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
贞观之治,下启
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一生政绩显赫,刚正严明,其主要功绩有:
1.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并为恢复
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贡献。在狄仁杰死后,他的学生张柬之发动政变,恢复了“唐”国号;
2.为唐朝举荐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时人谓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
在
封建社会,一个司法官员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远远望见一片白云孤飞,狄仁杰告诉同行的人说:“我的亲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说完注视良久,直到白云飘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西北绝域持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蔺仁基被他们二人的友谊所感动,
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孝廉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有人让他指证宰相
杨执柔也是同谋以求免死,狄仁杰气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说话间,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吓得游说者连忙安慰他。从以上可知,至亲至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相当合格的司法官员,而且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1]
编辑本段狄仁杰墓祠堂
狄仁杰墓位于河南省
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
白马寺旁(现被圈入白马寺,进白马寺后越过荷池直走);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 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
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
狄公墓
立于明代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二碑位于翟泉村北约1 .5公里的邝山之阳、汉魏洛阳故城的
金墉城北。这里向南山势徐倾、至碑处蓦然缓平、故乡民素称双碑凹。二碑东西横列、相距约5米;皆作六夔龙盘绕碑首雕技绝巧、气势雄浑;班斗形跌座深埋土中。东边一通、剥蚀尤甚、篆额及正文俱漫德不清。西边一通、自首至座高3.65、宽1.15、厚0.35米;座高70、宽1.5、厚1米。
孙星衍、邢润的
《寰宇访碑录》卷四有著录,因石质风化字迹难辨而言“年月材、不予录文”。
较小的一方上下隔为三栏,镌刻吊诗数首及明人
周鼎、河南知府虞廷玺所撰序文,立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狄仁杰卒后封为梁国公。此墓现经扩修,辟为狄公祠。
狄梁公街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北端东侧,原名狄公祠街,顾名思义,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
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傍临
山西省博物馆和
三晋名刹
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熟悉。它全长不过二百米,宽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