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998 2007-4-13 13:07
打了敗仗能歸咎于“士兵太多”嗎?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將軍帶領十萬軍隊與敵軍作戰,敵軍只有一萬人,但由於這位將軍的指揮失誤,以及士兵缺乏訓練,結果十萬軍隊反而打了敗仗。這位將軍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說:“這次打了敗仗,是因爲我們的士兵太多了,敵軍只有一萬人,而我軍卻有十萬人,我軍當然會打敗仗。所以,我們應該大量裁減人員,只留下一萬人就夠了,這樣我軍就能戰勝敵軍了。”裁軍之後,將軍仍不重視提高自己的指揮水平,也不重視士兵的訓練,結果第二次與敵軍開戰時,敗得更慘,幾乎全軍覆沒。
本來,在戰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在於將軍的指揮水平、士兵素質和武器裝備等因素。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士兵越多,越有利於戰勝敵人。有句古話說:“韓信將兵, 多多益善。” 有才能的將軍是決不會嫌士兵太多的,只有無能的將軍才管理不了太多的士兵。同樣道理,一個國家能否富裕起來,主要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和人口素質。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人口多一些反而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當然這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人口越多,市場規模越大,因此,歐洲正朝著聯合、統一的方向邁進。有些人把中國的貧窮歸咎於“人口太多”,這與這位將軍把失敗歸咎于“士兵太多”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說:“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四億多人,日本只有幾千萬人,然而日本就能佔領大半個中國。人不貴多而貴精,美國只有一億多人就能打敗日本!”美國當然能戰勝日本,但加拿大能戰勝日本嗎?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發達國家,國土面積也差不多,但人口相差10倍。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現在,在沒有其他國家參戰的情況下,假如美國與日本開戰,美國一定能獲勝;假如加拿大與日本開戰,日本一定能獲勝。爲什麽呢?這是因爲,在人口素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人口數量就起到決定作用。
有人說:“美國之所以能戰勝日本,是因爲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加拿大之所以不能戰勝日本,是因爲加拿大的經濟總量不及日本。”然而:第一,爲什麽加拿大的經濟總量不及日本呢?還不是由於人口太少的緣故嗎?假設美國的人口減少到與加拿大一樣,那麽,儘管美國的人均收入可能超過日本,但美國的經濟總量肯定不及日本。第二,經濟總量大不等於軍事實力強。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總量大於以色列,但軍事實力比不上以色列。
將軍把打了敗仗歸咎于“士兵太多”並不奇怪,因爲這樣將軍就沒有責任了。但假如士兵也認爲打了敗仗是由於“士兵太多”,這就奇怪了。同樣道理,一個國家的政府把這個國家的貧窮歸咎於“人口太多”,這並不奇怪,因爲這樣政府就沒有責任了----既然這個國家的貧窮是由於老百姓生孩子太多,那麽責任在老百姓而不在政府。但假如老百姓也認爲國家貧窮是因爲“人口太多”,這就奇怪了,這真是應了這句話:“被人賣了還幫他數錢”。假如人口多的國家說“我國貧窮是由於人口太多”這個理由成立的話,那麽,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國的政府同樣可以說“我國貧窮是由於人口太少!”
有人說:“羊生一千隻仍是羊,獅子生一隻仍是獅子!”這句話當然沒錯,但反過來也是對的:“羊生一隻仍是羊,獅子生一千隻仍是獅子!”窮人只生一個孩子仍然是窮人,富人多生幾個孩子仍然是富人。
有人說:“人口素質比人口數量更重要!”這句話當然沒錯。然而,減少人口數量有助於提高人口素質,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現在獨生子女的素質,並不比雙子女的素質高。並且,計劃生育將大量的行政資源用於人口數量的控制,因此擠佔了本可以用於提高人口素質的資源。如果把花在計劃生育上的人力和物力改爲花在教育上,無疑更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