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汽槍 | 軍服 | 直升機 | War Game | 軍用品 | 軍事模型 |

發新話題
打印

小知識:【海洋艦艇的知識,57個為什麼?】

小知識:【海洋艦艇的知識,57個為什麼?】

小知識:【海洋艦艇的知識,57個為什麼?】



1.艦名


艦名是海軍現役和預備役艦艇的名稱。由海軍領導機關按命名規則分別授予。目的是,便於實施指揮,發揚光榮傳統,激勵海軍官兵的戰鬥意志。通常用同類名稱命名同類艦艇,常用的有:歷史人物、城鎮、社會團體、星辰、水族、鳥獸、植物、著名海戰、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概念和榮譽稱號等。如中國「鄭和」號訓練艦、「鞍山」號驅逐艦,美國「天狼星」號供應艦、「長尾鯊」號核潛艇,英國「羚羊」號護衛艦等。一些國家海軍在具有光榮歷史的艦艇退役或報廢後,新艦艇沿用其艦名。


2.舷號   


舷號是標誌在艦艇兩舷水線以上的編號。水面艦艇通常標示在艦首部水線以上兩舷的顯著位置,也有標在艦尾部的;潛艇標示在指揮室圍殼上。由海軍領導機關統一編定,用以確定艦艇在海軍序列中的位置,便於識別。以序號或代字加序號表示,代字代表相應艦型。如588號護衛艇,「X615」號綜合補給船,「J50」號遠洋救撈船等。有的國家海軍艦艇只標示序號,不標代字。如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的代號為CVN-65,以 65為舷號標在艦首干舷,並以特大字樣標在飛行甲板上。


3.艦橋
   

艦橋為設在艦艇上層建築中的航行、作戰指揮和*縱部位。早在蒸汽明輪船時期,*縱部位設在左右舷明輪護罩間的過橋上,因而得名。一般位於橋樓頂部的前端。有敞開式和封閉式兩類。包括指揮室、駕駛室、露天指揮所等。大、中型艦船通常設有前艦橋和後艦橋;小型艦艇上的橋樓即為艦橋。隨著艦艇的指揮*縱日趨自動化,作戰指揮部位移到室內,艦橋已不再具有作戰指揮功能。


4.艦艇上層建築   


艦艇上層建築是艦艇船體最上一層縱通甲板以上的圍蔽結構和附屬結構的統稱。通常包括船樓、甲板室、機艙棚等。上層建築用於佈置各種艙室、減少甲板上浪、增加艦艇儲備浮力和保護機艙、爐艙開口免受波浪浸襲。



5.艦艇*縱性
   

艦艇*縱性是艦艇利用其*縱裝置改變或保持運動速度、航向、位置和狀態的性能。艦艇航海性能之一。對保證艦艇航行安全,實施戰術機動,提高戰鬥力、生命力和經濟性等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直線穩定性,指艦艇在不*舵時作直線運動的能力;回轉性,指*舵時艦艇改變航向作圓周運動的能力;轉首性,指*舵時迅速改變艦艇航向的能力;水平穩定性,指潛艇水平舵*縱保持和改變航行深度的能力。常用的*縱裝置有車、舵、旋轉導管、全向推進器和艦艇首部側推裝置等。艦艇*縱性的好壞取決於*縱位置的性能、船形、主尺度和水線以下船體側投影面積的大小及形狀。



6.艦艇耐波性
   


艦艇耐波性是艦艇在一定風浪條件下的運動性能,以及為艦員的工作、生活和武器裝備的正常*作使用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條件的能力。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艦艇因受波浪的擾動,產生搖蕩運動以及由其引起的砰擊、上浪、失速、飛車等現象。劇烈的搖蕩,可能導致艦艇傾覆;武器不能發揮正常效能;直升機不能起降;機器儀表運轉失常;艦體構件及設備因負荷過大而損壞;阻力增加、螺旋槳效率降低;人員暈船等。在艦艇設計時須按其使命、任務、可能活動 、海區滿足戰術技術任務書(或建造規範)對耐波性的要求。衡量耐波性優劣的主要指標有:橫搖、縱搖和垂蕩運動的幅值;橫搖週期、垂向加速度;首底砰擊、甲板上浪和螺旋槳出水的概率;失速或有效功率增量 ;暈船率 ;由波浪載荷和砰擊引起的動態載荷等。通過船模試驗和理論計算分析,可以預報艦艇的耐波性。改善艦艇的耐波性,須選擇適宜的船形和主尺度,合理配置船體內的載重,並裝設減搖裝置等。



7.艦艇續航力   


艦艇續航力是指艦艇一次滿載燃燒、機械用水和滑油,以給定速度航行所能達到的最大距離。以海裡為單位計量。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不同航速下的續航力不等,以經濟航速的續航力最大。核動力艦艇,其核燃料的能量極大,續航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機械、設備等的持續工作時間。常規動力艦艇,主要是改進船體線型,減少艦艇航行阻力;降低動力裝置的燃料消耗率,以提高續航力。


8.艦艇作戰半徑   



艦艇作戰半徑通常指艦艇按設計規定裝足燃油、淡水、食品、彈藥及各種消耗品,從基地出發,中途不補給,進行作戰活動所能達到的最大平均直線距離。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主要取決於艦艇續航力的大小。計算時應考慮往返航行所需之消耗,作戰活動可能的消耗及規定的安全儲備量常規動力的水面艦艇通常取續航力的1/3。潛艇的作戰半徑,通常取通氣管航速續航力的30%核動力艦艇的作戰半徑,已不成為戰鬥使用時主要考慮的參數。


9.艦艇自給力
   

艦艇自給力也稱「艦艇自持力」。是艦艇一次裝足按設計規定的燃油、淡水、食品等,中途不進行補給,連續在海上活動的最長時間。以晝夜為單位計量。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對自給力的要求,根據艦艇使命、活動海區和戰鬥使用方式等因素確定。各型艦艇自給力的一般範圍是,巡洋艦、航空母艦等大型軍艦 30晝夜~8晝夜;驅逐艦10晝夜~30晝夜;護衛艦5晝夜~15晝夜;掃雷艦、獵潛艇5晝夜~10晝夜;導彈艇、魚雷艇、護衛艇2晝夜~7晝夜;登陸艦艇晝夜~30晝夜;潛艇30晝夜~90晝夜。



10.艦艇生命力
   

艦艇生命力是指艦艇遭受戰鬥或事故損傷後,保持和恢復戰鬥與航行性能的能力。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包括:不沉性、防火防爆性、抗損性、防護性等。 在艦艇設計建造時, 須從艦艇的結構(包括強度、剛度、裝甲、防護等),總體佈置,艙室劃分,主動力裝置和電站的數量、儲備及配置,損害管制系統及器材、防核、防生物、防化學武器的設備以及武器裝備的佈置和控制方式等方面保證艦艇有很強的生命力。服役後,建立嚴密的損管組織,加強訓練,嚴格執行安全規定和規章制度,維護好一切裝備和設施,保證艦艇生命力的最佳狀態。發生損傷後,迅速正確地組織艦員奮力搶救,消除損害,盡最大可能恢復艦艇生命力。



11.艦艇吃水
   

艦艇吃水是艦艇船體水線面至底部龍骨線的垂直距離。以米為單位計量。艦艇主尺度之一。按排水量不同分標準吃水、正常吃水、滿載吃水和最大吃水等。按船長方向部位的不同,分首吃水、尾吃水和中吃水。首吃水和尾吃水分別是在首垂線和尾垂線處量得的吃水。中吃水,亦稱「平均吃水」,是首尾吃水的算術平均值。設計水線的中吃水稱設計吃水。在航行中,準確掌握艦艇吃水和突出在龍骨線以下的結構尺寸,如板厚、聲納導流罩等,對保證艦艇停靠碼頭、進塢修理和通過淺水區、礁區的安全有重要意義。


12.干舷高
   

干舷高是艦艇水線至上甲板邊線的垂直距離。常用F表示。增大干舷,可提高艦艇的儲備浮力和大角穩性,減小甲板上浪的機會,但增大了受風面積,對艦艇抗風力有一定影響。


13.排水量
   

排水量是艦艇在靜水中入水部分所排開水的重量。以噸為單位計量。艦艇浮於水面時的排水量等於艦艇的重量。艦艇入水部分所排開水的容積稱容積排水量,以立方米為單位計量。容積排水量乘以舷外水的比重即為重量排水量。排水量是艦艇大小的標誌,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水面規艇的排水量分空載排水量、標準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滿載排水量、最大排水量。潛艇的排水量,主要分為水面排水量和水下排水量。



14.標準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是艦艇空載排水量加上額定的人員、食品、淡水、液體負荷、彈藥、供應品等的重量。不包括燃油、滑油、給水、航空煤油等。而空載排水水量為艦艇建造完工之後,各種裝置設備安裝齊全的重量。


15.滿載排水量   


滿載排水量是艦艇標準排水量加上保證10%的續航力及自給力所需的燃油、滑油、給水、航空煤油及 100%裝載時的重量。


16.潛艇水上排水量   


潛艇水上排水量為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時水下部分的體積所排開水的重量。按潛艇裝載情況通常分為水上正常排水量、標準排水量和超載排水量。水上正常排水量,是在裝備齊全並按設計規定攜帶全部艇員、彈藥、供應品、燃油,以及正常裝載其他載荷時的排水量;水上標準排水量,是從水上正常排水量中扣除全部燃油、滑油、淡水及壓載水重量後的排水量;水上超載排水量,是潛艇處於燃油超載狀態時的排水量。



17.潛艇水下排水量   


潛艇水下排水量是潛艇處於水下狀態時艇體水密容積排開水的重量。其數值等於水上正常排水量與全部主壓載水艙中壓載水總重量之和。是計算潛艇靜水力性能的重要原始數據之一。


18.潛艇水上航速


潛艇水上航速是指潛艇水面狀態航行的速度。包括水面最大航速和水面經濟航速等。



19.潛艇水下航速


潛艇水下航速是潛艇水下狀態航行的速度。分水下最大航速、水下經濟航速和水下巡航速度。水下最大航速(亦稱水下全航速),指主推進裝置處於額定工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大航速;水下經濟航速,指推進裝置處於低能耗、低噪聲工況下的航速;水下巡航速度,指執行巡航任務時所規定的水下航速。



20.艦艇減搖裝置   


艦艇減搖裝置是艦艇上利用升力或重力形成穩定力矩,以減小艦船搖蕩幅度的裝置。主要用以減小橫搖幅度。有舭龍骨、減搖水艙、陀螺減搖裝置、減搖鰭裝置等。舭龍骨,是在船體中段舭部外側沿縱向裝設的鰭狀板,結構簡單,能在艦艇零速時發揮作用,被廣泛採用。減搖水艙,是設置在艦艇兩舷的水艙,艦艇在橫搖時,利用水艙中水的運動與艦艇的橫搖的相位差,產生穩定力矩,結構較簡單,但減搖效果稍差。陀螺減搖裝置,利用陀螺轉子產生阻搖的穩定力矩使艦艇減小搖擺,因造價昂貴未被廣泛採用。減搖鰭裝置,利用伸出在船體外的鰭在艦艇搖擺運動時產生升力,形成穩定力矩,以抵消艦船的搖擺力矩,其減搖效果較好,適用於航速較高的艦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正??,減搖效果和艦艇*縱性好。



21.艦艇消磁裝置
   


艦艇消磁裝置是用來抵消或補償艦艇磁性及磁場的裝置。主要包括;消磁電纜、消磁繞組、供電機組、配電設備、消磁控制儀等設備。分為臨時消磁裝置和固定繞組消磁裝置。臨時消磁裝置,將艦艇置於消磁場地內,船外用電纜繞以臨時線圈,通電後用以抵消艦艇的固定磁性;固定繞組消磁裝置,是在艦艇內部固定敷設消磁繞組,能隨艦艇所處的磁緯度、航向及搖擺等因素作相應變化的電流,用以補償艦艇感應磁性的磁場。



22.防險救生設備   



防險救生設備是用於減少、限制因戰鬥或事故造成的損害,對艦艇和人員進行援救或自救的設備、器材的統稱。主要包括艦艇損害管制、救生與求救、潛水等的器材和裝具,艦艇助浮、離淺和拖救等設備。艦艇損害管製器材,主要包括艦艇抗沉和防火、防爆器材,如堵漏板、堵漏塞、堵漏墊、堵漏支柱,滅火器、滅火車、滅火彈、活動消防泵、消防防護衣等。救生與求救器材,主要包括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筏、潛艇艇員脫險救生裝具和器材、落水飛行員救生裝具、失事信標機、救生信號浮標和救生電台等。潛水裝備,既用於防險救生,也用於海上打撈和科學考察等水下作業。主要包括各種潛水裝具、潛水鐘、加壓艙和水下作業時配帶的設備。艦艇助浮、離淺、拖救設備,主要有各種浮筒、拖絞設備和潛艇半自動吊鉤、打撈千斤等有關打撈設備。在海軍的防險救生保障活動中,還有許多專用的防險救生裝備,如防救船、救生船、消防船、救生艇、深潛救生器(艇)、潛水工作船和工作車、救助拖船等。防險救生設備,按救助方式,又可分為防險自救設備和防險他救設備兩類。防險自救設備,一般在艦艇服役時,按標準配發並置於固定位置,指定專人分管並定期檢查,經常處於備便狀態。防險他救設備,則多配置於防救部隊及其防救裝備上,以保證各種救援任務的進行。



23.艦載機升降機   


艦載機升降機是航空母艦上設在機庫甲板與飛行甲板之間供艦載飛機升降的裝置。由動力源、液壓傳動機械、導向滑輪、牽引鋼索、升降平台及控制部分等組成。按佈置位置,分舷內式升降機和舷側式升降機。舷內式升降機,防浪性和安全性較好;但佔用有效空間大,特別在飛機彈射與著艦時不能使用。舷側式升降機,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被廣泛採用。現代大型航空母艦一般裝有 4部舷側式升降機,右舷部,左舷1部。其升降平檯面積達370平方米,垂直行程10餘米,提升能力可達40餘噸。小型航空母艦多採用舷內式升降機,佈置在艦橋一側,前後各 1部。中型航空母艦舷內式、舷側式兩者兼用,一般裝2部~3部。



24.艦載機彈射裝置   


艦載機彈射裝置是航空母艦上推動艦載飛機增大起飛初速、縮短滑跑距離的機械裝置。一般由動力系統、往復車、導向滑軌等組成。主要有壓縮空氣式、火藥式、電動式、液壓式、蒸汽式等。除蒸汽式外,其餘形式彈射器由於彈射能量限制,已逐漸被淘汰。蒸汽式彈射裝置,用艦上主鍋爐的高壓蒸汽作為動力,彈射能量大,安全性和加速性能好,可彈射3噸~20噸重的飛機使其起飛速度達到每小時250千米~350千米,每分鐘可以彈射1架~3架。一般裝2部~3部,分別設在前飛行甲板和斜角甲板。



25.艦載機攔阻裝置   


艦載機攔阻裝置是航空母艦上吸收著艦飛機的前衝能量,以縮短其滑行距離的裝置。由攔阻索、攔阻網及其攔阻機、緩衝器、控制系統等構成。攔阻索用於飛機正常著艦,是用鋼索橫攔於斜角飛行甲板上,與著艦方向垂直,每隔 10餘米設一道,共設4道~6道。飛機接近母艦時,放下層鉤,鉤住任何一道攔阻索,在飛機慣力作用下攔阻索被拖出,拉動緩衝器,攔阻索被抑制,飛機逐漸減速,滑行5米~95米後剎車停住。應急著艦時使用攔阻網。當飛機尾鉤損壞或因故障放不下,又不能復飛時,則需臨時架設攔阻網將飛機阻攔在甲板上。現代攔阻網多由尼龍帶製成,佈置在最後一道攔阻索前方,高約4.5米,寬度略大於攔阻索。


相關搜索目錄: 直升機 建築 運動
-------------------------------------

大江南北十亿兵,国仇就在今生平。中华傲立世界日,铁甲十万灭东瀛!

TOP

26.艦載機助降裝置
   

艦載機助降裝置是當艦載機降落時,為協助飛行員準確進入降落跑道而修正其下滑角的設備。有光學助降設備和盲目著艦雷達兩種。光學助降設備有反射式、透鏡式和菲涅耳透鏡式。是通過光學系統發出作為瞄準用的光信號,並用以作為比較用的基準光信號,飛行員根據看到的光信號的位置和顏色與基準光信號比較,修正艦載機下滑角,達到安全著艦。由甲板邊緣裝置、電源和控制板組成。20世紀70年代以後,航空母艦上裝設盲目著艦雷達。與機上自動駕駛儀相配合,協助飛行員修正著艦航路誤差,引導飛機正確降落。實現全天候盲降。



27.潛艇升降舵   


潛艇升降舵是用於潛艇水下航行時保持和改變深度的裝置。分艇首升降舵和艇尾升降舵。艇首升降舵,舵葉對稱佈置在艇首或指揮室圍殼兩側,舵面較小,舵力不大。布設在艇首上部結構的,通常為收推式,使用時推出,不用時收入;布設在指揮室圍殼的,為固定安裝式,亦稱圍殼舵。艇尾升降舵,舵時對稱布設在層軸螺旋槳前(或後)面,舵葉面較首舵大,直接受螺旋槳水流的作用,產生的舵力較大,是水下*縱潛艇的主升降舵。升降舵由平衡式舵葉、舵軸、轉舵傳動裝置和*舵裝置(如首舵為收推式,還包括收報裝置)組成。通過*舵裝置驅動轉舵裝置,使舵軸轉動,舵軸兩端的舵葉,隨之上下擺動,置於所需上浮或下潛舵角上。其動力採用液壓或電動。*縱部位設在中央指揮艙。現代潛艇一般裝有計算機控制的升降舵和方向舵聯合*舵裝置,能自動控制潛艇在水下航行的深度和航向。



28.潛艇耐壓殼體


潛艇耐壓殼體是指潛艇潛入水下,能承受深水壓力,並具有良好水密性的艇體。是潛艇的主體結構。通常以橫艙壁將其分隔成3個~8個密封艙室,內設各種設備、武器裝備、生活設施和*縱指揮部位。一般由高強度鋼質殼板、端部艙壁、肋骨和橫艙壁等構成。殼板和端部艙壁是保證潛艇強度和水密的主要構件;肋骨呈環形,橫向地佈置在耐壓艇體內部(稱內肋骨)或外部(稱外肋骨);橫艙壁是殼板的支撐結構,並起分隔艙室的作用。殼板與肋骨、殼板與橫艙壁之間的連接,通常採用焊接。耐壓體中間部分呈圓柱形,在艇首、尾部分直徑逐漸縮小,呈截頭圓錐形。艇體橫截面為圓形。現代潛艇耐壓艇體強度,可保證潛艇下潛到300米~1200米。


29.潛艇非耐壓艇體   


潛艇非耐壓艇體也稱「潛艇外殼」。主要指不承受深水壓力、包圍在耐壓艇體外面的艇體。用於構成潛艇平順光滑的外形,以減小水中阻力;與耐壓艇體共同組成壓載水艙,形成潛艇儲備浮力。由水密和非水密結構兩部分組成。水密結構,潛艇在水面時,具有水密性,潛入水下時,內部充滿水,並與舷外水相通,內、外壓力相等。如主壓載水艙、燃油壓載水艙和舷外燃油艙等結構。非水密結構,有透水孔與舷外海水相通,不承受深水壓力,主要用於改善潛艇的外部線型和保護這些部位的設備,如艇首端和尾端透水部分、上層建築、指揮室圍殼等結構


30.艦艇對空警戒雷達
   

艦艇對空警戒雷達主要用於對空警戒,及早發現空中目標,並為防空武器系統指示目標的艦艇雷達。以警戒為主要任務時,一般為兩坐標雷達, 具有較大的探測距離和覆蓋空域按探測距離分為近程(50千米以內)、中程(50千米~200千米)和遠程(200千米以上)警戒雷達。天線尺寸較大,一般工作在分米波段,有的工作在米波段。以目標指示為主要任務時,一般為中、近程三坐標雷達,又稱目標指示雷達,具有較高的數據率和精度,工作在分米波段和厘米波段。



31.艦艇對海警戒雷達   


艦艇對海警戒雷達主要用於對海警戒,及早發現海面目標,並為反艦武器系統指示目標的艦艇雷達。通常還兼負對低空目標的警戒和海上導航任務。一般工作在厘米波段,受雷達視距的限制,作用距離較近。多數對海警戒雷達重複頻率較高,發射功率較低,天線尺寸較小,水平波束很窄,有較好的角分辨力,有的對垂直波束適當賦形,以利低空目標的探測和海雜波抑制。



32.艦艇引導雷達
   


艦艇引導雷達是用於對空引導的艦艇雷達。通常為三坐標雷達,能同時準確地田定目標方位、距離和飛行高度等三個坐標,數據率較高,能較好地保證引導己機對敵機進行截擊。一般裝備在現代化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等大、中型水面艦艇上。也有以配高制方式,由兩坐標對空警戒雷達和測高雷達共同完成對空引導任務的,但效率較低。



33.艦艇火控雷達   


艦艇火控雷達是能跟蹤海面或空中目標,為武器指揮控制系統提供目標坐標數據的艦艇雷達。按被控制武器的不同分為炮瞄雷達、魚雷攻擊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


34.魚雷攻擊雷達
   

魚雷攻擊雷達是主要用於搜索、跟蹤海面目標,保證魚雷射擊的艦艇雷達。通常還兼作對海警戒和導航。安裝在魚雷艇和潛艇上。為滿足一定的低空覆蓋和方位分辨力的要求,通常採用扇形波束天線。發射脈衝有寬、窄兩種,寬脈衝用於搜索,窄脈衝用於跟蹤。潛艇魚雷攻擊雷達的天線安裝在可升降的桅桿上,保證潛艇航行在潛望深度時,天線能升出海面工作。


35.艦艇炮瞄雷達
   

艦艇炮瞄雷達是主要用於跟蹤空中或海面目標,保證艦炮瞄準射擊的艦艇雷達。通常根據目標指示雷達提供的目標數據,經搜索、捕獲目標後,轉入自動跟蹤,使天線軸始終對準所跟蹤的目標,把目標坐標數連續送給指揮儀或計算機,從而控制艦炮瞄準射擊。有的還具有一定的獨立搜索目標能力,有對彈丸飛行軌跡和彈著水柱測量和校射功能。


36.艦艇導彈制導雷達   


艦艇導彈制導雷達是為導彈射擊系統提供目標數據,並配合導彈控制系統控制導彈飛行的艦艇雷達。按導彈種類不同,通常分艦艦導彈制導雷達和艦空導彈制導雷達兩類。艦艦導彈制導雷達,一般均有獨立搜索目標的能力,能連續測定目標的坐標數據。計算機分機根據目標的運動參數解算出導彈攻擊舷角和導彈末制導雷達的開機時刻??把末制導雷達的開機時刻指令裝定在彈內控制器中。導彈發射後,不再由艦艇導彈制導雷達控制。艦空導彈制導雷達,有波束制導、連續波照射半主動尋的制導和混合制導等。波束制導雷達利用寬、窄兩個波束分別跟蹤導彈和目標,根據兩者的位置誤差,通過指令發射機控制導彈的飛行。半主動尋的制導雷達在跟蹤目標、控制導彈發射後,立即啟動連續波照射雷達,對指定目標進行照射,導彈接收系統接收照射雷達的回波信號,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37.聲納 :
   

聲納是利用聲波對水中物體進行探測、定位和識別的水聲設備。裝備於潛艇、水面艦艇、反潛飛機和海岸聲納站等。主要用於對潛艇、水面艦艇、水雷等水中目標的搜索、警戒、跟蹤和監視,保障潛艇和反潛、反水雷艦艇(飛機)的戰術機動和水中武器的使用。還用於水下導航和戰術通信,魚雷自導和水雷引信;以及海洋石油勘探、魚群探測、海底地質地貌勘測和海洋水文測量等。


按裝備對象,分水面艦艇聲納、潛艇聲納、航空聲納、固定監視聲納和便攜(潛水員)聲納;按戰術用途,分警戒聲納、攻擊聲納、探雷聲納、導航聲納、通信聲納、識別聲納;按基陣佈置方式,分艦殼聲納、拖曳聲納、浮標聲納、座底聲納、吊放聲納等;按技術特點不同,分數字聲納、多普勒聲納、旁側聲納、參量陣聲納等等。




各種聲納按基本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主動式和被動式兩類。主動聲納,又稱回聲聲納。工作類似雷達,主動發射聲波,利用在目標上生產的回波,測定其方位、距離等參數。被動聲納,又稱噪聲聲納。通過對艦船等目標的輻射噪聲或發射的水聲信號的接收處理,測定目標的方位和信號頻率,有的還可進行被動測距。人類利用聲波探測水中目標,有著久遠的歷史。但具有現代意義的聲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才出現。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於1916年研製成使用壓電水聽器和放大器聽測潛艇的被動聲納 ;於1918年又研製成石英換能器和真空管放大器等組成的主動聲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一些國家海軍已陸續裝備艦艇聲納。在大戰期間,聲納技術發展很快,除艦艇聲納外,還出現了海岸聲納、航空聲納浮標、探雷聲納等。在這次大戰被擊沉的千餘艘潛艇中,有60%是由聲納發現的。20世紀6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和水聲技術的發展聲納進入現代化階段,一般都採用低聲頻、大功率、多波束和多種傳播途徑工作,日益普遍採用數字技術,使聲納日趨計算機化,並出現了許多新型聲納。現代聲納的最大作用距離,在利用聲道傳播途徑時,主動方式可達50海里~60海里;被動方式可達100海里,甚至數百海里。



38.拖曳線列陣聲納   



拖曳線列陣聲納也稱「拖曳陣聲納」。它是將水聽器鑲嵌在電纜上形成線列陣,由拖曳電纜拖在艦艇尾後水中探測目標的聲納。主要用於聽測潛艇輻射噪聲,進行遠程監視、測向和識別,有的也可用於測距。由線列基陣、拖曳電纜、收放裝置和絞盤、電子機櫃等組成。拖曳線列陣又由前導段、儀器段、基陣段、後導段和尾段構成,陣長數十米至數百米,工作深度可變。具有基陣尺寸大、工作頻率低、利於線譜檢測,能遠距離隱蔽地發現目標等優點;但對拖帶艦艇的旋回和倒車等機動有不利影響。分戰術型拖曳線列陣聲納和監視型拖曳線列陣聲納兩種。戰術型拖曳線列陣聲納裝備於大、中型反潛水面艦艇和攻擊潛艇,拖曳電纜與線列陣總長達1000米~2000米被動探測距離50海里~100海里,最大拖曳航速可達30節。水面艦艇的戰術型拖曳線列陣聲納,與艦殼聲納或拖體聲納配合工作,被動接收主動聲納發射聲納信號在目標上產生的回波,其作用距離遠大於艦殼聲納或拖體聲納單獨工作時的主動探測距離,從而提高水面艦艇反潛搜索能力。監視型拖曳線列陣聲納,主要裝備於海洋監視船。其拖曳航速極低。拖曳電纜與線列陣總長5000米以上在低聲頻和次聲頻段工作時,被動探測距離可達300餘海裡。


39.浮標聲納
   


浮標聲納是以聲納浮標為遙感器,與浮標信號接收處理等設備共同組成的聲納系統。用於在可能有潛艇活動的海區布設浮標陣,進行對潛探測和監視。分航空浮標聲納和固定監視浮標聲納。航空浮標聲納,裝備於各類反潛飛機和直升機。由機上的浮標投放裝置、多頻道超短波浮標信號接收機、浮標信號處理和顯示設備,以及聲納浮標等組成。使用時,反潛機根據情況,以一定陣式將聲納浮標有序地逐個投放在潛艇可能出現的海區周圍, 或遮攔其航線前反潛機在浮標區上空盤旋,接收監聽由浮標組發來的信號,判明潛艇所在位置和活動情況,保障機上反潛武器的使用或引導別的機載探潛設備進一步定位和跟蹤;也可引導其他反潛兵力對潛搜索和攻擊。浮標組中每一個浮標的射頻信號工作於不同頻道,機上的多頻道浮標信號接收機,根據所獲潛艇信號的無線電射頻頻率,可判明信號來自那一浮標,並以此浮標信號為原點測得潛艇所在位置。反潛機接收浮標信號的距離,視所處高度而定,高度150米時,監聽距離為18千米;高度150米時,為135千米。固定監視浮標聲納,即錨系聲納浮標,多用於固定聲納監視系統。



40.艦艇光電探測設備


艦艇光電探測設備是指裝備在艦艇上,利用光電技術對目標搜索、定位和跟蹤的光學探測設備的統稱。包括利用激光技術、紅外技術、電視技術、纖維光學、集成光學、自適應光學和圖像處理技術等製成的各種艦艇探測設備。如艦艇使用的各種激光測距儀、激光雷達、微光夜視儀、夜視瞄準具、紅外熱像儀、紅外探測器和跟蹤器,可見光、微光、紅外電視攝像跟蹤器,以及光電跟蹤系統,潛艇光電桅桿和水下電視等。艦艇光電探測設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新型探測設備,具有觀測可靠,比較直觀,探測跟蹤精度高等優點;與雷達相比,作用距離較近,受視界條件影響較大,也不能用於水下目標的遠距離探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艦艇光電探測設備向著多功能、高精度、自動化、全天候方向發展,並與雷達等其他探測設備組成綜合化艦艇探測系統。光電探測設備還廣泛裝備於現代化坦克、大炮、飛機等。



41.紅外探測設備
   


紅外探測設備是利用目標自身熱輻射進行被動探測的光電探測設備.不受晝夜以及煙霧等惡條件的影響並可透過偽裝發現和識別目標。艦艇紅外探測設備多工作於3微米~14微米的中紅外波段內。用於艦艇夜間觀察和艦艇武器系統對目標的搜索和跟蹤。配置於艦艇防空、反艦導彈防禦系統,能彌補雷達的不足,提高系統的低角跟蹤能力,有效地應付低空、超低空目標和掠海飛行導彈的攻擊。按用途,分紅外熱像儀、紅外跟蹤器、紅外瞄準具、紅外目標指示器、紅外攝像機和紅外搜索、跟蹤監視系統等。



42.微光夜視設備   



微光夜視設備是能在夜間徽光光源照射下發現目標的光電探測設備。用於艦艇、飛機和岸防陣地等在夜間的星光、月光、大氣輝光等微弱光條件下,對海、空目標觀察、監視和識別,進行艦艇導航、定位和武器系統的瞄準和跟蹤。按用途,分微光夜視雙目(望遠)鏡、微光夜視瞄準具、微光電視攝像機、微光電視系統和微光夜視儀等。微光夜視設備的研製,始於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後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90年代的微光夜視器件多使用具有負電子親合勢Ⅲ-族元素化合物光電陰極像增強器,工作照度低達10@至100@克勒斯在微光照射下像增強幾萬至十幾萬倍。在強光照射下無法工作,易受反可見光偽裝欺騙。


43.水下電視
   


水下電視是將攝像機置於水下,對水中目標進行攝像的應用電視。用於水下偵察、探雷、導航、防險救生、資源調查勘探等。按工作原理,分可見光水下電視和超聲波水下電視。可見光水下電視,使用較普遍。由水下攝像機、傳輸電纜、控制器和監視器等組成。水下攝像機置於耐壓、防水、抗腐蝕的金屬殼內,由潛水員攜帶或安裝在深潛器或拖體內;通常使用高靈敏度的攝像管,光靈敏度可達10@勒克斯(靶面照度);工作深度可達6000米。控制器和監視器通常設在運載平台(如救生船)上,通過傳輸電纜與水下攝像機相連,進行遙控攝像並監視所攝圖像。



可見光水下電視根據使用需要,還配有其他附屬設備,如錄像機、水下照明燈具、潛水員攜帶攝像機時使用的水下通信工具,固定攝像機用的穩定、旋轉裝置等。海水對可見光吸收和散射作用很強,能量衰減迅速,可視距離有限,水深大於30米時,一般均須用人工照明,在透明度較高的水中,可視距離為30米左右。正在發展中的水下激光電視,其可視距離比一般可見光大4倍左右。超聲波水下電視,利用超聲換能器陣連續發射超聲波,「照射」被觀察物體,反射的回波由超聲波攝像機接收,由聲透鏡聚焦在圖像變換器上變成圖像電信號,通過電纜傳輸到控制器,由顯示器顯示出可視圖像。圖像信號的大小,取決於被攝物體對超聲波的反射強度,其作用距離比可見光水下電視遠,但尚未普遍使用。


[ 本帖最後由 mxsf0043 於 2007-4-29 16:17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直升機 顯示器 建築 射擊 運動
-------------------------------------

大江南北十亿兵,国仇就在今生平。中华傲立世界日,铁甲十万灭东瀛!

TOP

44.磁力探視儀
   


磁力探視儀是探測因潛艇艇體引起的地磁異常的一類儀器。有機載、艦載和固定式三種。機載式即航空磁力探潛儀,裝備於反潛巡邏機和反潛直升機,探頭裝在機尾的磁探桿內或可吊放的吊艙內。對潛探測距離 300米~450米,最大可達900米。艦載式磁力探潛儀,探頭用電纜拖曳在艦艇尾後水中進行探測,多用於小型高速非排水型反潛艦艇,固定式磁力探潛儀,由若干個磁探裝置聯成陣列,布設在基地、港口、狹水道的海底,實施對潛監視。


45.水聲對抗設備   


水聲對抗設備亦稱「聲納對抗設備」。用於偵察、干擾或誘騙敵方聲納和聲自導魚雷的水聲設備和器材的統稱。裝備於潛艇、水面艦艇和反潛飛機。包括偵察聲納、水聲干擾設備和水聲誘餌等三類。偵察聲納,是一種被動式偵測設備,用於測聽政方主動聲納發射的聲信號,測定其方位和技術參數。水聲干擾設備,有水聲干擾器和氣幕彈等,用於發射干擾噪聲或欺騙干擾信號,或經氣泡幕產生大量雜亂回波,干擾敵方聲納工作。水聲誘餌,有自航式、拖曳式、懸浮式、吊放式四種。用於向水中發出模擬艦艇回波或艦艇輻射噪聲,有的還可模擬艦艇的運動情況,用於欺騙和迷惑敵方

   
救生鍾是援救失事潛艇艇員的鍾形援救設備。它採用一鋼製耐壓殼體,鍾內分上室和下室。上室為救生室,下室為通道,圍壁有調壓水艙,底部有對接裙口。救生室保持正常大氣壓,內有供排氣、注排水系統和通信、照明裝置等。救生鍾沒有動力裝置,靠潛水船起重設置控制。工作水深為120米,一次可援救6~8人可與潛艇救生平台對接進行干救,也可不對接進行濕救。



47.海況
   


海況主要指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風力作用下的海面外貌特徵。根據視野內海面狀況、波峰的形狀及其破裂程度和浪花泡沫出現的多少等,共分為10級;二是海區物理、化學、生物等性質及其變動情況,包括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分佈,水團和大洋環流的分佈狀況等。海況與海洋漁業生產、海上運輸、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關係密切,對艦船安全航行、飛機巡邏偵察和艦載武器的使用有很大的影響。



48.海洋潮汐
   


海洋潮汐,簡稱「潮汐」。它是海水受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而產生的週期性垂直升降和水平流動的現象。海水垂直升降運動稱為潮汐,水平流動稱為潮流。受引潮力作用,潮汐漲落平均週期理論上應為12小時25分。月球、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實際上潮汐漲落時刻和潮高大小也逐日變化。月球的引潮力比太陽的引潮力大兩倍多,潮汐現象主要隨月球運行而變化。當月球處在朔或望日時,引潮力最大,相應的潮差也最大,稱為大潮。當月球處在上弦或下弦日時,引潮力最小,潮差也最小,稱為小潮。各地潮汐因緯度不同以及受海區地形、海水深度等影響而出現複雜的情況。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潮差較小,一般不超過1米。海岸附近,潮差較大。


特別是在大洋潮波湧入的狹窄海灣,潮差更大。中國杭州灣錢塘江口大潮時的潮差最大可達8.87米。加拿大芬迪灣的最大潮差達18米以上。有關潮汐資料,在航路指南、自然地理圖冊、航海用圖上都有記述,還有潮汐表、潮流圖、潮信表等專門圖表,供航海、漁業等活動使用。研究和利用潮汐在軍事上有重要意義。艦船進出港灣、航道和在淺水區活動,建造碼頭、船塢等水中工程,掃、布水雷,進行登陸作戰等都必須考慮潮汐的影響。



49.湧浪
   

湧浪是指風浪離開風吹區域後繼續傳播的波浪,或在風區內的風已平息而繼續存在的波浪。外形比較規則,波面比較圓滑,波長較長(最長可達800米),峰谷平行相繼,週期大於原來風浪的週期且隨傳播距離的增加而逐漸增大。風暴湧的波速較大,常在風暴來臨之前即可傳到岸邊,有時可視為惡劣天氣的徵兆。湧浪影響艦船航行和武器使用,易使人員暈船和作業困難。


50.風浪
   

風浪是風直接作用於海面所形成的波浪。其大小與風力、風時和風區的大小有關。在風的連續作用下,水質點在波峰處持續受力,波谷處得到減速,逐漸形成迎風面平緩和背風面陡峭的波形特徵。由於波的互相干涉,外形極不規則,波峰線較短,在強風作用下,波面上、特別是波峰處經常出現被風削去而形成的浪花和泡沫。傳播方向多與風向一致。近岸地區,受地形影響,波向發生偏轉,可能與風向有較大偏離。風浪可降低海面能見度,使艦船航行和系留漂浮物劇烈顛簸,人員作業困難,影響海軍武器、技術設備的正常使用。



51.海浪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現象的總稱。海水在外力作用下,海面發生週期性的起伏運動。由風引起的稱風浪或湧浪;由艦船航行興起的稱行船波;由地震或風暴產生的稱海嘯;由引潮力產生的稱潮波。在不同的風速、風區、風時、風向和地形條件下,海浪的尺寸變化很大,通常週期為0.5秒~25秒,波長為數十厘米至數百米,甚至近千米,波高為數厘米至20餘米,在特殊情況下,可達30米以上。海浪可使艦船*縱困難,造成艦船橫傾、縱傾、中垂、中拱等現象,也影響水中武器使用和艦載機起落。



52.海裡
   


海裡是國際上航海通用的計量海上距離的長度單位。地球橢圓子午線上緯度1分弧長。由於地球略呈橢球體狀,不同緯度處,緯度1分的弧長略有差異。在赤道上1海里約等於184米緯度45度處等於1852.2米;兩極約等於1861.6米。國際上採用1852米為標準海里長度。中國承認這一標準,用代號「M」表示航海上計量短距離的單位常用鏈。1鏈等於1/10海里,用代號「Cab」表示。



53.節     


節通常使用於兩種場合:一是作為航海速度單位。艦船每小時航程1海里為1節。用代號「kn」表示。也可用作計量水流、風速和水中武器或運行器具航行的速度。二是作為艦船的錨鏈分段製造和使用標誌的長度單位。通常規定錨鏈長度27.5米為1節。中國艦艇的使用標誌以20米為1節。



54.滿旗
   

滿旗是艦艇晝間從艦首到艦尾懸掛旗幟的隆重禮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以通信旗懸掛於兩桅橫桁之間,並分別連接到艦首、艦尾旗秤,同時桅頂、艦首旗桿分別懸掛國旗、軍旗。用於重大節日、典禮、閱兵,迎接本國或其他國家、政府和軍隊領導人,迎接來訪的其他國家軍艦,出國訪問停泊於其他國家港口等。夜間則掛滿燈。航行和其他特定情況下,可掛代滿旗。


55.滿燈
   

滿燈通常是艦艇在重大節日夜間沿滿旗位置和艦舷、上層建築輪廓掛燈的隆重禮儀。一般在降旗後開滿燈。



56.海軍禮炮
   


海軍禮炮是艦艇鳴放空包彈或專用禮炮彈的隆重禮儀。用於外事活動,表示歡迎、致敬或答謝。通常由二級以上軍艦以兩門中口徑以上火炮或港口炮台按規定程序施放。分為國家禮炮和個人禮炮。國家禮炮,用於艦艇出訪時表示對被訪國的敬意,或當來訪的其他國家軍艦鳴放國家禮炮時表示答謝,其規格為21響;個人禮炮用於艦艇出訪和迎送來訪其他國家軍艦時,向對方乘坐軍艦的職務最高的海軍將級以上軍官,或職銜相當的官員表示敬意或答禮,其規格根據職銜高低通常分別為21響~11響(單數)。鳴放禮炮儀式起源於16世紀,英國軍艦在駛入他國海域或遇到他國艦船時,將炮膛內炮彈放完,表示友好、善意,以後演變為國際上表示敬意的禮儀。



57.海水躍層
   

海水躍層也稱「躍變層」或「飛躍層」。它是指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現突變或不連續劇變的水層。表明上下層海水性質不同。躍層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淺,隨海區的地理和氣象條件變化。主要有四種躍層:


(1)溫度躍層即海水溫度垂直變化達到或超過每米隊0.2C的水層。海洋中常存在溫度躍層,井影響其他躍層。


(2)鹽度躍層。即海水鹽度垂直變化達到或超過每米0.1‰的水層。在河口區或大量降水、蒸發和融冰季節的海區,使鹽度發生變化,在海水中混合不均勻而產生鹽度躍層。


(3)密度躍層即海水密度垂直變化每米超過0.0001克/立方厘米的水層。主要取決於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海水的溫度低,鹽度高,密度隨之增大 ;反之,則減小由於溫度和鹽度的適當配合,常出現密度躍層。當躍層的密度變化較大,潛艇的負浮力不大時, 潛艇可以像潛坐硬海底一樣潛坐在密度層上,故稱「液體海底」。在世界大洋的各個海域和不同深度都有這種「液體海底」。

(4)聲速躍層。即由於海水溫度、壓強、鹽度的不同使聲波傳播速度在垂直方向發生突變的水層。海水躍層按其成因和變化,通常包括主躍層(亦稱「永久躍層」)、季節性躍層和週日躍層三類。主躍層由大洋熱鹽環流所維持,季節性和週日躍層由海面太陽輻射和海氣相互作用直接形成。


[ 本帖最後由 mxsf0043 於 2007-4-29 16:19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運輸 直升機 建築 工程 運動
-------------------------------------

大江南北十亿兵,国仇就在今生平。中华傲立世界日,铁甲十万灭东瀛!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