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的「決策圈」就是「伊核六方地會談」
事實上,當今世界的「決策圈」就是「伊核六方會談」,本質而言,只要伊核問題一天沒有得到解決,那麼,由於聯合國安理會的「低效」(一票否決),因此,聯合國相當程度地可以被視為一個「登記機構」,一個「公證機構」,也就是說,「大國們」在伊核六方會談談判桌上「談妥的東西」,才可以拿到聯合國安理會去做「背書」。
儘管如此,像中國、歐盟、俄羅斯這些雖然各自參與了「朝核六方會談」(比如中國)、「中東四方小組」(比如歐盟),或者兩邊都「掛名」(比如俄羅斯),卻「因各自的弱點」而無法最大限度地去調集資源,為自己在「伊核六方會談」中籌集更多的籌碼。
以中國為例,儘管主導了朝核六方會談,與美國決策了東北亞安全事務,特別是中國的軍事、經濟實力可以直達伊朗,這就為自己在伊核六方會談中發揮關鍵作用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以色列這枚中東鋼釘的存在,再加上依賴中東石油,因此,在中國軍事能力達不到的巴以問題上,被排除在中東四方小組之外的北京,其在中東和平事務中的影響力,就被華盛頓極大地限制住了。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已經拿到了伊核問題決策權,但是,在中東方向,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始終無法自如。
同樣,儘管俄羅斯參與了朝核六方會談,也是中東四方小組的正式成員,但是,俄羅斯的經濟能力有限,特別是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能源)與中東國家相衝突,因此,就算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軍事能力,但是,俄羅斯在經濟方面的欠缺,也容易被華盛頓所呈著、從而被限制其影響力;
至於歐盟,其缺點就更加明顯:一方面,歐盟的軍事能力有限,再加上在政治上無法統一行動,不僅如此,至今都在朝核六方會談之外,其「話語權」還被排除在世界最具活力「亞太經濟圈」之外,因此,即便是「中東四方小組」的核心成員,卻也無法??談」籌到最豐富的籌碼。
因此,如何彌補自己的弱點,在伊核六方會談的漫長談判中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籌碼,就成了「中歐俄」的共同心思。在這個層面上,中國致力於全面跳進中東和平進程,增強自己在伊核問題「外圍」的影響力;歐盟頻繁關切朝核問題、「有意擠進」朝鮮半島事務決策圈,切入美國經濟極力將歐盟經濟排除在外的亞太經濟圈;俄羅斯更是「借」伊朗之「口」,拋出「天然氣歐佩克」的設想,「徹底燙平」俄羅斯與中東國家的戰略矛盾,都是這種努力的一個側面。
●日本衝著華盛頓「開價」就「開得」非常絕轉
顯然,對這些,一心想成為世界大國的日本,當然也看在眼裡。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是在這一認識下,日本衝著華盛頓「要的」這份貨真價實的「日美全球同盟」、其「開價」就「開得」非常絕:就在朝鮮導彈試射風波風頭最勁、美國五角大樓公開威脅要攔截朝鮮導彈、並準備讓朝鮮付出代價、從而再次暗示日本「應該公開表態」支持美國立場的時候,東方評論員注意到,當時正「準備訪華的」日本外相麻生在與賴斯通話時,也是瞄準時機,「公然」要求希望加入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由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及德國組成的「伊核六方會談」框架,從而令日本可以利用該渠道對伊核談判發揮「日本的影響力」。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之所以急著讓日本象美國一樣「表態」「將攔截朝鮮的洲際導彈」、「實際上」可不是去攔截什麼「大蒲洞2」、也不是去攔截什麼美國人信手掂來的、射程更遠、可以覆蓋美國全境的「大蒲洞X」,而是幫助美國攔截真正能打擊美國全境的「東風31」、「東風41」。
●在華盛頓的「萬般期待」中,在北京的「緊盯」下,日本決策層在於小泉「面見」布什之前,正式給出了態度
也正因如此,就在小泉純一郎從加拿大轉飛華盛頓、踏上美國土地的剎那間,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華盛頓的「萬般期待」中,在北京拒絕在小泉訪美期間就重開東海問題會議、也拒絕「立刻同意」安排日本外相訪華行程的「緊盯」下,日本防衛廳長官終於就朝鮮試射導彈問題「正式表態」,說是「日本沒有能力攔截朝鮮的導彈」。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日本軍方最高長官的這句「日本沒有能力攔截朝鮮的導彈」、也就意味著日本在「中美日」關係上、於小泉純一郎「面見」布什之前,「日本決策層」正式給出了個明確態度、那就是,日本「將繼續」當時已經開始了幾個月的「調整嘗試」。
●也就是有了「這個表態」,北京的態度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
顯然,正如我們在當時的討論中曾經說過的那樣:也就是有了「這個表態」,北京的態度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當時,立刻就同意將在幾天後就「重開」中日東海問題會議的談判。不難看出,在去年小泉訪美的背後,在布什對追隨自己近五年的小泉純一郎、進行「個人猛誇」的時候,「日本政府決策層」的決策,似乎讓美國的「國家利益」、著實失望了一場。
●北京在策應日本的「調整嘗試」、不僅非常小心,手法也非常靈活
根據我們的觀察,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在策應日本的「調整嘗試」、影響美日同盟時,不僅非常小心,手法也非常靈活:就以那次朝鮮導彈試射風波為例,既然有人要「拚命炒作」,逼迫「某些人」表態,那麼,北京也是「順勢下了一副猛藥」,從而「順」美國人對日本的強逼之「勢」、逼迫日本政府在小泉純一郎會見布什前「不得不開口」,在我們看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北京在做了讓日本難受的事情之後,還會有人「買單」。
東方評論員從來就認為:儘管日本的「調整嘗試」動機不純,但是,這種嘗試的本身,總是值得鼓勵的。在我們看來,長期以往,就算日本最終「不願意」成為第二個韓國、「美日同盟」也沒有發生「韓美同盟」般的變化,北京也可以借這個「影響過程」、在東亞方向、一點點兒稀釋美日同盟的粘合度、從而為自己的全球佈局減少不小的壓力。
在回顧了這段歷史之後,我們再來看今天的時事,也就不得不感慨一句:歷史總是在驚人地重複。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再來瞭解兩段新聞。《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朝準備大閱兵 大浦洞2遠程導彈或亮相
【綜合消息】據韓聯社報道,來自韓國的消息人士稱,朝鮮正在準備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其間將展示該國的武器裝備,可能包括「大浦洞2」遠程導彈,4月25日是朝鮮人民軍建軍節,此次閱兵是為紀念人民軍建軍75週年。韓國的情報機構稱,他們已經探測到朝鮮準備在閱兵式上亮相的武器裝備,包括導彈、軍用卡車和其它軍事硬件。目前,這些軍事裝備都偽裝保護中。有西方消息人士此前曾稱,朝鮮2004年成功試射了「大浦洞2」導彈的引擎。據信該導彈射程為3500到6000公里,可射至美國的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西部大陸。
【 時事點評】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平壤這幾天正在歡慶「太陽節」(4月15日,金日成的生日),全國上下舉行了許多活動。
在我們看來,最為吸引國際社會眼球的恐怕是4月25日是朝鮮人民軍建軍節了。顯然,原因有二:
第一,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大浦洞2」有可能亮相,在我們看來,這種曾經測試出「美日軍事同盟」並不包括日本海的「大浦洞2」,不論亮相與否,都將起到一年前小泉展開「畢業之旅」時曾經起到了「歷史作用」。
第二,絕非巧合的是,再過幾天,可以說就在朝鮮準備慶賀其建軍節的期間,企圖繼續玩「強勢外交」,並盡快將其推入「良性循環」的安倍,即將對美展開其「入學之旅」。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此次溫家寶訪日,從雙方發表的新聞公報來看,驗證了我們之前的一個判斷,既: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閉幕舉行記者會「提前曝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這個關鍵詞,其「本身」就是不再對所謂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有太高期待。
●只要安倍不挑釁「原則底線」,北京就「無意」抽掉安倍「玩強勢外交」的基石
事實就是:綜觀中日雙方發表的新聞公報、以及溫家寶總理在日本國會發表的那份「與其說是面對日本政要、還不如說是面對日本社會」的出色演講,我們都不難感受到這樣幾點:
其一,溫家寶總理訪日講的是個「態度」,是在出訪前就嚴辭警告「日本領導人不得參拜靖國神社」,並以「對美國進行點名」的方式,對日本的東海企圖、台灣企圖進行一連串敲打之後,送去的一個「態度」,即:在安倍沒有參拜靖國神社之前,在安倍政府不在東海主權、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原則底線的前提下,北京將即將對美進行訪問的「安倍強勢外交」與「對美一邊倒的小泉路線」進行了「切割」。
事實上,在東海問題上,台灣問題這兩大原則問題,中日都在各說各話:中國對「較大範圍共同開發」給出了明確定義,那就是「春曉...與共同開發無關」、絕不承認所謂「中間線」,而日本在重申堅持「中日建交三個文件」的同時,在台灣問題也不願意將「反對台獨」這幾個字落實到文字層面。
但是,這些「各說各話」中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目前,中日雙方都不願意激化這種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矛盾,顯然,中日都在著眼於今後幾個月的國際變幻。
其二,通過一連串的中日能源合作,日本已經拉出了一幅「日本將適度」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姿態,顯然,這是北京所希望的,卻是華盛頓所「深惡痛絕」的。
其三,在上面兩點的基礎上,對中日關係,北京的態度就是:只要「想繼續玩」強勢外交的安倍政府不在歷史問題、釣魚島、東海主權問題,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的原則底線,那麼,北京就「無意」抽掉「中日關係改善」這一安倍「玩強勢外交」的基石:畢竟受到安倍「強勢外交」最大衝擊的,就是「美日同盟」。
● 安倍政府外交政策上的「核心計劃」
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繼承了小泉政府「兩項政治遺產」的安倍, 要想玩強勢外交(繼續調整嘗試),就必須拋棄小泉路線的「第一份遺產」。
事實就是,安倍上任一個月即展開了所謂「破冰之旅」,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安倍積極展開「破冰之旅」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續推「小泉時代晚期」開始的「調整嘗試」,其欲借「改善中日關係」這一支點,去倒逼「美日關係」的企圖心非常明顯;
另外,東方評論員也是在一再強調:同樣明顯的是,在拿到「中日關係改善」之後,通過「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其欲全面調整與歐盟、北約,甚至與俄羅斯的關係,在「中美」之外尋找「強勢外交」的支撐點,再轉身倒逼「中日關係」、「美日關係」的企圖心是同樣強烈。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何將「上述過程」周而反覆、螺旋提高,正是上台伊始就聲稱「日本要成為世界規則制定者」的安倍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核心計劃」;
● 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住所謂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
顯然,不論是安倍的「破冰之旅」也好,還是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也罷,只有從「這一層面」去觀察雙方的較量與互動,我們才能真正把握住所謂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安倍所玩的「強勢外交」,本質上脫胎於「小泉時代」晚期的「組合拳」。顯然,在小泉的「組合拳」都得到北京策應的情況下,在嚴辭警告日本「不得挑釁原則立場」之後,北京通過溫家寶總理訪日給出的這個、默認安倍可以玩「強勢外交」的「態度」,自然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我們仍然想提醒幾點:
第一,如果華盛頓在安倍拿到了北京的「默認態度」之後,仍然拒絕與中國、俄羅斯在伊核問題、朝核問題上「好好談」,還在玩那個什麼的「蹩腳的金融遊戲」、那麼,我們之前一再強調的「大浦洞2」,甚至是「「大浦洞2」導彈搭載核彈頭試驗,都「有可能」出現在新聞媒體上;
事實就是,有消息說,美國太平洋司令就要訪日,據說還是想問一個一年前的「老問題」,即:日本是否可能攔截射向美國的導彈?
當然了,如果安倍在美國搞什麼小花招,那麼,朝鮮可能試射??彈」了,在這種情況下,在安倍幾乎沒有什麼「好的反應手段」的情況下,即將展開的日本國內地方選舉,日本國會選舉,都將令內政「泛泛可陳」、靠對朝鮮強硬上台的安倍,受到重擊。
第二,在日本「徹底重歸」東亞一體化之前,安倍政府的強勢外交也好,小泉政府「調整嘗試」也罷,都不過是在戰略投機,都不可信。
第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可能」之外,北京還可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提前開工建造航空母艦」,顯然,這即是中國國防未雨綢繆的戰略需要,也是直接刺激日本的手段,試想,在華盛頓不充許日本跨入核門檻的「齷鹺」下,一個「不讓我核武裝,就該讓我建造航空母艦」的日本,對一心想控制日本海上命脈的美國海軍而言,同樣的頭痛。
相關搜索目錄: 釣魚 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