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國在西藏與印度進行的戰爭。
在中國印制的地圖上,西藏南部有一片地區只標志寥寥無幾的城鎮地名。不
了解情況的中國人如果想去那一帶走走,離很遠就會被邊防軍擋住,印度軍隊就
在對面。他們會發現那片地區事實上只在中國地圖上屬于中國。如果換一張印度
地圖,那片地區是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
口總和還多兩倍。目前中印兩國的實際領土控制線是中國一直不承認的“麥克馬
洪線”。畫在中國地圖上、實際卻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萬多平方公里。解放
軍作家金輝對那片土地這樣換算︰
——相當于一個江甦省、一個浙江省;
——相當于三個台灣、六個北京;
——相當于一個匈牙利、兩個丹麥、三個比利時;
——相當于六個科威特;
——相當于十個英阿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相當于二十個日俄吵得不可開交的北方四島;
——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佔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國版圖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這樣換算,換算者的立場是鮮明的,金輝是軍隊作家,完全站在中國一方,
尤其代表中國軍隊的情緒。印度對此也許有另一套說法,把歷史拆零碎,肯定對
雙方都能提供相當多的根據。事實上,二十世紀以前,這一段中印邊界從來沒有
明確劃定過,而是以東方式的模糊形態按照傳統進行實際控制,甚至有雙方都不
管的地段。隨著英國勢力沿著印度大陸不斷向北擴張,與西藏發生踫撞,出現了
需要以西方式主權精確劃界的問題。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國政府
代表麥克馬洪提出了一條英方勘定的分界線,那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
並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不同,大大向西藏
縱深推進,把原本在西藏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劃進了大英帝國的印
度殖民地。
無法確切知道當年西藏當局的動機,有一種說法是麥克馬洪許諾給西藏五千
支槍和五十萬發子彈,還有一種說法是西藏人根本不明白邊界被篡改了,如英國
人貝爾所說“西藏人不會畫地圖”,反正西藏代表在那個條約上簽了字。因為當
時的西藏已經擺脫了中國控制,雖然中國政府不同意,也沒阻擋住所謂“麥克馬
洪線”的產生。但是即使在西姆拉會議之後二十年時間,出于擔心合法性不足,
英國一直沒有公開宣布條約,也沒有在她出版的地圖上改變中印邊界的傳統劃
法。那個傳統邊界和“麥克馬洪線”之間所夾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國和印
度爭執至今的。現在,中國出版的地圖繼續按傳統劃界,印度地圖則早已經把“麥
克馬洪線”當成了正式的合法邊界。【1】
不過中國的地圖只在理論上存在,僅能表達中國的主權要求,而非實際的領
土控制。那片領土現在屬于印度。1950年以前,“麥克馬洪線”同樣是理論,
不管雙方的地圖怎麼畫,那片地區沒有駐軍,不設邊防,行政建制也不存在或徒
有虛名,老百姓按照祖祖輩輩的方式生活,國際政治與他們無關。1949年後,
大概是新獨立的印度看到一個強大的咄咄逼人的新中國正在產生,而且即將向西
藏挺進,只有趁其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以前先下手為強,從1950年,印軍開始向
北推進,到1953年,“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全部被印度實際控制。中共那時
剛剛進藏,沒有能力做出實質性反應。當時的印度政府在國際社會又對新中國采
取友好姿態,中共也不好翻臉。
在邊境擴張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鍥而不舍的積極姿態。一直到今天,西藏邊
防部隊都無時不感受來自印度處心積慮和頑強的壓力。印度對待中印邊境爭端的
指導思想就如印度記者曼克卡爾在《誰是六二年的罪人》一書中所披露的︰
“1961年11月,尼赫魯總理向拉達克和東北邊境特區駐軍發出了新的命
令……我們的守備部隊接到了盡一切可能向前推進,積極佔領整個邊境的命令︰
在邊防線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邏,或建立哨所。在陸軍總部的會議上,
尼赫魯說︰哪一方修建一個對立的哨所,那麼它就將成功地在這一特殊地域建
立自己的主權,因為實際上的主權十個有九個都會得到國際法的承認。”
除了印度在邊境不斷進逼,對1959年的西藏“叛亂”,印度在感情上也同
情叛亂一方。中共認定印度為叛亂者提供了實質性的援助。印度收留了逃亡的達
賴喇嘛和流亡藏民,對中共肯定也是刺激,叛亂藏人的游擊隊還以印度領土為基
地繼續騷擾中國。把老帳新帳加到一塊算總帳,中國于1962年發動了她所稱的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共發動那場戰爭的動機並非真是所謂“自衛”,更主要的是為了“教訓一
下”印度。和鄧小平後來為了“教訓一下越南”(鄧小平語)發動戰爭一樣,帝
王的“教訓”意識在中共領導人那里是很強的。那是否是一場“正義”之戰,雙
方到底誰有理,這里沒有必要討論。國際政治本來就無“正義”而言,每個國家
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教訓”意識指導的戰爭之荒謬在于,讓國
家勞民傷財和將士流血犧牲打一場戰爭,最後的結果卻僅僅是供帝王(領導人)
出氣。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這種荒謬達到極至的典型,出完氣還要表現“大
度”和“仁義”(實則是表現帝王的傲慢及對敵方的羞辱),而那虛榮的滿足是
用國家安全與利益換取的——不但把已經收復的有爭議領土白白放棄,而且永遠
失去了一個能使中國一勞永逸穩定西藏的機會。時至今日,木已成舟,當年決策
的愚蠢,以及不可挽回的後果,都已經看的很清楚。