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調解員課程 | Makeup Course | Hypnosis course | English course | NLP training | cissp cisa cism | 營養學課程 |

發新話題
打印

我們的舊灣仔

引用:
原帖由 siulau 於 2008-3-11 14:07 發表
「藍屋................未變藍之前。 」

我中一時個舊同學住在未變藍前的藍屋最上層。上個去好幾次。同我地當年住的舊樓一樣。沒有甚麼特別。

當年福群會還未重建,仲係舊式建築物,行上去上石水渠街好有懷 ...
我從未留意過聽泉﹐活水是何人所題的。 經 siulau 兄一說﹐我亦感到興趣﹐你的資料是從那裡來的呢﹖ 葉恭綽是民國文士及收藏家﹐曾當國民政府的官﹐解放後來港。好像雍雅山房都是他題字的。

下面是找到吳灞陵寫的 香港勝景 -《寶雲道上晨光好》一文﹐我覺得很值得看。吳為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報人﹐亦是本土旅行家及本地史研究者。
-----------------------

《寶雲道上晨光好》

寶雲道,並不是一條了不起的道路,只因它背山面海,環境幽靜,景色姸麗,空氣清新,道路平坦,離開鬧市而又不致太遠,隔絕人煙而又不會太高,實實在在是一個「老幼咸宜」的好去處。

過去與現在,香港人大多數都在「白鴿籠」式的房子起居飲食,缺少空曠的綠色地帶,給他(她)們於公餘時候去鬆弛一下,關心健康的人,就自己去發掘去處,因而愛上了寶雲道。

他(她)們不選擇「公餘」這個時間,因為相信「起得早,身體好!」這老調,看住的地方遠近,早上四點鐘前後,就看見他(她)們出動了。

他(她)們到了寶雲道,不是逛逛就算,各依自己的興趣,都有一種健身運動,打太極呀、八段錦呀、潭腿呀...五花八門,各適其適,女子們也耍出幾路「花拳繡腿」。

因為是早上的活動,有益身心,投入這種運動的人,一天多似一天,地點也擴張到寶雲道鄰近一帶幽靜道路,無形中,他(她)們團結一起,號稱「晨運」,每年都辦一次千人聚餐。

寶雲道從花園道末端向東開始,直至司徒拔道大坑道相接之處,全長三英里,以前整條寶雲道都無人居,現在陸軍醫院以西一段已建造了不少高大樓房,並且汽車來往不絕,陸軍醫院以東那一段,還保持舊觀。

寶雲道步行一程,不歇息,不逗留,「由頭到尾」,大概一點鐘走完。如果從中區開始,最好是經兵頭花園過去,否則坐登山電車上寶雲道站下車上去;從萬茂里上萬茂台,越過堅尼地道,依寶雲道水塘側的大路直上,就是寶雲道的蘭谷。另一條就是從灣仔峽道直上,是寶雲亭。

寶雲道的勝景,從西到東,第一處是蘭谷,這是一個V字形向北的山窩,三面林木,兩旁流水,寶雲道橫架溪上,實際就是一條幾丈長的「三眼橋」,橋的兩端都有小路進去山窩玩。

山窩裡的石壁上,鑲嵌了幾塊雲石刻:從右至左是:(1)葉恭綽寫的「聽泉」,(2)陳鑑坡寫的「活水」,(3)海天逸叟寫的「滌塵」,(4)佚名寫的「清泉」。

一九四一年那時候,有一班騷人雅士,在蘭谷雅集,大家稱他們為「九老團」,他們年齡最高的是七十八歲的劉薇卿,七十七歲的梁覺民,其餘是嚴醒庶、馮子舟、甘卿遠、胡選默、羅亦璋、莫雨澗、岑季翹、呂觴憮。呂只五十五歲,不入九老之列,這是九老添一,共為「十子」。

他們在蘭谷雅集,用「撥雪尋古道,倚樹聽流泉」為韻,拈韻分題,吟了幾十首詩,叫做「蘭谷吟」,刋印成集,由最老的劉薇卿寫序,開端有「寶雲道,香島靜境也,最勝處曰蘭谷,仰接層巒,俯臨清澗,蔚然而深秀」幾句,把蘭谷的美景描寫出來。

現在的蘭谷,已填成大地,栽花種草,築亭設椅,儼然一個小公園,山邊也鋪砌石級,直上林木深處,也有石枱石櫈花園椅,給遊人憩息。這樣設備,就更加週到了。

從蘭谷向東走,到了灣仔峽道,有一座寶雲亭,旁邊還有一座「寶雲亭記」石刻,給遊人坐立賞玩。這是一九六一年灣仔街坊會發起建立的。

寶雲亭記是教育家莫儉溥作,莫維瑁寫,馮廉侯篆額的。裡面有一段這樣描寫:「...亭建於灣仔峽道與寶雲之交,顏曰寶雲,紀其地也。紅楹綠瓦,曲檻飛甍,俯瞰東港,遠矚九龍。極浦浮煙,層巒聳翠。春風氳氳,導和納暖;夏風冷冷,滌煩遣慮;秋月皎皎,動人遐思;冬樹猶榮,寒意尚薄;四時之景不同,亦樂與眾共也。至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乾愓之占見焉;白雲在天,滄波無極,憂樂之志存焉;海山渟峙,舸艦津迷,東南之美萃焉;樓閣參差,霓燈簇錦,葎蓬萊之勝宛焉。靈秀所鍾,遊觀所接,斯亭備矣。...」

街坊會還公開為寶雲亭徵聯,「糊名評閱」結果,選出最佳的一聯是:「寶地閒亭,風景四時留屐齒;雲山滄海,波光三面入詩囊。」,原來是當任金文泰中學校長羅嗣超寫的。下聯本來是「波光三面儲詩囊」的,揭曉之後,羅氏給電話各評閱委員,把「儲」字改為「入」字,大家認為更妙。

從寶雲亭過灣仔峽道,向東再走約莫十分鐘,就看到靠山這一方,有一座大約三四丈高的龐大石頭,上面堆叠許多大石,其中有一枝石笋,最為突出,用普通「眼力」觀測,大概有三十英尺這樣寫,站在寶雲道上向東方望過去,它像一只玻璃瓶子,有人故意把它形容成「那話兒」的樣子,叫它作「姻緣石」,招惹迷信婦女去禮拜,說某家妾傳失寵,某妓女失歡,拜石之後,都使她們的丈夫或情人回心轉意,和好如初。於是不少人就在石頭旁邊蓋起寮仔,發售香燭,解說簽語,賺其一筆了。

這裡有一條不大明顯的路口,有一條一尺寬闊的小徑,大概經過一百五十八級,就上到「姻緣石」上邊。姻緣石前面還有幾塊各種形狀的石頭,圓的、尖的,不一而足。

婦女們拜石,也有一定日期,每逢舊曆初六、十六、廿六這三天,天還沒亮,就上山拜石。她們不單向「姻緣石」叩拜,其他石頭一樣焚香禱告,有「見石就拜」的風光。

遊寶雲道,從西到東,漫步一遍,會使你身心舒暢,所花時間,不過兩個多鐘。」
---------------------

下面相片是文中提到的寶雲道景色。

聽泉活水﹐只靜下題字﹐不見下款﹐另文中提到的其他題字亦不見。



六一年立的碑。


寶雲的姻緣石。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3-12 08:25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飲食 建築 收藏 汽車 健身 運動

TOP

又找到灣仔道的舊照片﹐右邊前方可看見國泰戲院﹐估計是五六十年代的。

TOP

我前轉載的文章﹐「聽泉」應是葉恭綽題的﹐陳鑑坡題的是「活水」﹐陳鑑坡應是前東華三院的主席。
我都想找多一點這個香港勝景的資料﹐但找不到。上篇文章卻是從網上抄來的﹐請看下列網址﹕

http://hk.myblog.yahoo.com/jw!qF ... Xo-/article?mid=466


有關吳灞陵的一點生平﹐下列網址亦有介紹﹕

http://www.hiking.com.hk/discus/ ... 099.html?1187192607

TOP

多謝 cooolman 兄的圖﹐我早前在網上亦看過你附上的圖片了﹐你放這幾張上來﹐你應認得它們是灣仔的圖片了。

第一幅是灣仔道/莊士頓道交界﹐與我在這一兩天發的是同樣位置的。救世軍學校是現在中匯大廈的位置﹐亦是以前二號差館的位置﹐但應該不是二號差館同一建築物。下為二號差館資料。
--------------------------
二號差館:於一八六八年啟用,座落在灣仔道與東海旁(即今莊士敦道)的交界。灣仔填海工程於一九二九年完成後,新的二號差館於一九三二年在新建成的告士打道旁落成,取代了原來的舊警署,也就是今日的灣仔警署。是故現時仍有人把灣仔警署稱為二號差館。
--------------------------

第二幅圖我估計是寶靈頓道/軒鯉詩道交界。我有一同學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都在天樂里住﹐對該區十分熟悉﹐我曾寄他這一相片﹐他認得圖中的米鋪。若細看﹐你可看到路牌是四個字的。左方的二樓應是英男酒樓。我估計是從電車影的相片。

第三幅是大佛口﹐想信是從軍器廠街的海軍俱樂部影向山這一面影的。右方建築物是 S&S Home, 對正的路口是晏頓街。前方的空地是現今溫莎公爵服務大廈﹐PCCW機樓﹐尚未起樓。右前方的矮小建築物應該是麗的呼聲。半山上的白色建築物是1958年新建的嘉勒撒聖芳濟覺書院。

三張圖都是同一來源的﹐年份相信是1958-60年間。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有錯漏請各位大哥大姐指正。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工程

TOP

印象中六七十年代姻緣石的香火比較鼎盛﹐現今因灣仔由住宅區變為商業區﹐拜姻緣石的人都好像比從前少。
---------------------------------------

香港的姻緣石位於香港港島的寶雲道 ,鄰近「肇輝臺」私人住宅大廈。據說「姻緣石」是一塊能使人「求配偶得配偶;求子嗣得子嗣」的神奇石岩。它的形態像一枝石筆斜插在石座上。據說它成功為眾多情侶締結美滿良緣。另一說為外貌酷似陽具,故有「求子嗣得子嗣」之名云云。

寶雲道一帶本屬危險斜坡,為了防止山泥傾瀉,港英政府派員為斜坡進行處理工程,然而那裡竟然出現一塊如人頭般的岩石,頂端更長出青草,仿似人頭上的頭髮。後來民眾認為若用繩子把酒瓶掛在姻緣石旁的一棵樹上,所祈求的願望就能實現。

在1964年,香港的部分民眾私人集資把這塊岩石粉飾,把油它繪成人形,並在其下,繪成身形,並設印度教的「四面神」等神壇多處,變成「聖地」。自此,每逢農曆初一及十五日,均有人來朝拜。祈求姻緣的民眾,每逢農曆初六、十六及二十六日均會到來膜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名外籍軍官與一名中國女子相愛,卻遭家人反對。其後,他們雙雙私奔上山雙宿雙棲(即半山寶雲道姻緣石現址),可是最後餓死山林化為石頭。

隨後,他們託夢給北角一帶的婦女,並許諾會撮合所有向其膜拜的有情人。因向其祈求姻緣特別靈驗,姻緣石由1950年代起直至今日,都是戀人們祈求良緣的希望。


Source : Wikipedia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3-13 08:24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工程

TOP

找到一張三十年代的明信片﹐相中是 cooolman 兄發的圖的相同建築物﹐並標籤為二號差館。這可能就是原來的二號差館。但資料顯示二號差館在1868啟用﹐但到1960年代才被重建﹐樓宇有一百年使用期﹐可算相當長。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TOP

引用:
原帖由 master_bates 於 2008-3-17 12:36 發表
好少見的postcard。 相片左邊是否海岸線?
估計相片是三十年代灣仔大填海正在進行或剛完成。英京酒樓舊址是個地盤﹐尚未有建築物。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TOP

大王廟在海邊的是候香港應還未成為殖民地。香港很多的天后廟(銅鑼灣﹐篡箕灣)﹐以前都是海邊的﹐現在都在鬧市中央。

灣仔大填海應有三次。
第一次是開埠初期(1840s),本來海邊的大道東推出到莊士頓道﹐灣仔道﹐及集成中心以東的軒尼詩道。。跟著的電車就在海旁設軌。
第二次是1920年代初﹐在大約1930年代初完成﹐由莊士頓道給軒尼詩道推出到告士打道。用的是摩里臣山及九龍運過來的泥土。接近一千棟的戰前樓宇就是當時的新樓。
第三次就是1960年代末期及1970年代初期。建成了海旁的新路給灣仔北(華潤﹐新鴻基中心﹐藝術中心等等)。我以前住的地方本來在海邊﹐經過那次之後就成了高速公路隔離﹗

TOP

1910年代東海旁(灣仔)﹐遠處為西洋式建築﹐近處建築為三層高木樓﹐地下是商鋪﹐而二﹐三樓是漁民住所。



資料來源 ﹕ 教育處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3-24 11:05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TOP

1964年的石水渠街及現今相同位置的對照。


TOP

引用:
原帖由 m2a2 於 2008-3-30 03:02 發表

呢幾年係中環士丹利街都開左間太平館餐廳,價錢都幾係,所以從來都不敢入去。
未知同幾十年前既太平館有無關係呢?
是相同的。太平館在港九各地都有分店。白沙道那間歷史比較悠久。

TOP

引用:
原帖由 m2a2 於 2008-3-30 03:56 發表

中環恆生總行旁邊舊年(?前年?)開左間五龍茶餐廳,唔知同"5 dragon"有無關係呢?
中環的五龍就是從灣仔利東街搬過去的。


相關搜索目錄:

TOP

引用:
原帖由 m2a2 於 2008-3-30 04:06 發表

好奇一問,海中那隆起既地方係邊度?土瓜灣海心廟?

不過此圖亦可看出那時四層高樓宇的一致性,遠看比現在的高樓統一和好看多了。
我想是紅勘吧。



TOP

加張舊照﹐1967年暴動中的莊士敦道。可看到三間灣仔名店- 馮良記鐘錶﹐敏如茶室﹐英京酒樓。
馮良記(日占時開業)還在﹐其他兩間就消失了。




相關搜索目錄:

TOP

引用:
原帖由 pashwawa 於 2008-4-6 18:51 發表
加張舊照﹐1967年暴動中的莊士敦道。可看到三間灣仔名店- 馮良記鐘錶﹐敏如茶室﹐英京酒樓。
馮良記(日占時開業)還在﹐其他兩間就消失了。


http://i116.photobucket.com/albums/o17/pashwawa/ZJohnston_Rd_ ...
我一個月前影的相同位置。



相關搜索目錄:

TOP

引用:
原帖由 hkman713 於 2008-4-10 22:32 發表
滄海桑田之灣仔填海。

..
多謝圖片。
六十年代那張應尚是五十年代的。59,60 已可見百德新街(大丸)的樓宇。

TOP

三張八十年代早期的洛克道照片。

1。 洛克道東望﹐遠處為盧押道。橙色是當年巴喇沙舞廳。



2。 洛克道西望﹐街口是分域街。



3。 洛克道向銅鑼灣方向﹐左方街口是景隆街。

TOP

引用:
原帖由 pigone 於 2008-4-12 10:30 發表
龍記即係現在杭州酒家果位 (即麥當當), 樓下賣麵包, 樓上餐廳..
超級市場仲有兩益..
哈哈..記得佛海齋廚嗎? 水晶餅好好味.
我都很想找回灣仔的舊照片, 以前又唔識得拍照留念..
上網找, 很難找到70-80年代既照 ...
去親佛海食﹐的油多度嚇死。

兩益以前在譚臣道﹐現在搬左側魚涌的工廠大廈﹐變了批發商﹐主要做洋酒批發。

那黃色假髮女人係灣仔經典﹐七十年代已在。主要活動範圍在莊士敦道/灣仔道一帶。這十年來卻不見了﹐應有六七十歲了。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4-12 10:48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水晶 假髮

TOP

之前我在此帖亦登過夏巴的照片﹐麻煩你先翻一翻。
下一張應看到克街/茂羅街的樓宇﹐但照片是五十年代初的﹐你住的威漢大廈可能未建成(記憶中的威漢是十多層的新樓)。我應有其他三角油站的舊照﹐不過要找找。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4-12 12:53 編輯 ]

TOP

1963年史超域道/軒尼詩道交界。

TOP

又一張灣仔道/莊士頓道照片﹐1930年代。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4-15 14:17 編輯 ]

TOP

我發覺在灣仔道口至大佛口的莊士敦道的一個特色是 - 街坊都喜歡捨行人路而在車路上行走﹐這在其他的區域都不多見。我想到的原因是那一帶在八十年代前比較少汽車出入及電車站是在馬路邊(馬路太窄不能設有蓋的電車站)。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4-16 09:20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汽車

TOP

引用:
原帖由 master_bates 於 2008-4-16 16:18 發表


以前威漢大廈向灣仔道有一家洋服店及好似一家賣食油。 在克街方向有一家「潮興」大排擋。 而家灣仔有多間「潮興」相信與他無關。
我記得在那一帶六七十年代有兩間裙掛鋪﹐一間是冠南華,另一間是華南﹐冠南華在佐敦還有﹐華南則完全消失了。

TOP

美利堅係克街入與灣仔道交接的角位﹐搬去駱克道都有一段日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B-goal 於 2008-4-18 10:30 發表


離開香港,好多年啦!而家三不賣在那裡經營?最、最早期是在灣仔道口,振安大押對面。最後知道,是在茂羅街。
三不賣應該尚在茂羅街口﹐夏巴對面。
有仔記則在半年前結業了。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