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汽槍 | 軍服 | 直升機 | War Game | 軍用品 | 軍事模型 |

發新話題
打印

抗日德械師2

抗日德械師2

中德關係的建立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於一八七○年完成德國的統一,開始了德國的興起。但此時也是我國國勢日益低落的時代,幾年間德國在歐洲即取得重要地位並展開了與我國的關係。與其他列強一樣,德國經由割地、賠款、設銀行、修鐵路等方式,在我國山東與東北擴充地盤,所以與俄國、日本常發生利益衝突,此外在一九○○年庚子之亂後的辛丑賠款中,德國得到二○%僅次於俄國居第二位。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又開啟了另一個新頁。

  當第一次大戰爆發時,國父 孫中山先生力主中國應保持中立,反對加入英法日美的協約國參戰,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時與德國斷交,當中山先生南下護法決心推翻段氏政府時,德國方面聯絡中山先生,表示願提供兩百萬美金的援助,中山先生亦有中德進行軍事經濟合作的構想。一九二一年中山先生派代表赴德國,表達願借重德國的技術與人才協助中國的發展,但基於現實考慮,德國未同意與南方的廣州政府建立正式關係,但中山先生以私人名義已開始秘密聘請多位德國顧問與技術人員在廣東服務,建立了日後國民政府與德國軍事合作的基礎。

  第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受凡爾賽合約限制,被迫縮減軍備與軍隊規模,大量的軍人除役,許多與軍需有關的工廠企業失去發展機會,面臨了嚴重的失業與倒閉危機,德國此時亟需發展海外市場來減緩國內經濟問題,於是促進對中國關係開始加溫,建立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德國對華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對中國領土與政治利益的企圖。

  一九二七年蔣中正先生進行清除黨內共產黨勢力的行動、驅逐蘇聯顧問並終止聯俄政策,蔣對德國本來素有好感,此時對引進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軍事現代化是相當積極的。經過多次接觸,一九二八年底德國方面派來鮑爾上校應聘來華擔任軍事顧問,開啟了中德軍事交流的第一步。從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共有五位德國軍人來華擔任顧問,其任職時間如下表,這些顧問實際上都得到德國政府的同意與支持。

     
主要工作  成立教導隊、儲備編譯人才、倡議中國軍火工業的建立  實際軍事訓練與教學  實際軍事訓練與教學、擔任「一二八上海事變」、「中原大戰」、「第五次圍剿紅軍」的作戰顧問  促進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增強陸軍的素質與戰力  協助中國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建立現代化的輕武裝機動陸軍、建立長江以南防禦體系、大量引進德式裝備與軍事體系、奠立中國現代化軍事的基礎  

  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體制來建立新的中國軍隊(以下簡稱國軍),隨著德國軍事顧問的來到,德國裝備與德式訓練自然也跟著而來,軍火相關的重工業集團、生產設備製造廠、原料供應商,也紛紛來到中國開展了密切的往來。

來華德國顧問的貢獻
德國顧問團來到中國,除有退伍軍官外,還包含經濟與技術專家,對於中國的工業狀況多有所瞭解。他們認為當時中國的工業力量是不足以支應一支現代化陸軍作戰需要的,所以必須要從速建立自主的軍火生產工業;又為戰時快速輸運部隊,建立戰略性鐵路網也是極為必要的。於是賽克特顧問引進德國和卜樓公司(HAPRO,原名Handelsgesellschaft Fur Industrielle Produckte),將資金、技術與生產設備轉移到中國來投資,又引進西門子洋行與烏爾夫公司,整修浙贛鐵路、平漢鐵路、湘黔及玉南、南萍等鐵路,由德國來提供貸款器材技術,協助中國進行交通建設與重工業建設,有效地提升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相對於中國需要德國的協助,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與製造槍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亞洲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八○%,中國華南地區的產量又占亞洲第一,中國的鎢產量佔有世界舉足輕重之地位。雙方議定用以貨易貨方式來進行貿易,中德兩國通過這樣的雙邊經濟往來均深蒙其惠。

  在國防體制方面,賽克特顧問於一九三三年提出《陸軍改革建議書》,他建議:中國急需的不是人數龐大的陸軍,而是全力建設一支訓練精良、裝備齊全的精質部隊,應先建立一支模範隊伍、再逐步推廣到其他部隊完成國軍的改造。這個建議為蔣介石採納,次年(一九三四)年底,蔣介石進行「國軍六十個師的整軍計畫」。截至一九三七年六月抗戰爆發前,國軍已完成三五個調整師與二四個整理師,另調整東北軍一○個師、廣東軍一○個師、川康軍二六師及九個獨立旅,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軍政軍令系統的大改造工程。在這些部隊中直屬中央的有三十個師,是完全接受或部份接受過德制裝備與訓練,其餘的各師多少也以德制編裝為標準作過調整,這些部隊在抗戰初期就成為直接迎戰日軍的主力;其中又以德制化最高的第八七/八八/三六三個師,與唯一完全按德國步兵標準編裝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最稱精銳。

  賽克特顧問的繼任者——法肯豪森將軍,他很瞭解以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財力與官兵素質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國標準的陸軍是有困難的,中國的“國軍六十個師的整軍計畫”只能算是具備現代陸軍初步的雛形,與真正現代化的標準有相當距離,故而法肯豪森認為國軍應先成為「輕裝快速部隊」,具備以下的特性:
- 大部隊移動時以鐵路來運輸,使兵員可快速集中到戰場邊緣
- 不倚賴重炮、戰車等重型裝備,而是靈活機動地使用自動武器作戰
- 與若干戰車與炮兵單位配合,進行協同作戰
  這就是「輕步兵」的建軍概念,對於當時的中國的國情與環境而言,德國顧問的論點是很中肯務實的。

在引進現代軍事思想方面,德國顧問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將西方軍事觀念如縱深布署、內外線態勢、機動作戰、攻擊/ 防禦重點……等理論及實務帶入國軍訓練中,讓封建閉鎖的中國軍隊首度接觸到完整的西方現代軍事科學,這個刺激與啟發無疑是極其重大的。另外德國顧問也協助中國政府規劃兵役制度、軍令軍政的權責執掌、國防工事建構、全國整體防禦體系,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為從基層幹部建立起德制陸軍的基礎,自中央軍校第七期起(一九三一年),各種兵科的德國顧問來到中國軍校擔任教官,當時中央軍校是培養國軍基層幹部的搖籃,學生們多懷有救國建國的理想,在此熱切地接受德國教官的認真指導,很快就建立起新的理念思維;法肯豪森對此頗為稱許,曾讚譽南京中央軍校的學生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一九三四年大量的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在一批價值一千五百萬銀元的軍火中,包含二四門一五公分野戰重炮(即德軍FH-一八 型),二○門三七公釐戰防炮( 即德軍Pak三五/三六 型) ,數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槍,數千支捷克造輕機槍(ZB-二六),與瑞士奧利根(Orelinkon )公司的二○公釐機關炮,此外西門子的通訊器材、蔡司望遠鏡、德制輕戰車,架橋器材,防空探照燈等各種裝備,開始進入了中國的部隊服役。一九三六年德國運交中國二千三百萬馬克軍火,一九三七年德國運交中國八千二百萬馬克軍火,其中有一五公分要塞大炮(用於長江江防),高射炮、步槍、機槍、迫擊炮、重機槍、大批各式彈藥,鋼盔,以及魚雷二四○枚、快艇若干通信器材,還有制鋼、煉焦、化工、兵工生產機具等設備。

  透過這些努力與建設,國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間,於長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國防工業與新式陸軍,為日後爆發的中日大戰奠下了一個能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
德制國軍投入淞滬會戰在國民政府的建軍規劃中,陸軍是採用德制裝備與訓練,另一個重要的軍種——空軍,卻沒有走德制的路線,各型飛機多是向美國採購的,但這個在全世界都屬最年輕的軍種也是成長進步最快的軍種,新型戰機不斷的推出,必須要快速的換裝才能不至落伍,所以中國對外採購軍火的另一類巨大開支,即是在於作戰飛機與零件彈藥,不過主要輸入國並非德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蘆溝橋事變」,原先日軍是想按照以前的技倆,把這次衝突搞成一場「局部事件」,然後再交涉停火壓迫中國退讓,日本又可輕易地佔領一塊中國領土,這種蠶食策略已成功過很多次。但這次日本盤算錯誤,中國全國抗日呼聲高漲,絕不容忍日本軍事力量深入中國關內,這是攸關中國存亡的生死大事,國民政府也決心不惜與日軍大戰也要保衛國土。但是在華北地區日軍佔有地利優勢,它的重武器與車輛在華北平原行動自如,國民政府的有力軍事設施也不在華北,並且日本已在京津地區集結優勢兵力,準備等待國軍北上馳援,以逸待勞來場決定性會戰,一舉摧毀中國軍主力。蔣中正先生等將領深明此種態勢對國軍不利,於是決定在上海地區開闢戰場,如此日軍的優勢在華中水網丘陵地形內將會降低,駐華中地區的中國新式陸軍也可迅速調集到上海參戰,並且利用上海列為國際都市的便利性,能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努力傳揚世界,以此能引起各國的關切與支援,避免在華北作戰被視「地方性局部衝突」,遭到國際視聽的忽略,這就是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的背景。

「八一三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這是中國近代首次海陸空三軍大規模會戰,也是全中國軍事力量的大動員,它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圍攻期(八月十三日至八月二二日)

  蔣中正先生調動戰力最強的德制第八七/八八/三六三個師,率先投入會戰打響第一槍,主動出擊圍攻日軍在彙山碼頭、公大紗廠、日本租借區等地的據點,國軍配備德國一五公分重炮的「炮十團」與輕戰車及戰機都參與攻擊行動,歷經四次總攻,雙方反復巷戰爭奪陣地,敵我傷亡均極重大。德國顧問建議國軍改變以往正面硬攻方式,改用「突擊群戰術」——即集中兵力對敵進行「點突破」後、持續挺進,再由後續部隊包圍敵人以擴大戰果,這乃是一次大戰之後德國軍事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國軍在實戰時,還是常使用「步兵上刺刀——衝鋒前進」的習慣戰法,沒能有效活用「重點穿突、快速挺進」的要求;加上後續的增援部隊調度常有不當,未能及時守穩前鋒部隊得手的陣地,反被日軍逆襲奪回切斷後路。另外自動武器配合協調度也不夠,二○厘機炮/ 三七厘戰防炮不能即時在火線上支持步兵壓制敵火力據點,國軍又習於衝鋒硬攻導致損失慘重。德國顧問又發覺在實戰中,國軍的情報偵察工作不夠確實,對敵兵力布署、對敵企圖之研判也未周延,通訊紊亂與友軍協調不足,雖官兵人人英勇奮戰,但以上諸多不利因素造成國軍在戰鬥中傷亡大、戰果小的結局。


相關搜索目錄: 投資 運輸 貸款 野戰 銀行 工程 採購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TKZ4848 體力 +11 讚! 2014-2-28 22:54
  • TKZ4848 威望 +11 讚! 2014-2-28 22:54
  • TKZ4848 金錢 +11 讚! 2014-2-28 22:54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