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武術 | 跆拳道 | 空手道 | 泰拳 | 詠春 | 太極拳 | 柔道 | 拳擊 | 合氣道 | 劍擊 | 摔角 |

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功夫神話--鳳凰周刊--記者 段宇宏

中國功夫神話--鳳凰周刊--記者 段宇宏

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名片,當屬中國功夫。

通過風靡世界的港臺功夫片,中國功夫在全世界擁有大批狂熱擁躉,每年都有無數迷上功夫片的外國人到中國學藝。近些年來,類似“中國功夫VS日本空手道”、 “中國功夫VS美國職業拳擊”、“中國功夫VS俄羅斯散打”、“中國功夫VS泰國拳王”的比賽,在中國舉辦過多次,幾乎每次,中國都以絕對優勢獲勝。
然而,中國功夫又是水分最多最有爭議性的一張名片。

中國功夫天下無敵的說法,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深信不疑。
但是,在K1、UFC、PRIDE等被公認為世界最頂級職業格斗的決賽圈里,幾乎見不到中國選手的身影,而參與其中的中國選手,勝率竟然不足50%;而這些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甚至已有趕上像NBA這樣的傳統體育賽事的比賽,國內媒體幾乎完全不予報道。
而那些被請到中國、被打得落花流水、代表著美國職業拳擊、代表著俄羅斯職業格斗的高手,幾乎全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業余選手。

人們相信,在中國民間,隱藏著大批蓋世功夫高手。但是,曾與民間各種門派高手交流過的當代體育家們看來,這些人實戰時幾乎不堪一擊,而CCTV等電視臺舉辦的“武林大會”中,各種聽上去名稱甚響的門派掌門人,在公眾面前,最后都變成了推搡拉扯比賽。

中國功夫真的天下第一嗎?中國功夫能不再是體現民族尊嚴的普通運動嗎?在擁有格斗最大潛在市場的中國,能建起開放而擁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賽事系統嗎?神乎其技的中國武術,到底包裹著怎樣的神話光環,中國武術發展的現實到底如何?

文一:民族尊嚴與商業利益的盛宴   
文二:武林高手何處尋   
文三:誰來開拓13億人口的武術市場   
文四:當代世界級自由搏擊名人

武林高手何處尋
提要: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描述的蓋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麼?能代表中國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職業散打運動員,還是那些隱藏在民間的武林人士?

記者  段宇宏

雖然中國散打選手,在中國組織的武術比賽中每次都大獲全勝,但散打很難獲得中國觀眾的真正認可。因為散打看上去與傳說中的中國武術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散打在大陸從1979年開始發展,只有30年歷史,一直被很多民間傳統武術人士鄙視,認為這是“拳擊加個腿”,不是“中國武術”。其實普通民眾的認知, 也是把傳統武術當作中國武術。人們觀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國武術水平的,是傳說中的民間武術高手。但中國傳統武術經過文學家和藝術家的經年不斷加工創造,有 多少是神話,多少是現實,從來就是個極具爭議的話題。

  
【從“不入流”到“國粹”】

  雖然今天人們談到中國武術時喜歡用“源遠流長”來形容,但歷史上,無論是武術還是習武者,都長期在中國社會沒有什麼地位。秦一統天下之后,韓非子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成為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雖然漢代“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地位獲得尊崇,但長期的重文輕武的文化中,武術、技擊為主流的士大夫社會所不屑,習者多為農民、郎中、藝人,即為“不入流”。武術和習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識階層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殺敵立功之人的亂世,領兵打仗的封疆大吏們也壓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 手,歷史上真正的習武者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中就對當時前來投效的所謂少林高僧一類人印象極差,認為他們根本不堪用,后來仿效戚繼光練兵的曾國藩,同樣 對這種人敬而遠之。不過,中外民間自古皆有“俠士情結”,武俠文藝在古代中國民間同樣備受歡迎。退役軍官回鄉教人練拳,民間習武者從軍或賣藝,均對武術傳播能起到作用。明清交替,很多明朝官兵組成秘密社團潛入民間,以教拳賣藥作反清活動的掩護。為吸引更多農民信眾,給自己的拳法創設一套建構于陰陽五行之類的體系,再附會上歷史名人及各種傳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諸多門派。中國近世武術文化突然蔚為大觀,即源于此。在體育界和官方,從民間社會中發掘傳統武術價值的嘗試,早在民國就開始了。民國建立,漢民族主義大興,國粹被紛紛挖掘。而結社集會的自由與新聞自由,使得以前只能在民間底層徘徊的武俠文化和拳師們紛紛登堂入室,他們的神奇故事通過媒體廣為傳播。清末至民國中前期,著名的“武術家”幾乎都來自農村,其中很多人從軍、參政,這使得后來武術被定為“國術”並建立起“中央國術館”。風氣所及,此后中國各地、各黨派的軍隊都有了練拳的習慣。這種大背景下,中國民間武術門派蜂起,門派體系與傳奇故事進一步得到豐富完善。這個格局除大陸中共建政的前30年外,在全球華人地區均延續下來。國民黨人對武術的重視,常人難以想見。他們認為推廣武術可強民強國,培養軍事人才。1909年,陳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陳公哲組織“精武體操會”,訓練人才,此為后來聞名的“精武會”的前身,早期的教師有著名武師霍元甲、劉振聲等人。精武會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摒棄門戶之見,整合中國武術。孫中山曾光臨過它的六周年紀念活動,在10周年時親題“尚武精神”牌匾贈送,並擔任過名譽會長。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華門頭條巷6號設立了中央國術館,此后將它發展成一套從中央到縣級的武術推廣體系。國術館的宗旨是培養師資、推廣武術、審編教材。當年年底的10月,國術館舉辦了第一場全國武術國考,東南西北各路民間高人匯聚一堂,刀槍相見,拳來腳往。除了規定的人體柔弱部位不得擊打之外,以打倒 對方為勝,規則較為開放,因此誕生了很多武術名人。蔡元培、李烈鈞、于右任等擔當主委,馮玉祥以理事會長名義前來頒獎。這應是中國首次公開的最大型比武,直到今天,一直為諸多武林人士懷念,稱為武術的黃金時代,那是最真實最精彩的傳統武術實戰,但可惜無影像資料被發現。與此同時,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國人逐漸接觸到西方現代體育運動。碰撞因此開始,它直接引起“土洋體育”之爭。今天武術界和中醫界存在的問題與爭議,居然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基本相似。但武術被質疑的烈度與層次,在民國比今日更甚。范振興、吳志青、蘇桓東等人著書撰文發起質疑,如《我對國術之所見》、《科學化的國術》、《國術是什麼》。他們認為,所謂國術,存在著“托名祖傳,自炫其能”、“盲目崇古”、“默守因襲”的陋習,好多修習方式不符合科學的體育訓練,他們喊出“國術科學化”的口號。他們還指出,要運用嚴肅的史學方式梳理武術歷史,還原其本來面目,去除神話和傳奇,武術要受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的洗禮,反對“陰陽五行”和“丹田運氣”之類的說法。
   
【海峽兩岸的殊途同歸】

1949年之后,武術在大陸和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地區走上了一段時間截然不同,最后又殊途同歸的道路,只不過因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的發展歷程較為滯后。民國武師多有“會道門”背景,並與國民黨政權關系深厚,1949年后,很多遷到臺灣或出走海外。中共建政后,也很重視武術,國家體委把“國術”正式更名 為“武術”,制定頗多章程規則,逐漸把武術變成套路表演的體育賽事,技擊性武術被禁止,民間武林也消失。“文革”中,武術發展幾陷于停頓。1980年代初,大陸開始發展散打,與套路武術並駕齊驅。改革開放之初,興起中國傳統文化熱,香港武俠文藝大舉進軍大陸,在全國掀起一片武俠熱、習武熱, 一直到今天,武校遍布神州大地。以前的各種門派與武術紛紛重現江湖,甚至連金庸等小說中虛構的門派與武術都現身武林,大家立館招生,講課授徒,好生熱鬧。而國民黨到臺灣后,一直沒有停止發掘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努力,定期舉辦不分門派的中華國術世界擂臺錦標賽,八卦掌、螳螂拳等今天難得一見的絕技經常同臺競技。不過從當時留下的影像看,比吳公儀的比武並無出彩之處。國民黨對武術的態度,與對中醫的態度相似,都是一開始當作國粹大力弘揚,極力推廣,后來理性逐漸占據上風,遂逐漸讓其退出官方體制,回歸民間生存。武術在臺灣,傳統的國術實戰比賽也是逐漸被現代搏擊術的散手(即散打)替代。目前在臺灣,“國術館”仍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但此國術館非彼國術館,已經不授拳,多改行從事推拿按摩、治療跌打損傷的業務。國術館與政府衛生部門的沖突近年不斷,國術館不納入全民醫保體系,並有法律規定,國術館師傅無開處方看病的權利,否則違法。但是,某些國術館在激烈競爭中,也悄悄打出有祖傳秘方能治疑難雜癥的旗號,因開藥讓患者服后致傷殘或死亡的事例在臺灣常被報出,政府衛生部門嚴加查封,因此雙方關系緊張。話再說回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在了面前,現有的極少的傳統武術的實戰影像,幾乎得不到認同,或說很假,或說不是真的,那麼真的傳統武術實戰又是什麼樣子?
    
【散打的興起】

  改革開放前,武術技擊性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容易被扣上崇尚暴力的帽子。梅惠志自小修習傳統武術,有一大堆頭銜:首任北京武術散打隊總教練,武警北京總隊散打隊總教練,京港搏擊會總教練。他還是大陸散打運動的先驅之一,培養了很多全國散打冠軍。梅惠志介紹,改革開放后,中國武術隊常出國訪問,也為來華訪問的外賓表演,有好事的老外就問:“那這個能不能實戰,可不可以試一下呢?”這種提問經常難倒主人家。武術技擊性的問題,就這樣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實戰這種“新鮮事物”,官方認為具有危險性,秉持著既重視又要謹慎的心態,摸著石子過河。1979年,國家 體委首先委托浙江體委、北京體院、武漢體院進行對抗性武術的試點訓練,同年5月在南寧的觀摩會上作了首場匯報表演,散打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這個時候,北京什剎海業余體校的摔跤教練梅惠志,常帶著一幫人練習拳擊及類似散打的自由搏擊項目,在北京武術隊主教練吳彬和中國式摔跤教練李寶如幫助下創辦散打隊。經過多年探索,官方的武術人士吸收西方現代體育和搏擊運動的很多元素,終于建立起一套散打運動體系(也即錦標賽體系),但傳統武術套路的競賽機制仍保留下來。此時,民間的傳統武術在武俠文藝推動下,也“蓬勃發展”,分歧就此產生。民間武師認為官方的套路武術是花拳繡腿,還認為散打不是中國武術,只不過是“拳擊加條腿外帶個摔跤”,多抱以藐視之情。1980年代,官方在探索期,也常舉辦一些試驗性比武,同意民間拳師們上臺與散打運動員較量。梅惠志本人就有頗多這種經歷。1980年和1981年,北 京搞散打試驗賽,民間拳師躍躍欲試,上百人來自八卦、形意、太極等各拳種。但是,即便是當中最強健的民間拳師,仍與散打運動員有巨大差距,進入半決賽時, 剩下的都是散打運動員。1980年代中期,梅惠志又帶領隊員赴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參加擂臺賽,來的民間高手更是“琳瑯滿目”,很多身著奇裝異 服,有扮成行者武松樣的,有扮成道士樣的。還有人當場表演絕活,譬如一掌把釘子從木板里拍出來。但比武的結果同樣令人沮喪,經常是開場前,對方架式十分漂 亮,開打后,三拳兩腳即被散打運動員擊下臺。有武師認為,戴著拳套限制了功力的發揮,梅惠志安排他們與隊里的小隊員比試,並叮囑隊員,只能打贏,不能打傷對方,意即不能下狠手,但民間高手們仍然很快敗下陣來。梅惠志認為,封閉和過多儀式化的無用動作,導致花哨的傳統武術很難與不好看但實用的散打抗衡:“傳 統武術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多是對方怎麼打你,你怎麼防守的說招說手,平時實戰訓練水平很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方邊腿踢你,散手隊員會一手格擋,一手反 擊。傳統武術可不這樣,他得先做一個云手,這樣動作好看,可對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種講究什麼螺旋力、三角力,每種都有幾十種用法,說什麼可以將 人轉著打飛,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同他們交流時,也就一個照面就分出了輸贏,用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迎擊,沒有什麼神秘的。”到1990年代,這種比武越來越少,一是官方散打體系應付錦標賽已忙活不過來,二是民間武師們從事招生開館,有更多掙錢的事務,一般他們對散打的不屑和批評,都改為君子動口不動手了。雖然實戰中,全國各地的散打隊伍都一致認為,他們遇見的民間武林高手完全不堪一擊,但民間武林人士願上擂臺一雪羞辱者極少,說辭形形色色,譬如說比賽規 則不許擊襠、挖眼、咬人,所以不願上擂臺;有說不能簽生死狀,所以不願實戰;有說真正高人淡泊名利,隱匿于深山野林;有說絕技已經失傳。同時,民間傳統武 術界自身還有各門派之間及內家拳和外家拳之間長期激烈筆戰。專業人士認為,如擂臺允許挖眼擊襠,就不是武術了,因為已無“術”可言,而是打野架,假如規則允許的話,經過專業訓練的散打選手肯定比民間人士更加迅捷兇悍。規則更多的是保護弱者,而非強者。一些曾向民間武術世家討教學習過的職業散打人士認為,由于缺乏現代生理學常識,民間傳統武術不但訓練方法和意識落后,而且往往還保留了不少無用甚至錯誤的觀念,譬如各門派普遍強調站馬步的功夫,實際卻毫無用處,而且若真練馬步功夫,扛杠鈴深蹲更有效果。對一些特別的神功絕技,譬如睡釘板、拍磚頭、頂石碑之類,梅惠志特意還澄清道,這些只能說是江湖雜耍,而不是武術。“這些我以前都練過,一方面是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些物理道理在里頭,知道了就不玄乎。”梅惠志1980年代帶著弟子出國去開眼界時,也曾鬧過笑話。因為大陸散打的錦標賽機制並非職業比賽制,強調嚴格的保護性,戴著厚厚的護具。結果他們背著 護具出去交流時,遭人恥笑。梅惠志才發現,原來人家已經發展到只穿一條短褲搏擊的地步,他于是冒著被上面責怪的風險,私自讓隊員們脫去護具,與外國選手交 戰。最初的出國比武,其結果自然是比較青澀的,不過這也導致了北京隊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國屢屢奪冠。散打興起還有另外一些推動因素,像香港富商霍英東,是武術愛好者世家出身。1980年初,見泰拳和拳擊風行,鮮見中國人上臺與之抗衡,心里吞不下這口氣,便跑到北京來與官方聯絡,要尋覓高手去為國爭光,他多年來為此花費巨資,貢獻頗大。》



相關搜索目錄: 泰拳 CCTV 小說 武術 空手道 拳擊 運動 笑話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