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UGG | baby product | MD skinical | 環保袋訂造 | PROTOP | 鈙利亞阿勒頗手工古皂 | UGG Boots | Sheepskin Boots |

發新話題
打印

[原創] 邵氏電影兩問

邵氏電影兩問

為何當年的邵氏電影女星們都願意去脫?
相比現在的女星,她們都很錫身.

你認為,邵氏電影,對香港社會,文化的貢獻和影響有多大?

TOP

當年全部係台灣女人做呀.

TOP

1. 有冇陀地女星呢?
2. 當年邵氏是否亦向台灣招考演員?

TOP

引用:
原帖由 L800 於 2008-6-1 05:26 發表
1. 有冇陀地女星呢?
2. 當年邵氏是否亦向台灣招考演員?
我想由於邵氏是拍國語片﹐招考演員是懂國語應為條件之一。當時(五六十年代)﹐懂國語者﹐多為解放後南來的北方人及他們的子女。

[ 本帖最後由 pashwawa 於 2008-6-1 08:51 編輯 ]

TOP

我屋企有得睇「天映台」的,都成日睇,睇得多,你會覺得邵氏,唔會比想像中「偉大」或者甚麼「電影帝國」,又或者「文化的貢獻」囉…

其實真係tvb完全承繼了邵氏的DNA,即「大眾化純娛樂」,無大道理,無視野,無個人風格甚至無題材,一套又一套頗底俗的電影,如果講「文化貢獻」,八十年代新藝城果D電影仲好!!!


相關搜索目錄: 娛樂

TOP

[quote]原帖由 田華 於 2008-6-1 11:12 發表



可能因為市場壟斷,陸運海濤死後,香港電影工業得佢獨大.所以點玩都得.蕭若元講得啱,無線電視最大壟斷是它旗下的演員.但有一點我頗肯定, 邵氏有些電影在當年也是很創新的.

另pashwawa兄的觀點,我都同意, 例子有王俠,即藝人王傑的父親,因為我忘記了會講廣州話的演員都是在70年代招考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L800 於 2008-6-2 02:38 發表
原帖由 田華 於 2008-6-1 11:12 發表



可能因為市場壟斷,陸運海濤死後,香港電影工業得佢獨大.所以點玩都得.蕭若元講得啱,無線電視最大壟斷是它旗下的演員.但有一點我頗肯定, 邵氏有些電影在當年也是很 ...
製片技術上無可否認是國際級,你可以睇下中國超人,特攝技術上比首創的日本更好!!!但出品無個性…只向「純娛樂」…


相關搜索目錄: 娛樂

TOP

引用:
原帖由 田華 於 2008-6-2 18:02 發表

製片技術上無可否認是國際級,你可以睇下中國超人,特攝技術上比首創的日本更好!!!但出品無個性…只向「純娛樂」…
但對當年娛樂節目相對較少的年代, 這類電影巳經好受歡迎. 可能當時D人比較知足.


相關搜索目錄: 娛樂

TOP

傳聞當年台灣來港的女星全都要入住清水灣宿舍,晚上房門不得上鎖,方便邵老闆晚上巡房。

TOP

引用:
原帖由 pashwawa 於 2008-6-1 08:31 發表



我想由於邵氏是拍國語片﹐招考演員是懂國語應為條件之一。當時(五六十年代)﹐懂國語者﹐多為解放後南來的北方人及他們的子女。
邵氏除了國語片外,還有粵語片組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blm 於 2008-6-10 20:00 發表
傳聞當年台灣來港的女星全都要入住清水灣宿舍,晚上房門不得上鎖,方便邵老闆晚上巡房。
正如我提過,可能因為市場壟斷,香港電影工業得佢獨大.所以點玩都得,包括女人

咁女集中營班女星都唔例外.

TOP

引用:
原帖由 L800 於 2008-6-14 03:08 發表



正如我提過,可能因為市場壟斷,香港電影工業得佢獨大.所以點玩都得,包括女人

咁女集中營班女星都唔例外.
對﹐最近我看了一些70年代的邵氏片﹐總的來說﹐都幾垃圾。

TOP

引用:
原帖由 pashwawa 於 2008-6-14 07:29 發表


對﹐最近我看了一些70年代的邵氏片﹐總的來說﹐都幾垃圾。
pashwawa 兄,閣下是否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這些片? (純討論)

TOP

引用:
原帖由 L800 於 2008-6-15 01:06 發表



pashwawa 兄,閣下是否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這些片? (純討論)
有一點﹐但亦和同期的新浪潮導演的作品比較。

TOP

正因如此,香港70-80年代的電影/視行業更顯得精彩. 因有新浪潮電影,傳統爛片......
新浪潮電影的興起, 不多不少也反映一班年青的電影工作者,胆敢出來銳意創新.
邵氏,我認為,它的貢獻是有的, 至少它曾培育一班有實力的演員及電影人,但它卻停留在一個階段,正如閣下說, 只求如樂就罷了......

TOP

小弟又寫兩句。

記得七、八十年代的報紙譏刺邵氏,一個以前是亞洲電影王國到而家專拍「低俗」電影,說是「灑鹽花有呂奇,放茄汁有張徹」,淨係識拍「色情暴力」,沒有其它!!這樣說無疑是偏頗了一點,但亦反映了一些事實!!

關於邵氏的「興衰」,已有很多學者專論,小弟見識淺,不贅了。只想提一下,似乎有一派意見說六十年代尾後由「六嬸」主政,沿用戲棚流水作業模式生產電影,嫉礙了創作和日後的發展云云。平情而論,這件事要分兩方面睇。如果畀我做「六嬸」,我都唔敢玩「踩鋼線」啦,一定係「揣摩聖意」,因循既定方針,要保持得住「六叔身伴的枕邊人」係唔容易呵 ^_^!!但話得說回來,沿襲因循的政策是無可厚非,但是在框架之下亦應可放出一點姿彩吧(荷李活電影也不是常吃老本嗎,但就是識變化呢 … ),如何去發揮,就很視乎領導人的才情、性格和魄力,這點就要等學者專家去評論了!!

Cheers.


相關搜索目錄: 報紙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