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開蓬車頂維修翻身 | Email Hosting | Online Shop System | makeup course | Wedding Photography Tip | Bordeaux Red | English learning | 銅鑼灣乾炒牛河 |

發新話題
打印

路透社 英國在港影響消退但遠沒消亡

路透社 英國在港影響消退但遠沒消亡

英國向它擁有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地告別十年後,有些英國人覺得從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後,在中國共產主義的領導下這個城市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除了不再有米字旗飄揚之外,什麼都沒變。這純粹是象徵性的,”兩年前來到香港的倫敦人霍華德(Andrew Howard)表示。

    儘管如此,英國在香港的勢力還是從移交前的全盛時期驟降。

    根據政府的人口普查資料,現在居住在香港的約50萬的外國人中,英國人的數量從1996年的17.5萬下降了86%到2006年2.5萬。遠遠不如菲律賓人(11.5萬)和印尼人(11萬)。

    三十歲的傑克茨(Stuart Jackets)是一家酒吧的經理,已經在香港生活了14年。1993年他作為一個揹包客來到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尋求刺激和冒險,那時候持有英國護照無需簽證就可以在香港停留並工作。他說:“對我而言,生活真是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雖然生活中的“英國存在”漸漸衰退,但香港的街道上,看得見的痕跡並未被抹掉,包括大量的以英國要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如愛德華王子道,惠林頓街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物及紀念碑佔據重要位置。

    體制上的遺留仍然很強,從香港的司法制度到廉潔開放的市民服務——這些特徵令這個城市得以和大陸城市區分開來。


    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是一位在香港的英國警察,他正是中國統轄下英國遺留物的活生生的化身。

    “人們來到香港,看到有外國警察在街上巡邏,都感到很驚奇,”威廉姆斯表示,“我認為這確實增加了香港國際化的形象。”

    有些英國人根本沒打算離開。75歲的海科(Arthur Hacker)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四十年,他是一位漫畫家和歷史學家,表示“我很慶倖在這裡”。海斯(Patrick Hase),是一位前公務員及本土文化學者,也在此生活了35年,幾乎是他的大半輩子。他表示他留在“東方之珠”的原因在於“我發現它實在是迷人,一直如此,而且還將如此。”

    但海斯認為,象他和海科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你找不到願意一輩子都忠於香港的人了……越來越多的人到香港呆幾年,然後離開到別的地方去。”  (作者:James Pomfret)


相關搜索目錄: 簽證 建築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TOP

一定要保存
因為這是香港的根
打倒昨日的我,打倒今日的你

TOP

回復 #1 網絡大貴賓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