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传统主食和副食
日本的膳食文化
日本人一日三餐以及食米的习惯绝不是自古以来便有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日本人习惯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上午10时一次,下午5时一次。一日三餐的习惯是近代才形成的。除了城市人和近郊的农民以外,过去,日本人主要以碾碎的大麦米为主食。全体日本人以食稻米为主的习惯是从昭和年,更确切地说是从第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日本人长提起关东的“糅饭”(掺杂粮的米饭)、关西的茶粥(用茶水煮的粥)、东北地区的菜粥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食稻米前的主食。当时以米、粟、卑子参合在一起的混合饭属于上等。一般则使用麦、蚕豆、白薯干、利与炸白薯混合在一起煮的菜粥。知道明治时期为止,到处可见各家的男子用石舀捣糙米的情景。
今天的日本物质生活已极大丰富,随时可以饮酒吃山珍海味。但是,过去酒只能在年节活动或者举行婚葬仪式时蚕能享用。所以不少人家都备有年节宴的菜镨。直到今天,不少旧式家庭仍然表六菜镨。以便在年节或者特殊场合使用。菜镨因地区和各家情况的不同而各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的说来分式膳与本膳必然涉及到流派和宗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磐鹿六雁。传说日本景行天皇东征时,磐鹿随征侍奉,他在千叶县千仓烹调白蛤脍,天皇将此膳赐与群臣。如今在宫内任大膳职的高桥便是他的后代。今天日本历木县小山市的高椅仍保存着祭祀磐鹿六雁的高椅神社。
在日本,所谓烹调流派的区别只是表现在盛菜的方式、配膳顺序以及刀工和鸡、鱼的切法等细微的方面,而菜肴本身的味道、质量却没有什么不同。式膳的方式过去就这样的,将饭摆在桌子中央,周围摆小盘,盘内装干菜或者生鱼丝。式膳讲究用小碗盛饭,连盛几次(称再进)。这种风俗开始于日本镰仓时代。喝酒的时候先不摆出酒壶,而是先上酒菜,然后摆酒。第一道酒菜、酒品尝过后,再上一道酒菜,随后端出酒壶,这种方式俗称初献、二献、三献。江户时期日本清酒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本膳形式逐步确立。从一膳开始,随后上饭,然后便是二膳、三膳,其间不断上酒。直到今天本膳式仍很流行。
饭
古时候,日本人吃蒸饭。从平安朝开始,民间开始普及煮饭。有一种诙谐的说法:平安朝的人过于柔弱,失去奈良朝的豪壮性格,所以连饭都变的稀软了。古时的炊事用具多为素陶制品。煮米需要一定的时间,素陶却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煮熬,否则胎土崩裂,饭内掺杂土腥味。所以古代日本人用厚布、大树叶将米包裹起来放进素陶锅内煮或着用蒸气蒸。平安朝时代制陶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土陶炊事用具外面涂上了一层釉子,人们不用担心胎土崩裂。过去那种既费燃料,又费时间的蒸饭法不再受欢迎。珠饭开始称粥,以便与蒸饭相区别。后来煮饭法普及,人们称煮饭为“姬饭”。称水分多的煮饭为粥。真正的粥开始称“汤”,后来仅称水分多的汤为粥。知道今天日本人仍有“重汤”的说法。
拌饭:日本传统的食物之一,是麦饭与菜饭的混合物。奈良朝以来日本连遭自然灾害。朝廷鼓励农民种植大麦、小麦、乔麦。实际上庶民只能吃粟、黎卑等,麦饭实属上等。江户时代日本关东地区盛产各种蔬菜、山菜,当地人利用这些材料烹制拌饭。日本关西地区则以稠粥为主要食品。自然,居住在山区的人们充分利用粟、七叶树的果实制作食物,除了有名的飞弹白川乡以外,丹后、但马、纪州至今仍制作名特产七叶树果实饼。由于七叶树的果实味涩,所以食用前必须用碱水煮,用清水漂白后方可食用。栗饭是将仅去外皮的野生柴栗连同涩皮一道与其他杂粮煮成的饭,所以吃不惯的人很难下咽。此外,还有以甘薯类为主拌以杂粮制成的拌饭。这种饭往往以甘薯为主要原料,仅配很少的粮食制作而成。
赤饭的名字出现在日本镰仓末期(十四世纪中叶),室町时期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初期的赤饭使用红小豆和糯米制成。盂兰盆时食用的松耳饭也属于赤饭类,尽管这些饭并不红。
汤渍饭、茶渍饭:将汤倒入饭中称汤渍饭。将茶倒入饭中称茶渍饭。将茶倒入饭中称水饭。汤渍饭是一种十分简朴的食法。相传日本幕府时代的足利将军就食用过汤渍饭。石山本愿寺为撤使僧们提供的三献三汁十三菜的膳中也包括汤渍饭。当时汤渍饭大概是为了适应酒后发粘的舌头而准备的。有一个日本民间消化就提到了汤渍饭。“一个大官家相继来了许多客人,主人家逐一款待,但是,最后一个客人来到时却没有菜了。主人很生气,大声训斥仆人。仆人说:“还有汤呀,他为什么不吃汤渍饭呢。”夏天日本人喜食水饭。将热饭用凉水浸凉后食用,有时个别人家还使用冰块。京都的日本人在山中建冰室,冬季将冰块存入室中,以备夏季使用。镰仓地区人则习惯于使用富士山的雪,为取沿途冰雪给沿途的百姓开来许多麻烦。日本《今昔物语》中有这样的故事:“食量超群的胖汉子三条朝成接受医生的劝告节食,只食水饭。由于饭量不断增加,为浸饭用的水井一个个地增加,这使医生愕然。”由于煎茶术的普及,茶浸饭在民间很快普及。茶渍饭首先由禅家僧人于镰仓末期首创,江户时代在民间普及。由于茶价低廉,民间习惯用普通茶冲冷饭食之。热饭则用上等煎茶冲之食用,其味极美。但一般的家常茶饭使用前者。
粥
前面已略过介绍。相传“和泉式部的一个情人道命阿国梨为了嘲弄客人,只让他们喝稀粥,而自己食下面的稠粥。”可见从日本平安时代开始,粥就成为日本人喜爱的食品之一了。明治末期京都一带流传这样的消化,冬天早晨登上比睿山的人们可听到城内京都人喝粥的声音“嗦锣、嗦锣”。晨食粥不仅是京都人的习惯,日本近畿一带、中国地区(提别是濑户内海各岛)、东部至北陆一直到新泻县都有食粥的习惯。明治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城市食朝粥的习惯逐渐小时。特别是粥无法装盒饭,所以必须做能装盒饭的大米饭。从日本的河内、大和地区到纪州地区人们都很喜欢食茶粥。将茶叶末装进布袋、竹笼放进粥锅里煮,有时还可加一些蚕豆、茶叶煮食。农户人家往往煮一大锅粥,以便工休时食用,还有人将热粥加入冷饭中食用。由于保健部门的宣传,喝粥的习惯逐渐改变。除将豆类放进粥中煮食以外,平安朝时代的日本人喜爱芋粥,以外还有栗粥、菜粥。
菜与干饭:将粮食蒸后捣制而成的食品为慈或餐,即一种粘糕。慈饭是日本人供神用的一种卵形蛋糕。将大米和小米放入水中浸透,然后捣碎成粘糕。实际上,这是火食以前的一种原始食法。今天慈饭成为供神的祭品。但在明治以后日本东北地区的山民们仍制作慈饭食用。根据1968年的一次调查,日本山形县深山区仍有使用慈的习惯。
将食物蒸过使其干燥后制成粉食用的方法,自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汉字称其为“嗅”。日语称其为“干饭”。这种食品多用于旅行、军粮。今天只有日本河内的尼庵道明寺仍保留这种点心。传说河内的道明寺是干饭的原祖。将大米炒后捣成的炒米粉掉在席子上,便受到大人的训斥,这是因为炒米粉会招引跳蚤的缘故。近些年来,由于大麦种植面积剧减,所以大麦很难搞到手,商店也机会没有出售的了。
粘糕
按照我们的习惯,饼是小麦制品的总称,而日本人所说的饼则是指粘糕即相当于慈。
成粒的米粒蒸后捣成米粉,用米粒制成的食品为粘糕。将粘糕串成串的称蛋糕。粘糕往往受到食米民族的欢迎。近年来,由于粘糕一年四季都可以搞到手,许多日本人家新年不再捣粘糕。但是每逢新年、祭神、冠婚葬祭农村人仍要捣粘糕。日本关西地区喜欢制圆形粘糕,关东地区则喜欢制熨斗粘糕。
镜粘糕与固齿:古代日本人将镜视为神圣之物。所以正月的粘糕也要制成镜形,供神称为拜镜。除元旦的镜粘糕以外,还有保佑牙齿坚固的固齿粘糕。传说奈良兴福寺的英俊法印用三升或五升粘米经三次捣压,制成五块粘糕,可见这种粘糕比一般的粘糕大了许多。按照日本旧日的传统,婴儿生下50天、100天的时候都要捣粘糕吃,为了婴儿将来能有一副好牙齿。正月里还要往婴儿的额头上贴一块粘糕,讨个吉利,俗称“戴粘糕”。
镜粘糕往往要捣成红、白两色的。如今使用添加剂,过去则使用红小豆、赤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禁止进口印度米以后,制粘糕的赤米很难搞到,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
按照日本的传统,结婚第三天要举行特定的仪式。平安朝时期,人们往往捣粘糕以示庆祝。战前老式人家在结婚仪式的第二天要举行“观房间”仪式。这时婆家必须端出粘糕点心款待新媳妇。战后,到外国度蜜月的新婚旅行之风大兴,所以这些传统风俗逐渐消失了。
相關搜索目錄: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