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觀塘外賣速遞 | 將軍澳外賣速遞 | Party 美食到會 | 汽車蓬頂維修翻身 | 雪地靴 | 羊毛鞋 | 羊毛鞋墊 | Online Food Ordering System | Pre Wedding Photographer |

發新話題
打印

上流.下流?

上流.下流?

【經濟日報專訊】10年間薪金沒增長,年輕人當真沒丁點努力嗎?低薪又可全怪責他們嗎?日、韓及台灣的低薪世代,比起香港更早出現,不斷惡化以致造成「下流志向」,年輕人失去鬥志,甚至放棄就業,令政府大傷腦筋,香港會步後塵嗎?
政府統計處前日發表《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青年》,提供15至24歲青年的數據,當中最矚目是年輕人低薪問題,2011年青年月入中位數是8,000元,與10年前沒變化,跑輸同期12%通脹。
有輿論指低薪與副學士膨脹有關,但事實上,統計涵蓋15至24歲青年,不止大專學歷,畢業或未畢業,還包括沒升讀大專的人士;薪金包括主要職業及兼職收入。薪酬無增長原因,難以一概而論是與學歷抑或其他原因有關。
10年人工無番新 難為打工仔
但無論如何,近年的年輕一族確是遭到「低薪詛咒」,即使再多打拼10年8年,薪金也未必有跳升機會。統計處去年8月發表的統計月刊,在25至34歲組群,女性月入中位數也是10年不變,維持1.2萬元,男性則從1.25萬升至1.3萬元,升4%,亦落後通脹。
青年低薪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青貧族」、「窮忙族」等字眼層出不窮,例如台灣媒體把年輕人稱作「22K世代」,意指只能賺取2.2萬元新台幣(約5,884港元)月薪,生活艱難,更遑論儲蓄規劃人生;未滿30歲人士的薪金更倒退至15年前水平。
至於南韓,經濟學家禹皙熏的暢銷著作《88萬韓圜世代》,指南韓有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僱員薪金低,月入約只有88萬韓圜(約6,409港元)。
年輕人長期淪為青貧族,衍生不少社會問題,《朝鮮日報》指南韓已蹈日本覆轍,年輕人有「下流志向」的現象,失去拼搏鬥志,自嘲是「剩人」,即使搵工失敗,也不會憤怒或抱怨,反而甘於接受現實,以致有專家也指,社會應該研究如何挽救年輕人的鬥志。
下流志向一語最先見於日本,被指是努力了收入也不見向上,成為尼特族甘願放棄人生及夢想的原因。2010年有逾26%的年輕人從事臨時工作,放棄穩定工作及學習。09年有智庫首次提出「搶救35歲」的呼籲,希望可扭轉情況。
在本港,尚未有出現年輕人喪失求職意志的普遍情況,可是,下流志向的警號已現。截至去年9月,公屋輪候冊升破21萬宗申請,其中5.65萬宗是30歲以下單身人士,過半有大專學歷。
積極求低薪工 為達公屋門檻
一名正輪候公屋的80後大學生,早前接受媒體訪問,直指置業安居本是人之常情,但在香港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與志同道合者組成「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更指有成員聲言,畢業後會「積極」考慮找一份低於9,000元的工作,方便輪候公屋!
努力發奮沒回報,不如向下流,以爭取一些社會福利?如此想法,社會上當然有不少人嗤之以鼻。
年輕人埋怨社會沒機會,往往被社會指是草莓族、唔捱得,只怪責社會是不負責任,但社會流動減慢,卻又確是現實,個人努力拼搏固然重要,又豈可只靠他們一己之力改變呢?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政府放任企業把薪資壓低,卻沒有伸出援手,是不對的。
外國政府近年亦已紛紛採取積極措施,如開拓新產業,加快社會流動,同時亦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例如在英國,2012年第三季有超過百萬名尼特族,英政府年初宣布,計劃向16至24歲的年輕人提供半年全日制求職培訓課程,包括語文、處理人際關係及求職面試技巧等。
事實上,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有商家也看不過眼,台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說,要讓5年後的台灣畢業生,起薪可達44K,以改善22K世代的慘況,不過,願大大提高年輕人薪金者,又有幾人?
[fly]經濟學家禹皙熏便指,讀書考試才會成功的價值觀,已經不再適用,與其等待政府出手,年輕人不如自救,尋找創新產業,提高「叫價力」。誠然,社會需要年輕人接棒,若然年輕人都意志下沉,寧願為了福利,「積極」尋找低薪工作,社會還有未來嗎?


相關搜索目錄: 兼職 運動
不落兩邊

TOP

回復 1# 的帖子

(1) 70 前的向上流動機會, 確比 年輕人多. 高學歷可以脫貧, 低學歷只要肯捱, 人到中年, 都是小康以上.
(2) 80 後的工作態度/能力, 亦多數 比前人差.
(3) 全球化, 亦使已發展地區 (香港), 的競爭力/機會減少.

(a) 現今年輕人, 要認清/接受現實, 不可和父兄輩, 同日而語.
(b) 有鬥心的, 可考慮放眼世界. 其他的, 或許要學安貧樂道. 70前上位易, 但他們成長的凄酸, 70 後不可想像.

p.s. ah Sue 反而奇怪, 年輕人收入中位數, 10 年不變, 都是 $8000 大洋, 傳媒 (除了蘋果等極少數)為何冷待 ?  香港來回九龍, 地鐵車費, 都 > $25. 如何生活 ?

[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13-1-24 16:47 編輯 ]

TOP

回復 1# 的帖子

近日兩組統計數字在網上被熱傳,一組是香港置業難度連續三年獨步天下,一組則是青年收入十年呆滯兼跑輸通脹。兩者合在一起會衍生甚麼?就是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大增,社會學家的形容十分抵死,就是「啃老族」或「滿巢症後群」(Full Nest Syndrome)。




高樓價貴租碰上薪金低迷,令香港的青年人難以自立,不想租住隨時比現時居住環境更惡劣的劏房,便要與父母同住。統計處日前發表的數據便指,去年15至24歲的年輕人一族,有94.6%要與父母同住,較2001年增加了3.1個百分點,與1991年的88.1%比較更加誇張。以24歲的一組為例,2001年時只有71%與父母同住,但去年已上升至85.8%。統計處沒有提供24歲以上的年輕人數據,但我印象中,三、四十歲仍與父母同住的,絕對不在少數。






樓價貴人工低 難離巢

子女到出身之齡,但留在父母身邊的兩代同堂現象,絕非香港獨有。美國界乎18至24歲的人口組別中,與父母同住的亦有52.8%,較70年的47.3%大增。其中26歲的人口中,與父母同住者在2007至2011年間大增48%。英國廿字頭的青年中,每四個男子或每六個女子便有一個要搬回老家。以整個歐洲計,一項2008年的調查指,18至34歲的組別中,有46%與至少一名父母同住。
歐美這幾年經歷大衰退兼失業率高企,後生一族成為重災區,很多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倚賴父母接濟,捱得一時得一時。與歐美的例子不同,香港失業率處於3.3%的低位,照計有工冇人做多過有人冇工做,奇就奇在,就業市場蓬勃之下,工資竟然依舊停滯不前,兼社會流動緩慢,似乎與求過於供的市場規律背馳。
同一時間,樓價卻高到難以置信,租金即使滯後仍亦步亦趨,結果是,出來工作了好幾年的年輕人,也難以負擔自立。所以,香港的滿巢症後群,是因為樓價租金跑贏薪金太多,與歐美的失業問題症狀相同,但病源有異。
與父母同住,本身未必是問題,不過若年輕人因為負擔能力,而遲遲無力離巢成為趨勢,便會導致遲婚、低出生率等影響長遠經濟發展的要素。統計處的數據,已指出15至24歲青年的已婚比率僅2%,見10年新低,遲婚亦會直接推低出生率。





無殼家庭 拖低出生率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更曾發表研究,指樓市與出生率息息相關,樓價上升,年輕業主賬面身家漲,對未來的安全感會上升,有助刺激生小孩的意願。據統計,樓價若升一成,有物業的家庭出生率會上升4%,但對於無殼家庭,其望樓輕嘆的焦慮感會上升,出生率因而減低一個百分點。當然,實際對整體社會出生率的影響,便要看年輕業主與非業主的比例。
特首梁振英日前與青年對談時,對當下青年收入呆滯,竟然呼籲「香港人去外邊打天下,就會騰出更多(晉升)位置」,先不要說現時外面仍然風大雨大,經濟差個香港的不在少數,而且做得過江龍,恐怕都要身懷十八般武藝,若果這些精英聽從CY所言去闖蕩江湖,不啻將本地最珍貴的人力資本,給予他人作嫁衣裳。
他的說法,其實間接確認香港缺乏上流機會,舊的不去,青年便難以上位,改善生活,這不關乎經濟周期起落,而是經濟結構的問題,正正是需要適度有為的地方,誰知CY胡亂拋波,怎能不叫年輕人氣餒。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技術性工種辛苦 青年不肯做 - 20130217 - 蘋果日報

雖然教過大學, 但我都覺得, 唔係讀書材料 (特別是基層), 何必人讀我讀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17/18168041

【請人困難】
父母多認為子女讀大學做文職才有前途,每年大批專上學生畢業,為找工作爭崩頭。現時有近6萬名青年失業,不少技術性工種卻現人才荒,以住宿膳食服務業為例,去年9月有近1.3萬個職位空缺。
西廚學院校長黃立仁解釋,社會大眾仍認為讀大學才有前途,但在租金高漲、以地產為主導的香港,「究竟仲有幾多朝九晚五嘅文職畀大學畢業生做呢?」相反,不少人認為技術性行業辛苦、無前途,寧願沒工作也不入行,「咁嘅心態令越來越多年輕人迷失方向,高不成、低不就」。





安全督導員門檻低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指,業內不少人手不足的崗位,也頗適合年輕人。負責巡視地盤安全、監督地盤工人的安全督導員,因要在地盤工作,請人不易,「呢個工種好歡迎女士加入,女仔溫柔啲,男士會聽佢哋講」。他指,此類行業要求不高,只須具備中五或新高中學歷,修讀約40小時安全督導員課程便可入職,起薪點11,000至12,000元,工作年半至兩年可晉升至助理安全主任,人工升至15,000至18,000元,「邊做邊讀,讀3年之後可以考安全主任,(𠵱家)僱主出3萬蚊都請唔到,搶手呀」。他又指,安全主任門檻較工程師低,「有啲人3年都考唔到工程師呀」。


相關搜索目錄: 工程

TOP

水哥別來無恙? 呢個問題連我响ROTTERDAM缷煤時,有個賣SIM CARD既叉仔都咁樣講, 我三個月由新加坡去湛江,再到哥倫比亞,再到荷蘭,COLOMBIA一個上船既AGENT都係一千USD一個月,同船水手都係1100USD. 但响叉邦就夠一頭家用. 都係睇餸食飯, 死人冧樓都一樣有人發達

TOP

回復 6# 的帖子

返到香港? 快d分享所見所聞
不落兩邊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