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靡揮霍無度 乾隆六下江南的真實意圖
官方的史籍到民間的野史中,關於乾隆南巡都有許多描述:官方史料上說乾隆下江南是為了修築堤堰,功澤韆鞦。而民間野史上則說乾隆把國家大事都扔給手下大臣,自己迷戀在江南美景中。更有說他風流成性,揮霍無度。那麼,乾隆下江南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為什麼要六下江南。
乾隆南巡一開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對。《清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乾隆即位不久,聽說蘇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遊視察,並派大學士訥親去江南查看道路。訥親從並不贊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給乾隆的回奏中說:蘇州城外的虎丘還算得上名勝,實際上像一個大墳堆。蘇州城裏河道狹窄,糞便船隻擁擠在一起,過了中午就臭不可聞,根本不算什麼風景。乾隆聽了訥親的回報,只好暫時打消了南巡的念頭。
乾隆的南巡江浙有六次,具體年份分別是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其中時間最長的一次是第四次,為125天;最短的一次為第二次,有105天。
乾隆帝在南巡中不止一次地宣稱,他巡幸江浙是為了“行慶施惠”。這個意思是說,他是要利用雄厚的財政實力與士民同慶大清皇朝的鼎盛局面,並儘量給他們一些“恩惠”。
乾隆帝的“行慶”慾望或許是有道理的。據歷史記載,乾隆中期前後,清朝的經濟、財政實力已相當雄厚。例如,墾田數:乾隆十八年為708萬餘傾,三十一年已達741萬餘傾。財政收入和徵糧數:康熙時期田賦年收入為2000多萬兩,乾隆三十一年已達4887萬餘兩;清初徵糧數為每年400萬石,乾隆三十一年已達831萬餘石。庫存銀:乾隆元年為3395萬餘兩,二十四年為3673萬餘兩,三十年為6033萬餘兩,三十九年為7390萬餘兩。
“行慶”之外,乾隆帝還察吏安民,指導修治河工,籠絡士紳和讀書人,實行蠲免。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蠲免,也就是“施惠”了。乾隆帝注意到:“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修養,戶口益增,習尚所趨,蓋藏未裕……”因此除了力倡去奢寵實、勤儉節約之外,在南巡中,對災區和貧窮地區均實行賑濟和蠲免,並告誡地方官吏認真落實,“朕回鑾所目睹之處,稍有未協,惟汝是問”。
南巡之外,乾隆帝還從乾隆三十一至五十九年,一共實施七次全國範圍的普蠲,其銀兩總計超過1.4億,糧谷約1200萬石。這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對於穩定盛世局面、緩和階級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南巡中還有一點值得提及,那就是乾隆帝常常帶一些少數民族首領或重要人物巡幸,或在中途接見朝覲者。這和康熙帝利用避暑山莊、木蘭秋獮一樣,既是為了籠絡各少數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感情,表明在統一的大家庭內不分民族、內外,一視同仁;同時也是要“通過對江南富庶之地的遊覽觀賞,使這些頭領人物看到中國的地大物博,國力強盛,使其心存敬畏,不敢有反抗之心”。
不過,乾隆下江南同時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儘管乾隆三令五申嚴禁鋪張,但地方官員為取得他的歡心,無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投其所好。乾隆在第六次下江南時,寫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的詩句,表明他做夢都在回想六下江南的風光盛況,言辭之間充滿了眷戀。然而乾隆六下江南,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直接造成了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史料記載,康熙南巡時,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員的官邸,只有在揚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宮。而乾隆下江南比康熙南巡闊氣奢靡多了。從北京到杭州,他在沿途建造了三十個行宮。乾隆乘的禦舟被稱為安福艫、翔鳳艇,共有五艘,製作工藝極其精美。整個南巡船隊共約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連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