道,在他主持建造的風洞基地裡,我國的洲際導彈、載人飛船經歷了飛天前風與火的嚴峻考驗。中國航天事業的先行官、空氣動力學家莊逢甘做客《大家》,為您揭密風雷洞天的航天傳奇。
其中,莊老在談到中國的航天和導彈整流罩的材料時,說:材料是中國自己研製的,也是中國獨有的材料,外國沒有。當主持人接著問現在國外有沒有這個材料時,莊老非常自信的說:我們是最好的。
感動之餘的振奮,莊逢甘一代中國航天人,致敬!
但凡為國家謀劃的人,都是謀萬世的主,只懂得謀一時的做不了國家領導人,中國如此,美國也如此
伊朗問題拖到現在,無論怎樣都是死棋一盤。除非美國能在土庫曼或者巴基斯坦找到突破點,或者在東起朝鮮西至伊朗的這條扁擔上敲出個什麼點來,否則這盤棋拖下去越來越像是死棋--連氣也沒了。
土庫曼一線,由於國家自身的安定,使得軍事政變或者兔子戰爭成為不可能,唯一能被老美利用的顏色也已經破產。巴基斯坦,前一陣子內清基本完成了對軍事政變和顏色的預防,否則穆也不會那麼放心得去開會。美國入巴反恐基本沒戲,阿富汗美軍就把美國陸軍的臉都丟盡了,他們來了只是來送死,或者送裝備。目前美國有全線鬆動的架勢,英、日、以的離心離得一如大家之前所料。美國在伊拉克的現狀可以用苦撐來形容。那個去海灣的航母,從時間上推算應該是去觀光的,估計沒有作戰的可能,伊朗已經好好的試出了美國的底線,在現階段進攻伊朗是不充分的。所以現在大家都是在等,等待美國的出招,從中俄歐,甚至英國、日本的角度來看,美國留在伊拉克繼續被火烤都是一種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那麼作為美國就沒有在前景不明的情況下繼續留在伊拉克的理由。試想一下,在2008年在伊拉克還有十幾萬美軍駐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覺得多餘。美國最近必須要決斷,要對國內的資本階級有個交待,要麼由手段,要麼有動作。
4月是個很好的月份,這個時候攻打伊朗,應該是天時上比較合適的。過了四五兩月,天氣的原因會讓入侵的美國大兵日子難耐,所以動手趕早。從現在的局面看,美國對入侵伊朗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局面都很難把握,中俄的準備很厲害,美國還沒有什麼像樣的,能夠維護自己利益的對策。如果伊朗及相關國家的政局穩定的話,美國的進攻策略就要破產。
計劃這種事情大家都在作,美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表單,估計很快就會來和中俄來談,阿盟插手巴以,本身就是中俄中東策略的勝利,看來美國未來再拖下去,手裡的利益還會進一步流失,估計會來談的,然後解決,撤軍。最近美國的東亞動向,就有和談的意味。 轉自81.china.com
耀武揚威,三五艘航母要是就能解決中東問題,那中俄在中東就沒什麼戰略地位了,中東的真正問題在於核,這個是大國較力的地方,這些航母來主要是來裝裝門面,撐場子的,不是什麼威懾的東西。這種東西不用管他,在大陸地區,陸軍加陸航加核就解決一切問題了,航母來了也白來。要是回應,一如零點兄所說,在阿富汗收拾他。 這些航母的到來,讓我覺得這更是一種無奈之舉,不是威脅的威脅。看似殺氣騰騰,可能骨子裡賣的是和談的藥,戰略上來講,美國也好英國也好,這棋無解。航母來了也白來。所以這個可能是為了日後和談談個好價錢而事先準備的,宣揚自己在中東有軍事存在的。不一定是什麼來嚇人的。
最近來看,美國同中國劃分談判的趨勢有些明顯。個人有個猜測,航母齊聚可能是美國退縮的前兆,一解為手段出盡在無後招,另一解為撤退前要敲敲戰鼓。 在說說東亞,最近美日曆史清算,中國溫總訪日,大有兩條路線之爭的味道,東亞格局以前一直是這種狀況,即美日反華。現在中國強了,日本反不下去了。中日雙輸、美獨贏這生意日本是不做的。所以日本有了新想法,美國也有新對策。
美的計劃:未來的東亞為中美兩國共同管理,日本作為一個雙方共同限制的對象。這個有點埋雷的味道,為日後的東亞動盪埋伏筆,很像一戰後,島國英國與陸國法國共同限制德國的計劃(實質上是阻止東亞一體化)。中國的一種選擇,聯合日本或者說,日本要日後承認中國東亞老大的地位,然後逐步降低美國在此處的影響力,這兩種路線,現在還看不出趨向。要看溫總訪日的結果,以及未來日本在台灣問題的表態。
老兄說的是,三艘航母去了,並不是敢打,但要說不是"嚇",恐怕又說不過去,呵呵,咱不是嚇大的,但中東那幫老爺們可難說不是被嚇大的啊!
不過不能給予老美的"嚇"於有效的相應回應,很難說中東那幫老爺們會怎樣態度,即便將來要談,那幫老爺們要是都為"強權"說話,對我們來說也不算是有利。
到時候,中東那幫老爺們兩手一攤,玩一句"和諧是好,我們也想和諧,可你們沒有力量保障你們提出的所謂和諧,你讓我們怎麼辦?"
這段時間,中巴高層互訪相當密集啊!上個月卡蘇裡剛來,李肇星又去,這個月阿齊茲又來,密度太大了!沒有問題也令人遐想聯翩啊!
前天不是有六名美軍士兵被連環套殺死,昨天又來四個,伊拉克游擊隊戰果不小啊。剛有幾個美國大亨從伊拉克回去,大談治安形勢好轉,這五雙正好給了一記耳光。
那個連環案最蹊蹺,不是以往單純的守候伏擊,伏擊還帶引蛇出洞,足智多謀啊。
前幾天漏首曾說過,一旦美國和北約聯軍,將塔利班向巴基斯坦擠壓,迫使巴基斯坦與塔利班火拚
美國可以看白戲,的確是這樣,假如美國與北約藉機越境,並在伊朗與巴基斯坦邊界駐紮,阻斷伊 朗---巴基斯坦---中國之間的通道,這樣美國可以借助北約的力量從阿富汗,巴基斯坦,波斯灣,伊拉 克對伊朗實施包圍。
個人淺見,美國敦促北約成員國向阿富汗增兵,上合組織要在阿富汗邊境建立防火牆。
都是一個焦點,巴基斯坦。
下一步對巴基斯坦的爭奪更加激烈。李外長在巴基斯坦陸軍總部接受勳章,就是表明了一種態度。
也是穆沙拉夫對國內以反對軍人執政的名義要求其下台的一種回擊。
開宗明義:美國四月不會進攻伊朗
伊朗在水兵事件事件中的試探已達到預期目的:通過水兵事件大概對美國近期的決心已經心中有數了。達到目的了,就會找機會放人。不過是方式和時間的問題了。 這個事件也說明了美、伊雙方的戰爭底線都沒有被突破,攤牌尚有相當的距離。
關於美國"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開赴海灣: 有報道稱,"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預計將於4月中下旬被部署到位。美軍以"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替換將被調回的"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戰鬥群
--分析一下這個敏感因素:
首先修正一下報道中的到達時間。今年1月16日約翰·斯滕尼斯號航母由母港---華盛頓佈雷默頓港啟程到2月20日到達,行程約34天。考慮過途中曾在聖迭戈停靠的因素,略微影響了日程。
那麼"尼米茲"號由聖迭戈啟程應當在5月初左右到達,快的話可以趕上4月尾。途經敏感地區是否安排費時一、兩天的武力展示也未可知。報道稱的4月中旬那是不可能的。
同意0點兄關於"尼米茲"針對的是1747號決議的失效期限的分析:
六國新提案是3月15日提出的,而安理會1747號決議是在3月24日。而1747號決議的實質是把伊朗問題上的總攤牌推遲了60天。那麼"尼米茲"號航母除了替換"艾森豪威爾"號,另一個意圖就是針對1747號決議的失效期限,而5月初也正是各方對1747號決議執行情況展開新一輪外交攻勢並磋商60天期限結束後新策略的時候。
我們知道2月初換班而來的斯坦尼斯號航母是針對1737號決議的失效期的,那麼屆時如果美國再採取相同的手法可能就了無新意了。也許在艾森豪威爾號回去之前,會組織一次三航母的演習,這就有意思了。這樣在五月初會有一個壓力的峰值期,估計中俄也會有所動作以平衡某些因素,屆時離和平使命2007的啟動期也很近了。
而"艾森豪威爾"號隨後是象其公佈的那樣離去還是留下來進一步折騰就可以把許多問題明朗化了。從美國03艦隊緊急反應計劃的實施效果看,美航母的實際海外部署期仍與過去的"前沿存在"(戰區雙航母制度化輪換)差不多,即實際海外部署期約6個月左右。
那麼"艾森豪威爾"號是06年10月21日到達的,到07年5月,其部署期將接近7個月了,已達使用極限,確實需要輪換休整了。那麼美方公佈的輪換應當是真實的。
那麼我要問一下
假設美國已經下定了近期攻打伊朗的決心,"艾森豪威爾"號會在此期間卻反而離開了戰區?這不是違反常理嗎?如果留下來,但那時人員和機械的負荷也都接近了極限,難道美軍的參謀人員就是這麼做計劃的嗎?細節暴露了準備情況......
我再問一下:當斯坦尼斯號(2月21日到達的)需要輪換的時候,可就是8月末、9月初了--仍然是個馬拉松的性質......?我們應當注意到《中俄聯合聲明》在在伊朗問題上的剛度不低:
伊朗尚在核不擴散俱樂部內,有和平用核的權利,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此次《中俄聯合聲明》裡:"伊朗根據核不擴散條約並在遵守其所承擔的條約義務前提下,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著重強調這個的就展現了中俄在伊核問題上的剛度了。
不僅是攔著不讓打的問題,甚至是給出了伊核問題解決的方向和基調了--存在都是合理的--照這個說法與美方差異就不小了。這是否能反映中俄對危機所處階段的某種判斷和對美當前行動真實意圖的掌握呢?否則口開得也太大了。
軍事解決可以達成。但政治風險要超越軍事風險。全面、局部進攻以當前這個部署四月是談不上的。空襲是足夠了,布什在為之的內外政策調整上也應當展現出足夠的作為呀,似沒有到位。對伊朗這樣可以使大國跌倒的問題--布什目前準備的不是很不充分嗎?
美方一些系列軍事行動的真實意圖並不指向伊朗。美對伊拉克的增兵計劃要到5月份才能基本完成,而在阿富汗方向的兵力高峰大概要到4月中旬才能來到,這就意味著,屆時在07年夏季,美軍將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方向展開具有總攻性質的大規模聯合清剿,並將持續一個時期,布什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盡全力確保它們的實現,並將其作為共和黨在後布什時代的一個重要政治成果,支撐共和黨進軍將要來臨的選戰年。
策略風險與美國內外政策的實際能動性大小: 就美軍的軍事打擊因素,軍事層面大家應切實研究相關軍事部署的進展,戰略層面主要是觀察美自06年下半年以來戰略大調整的進程、內外政策調整進度,以查知其"戰略意圖"、現有作戰力量的真實行動指向。
說到底:當前布什政府就伊朗問題在政治上是處於被動局面,能動性已大大下降,甚至已到了再經不起任何重大失敗的地步。他們所最求的軍事及政治目標已經比較有限。
布什的策略核心就是扭轉共和黨政府在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問題上的被動局面、修改形象。對共和黨和民主黨而言,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共同的,如布什不能妥善和令人信服的處理好上述問題,把美國拖入一個後果難以預料、戰爭擴大化、更加被動的局面,就根本損害了美國利益和全球戰略取向,兩黨政治集團都不會放過他:對共和黨等同於直接宣佈了退出總統大選的競爭,斷送了政治前途的共和黨及背後的龐大利益集團也將不會放過他;對民主黨來說等於接過了一個爛攤子,會拚力反制,並對布什集團採取政治清算。
美在阿富汗的兵力到是大了點,值得關注。[/size][/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