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近日在廣東南雄發現了7個較為完整的鴨嘴龍腳印。過去發現的該龍種足跡主要分佈在北美和蒙古,此次發現將對研究鴨嘴龍類在世界範圍內的遷徙、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這是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邢立達在考察過程中的一次意外發現。他說:“此次發現的腳印正好與史料記載的特徵相符。”
“資料記載,鴨嘴龍類足跡呈山字形,具有趾墊和爪痕。足跡三趾型,多為兩側對稱型。足跡長略大於寬,趾端有拋物線形、倒U形或寬闊的倒V字形爪痕。”邢立達說,此次發現的7個腳印,最大的直徑長約60釐米,深8釐米,最小直徑約只有10釐米,深約2釐米。
“從腳印大小推測,留下這一行腳印的鴨嘴龍體長最大者可達8至10米,小的只有1.5至2米。”他說。
實際上,足跡的形成條件較為苛刻,人類所發現的恐龍腳印並不多。因此,足跡學常用來彌補骨骼化石的不足。
“首先恐龍走過的地方必須是不軟不硬,硬度適中的地面。此外,這些留有腳印的地面,還要在合適的時候被自然沉積物所覆蓋封存。因此這些腳印,可謂是大自然無意中為動物封存的‘凝固瞬間’,是歷史的腳印。”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說。
鴨嘴龍生存於七八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這時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數量很多。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嘴狀吻端,故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鴨嘴龍足跡的發現點位於廣東南雄楊梅坑,這也是楊梅坑20年來的再次考古發現。此地還先後出土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恐龍腳印、階齒獸、貧齒獸、鱷魚、龜、螺等珍貴化石。
http://hk.news.yahoo.com/廣東南雄發現-個恐龍腳印-08354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