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4 Apple Daily)
24年後再挖掘一號坑 兵馬俑再蘇醒
發現四馬戰車 銅箭鏃
沉睡地下二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昨日再次被喚醒!中國考古專家自 1985年後,在相隔了 24年,昨午對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挖掘,這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地底,究竟還隱藏茷蝻邞滲絞K,為世人所關注。
昨日 6月 13日,是中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考古專家在中央電視台直播下,於下午 1時開始挖掘工作,半日內已發現銅箭鏃、石構件、陶釜之類的文物和兩架四馬戰車。另有部份兵馬俑、戰馬殘片。其中一個完整的兵馬俑頭部清晰可辨,面目清秀、蓄有八字鬍,右面頰和髮髻殘留有彩繪遺蹟。此外,還有一些帶有彩繪的文物出土,專家立即以新技術保護其彩繪。
上萬遊客圍觀 料挖掘 1年
位於西安的秦兵馬俑博物館,昨日一邊挖掘,一邊對外開放,吸引大批遊客前往觀看。有工作人員表示,由於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消息一早公開,近兩日有大批遊客和記者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雲集臨潼小城,遊客「起碼有上萬人」。
秦兵馬俑博物館佔地約 19萬平方米。其中一號坑面積 14,260平方米。此前,因技術問題,只發掘了約三分之一。而本次計劃發挖的面積只約 200平方米,整個實際挖掘考古的過程至少要持續半年至一年。經探測,一號坑中估計共有 6,000尊兵馬俑,「根據此次發掘面積初步推算,這次大約會有 11尊兵馬俑出土」。但考古專家稱,具體數字要等到整個發掘結束後才能知曉。
據博物館副館長曹瑋說:「根據目前的最新發掘情況,最重要的是在一號坑內發現了兩輛四馬戰車『親密無間』,這種情況在兵馬俑考古史上還是首次發現。」考古工作者細緻地用鏟子、毛刷等清理挖掘,有的仔細繪圖,有的噴水保持土壤濕度。
秦俑考古隊隊長劉佔成表示,從已露面的遺蹟來判斷,第九個洞共有兩輛戰車和八匹戰馬,現已發現了部份殘片,碎片程度不一。他透露,兵馬俑的修復主要取決於碎片的完整程度,一般一個兵馬俑的修復完成需要約兩個月的時間。針對民眾所關注的這次發掘是否有保存較好的彩繪兵馬俑出現等熱點問題,博物館館長吳永琪表示,在下一步的挖掘中,如果發掘出大面積的淤泥層,彩繪兵馬俑出現的機率較大,如果仍是夯土層,則可能性很小。吳續稱,一號坑雖歷經兩次發掘,僅僅發掘了東段的局部,對於中部和西部兵馬俑的排列、兵器的配備、戰車的設置等情況,還需進一步的發掘證實。
外界盼彩繪俑綠臉俑出土
內地傳媒報道,這次發掘有五大焦點為外界所關注:是否有精美的彩繪俑;是否發現其他武器,讓秦國兵器再現光芒;此前發現的全屬武將,這次會否出現軍師級的兵馬俑或「文官俑」等;過往兵馬俑附近曾發現「歐亞西部特徵」的骸骨,這次有否「外國人面孔」的兵馬俑;「綠臉俑」會否再度出現。
劉佔成表示,本次發掘出土文物中,絕對不會出土文官兵馬俑。過往在二號坑發現的「綠臉俑」,估計也不會出現在一號坑。他甚至認為在一號坑發掘完好的彩繪陶俑機率很小,發掘出來的可能只是彩色碎片。劉認為,一號坑可能出現包括戰車、步兵俑、騎兵俑等兵種,甚至能掘出將軍俑。
有「秦俑之父」之稱的原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也認為,按過往發掘經驗看,一號坑由於經過長期的水浸和火燒,出現色彩斑斕的彩繪兵馬俑,機會微。
兵馬俑出土過程
1974年:村民楊志發等人在秦陵東側打井時意外地挖出了秦兵馬俑和碎片(一號坑所在地)
1976年:發現兵馬俑二號坑
1978年:一號坑進行首次挖掘,到 1984年為時 6年
1979年:於國慶節正式對外開放。首先開放一號坑
1985年:一號坑進行第二次挖掘,為時一年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1年:三號坑在 9月正式對外開放
1994年:二號坑在 9月以邊發掘邊展出的方式向外界開放
2009年: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挖掘
話你知:無敵大軍守秦始皇陵
1974年 3月,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村民,在秦始皇陵東側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有人認為是妖怪,也有人認為是財神,有人甚至給它帶上草帽,放在農田上,驅趕小鳥。經村幹部向上應曮寣A自此令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 1.5公里處,普遍認為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應捆鴘漣t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份。兵馬俑坑被喻為秦始皇的陪葬坑,象徵秦始皇的無敵大軍,它與秦始皇陵均位於距西安市 30多公里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秦始皇嬴政 13歲即位後,便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 246年或前 247年)。修建過程經其一生,歷時 39年。陵墓總面積達 50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
秦兵馬俑一號坑在 1974年被發現後,先後進行兩次發掘。發現其為最大的一個兵馬俑坑,估計藏有約 6,000個兵馬俑,但頭兩次在一號坑只挖出陶俑千多件。由於限於當時技術設備不完善等原因,至昨日才進行第三次挖掘。
主力軍陣 戰車步兵相間
據資料顯示,兵馬俑一號坑第一次發掘,是在 1978年至 1984年,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隊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面積為 2,000平方米,出土陶制兵馬俑 1,087件;第二次發掘在 1985年,發掘面積為 2,000平方米,由於當時技術設備不夠完善,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第二次發掘只進行了一年就宣告結束,這次出土兵馬俑數量不多。兩次發掘共出土千多件兵馬俑外,還有戰車 8輛,陶馬 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
兵馬俑一號坑呈長方形,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東西長 230米,南北寬 62米,深 5米左右,總面積 14,260平方米。根據出土兵馬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兵馬俑 6,000多件。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 1.7米左右,最高的 1.9米。兵馬俑高 1.5米左右,身長 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兵馬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劍、彎刀等。青銅兵器因經過防袕B理,埋在地下 2,000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
兵馬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各有差異,個個手執 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 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 11條東西向的過洞堙A排成 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懦丑A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陣容齊整的兵馬俑隊伍,恍如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的浩蕩大軍。
相隔 24年後,中國第三次挖掘兵馬俑坑,因掌握了文物保護技術,特別是彩色陶俑的色彩保護問題,中國與德國專家經過近 20年探索,研發了一套能夠在發掘現場保護彩繪的工藝。它可以保護彩繪陶俑不會在出土後因氧化等問題而變色。
遇空氣氧化變灰色
兵馬俑最初都是彩繪,後來因深埋地下、火燒等原因,有的彩繪脫落,有的因遇空氣等原因,挖掘後變成灰色。考古人員發現一、二號坑中有火燒痕[,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化為灰燼。從文獻推測,乃與秦始皇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項羽所為。當然,焚毀原因還有沼氣自燃和燎祭兩種說法。而從 2005年起,「兵馬俑百年後變煤坑」、「兵馬俑身上發現 48種霉菌,不消除將全軍覆沒」等傳言不時而起。
負責這次挖掘活動的執行副領隊榮波說:「挖掘出來一個陶片我們先進行聚氨酯聚乙二醇這個方法來保護,還有電子束輻照來保護。保護好了以後,我們過一年或半年要定期檢測一下,檢測方法用顯微照相分析方法,看它的內部結構,還有層次,還有表面形態,它沒有發生變化,我們就認為它是穩定的。」
榮波說,已經出土的兵馬俑,對空氣的濕度、溫度以及空氣中的污染物顆粒數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在兵馬俑博物館的周圍曾出現嚴重污染的工業企業,對兵馬俑的安全威脅很大。近年來,博物館通過徵地等方式,建立起了 3,000畝的植被緩衝區,降低了空氣中的含硫量,但這還遠遠不夠。榮波稱,遊客能為保護兵馬俑做的工作就是在旅遊淡季去參觀,避免帶進去很多灰塵和細菌,包括呼出去的二氧化碳,都不利於兵馬俑的保護。
相關搜索目錄: 旅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請嘗試多貼文章獲取積分,積分超過 120 或特定用戶組方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