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芬芳國粹耀環球 [打印本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1:17     標題: 芬芳國粹耀環球

楚澤多蘭若,
齊來事擷芳!


國粹是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當代·殷謙《殷謙雜文全集》謂:「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國粹是很多的。京劇這個國粹,命運多舛,已身不逢時,時下除少數年長的能哼上幾句外,絕大多數年輕人已吃不消停腔落板的慢節奏了。書法這個國粹,雖說又出現了一陣書法熱,但這熱度也是有限的,就普及率而言,研習書法的人所佔國人的經例究竟有多少呢?看來國粹中真正被國人發揚光大的也許要算麻將了。」
  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畫、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此外:
中國書法、中國武術、詩詞、中國烹飪、中國棋藝、中國茶文化、金石篆刻印章...均是廣為人稱道的國粹。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7 09:1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1:55

中國畫

國畫就是中國畫,他表現了中國人的獨特的審美觀,無論是靈動的寫意畫,還是工整華麗的工筆畫,都講究一個」意」字,尤其是寫意畫,大家對他的誤會很深,寫意,看起來比工整的工筆畫容易,其實,想要畫好,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是相對於「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揉合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民國初年著名女畫家王叔暉所繪工筆仕女圖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吳歷所繪工筆山水



                                                                                                    明代仇英所繪工筆山水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2:5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3:05


                                            近代齊白石所繪寫意花鳥



                                                                        清初石濤寫意山水蔬果花卉圖(局部)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3:24 編輯 ]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4:0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3:05 發表

                                            近代齊白石所繪寫意花鳥



               ...
齊白石嗰幅太粗率, 好大機會係流嘢, 石濤嗰張氣韻就高好多, 但係設色靚咗 D, 邊款亦出奇地工整, 唔排除係張大千仿本 (佢早年係靠呢家嘢搵食)。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14 14:22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1:17 發表
中國書法、詩詞、中國烹飪、...
my favorites, another is 中國曲藝...

細個見亞媽釀綾魚, 心機...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4:23

倪瓚 (1301 - 1374)

  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祇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资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嫡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已。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中写道“嗟余幼失怙,教养自大兄。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 轉載自《書法空間》



[ 本帖最後由 LouisLee 於 2011-8-14 14:25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14 14:25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1:55 發表
中國畫

國畫就是中國畫,他表現了中國人的獨特的審美觀,無論是靈動的寫意畫,還是工整華麗的工筆畫,都講究一個」意」字,尤其是寫意畫,大家對他的誤會很深,寫意,看起來比工整的工筆畫容易,其實,想要畫好, ...
個人鍾意山水, 尤其是寫意...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14 14:3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3:05 發表

                                            近代齊白石所繪寫意花鳥



               ...
黃兄下次回港, ah Sue 同你去尖東食肆泰豐x, 有好多張大千真積, 可供欣賞; 另一地是陸羽...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4:33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011-8-14 14:23 發表
倪瓚 (1301 - 1374)

  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 ...
倪瓚《雲林畫譜冊》(倪高士之課徒稿)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4:40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011-8-14 14:03 發表


齊白石嗰幅太粗率, 好大機會係流嘢, 石濤嗰張氣韻就高好多, 但係設色靚咗 D, 邊款亦出奇地工整, 唔排除係張大千仿本 (佢早年係靠呢家嘢搵食)。
李兄眼光獨到,佩服!白石嗰幅係有機會係流嘢石濤嗰幅我覺得係真跡既機會較大。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4:43

倪瓚《雨後空林圖》1368




雲林極罕見之設色畫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4:54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4 14:40 發表


李兄眼光獨到,佩服!白石嗰幅係有機會係流嘢;石濤嗰幅我覺得係真跡既機會較大。
石濤嗰幅絕對係好嘢, 不過疑點係平時見到嘅石濤邊款通常係比較隨意揮灑兼喜用濕筆, 但係呢張就有點刻意求工整, 用墨比平時乾:

[attach]1769249[/attach]

下部嘅染色亦比平時見開嘅石濤艷麗, 感覺好張大千:

[attach]1769250[/attach]

係真係假五十五十啦 。

以下石濤題畫邊款可作對照:

















[ 本帖最後由 LouisLee 於 2011-8-14 15:2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4:55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011-8-14 14:43 發表
倪瓚《雨後空林圖》1368




雲林極罕見之設色畫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幅雲林高士畫,數行泉石故人題,
還似夢遊非。--納蘭性德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4 15:22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14 14:31 發表


黃兄下次回港, ah Sue 同你去尖東食肆泰豐x, 有好多張大千真積, 可供欣賞; 另一地是陸羽...
咁就要去喇!不過下次要輪到我 o勒。
50年代後期經常去永吉街既陸羽舊店飲茶,果時細個,未識欣賞D畫。後來陸羽搬咗,我哋就好少去了。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5:55

倪瓚《竹石圖》


作者: LouisLee    時間: 2011-8-14 15:58

倪瓚《琪樹秋風圖》



倪瓒《琪树秋风图》 立轴 纸本 纵62厘米 横4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以淡墨侧锋皴出坡上乔柯拳石,浓墨写细竹三五茎,苍古之中饶有秀润之气。倪瓒的作品,被时人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画面总是平远小景,疏疏落落,悄无人影,枝头无绿叶,仅有萧疏瘦硬的干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与其说他表现的是景色,莫如说是心情的写照。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1:21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14 14:25 發表


個人鍾意山水, 尤其是寫意...
我亦是較喜愛寫意山水,尤其是元、明諸大家...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29

多謝李兄詳盡的大滌子資料,獲益良多,再謝!

午後出所藏的石濤畫冊及齊璜複製畫作拍攝後,現貼出:


齊白石花鳥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3:1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37




                                      齊白石花鳥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3:2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43




                                           齊白石花鳥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3:2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48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51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2:55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01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31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35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40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45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49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53

石濤山水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3:58

石濤山水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4:0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4:04

石濤山水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4:0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5 14:11

石濤山水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5 14:1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6 14:55

中國畫可謂源遠流長,晉之前,多繪人物,山水僅作人物畫的背景。東晉時,文雅之士,喜畫山水山水畫乃漸脫離釋道人物,自成一畫科。南朝梁武帝好繪畫,梁元帝並創山水松石格,遂開國畫以山水為宗。唐以後,國家強盛,人才輩出,中唐時,李思訓創金碧山水(亦稱青綠山水),畫風精研富麗;王維創破墨山水,以詩境作畫,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二派風格迥異,後世稱李思訓為北宗之祖,王維為南宗之祖。此乃唐以後國畫山水的兩大流派。北宋時,李成、范寬、董源三家鼎立,號稱"北宋三大家"。至元代有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稱為"元四大家"。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6 15:2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6 15:28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6 14:55 發表
中國畫可謂源遠流長,晉之前,多繪人物,山水僅作人物畫的背景。東晉時,文雅之士,喜畫山水,山水畫乃漸脫離釋道人物,自成一畫科。南朝梁武帝好繪畫,梁元帝並創山水松石格,遂開國畫以山水為宗。唐以後,國家強盛 ...
金碧山水派代表人物: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初唐山水畫處於低潮,盛唐後有了飛躍,出現李思訓,李昭道等山水名家。  李思訓,人稱「大李將軍」,繼承並發展展子虔畫法,擅畫青綠山水,用工致嚴整的筆法,濃烈沉穩的色彩,確立和完善山水畫「青綠金碧」一派的風格面貌。代表作品《江帆樓閣圖》。  李昭道,人稱「小李將軍」秉承家學,亦擅青綠山水,代表作品《明皇幸蜀圖》。  後人多認為展子虔的繪畫開唐代李思訓、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而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 原作現存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此圖表現游春情景,近景山嶺間有長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闊,煙水浩淼,意境深遠。整個畫面山勢起伏,江天遼闊很有氣勢。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細筆勾勒,畫樹交叉取勢,變化多姿。山石著色,以石青、石綠兩種濃重色彩,顯得金碧輝煌。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6 16:1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6 15:47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 原作現存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曾經如此讚嘆蜀地(今四川)的景緻。這幅〈明皇幸蜀圖〉使我們得以想像那壯麗的山河。中唐時期,當唐玄宗正沈浸於長治久安之中,原本鎮守在邊疆的安祿山趁機造反,兵陷長安,迫使玄宗率領眾人離開京城避難,一行人輾轉跋涉,來到地勢險峻的四川。   彷彿一場演出中的舞台劇,沿著畫面下方的兩座橋樑望去,蜿蜒的河谷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白雲繚繞的天際,由此分割出三座壯麗的山峰。右側的山嶺間,身著紅色衣袍的唐明皇騎在馬上,領著一隊騎旅自後走出,正待過橋;畫面中段有一部分人馬在山下的空地上歇息,而更前方的隊伍則已深入左邊的峽谷之中。
  畫家在描繪崇山峻嶺時,以飽和不透明的青綠礦物性顏料層層疊染,然後再以清晰明確的墨線,勾畫稜角分明的輪廓,營造出山石塊面堅實的觸感。濃郁艷麗的青綠敷彩,除了令人聯想到大唐盛世的宮廷氣勢之外,同時也塑造了後人所謂青綠山水」的典範模式。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6 16:15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7 13:47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寬三大畫家。開創了唐人所未開拓新畫風,較為完善了中國山水畫的面貌。

       董源字叔達,人稱董北苑。五代南唐時曾為後苑副使,後入北宋。他的山水畫承荊浩、關ほ的傳統,變更方法,創用「披麻皴」,建立一種平和秀雅的風格。水墨學王維,著色學李思訓,墨氣淋漓,放縱活潑。工秋嵐遠景,大多畫江南真景,嵐色郁蒼,枝幹勁挺,平淡天真,表現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李成,字咸熙,本是長安人,後遷居青州益都(今屬山東)營丘。人稱李營丘。山水初學關ほ,後摹寫真景,自成一家。喜用直接擦拭的皴法,畫平遠寒林,又因好用淡墨,被稱為「惜墨如金」。作畫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挺拔富於變比。
       范寬名中正,字仲立,因生性寬厚溫和,人呼「范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與李成齊名,世稱「李范」,他居住終南、太華山中,畫林麓岩壑,能「對景造意,不取繁飾」,因而自成一家。其山水畫峰巒渾厚,勢狀雄強,「得山之骨」。亦擅畫雪景。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7 13:5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7 14:33

                    











                               寒林重汀圖    北宋 董源


                                                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藏

董源《寒林重汀圖》 描繪隆冬時江南景色。圖中山丘靜穆橫臥,水汀幽深綿延,禿樹無言挺立,纖纖蘆葦瑟縮風中,溪上小橋空寂清冷,荒丘寒樹間的屋舍闃無聲息,構成蕭瑟淒清無人之境。畫家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筆橫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氣勢渾茫厚重,有別於此岸的蘆葦蕭蕭、水流緩緩,又從格局氣勢上打破了平均狀態。兩側坡嶺、樹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實異,彼此呼應,使靜態圖畫具有內在動感。為畫面帶來節奏感和運動感。汀渚則用長披麻濕筆平拖,具有酣暢渾樸的特點。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7 15:3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7 14:36

          寒林騎驢圖    北宋  李成


美國紐約大都市博物館藏

此為張大千氏大風堂舊藏,在大立軸上畫文人騎驢行於郊野,前後有童僕相隨。畫上古松有凌雲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詩堂處張大千題以「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畫幅下端又綴有長題,其中云:「米元章《畫史》云寶月大師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騎馬,一童隨,清秀如摩詰畫《孟浩然騎驢圖》,此云騎馬,一時誤書耳。」又云「松枝勁挺,松葉鬱然有陰,荊棘小木無冗筆,不作龍蛇貴神之狀,即此圖也。」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7 14:4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7 14:38

             雪山蕭寺圖    北宋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山蕭寺圖》表現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隘、寒泉及行旅情節等。皴筆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益加襯托出雪嶺高寒的氣氛。為范中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7 15:13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17 17:38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6 15:47 發表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 原作現存臺灣國立故 ...
thank for the description, which assist an outsider (as me)  much...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8 13:48

在北宋三大家稍前期,就是殘五代期間,有兩位非常重要而有代表性的畫家不能不提,他們就是荊浩、關ほ師徒。後世以「荊關」稱之。

荊浩, 字浩然,山西沁水人,生卒年不詳。中國五代後梁畫家。是中國畫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他開創了北方山水畫派,與他的弟子關ほ在畫史上合稱「荊關山水」。
關ほ,長安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後梁畫家。早年拜荊浩為師,對荊浩作品「刻意力學,寢食都廢」,終於達到荊浩的境界並有創新,在當代出名。其所創造的山水號稱「關家山水」。
關ほ的山水畫描寫西北關中一帶的山景,喜愛畫秋山寒拂、村居野渡的情景。關ほ名下的作品有《關山行旅圖》、《秋山晚翠圖》等,上述作品由於筆法都不同,難以證明為真蹟。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8 14:2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8 14:41


                      匡廬圖     五代後梁 荊浩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五代的隱逸畫家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荊浩的畫風後來由關ほ、李成和范寬繼承,演變成永恆不朽的巨碑式山水。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8 14:5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8 14:45


    關山行旅圖  五代後梁 關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關ほ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佈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ほ山水畫道之精深。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18 15:13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18 17:5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18 14:45 發表

    關山行旅圖  五代後梁 關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關ほ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 ...
我覺得國畫 (尤其寫意), 用心去看; 西洋畫, 用眼看.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9 15:06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18 17:59 發表


我覺得國畫 (尤其寫意), 用心去看; 西洋畫, 用眼看.
Agre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19 15:15

不久前,一位美籍猶太裔的退休教授給我寄來下面的連結,並附言:" This is truly fantastic. Don't miss it."

能令老美擊節讚賞,國粹應有它的份兒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GsTqmEeBKhw&vq=medium#t=44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0 14:21


        盛唐 韓幹    牧馬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唐 韓幹    照夜白圖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轉貼]   

牧馬圖畫一牧馬人騎白馬,牽一匹黑駿,並轡而行。上有宋徽宗( 1082 -1135 )題字:「韓幹真跡,丁亥御筆。」 依徽宗之題,本幅作者應是韓幹( 活動於八世紀中葉 ), 是唐玄宗( 712-756 在位 )時期的畫馬名家。 
  韓幹少年時在一家酒肆中當夥計,有一次,他到王維家中收酒錢,王維正好不在家,韓幹等著無聊,便撿起石頭在地上畫起人馬,王維看到了地上的畫,發現韓幹很有繪畫天份,於是出錢讓他去學畫。
  韓干最初向曹霸學畫馬,後來奉召入宮,唐玄宗命他向另一位畫馬名家陳閎學畫,但韓幹畫出來的馬,怎麼看都跟陳閎畫的不同,就問他到底是因何緣故?韓幹回答說:「臣本來就有很好的老師,陛下您馬廄裡上等好馬,都是我的良師!」原來韓幹是以真馬做為寫生的對象,所以他筆下馬的神采飛揚,畫法逼真寫實。 
  韓干的《牧馬圖》,生動地表現了駿馬的體態神情,準確、簡煉,真實。牧馬人的形象也威武生動。他的另一幅《照夜白圖》,刻劃的馬四蹄騰驤,仰首嘶鳴,也具有生氣勃勃的特點。從畫風來看,牧馬人兩腮鬍須,體格高大肥壯,是為胡人相貌;馬匹神駿雄健,屬來自西域之品種。在造形上,黑白二馬健碩豐滿,生動逼真,但在線條的描繪上卻是細緻流暢。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0 14:45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0 14:48

[轉貼]

傳說,唐玄宗有兩匹心愛的「胡種馬」,叫做「玉花驄」和「照夜白」。唐代大畫家曹霸畫過這兩匹馬,可惜真跡已失。曹霸的學生韓幹畫的《照夜白圖》,流傳至今,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所謂「胡種馬」,又叫做「汗血馬」或「天馬」,原產於西域大宛國。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張騫通西域以後,大宛與西漢王朝往來頻繁。唐玄宗李隆基時,大宛與大唐關係更加密切。天寶三年,唐改大宛為寧遠,並將義和公主遠嫁寧遠國王為妻。寧遠國王向玄宗獻「胡種馬」兩匹。玄宗親自將這兩匹馬命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

    關於韓幹的馬,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一詩中,批評韓幹把馬畫得太肥,實際上,當時韓幹是照實際情況畫的,是寫真。因為是皇帝的寶馬,有專人喂養,除皇帝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所以養得膘厚肉肥。杜甫在另一篇作品《畫馬贊》中,稱韓幹畫馬「毫端有神」,這還是很公道的。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2 14:38


    盛唐 王維              雪溪圖                   原作現存何處不詳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2 14:4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2 14:42

[轉貼自 人民網]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五年(717),以16歲少年中進士,仕途順利,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他的詩,流傳千古,著名的詩句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幾乎婦孺皆知。人們雖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但是恐怕大多對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為據考證現存的傳為王維的畫,都被判為後人臨摹或根本就是偽作。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了,絹本,水墨,縱36.6釐米,橫30釐米,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籤「王維雪溪圖」。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於《中國名畫寶鑑》圖錄。圖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伕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徵。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採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矩。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2 14:44

[ 續轉貼]

宋蘇東坡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然而王維的詩意,卻又無處不滲透著禪理:空、寂、靜、無、清、淡。為此可以不問四時,在《袁安臥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畫中禪意,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假如雪裡芭蕉含蘊什麼『禪理』,那無非像井底紅塵、山頭碧浪等等,也暗示『畢竟無』」。王維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維,字摩詰,而「維摩詰」乃是《維摩詰所說經》中一位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維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徵性地表現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雪溪圖》可以稱得上運用這種墨法的傑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水暈墨章」的效果﹔元人始用干筆,「干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彩。王維也因為倡導「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3 13:29

京劇 打金磚   于魁智
[youtube]d5IsVHJs0Kk&feature=related[/youtube]


京劇 四郎探母(坐宮)  于魁智 李勝素
[youtube]5g9Vlc5ewrg[/youtube]
               

張學良與于魁智

趙傑
  1996年6月,就在張學良決定在夏威夷定居後的兩個月,他迎來了95歲華誕。

中華民俗對逢五逢十的大壽,原本就格外器重,加之這又是張學良在異國他鄉定居後的第一個華誕,所以眾人商定,這次祝壽一定要辦得令他高興。思來想去,決定送一份讓他最開心的厚禮———唱京劇。這個動議一通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于魁智。

事出有因,還是在1993年,中國京劇院首次組團赴台灣演出時,張學良一連看了6場。于魁智在台灣首次亮相,一炮打響,被譽為「最具票房魅力的文武須生。」當日張學良邀請主要演員到家中作客,介紹到于魁智就是唱《打金磚》、《文昭關》的演員時,連聲交口稱讚:「真是唱得好。」當他得知于魁智老家是遼寧遼中縣時,更是鄉情融貫,情誼陡增。

然而,當幾經周折同于魁智取得聯繫,得到首肯時,離祝壽只有十幾天時間了。幸好有關方面得悉這一動議,不僅十分理解,而且辦理手續中綠燈放行,一路暢通。時至6月1日晚5時30分,于魁智夫婦一行5人,已如期端坐在張學良面前。

前來祝壽的中國京劇代表團一行中,除了遼寧籍著名老生于魁智夫婦外,馬連良的小女兒、一級演員馬小曼等也在其中。張學森夫人一見到他們,就心有所痛地感嘆:「你們可來了,他(張學森)要是活著,看到你們來了,該多高興啊!」

壽宴上,于魁智首先代表中國京劇院和此行的藝術家,贈送了賀禮。這份精心蜜意的《壽字圖》,是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待張學良接受賀禮後,于魁智當場清唱了傳統京劇《上天台》。演唱中,他很合祝壽氣氛地將最後一句「又聽得殿座下大放悲聲」,巧妙地改為「準備下皇封宴慶賀功臣」。

板鼓一擊,胡琴一響,張學良精神就為之抖擻,合律擊節。于魁智唱過之後,隨之眾人紛紛獻上拿手好戲,刀馬旦馬小曼獻壽演唱的有《四郎探母》、《鳳還巢》。

演至中間時,張學良逢場作戲,道了聲:「今個兒高興,我也唱幾口過過戲癮。」在滿廳的歡聲和掌聲中,張學良即興演唱了《空城計》。一段下來後,他興致未盡,又是一出《武家坡》,接著是《借東風》……一連五六段才打住。他的表演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夫人趙一荻也和在其中開心地笑著。

馬小曼逗趣地對張學良說:「漢公,您唱的還是老詞,我教您新詞怎麼樣?」

張學良當真地認真起來:「好,好,你馬上就教。」說完,這一老一少果真就在掌聲中,一教一學地唱做起來。止了學唱,張學良說這是近50年來,過得最愉快、最有意義的生日之一。祝壽進行了5個多小時,張學良仍然興致未盡,若不是趙一荻提醒,真不知要到何時才散席。

接下來在于魁智等逗留的7天中,張學良每日晚5時左右,都如約地趕到議定的親友家裡。待大陸來的藝術家唱過之後,隨後他就唱上幾段。也許與戎馬生涯經歷相關,他重複吟唱中的選段,總會有《失街亭》中「兩國交鋒龍虎鬥」,《斬馬謖》中「火在心頭難消恨」,還有《戰太平》中的「嘆英雄失勢入羅網」。

望著張學良那投入的神情,同張學良年齡相差60歲的于魁智對同伴說:「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張學良將軍,但從沒想過能見到他,這真是超越時空的晤面。而真正能維繫、促進海峽兩岸人民感情交流的,還是京劇,還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他們才是根基。」

這根基竟與知音通連。一日,張學良頷首趙一荻對于魁智說:「你們不知道,其實她唱得最好!」沒想到,坎坷人生的伴侶,還是京劇藝術的知音。臉上浮現著笑容的96歲老人表示,如果自己和夫人趙一荻身體狀況許可,他真盼望能夠以「老兵」的身份,回到東北遼寧老家看看親友。
                                                                  摘自《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孤島歲月》
                              2002-01-18 10:23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4 14:03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3 14:28

[轉貼京劇網]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3 14:30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23 18:32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23 14:28 發表
[轉貼京劇網]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 ...
心有疑問...

孟小冬, 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 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 - source Wiki

if so, 非常男性化. 但其私生活, 多采多姿...

曾經聽過孟小冬錄音, 我覺得有雌音...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4 14:49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23 18:32 發表


心有疑問...

孟小冬, 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 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 - source Wiki

if so, 非常男性化. 但其私生活, 多采多姿...

曾經聽過孟小冬錄音, 我覺得有雌音.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1VXqBd6s/
我覺得她的雌音微乎其微,幾乎難以聽出。
的確是較為男性化,故與性格較女性化的梅蘭芳難以長久,最終離異收場,後來嫁與杜月笙。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24 16:2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24 14:49 發表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1VXqBd6s/
我覺得她的雌音微乎其微,幾乎難以聽出。
的確是較為男性化,故與性格較女性化的梅蘭芳難以長久,最終離異收場,後來嫁與杜月笙。
我又覺得梅蘭芳的女伴, 都是性格強悍/決絕...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2:30

   霸王別姬    梅蘭芳    1955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zgjj/2007-11/12/content_9213660.htm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2:45

[轉貼]
提起京劇流派,不得不提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一大串京劇名家的名字。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蘭芳)派,程(硯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淨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2:5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2:56

[轉貼]
京劇流派的發展也推動了京劇藝術整體格局的建設。一直到譚鑫培的時代,京劇是一個以老生為主的劇種。旦角王瑤卿的崛起,則使京劇開始了生旦並重的新格局。在王瑤卿之前,京劇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馬重工架、武打,分工嚴密。王瑤卿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創造。他突破了這種嚴格分工的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開拓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影響最廣的旦行流派。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3:08

[轉貼自京劇百科]

四大鬚生  

30年代的觀眾喜愛聽京劇的老生唱腔,當時最負盛名的老生(鬚生)是: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被人們譽為京劇「四大鬚生」。  

馬連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代表劇目有:《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趙氏孤兒》等。  

譚富英(1906—1977),擅長靠把戲,繼承了「譚(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風格,並發揮自己的特長,稱為「新譚派」。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戰太平》、《擊鼓罵曹》、《將相和》等。  

楊寶森(1909—1958),根據自己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代表劇目有《失空斬》、《伍子胥》、《擊鼓罵曹》、《洪羊洞》、《汾河灣》等。  

奚嘯伯(1910—1977)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代表劇目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2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3:14




四大名旦

  
         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結果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先生對京劇旦角的唱腔,表演和服飾,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改革和創新。梅先生的優美大方的唱腔,雍容華貴的表演,對京劇的影響是極大的。梅先生不僅受到中國同胞的歡迎,也得到世界的歡迎。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梅派的形成,是梅先生對京劇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而形成的。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程硯秋(1904—1958),演青衣,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26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5 13:18

[轉貼]
各主要流派的創始人
  
        鬚生: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劉派-劉鴻聲;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
                    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
  小生:程派-程繼先;姜派-姜妙香;俞派-俞振飛;葉派-葉盛蘭
  武生:李派-李春來;俞派-俞菊笙;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旦角: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
  花旦(青衣):張派-張君秋
  老旦:龔派-龔雲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
  淨角: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王派-王長林;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5 13:3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09:11

戰樊城    余叔岩錄音  譚元壽配像
[youtube]X9t_TmvWJoc[/youtube]


余叔岩《戰樊城》唱段,被視為余派經典唱腔之一,為京劇名段。余叔岩演唱講究字音聲韻,行腔蒼勁婉轉,諦聽之下可感受到很高的生命境界。清朝人楊靜亭於道光25年(1845年)出書的「都門紀略」記載,春台班余三勝演《戰樊城》伍員很有名。余三勝是余叔岩的祖父,多年的文化積澱,開展出余叔岩唱腔的高峰,令人喜聞樂見。十年出個狀元,百年始累積出­一個優異的戲人。唱腔之外,京劇還具有深刻的內涵,它不是淺嚐即止的短暫流行。戲中的信息在時空中流傳,警醒世人-- 《戰樊城》演人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後果。

《戰樊城》的故事敘說楚平王無道,強納子妻;太傅伍奢諫奏,反被囚禁。為斬草除根,奸臣費無極獻計,逼迫伍奢修書到樊城,誆其子伍尚、伍員進京,剪草除根。伍尚兄弟鎮守樊城,得信,伍員心疑不去,伍尚一人前往,果被平王連同其父斬首。又派大將武城黑領兵捕拿伍員,伍突圍,箭射武城黑,逃往吳國。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越絕書》,《列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及《史記·伍子胥列傳》。  

[轉貼,dw稍作修訂]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8 09:23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09:58

京劇大師余叔岩生平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4%BD%99%E5%8F%94%E5%B2%A9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28 11:4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28 09:58 發表
京劇大師余叔岩生平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4%BD%99%E5%8F%94%E5%B2%A9
thanks...

除了粵/京劇, ah Sue 對彈詞, 有一份愛好. (吳儂軟語, 辭意深永).

any sharing later, PLEAS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1:59

清初傑出畫家 石濤簡介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9675.aspx




清初書畫大師 八大山人簡介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zhu%28badashanren%29.html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8-28 12:4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09


豐子愷為[雪個石濤墨妙]畫冊題詞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13


八大山人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15


八大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17


八大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18


八大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19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21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24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25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26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8 12:28


石濤作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9 15:00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28 11:43 發表


thanks...

除了粵/京劇, ah Sue 對彈詞, 有一份愛好. (吳儂軟語, 辭意深永).

any sharing later, PLEASE...
我對溫文儒雅的蘇州評彈亦甚喜愛,與你分享以下一首


蘇州評彈  杜十娘   趙志剛 反串
[youtube]p-843U4vwOs&NR=1[/youtub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8-29 15:07

評彈  庵堂認母  蔣月泉  
[youtube]KCrcOpo6w4E[/youtube]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8-29 19:30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8-29 15:07 發表
評彈  庵堂認母  蔣月泉  
thanks...

我剛在陽明山莊會所, 發現頗多 張大千/齊白石/唐寅/文徵明 的真跡, 用 i-pad 拍攝, 可惜效果不太好...

遲 d 叫 飯票, 再影 給黃兄看...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2:13

中國書法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之一。梁啟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
中國書法五千年,高峰連綿,群星燦爛。唐以前的書風高古蒼健,南宋以後清雅秀雋,正所謂「古質而今妍」。我國古代書家,芝(張芝)動、繇(鍾繇)靜,羲(王羲之)神、獻(王獻之)韻,旭(張旭)狂、素(懷素)暢,歐(歐陽詢)峻、虞(虞世南)和,顏(顏真卿)筋、柳(柳公權)骨,蘇(蘇東坡)厚、黃(黃庭堅)奇,褚(褚遂良)偉、米(米芾)雋,等等,其風格雖各個不同,其本質則各個相似,唯美而已。
顏魯公出身名門,一生正氣浩然。他的《祭侄季明文》,雄渾之氣、忠義之風佈滿尺幅,寫就了傷親哀思奔湧、憂國情懷激盪的高尚境界。林則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也是有重要影響的書法家。林則徐的人生軌跡與筆墨情懷高度統一。他的字沉靜端莊,剛柔相濟,有正人執法、面折廷爭之風,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學之氣。林則徐所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名聯,直抒鋼鐵意志、博大胸襟,開拓千古境界,澤被後人,影響深遠。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3:3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3:43


               唐 顏真卿  [祭侄季明文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3:5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3:57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4:03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4:05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 14:08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 14:15

[轉貼]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朴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2 14:10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1-8-29 19:30 發表


thanks...

我剛在陽明山莊會所, 發現頗多 張大千/齊白石/唐寅/文徵明 的真跡, 用 i-pad 拍攝, 可惜效果不太好...

遲 d 叫 飯票, 再影 給黃兄看...
多謝阿sue,終於看到了所附的扇面,但是下款不甚清楚,不知是何人所畫?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1-9-2 15:0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1-9-2 14:10 發表


多謝阿sue,終於看到了所附的扇面,但是下款不甚清楚,不知是何人所畫?
近觀音的, 齊白石...

[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11-9-2 17:3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4 14:50

京劇 空城計  馬連良      張學津配像
[youtube]TgR0rx9GyRU[/youtub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4 15:14

京劇 秦瓊賣馬 譚富英     譚元壽配像
[youtube]_F6sASE27SY[/youtub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4 15:21

千載真書罹厄運
無雙國寶幸留痕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huangjian/works/19860401.htm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4 15:2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1 13:48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領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詞人於中秋前夕,途經洞庭湖,揮筆寫下此名作。


  上闋寫洞庭、青草兩湖的湖光山色,表達其光明磊落,胸懷坦蕩之高尚人格。

  下闋寫洞庭月夜泛舟所感,表明內心之澄澈及豁達的氣概。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8 14:06

中國書法的寶庫--三希堂法帖

古往今來,有多少騷人墨客傾情於書法,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多對書法藝術喜愛備至。唐太宗以「王羲之蘭亭序列葬,號天下以書」,宋徽宋創作瘦金體,乾隆設「三希堂」等無不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生命力。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帖,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並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後來他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真跡編成一部大型叢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而成,共計叢帖三十二冊,收錄自魏晉至明代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蹟真品。《三希堂法帖》還被石刻於北京瓊島(今北海公園內),以供學者觀摹。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21 03:33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9 13:50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南渡,徙居浙江會稽。曾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故唐人稱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本帖乃行楷書短簡,前後均署名具禮,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9 14:13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9 14:45

[轉貼網上文章,dw稍作修訂]

晉  王珣  中秋帖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東晉著名書法家。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官至尚書令。他是王羲之的族侄,出生於一個精於書法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故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之草聖,亦有傳焉」。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王珣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跡紙本。5行共47字,縱25釐米,橫17釐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時晴》、王獻之《中秋帖》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時晴》為摹本,《中秋帖》為臨本,唯此帖為王珣的真跡,是晉人墨跡中最可信、最具有時代特色的法書珍品。 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其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貴。因此,它為研究晉代書法以及該時期筆、墨、紙張提供了可靠資料。

  《伯遠帖》原藏北宋宣和內府,著錄於《宣和書譜》,後流入民間, 明、清兩代由董其昌、吳新宇、安岐等遞藏,明代董其昌於長安見到此帖後,欣喜若狂,題跋說:「珣書瀟灑古淡,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 《伯遠帖》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清內府,乾隆皇帝弘曆視其為無上之寶,並繪樹石圖以配。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專設三希堂。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鑑」二璽。
  《伯遠帖》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精熟,自然,從結字用筆均可見晉人「尚韻」書風。通篇用筆峭勁秀麗,疏朗飄逸,儒雅風流,天趣盎然。正如董其昌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評價《伯遠帖》:「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的確,《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古逸灑脫,瘦勁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云:「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19 15:2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19 15:15

[轉貼網上文章,dw稍作修訂]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草書<又名《十二月帖》,尺牘,墨跡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行書3行,共22字。鈐有「宣和」、「紹興」、「御書」等鑑印。無署款。《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中秋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云:「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歎為觀止。此帖筆跡流暢,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此帖雄渾奔放,氣吞萬里,有如黃河之水,自天上來;又如風行雨散,潤色生花。其筆法上承張芝、右軍之矩度,下啟張旭、懷素之法門,宋米芾是二王的的繼承者和精鑑家,嘆曰:「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1-9-21 03:2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21 16:08

晉  王羲之  喪亂帖





【大紀元3月1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二日電)珍藏於日本皇宮一千多年的中國書聖王羲之墨寶「喪亂帖」,近日首次回到中國,將在上海博物館展出。上海「新民晚報」今天報導,「喪亂帖」上午在中日專家的呵護下公開懸掛,於下午開幕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喪亂帖」包含王羲之的三個帖,都是他寫的書信,分別是「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被裱成一個立軸。這件墨寶歷經歲月滄桑,看起來品相完好,現場專家嘖嘖稱奇。
據稱,「喪亂帖」是奈良時代於唐朝傳入日本,一直被日本皇室收藏,有專家考證是唐朝大和尚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的,離開中國一千三百多年。
「喪亂帖」為行草墨跡,白麻紙,縱二十八點七公分,橫六十三公分,共八行,全文是「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反映喪亂時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緒。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曾表示,王羲之的字,唐代時還有三千多幅,如今僅存世二十多幅,幾乎都被證明是後人摹本,因為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跡,其中「喪亂帖」最有晉時的筆風古意,又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件而真摹難辨。如果書聖尚有一幅真跡存世,也許就是「喪亂帖」。
3/12/2006 4:29:32 PM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9-27 14:51

唐 歐陽詢  行書張翰帖




釋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內字殘,現據《晉書》補)

       此段文字見於《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但均屬節錄。張翰是西晉吳郡(今蘇州)人,富于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當時人將他喻為三國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阮籍曾為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稱他“江東步兵”。他追隨賀循至洛陽做了齊王的官,但他並不快樂,時常思念江南故鄉,于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
    《張翰帖》原屬《史事帖》,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存世四件墨跡之一,十分珍貴。此帖的書法特點是字體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對開有瘦金書題跋一則,是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余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並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這段評語對我們欣賞《張翰帖》以及其他歐體書都是極為重要的。
    本幅與題跋鈐宋高宗趙構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記。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紹興內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後入乾隆內府,帖的左邊原有乾隆帝弘曆題詞,被刮去。
    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鋒棱稍差。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1-10-4 23:52

[轉貼]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一生經歷陳隨及唐初,在隋朝就已名震寰宇,高麗(韓國)都曾派大使前來求書。歐陽詢未曾因盛名而驕,書藝亦未被盛名所絆,反而老來筆健,其傳世的名作如「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 、「溫彥博碑」都是晚年之作,其中「九成宮醴泉銘」更有「楷書極則」之譽。
歐陽詢寫「九成宮醴泉銘」時已是七十六歲老叟,鬚眉皆白,然精神奕奕,眼不花,手不斗,只見二寸方楷字字穩健挺拔,令人難以想像如此筆力雄強的字是出自老人之手。「九成宮醴泉銘」的另一特色是險峻而又嚴密無懈的空間結構,整碑的位置輕重渾然天成,一字一畫不能絲毫移動,完美地呈現他對書法結字的標準:「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衷」。
歐陽詢的楷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書法藝術活動已經漸趨式微的當代,歐字仍是許多學習楷書的人優先選擇的臨摹範本,其「勁中有險」、 「險歸平正」的書風魅力無窮,可見一斑。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